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H-MRS对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皮厚山 杨健 +2 位作者 李辉 肖慧 许尚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8期1338-1342,共5页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技术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AA)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NS lymphomas,PCNS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并分析42例经...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技术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AA)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NS lymphomas,PCNS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并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A和PCNSL患者的相关影像与临床资料,其中AA24例(AA组)、PCNSL18例(PCNSL组)。影像资料包括MRI常规平扫加增强及^(1)H-MRS扫描图像。^(1)H-MRS检测颅脑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及脂质(Lip)峰的峰值,并计算Cho/NAA、Cho/Cr比值及NAA病灶/NAA健侧、Cho病灶/Cho健侧、Cr病灶/Cr健侧及(Lac+Lip)病灶/(Lac+Lip)健侧比值,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根据数据类型选用Student’s非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敏感性、特异性指标。结果AA组多表现病灶Cho峰升高,NAA峰略降低。PCNSL组多表现病灶Cho峰升高,NAA峰降低,Lip峰升高。Cho/NAA、NAA病灶/NAA健侧及(Lac+Lip)病灶/(Lac+Lip)健侧值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Lip)病灶/(Lac+Lip)健侧对区分两种疾病的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90.3%。结论^(1)H-MRS对AA和PCNSL具有较好的诊断鉴别价值,其中(Lac+Lip)病灶/(Lac+Lip)健侧值对区分两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替莫唑胺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2
作者 朱云珊 赵紫楠 +3 位作者 朱翊 张闪闪 张亚同 金鹏飞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3年第9期1098-1104,共7页
目的:基于快速卫生技术评估(HTA)方法,评价替莫唑胺(TMZ)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HTA相关网站及数据库,纳入TMZ治疗多形性胶质... 目的:基于快速卫生技术评估(HTA)方法,评价替莫唑胺(TMZ)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HTA相关网站及数据库,纳入TMZ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的HTA报告、Meta分析/系统评价及药物经济学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7月20日。由2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质量、交叉汇总核对,最终对结果进行定性分析与描述。结果:共纳入0篇HTA报告、17篇Meta分析/系统评价和6篇经济学评价。(1)有效性方面,在治疗新诊断GBM和AA中,13项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放疗比较,TMZ联合/不联合放疗方案更具优势,能够显延长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等;4项研究比较了TMZ单药与单纯放疗方案的有效性,其中1项研究结果显示TMZ在延长OS方面比放疗有优势,其余3项研究结果显示两者效果相当,研究结论并不完全统一,需要进一步论证。1项研究结果显示,新诊断GBM使用西仑吉肽方案、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方案结合/不结合TMZ联合放疗方案,在提高生存率方面均优于TMZ联合放疗方案。另1项研究结果显示,新诊断GBM使用贝伐珠单抗联合TMZ或伊立替康治疗相较于TMZ单药治疗可显著提高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和延长中位PFS,复发性GBM使用贝伐珠单抗与伊立替康联合治疗相较于TMZ单药和贝伐珠单抗联合TMZ治疗可显著提高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2)安全性方面,TMZ可能增加患者血液毒性反应,但3—4级严重的血液毒性反应极少发生,大部分患者(包括老年患者)仍然耐受TMZ治疗。(3)经济性方面,2项来自我国的经济性研究结果显示,TMZ联合放疗相较于单独放疗不具有经济性。2项来自其他国家的经济性研究结果显示,TMZ联合放疗相较于单独放疗更有经济性。另2项经济性研究结果显示,与丙卡巴肼、洛莫司汀和长春新碱联合治疗方案及TMZ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方案相比,TMZ治疗方案更具经济性。结论:GBM和AA使用TMZ联合放疗较单纯放疗具有良好的有效性,TMZ单药治疗与单纯放疗的有效性结论不统一,需要进一步论证;TMZ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经济性结论不完全统一,受区域影响较大,需要进一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莫唑胺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有效性 安全性 经济性 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下载PDF
中老年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调强放疗同期替莫唑胺化疗效果及预后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峥 齐书然 +2 位作者 饶石磊 张凯 王旸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4388-4390,共3页
目的探讨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调强放疗并同期替莫唑胺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术后经病理确诊的25例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进行调强放疗并同步整合加量技术,并同期口服替莫唑胺进... 目的探讨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调强放疗并同期替莫唑胺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术后经病理确诊的25例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进行调强放疗并同步整合加量技术,并同期口服替莫唑胺进行化疗,随访2年期总生存率,并对影响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进行评估。结果随访时间截止到2016年12月,中位随访时间28. 5个月,所有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4个月,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 0%、56. 0%;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恶心,Ⅰ~Ⅱ度骨髓抑制率为84. 00%,Ⅲ度骨髓抑制率为16. 00%,未发现Ⅳ度骨髓抑制;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手术切除情况、肿瘤位置等对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 05),年龄、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卡氏功能(KPS)评分、术前化疗情况等因素对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患者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WHO分级(P=0. 002)、KPS评分(P=0. 036)是影响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调强放疗并同期替莫唑胺化疗临床效果确切,WHO病理分级和术前KPS评分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调强放疗 替莫唑胺
下载PDF
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患者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宗庆华 闵有会 +3 位作者 张辉 娄永利 姜羽 梁阿铭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2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脑间变性星型细胞瘤术后患者应用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01—2014-11病理确诊的37例脑间变性星型细胞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采用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且完成2a... 目的探讨脑间变性星型细胞瘤术后患者应用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01—2014-11病理确诊的37例脑间变性星型细胞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采用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且完成2a随访,评估疗效和影响因素。结果 37例患者均完成最少2a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2.2个月,1a总生存率为78.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WHO分级、KPS评分、术前化疗情况等是影响脑间变性星型细胞瘤术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WHO分级和KPS评分仍是影响脑间变性星型细胞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分别有4.803(95%CI1.365-8.475)和5.419(95%CI1.501-9.266)。结论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间变性星型细胞瘤术后患者预后,WHO病理分级和术前KPS评分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替莫唑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以言语障碍和幻嗅为首发症状的左额叶罕见多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一例
5
作者 孔祥溢 刘帅 +3 位作者 高俊 杨义 王任直 马文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9-571,共3页
颅内多发性胶质瘤(multiple cerebral glioma,MCG)较少见,国外文献报道MCG发病率占胶质瘤的10%,占所有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4%.多发性星形细胞瘤(naplastic astrocytoma,AA)是MCG的一种,在MCG中的发病率次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在... 颅内多发性胶质瘤(multiple cerebral glioma,MCG)较少见,国外文献报道MCG发病率占胶质瘤的10%,占所有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4%.多发性星形细胞瘤(naplastic astrocytoma,AA)是MCG的一种,在MCG中的发病率次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在临床上更为罕见.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于2013年6月至2013年7月收治了1例以言语障碍和幻嗅为首发症状的左额叶罕见多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障碍 幻嗅 多发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下载PDF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6
作者 赵忠伟 王新军 +3 位作者 寿纪新 高冬玲 陈奎生 张云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5-167,i012,共4页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TRAILreceptor,TRAILR)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联合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正常脑组织中TRAILR的表达。结果26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均大...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TRAILreceptor,TRAILR)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联合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正常脑组织中TRAILR的表达。结果26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均大量表达死亡受体(deathreceptor,DR)DR4和DR5,10例表达诱骗受体(decoyreceptor,DcR)DcR1,13例表达DcR2;20例正常脑组织普遍表达DcR,8例表达DR4,6例表达DR5。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DR的高表达以及DcR的低表达不同于正常脑组织中DR的低表达及DcR的高表达,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位杂交显示,26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织分别有20例DcR1和21例DcR2在mRNA水平呈阳性表达,DcR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翻译水平(P<0.01)。结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普遍存在DR的高表达和DcR的低表达;DcR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限制性表达的调控位于转录后水平。这可能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凋亡诱导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对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7
作者 张佳怡 纪小龙 王美娥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23-25,96,共4页
目的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星形细胞瘤(II/WHO)细胞、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II/WHO)细胞的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和差异,为临床的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和向导。方法选取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30例... 目的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星形细胞瘤(II/WHO)细胞、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II/WHO)细胞的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和差异,为临床的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和向导。方法选取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30例,每例随机选取10个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FM并对每例的10个细胞进行扫描,对每个细胞膜表面1μm区域的平均粗糙度、峰值、表面积差值进行测量,对比观察两组细胞膜表面的纳米结构变化、找出肿瘤细胞特异性的形态学特征。结果通过观察发现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细胞膜表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星形细胞瘤细胞膜表面的平均粗糙度、峰值、表面积差值均明显低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P<0.05)。结论本实验应用AFM对星形细胞瘤细胞、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细胞进行观察,并依据细胞膜表面数据对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星形细胞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膜蛋白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发病机制的系统代谢组学研究
8
作者 李香兰 韩亮 +1 位作者 李淼 黄哲浩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第9期1492-1496,共5页
目的挖掘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患者系统代谢组学差异模式,探讨AA发病机制及潜在诊断标志物。方法招募AA患者(n=12)及健康受试者(Healthy Control,HC;n=15),采集外周血清并进行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时间飞行质谱(UPLC-Q/TOF-MS)联用... 目的挖掘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患者系统代谢组学差异模式,探讨AA发病机制及潜在诊断标志物。方法招募AA患者(n=12)及健康受试者(Healthy Control,HC;n=15),采集外周血清并进行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时间飞行质谱(UPLC-Q/TOF-MS)联用的代谢组学检测。多元协变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结果所建立的主成分分析及基于正交的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OPLS-DA)表明AA与HC之间代谢模式差异显著(P<0.0001),且置换检验表明模型可信度高(Permutation=200,Q2<0.5)。基于OPLS-DA判别模型的差异化合物共确证了15种,涉及4条显著扰动的代谢通路,包括甘油磷脂、鞘脂、咖啡因以及亚油酸代谢;二氢鞘氨醇及乳糖神经酰胺作为生物标志物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准确性(AUC>98%)。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AA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精准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AA发病机制涉及免疫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相关代谢模式的扰动;提示二氢鞘氨醇及乳糖神经酰胺可能是潜在的AA临床诊断的新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代谢组学 脂质代谢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DR4及DR5的表达
9
作者 赵忠伟 张云汉 +3 位作者 王新军 单峤 寿纪新 高冬玲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5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DR)DR4和DR5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联合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24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16例正常脑组织中DR的表达。结果免...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DR)DR4和DR5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联合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24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16例正常脑组织中DR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2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均大量表达死亡受体DR4和DR5,而16例正常脑组织中7例(43.8%)表达DR4,5例(31.3%)表达DR5。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DR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中DR蛋白的表达,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原位杂交显示,DR在全部2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织和大部分正常脑组织中均呈强阳性表达,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细胞中普遍存在DR的高表达,这可能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凋亡诱导治疗提供新的靶点。DR蛋白在正常脑组织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差异,可能是TRAIL选择性诱导凋亡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凋亡 TRAIL DR
下载PDF
死亡受体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研究
10
作者 赵忠伟 曹风雨 +3 位作者 李晟磊 王新军 贺付成 张云汉 《河南肿瘤学杂志》 2005年第4期229-230,共2页
目的研究TRAIL的死亡受体(deathreceptor,DR)DR4和DR5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25例正常脑组织中TRAILR的表达。结果3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均大量表达死亡受体(deathr... 目的研究TRAIL的死亡受体(deathreceptor,DR)DR4和DR5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25例正常脑组织中TRAILR的表达。结果3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均大量表达死亡受体(deathreceptor,DR)DR4和DR5,而25例正常脑组织中11例(44·0%)表达DR4,9例(36·0%)表达DR5。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DR的高表达明显不同于正常脑组织中DR的低表达,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普遍存在DR的高表达,这可能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凋亡诱导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TRAIL 细胞凋亡
下载PDF
IDH突变的弥漫性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具有相同的发病年龄和极小的生存期差异:一个WHO分级的问题 被引量:18
11
作者 David E Yasin M +2 位作者 Daniel S 李晓玲 王行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01-801,共1页
WHO(200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列出WHOⅡ级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A Ⅱ WHO 2007)和WHOⅢ级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AA Ⅲ WHO 2007)之间的区别。 A Ⅱ WHO (2007)的患者与AA Ⅲ WHO (2007)的患者相比显著年轻、生存期明显较长... WHO(200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列出WHOⅡ级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A Ⅱ WHO 2007)和WHOⅢ级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AA Ⅲ WHO 2007)之间的区别。 A Ⅱ WHO (2007)的患者与AA Ⅲ WHO (2007)的患者相比显著年轻、生存期明显较长。迄今为主,分级和分类仅仅依靠形态学而未考虑IDH这一预后相关分子标记的状态。作者发现,对于IDH突变的星形细胞瘤而言,WHO(2007)的分级系统对预后的提示意义较差。检测来自3个独立的病例系列共1360例成人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的年龄分布和生存时间,其中包括683例Ⅱ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 A Ⅱ IDHmut)、562例IDH突变型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AA Ⅲ IDHmut)和115例IDH 突变的胶质母细胞瘤( GBM IDHmut )。 A ⅡIDHmut和 AA Ⅲ IDHmut的患者显示具有相同的发病年龄(36~37岁),而两级别之间的生存时间差异小于 WHO (2007)的报道(A Ⅱ IDHmut 中位生存时间为10.9年,AAⅢIDHmut为9.3年)。作者分析提示AⅡWHO2007与AAⅢ WHO2007年龄分布和生存时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IDH非突变型肿瘤所占的比例。这些数据结果对目前实行的星形细胞瘤分级和危险分层提出了重大挑战,并可能对 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的治疗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弥漫性星形细胞 发病年龄 IDH WHO 突变型 生存期 中枢神经系统肿
下载PDF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骨转移1例
12
作者 陈治军 陈晓巍 +2 位作者 罗勇 陈吕安 刘平非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8期467-467,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2007年10月2日因突发头痛、头晕伴喷射性呕吐、言语不清1h就诊,头颅CT扫描发现右颞叶血肿。急诊开颅手术,术中清除血肿后,见部分组织呈鱼肉状,诊断为胶质瘤并卒中,显微镜下行肿瘤组织切除,术后病检报告为... 1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2007年10月2日因突发头痛、头晕伴喷射性呕吐、言语不清1h就诊,头颅CT扫描发现右颞叶血肿。急诊开颅手术,术中清除血肿后,见部分组织呈鱼肉状,诊断为胶质瘤并卒中,显微镜下行肿瘤组织切除,术后病检报告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第3周行全脑常规放疗。术后10个月患者再发头痛,复查头颅MR为肿瘤术后复发,2008年7月6日再次入院,术前胸片、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再次手术术后病检仍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骨转移 治疗
下载PDF
颅内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合并转移瘤1例
13
作者 马定军 郝淑煜 +2 位作者 李忠 李健 高之宪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184-185,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合并转移瘤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合并转移瘤的临床诊治经过。结果本病例初次活检术后病理示恶性胶质瘤,即行9个疗程替莫唑胺化疗。术后1年原有病情加重,行肿瘤切除术后,... 目的探讨颅内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合并转移瘤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合并转移瘤的临床诊治经过。结果本病例初次活检术后病理示恶性胶质瘤,即行9个疗程替莫唑胺化疗。术后1年原有病情加重,行肿瘤切除术后,采取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的治疗方案,目前病情稳定,随访中。结论对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合并转移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 变性 转移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应用微阵列技术初步探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基因表达谱
14
作者 江荣才 于士柱 +5 位作者 浦佩玉 申长虹 焦宝华 康春生 王虎 董伦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1-372,共2页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为星形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WHOⅢ级),占脑肿瘤的26.6%,既可以是原发,也可由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发展而来[1].我们拟应用微阵列技术对该肿瘤的差异表达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 微阵列技术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基因表达谱 原癌基因
原文传递
不典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并影像学表现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敖锋 张自力 闫懿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271-272,F0003,共3页
患者,男性,21岁,因“头痛伴恶心呕吐5天余”入院。患者约5天前无明湿诱因出现头痛,表现为全洃痛,后枕部明显,呈持续性,疼痛剧烈时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有心慌无胸闷,无胸腹部疼痛,无大小便失禁及四肢抽搐。
关键词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间变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1例
16
作者 宋双双 齐志刚 +1 位作者 王雷明 卢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9期1586-1586,1591,共2页
患者女,21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半年,于2019年1月3日入院。半年前洗澡时突发一过性左上肢麻木、无力,表现为抬举困难,左手指屈曲状态、伸开困难,4个月前感左下肢活动后疼痛,3个月前学校体能训练跳远后不能并腿,下楼时左下肢不稳感,就诊... 患者女,21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半年,于2019年1月3日入院。半年前洗澡时突发一过性左上肢麻木、无力,表现为抬举困难,左手指屈曲状态、伸开困难,4个月前感左下肢活动后疼痛,3个月前学校体能训练跳远后不能并腿,下楼时左下肢不稳感,就诊于我院治疗。术前于一体化18 F-FET PET/MR(GE SIGNA)行颅脑多模态影像检查。MRI平扫示右侧额叶-基底节区团块状长T1(图1)稍长T2信号影(图2),病灶左侧见点状T1高信号,FLAIR为稍高信号(图3),DWI为高信号(图4),其内信号较均匀,周围见指状长T1长T2信号影;MRI增强扫描病变明显略不均匀强化(图5),较大病变下方见小结节样强化信号,边界清楚。18 F-FET-PET/MR增强融合图显示病变区域18 F-FET摄取明显增高(图6,7),SUVmax为3.35,SUVmean为2.10,肿瘤靶本比(tumor-to-brain ratio,TBR)最大值为4.19,TBRmean为2.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 磁共振成像 影像诊断
下载PDF
成人IDH野生型星形细胞瘤从生物学和临床上归为其他肿瘤类型 被引量:4
17
作者 David E R Annekathrin K +2 位作者 Felix S 李晓玲 王行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70-970,共1页
WHO III级的IDH野生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预后差。为了对星形细胞瘤进行分子亚组分型或诊断上的重新分类,作者分析160例成人IDH野生型星形细胞肿瘤的分子标志性变异,并行甲基化和拷贝数分析,其中包括120例 WHO III级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4... WHO III级的IDH野生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预后差。为了对星形细胞瘤进行分子亚组分型或诊断上的重新分类,作者分析160例成人IDH野生型星形细胞肿瘤的分子标志性变异,并行甲基化和拷贝数分析,其中包括120例 WHO III级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40例WHO II级的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基于分子谱系和标志性变异特征,将这些肿瘤分为四个主要亚型。78%肿瘤诊断为传统胶质母细胞瘤分子亚型。9%为GBM-H3F3A突变(GBM-H3)亚型。8%具有独特的甲基化特征,与GBM-H3-K27相似,但缺乏H3F3A突变,这组肿瘤主要发生在幕下及中线部位,并且预后较好。120例IDH野生型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除1例外均可归入上述3种亚型中。40例WHO II级的弥漫型星形细胞瘤中7例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其中6例重新归类为其他不同的低级别肿瘤类型。有趣的是,TERT突变只发生在分子亚型的GBM (78%),且预后不良。 GBM-H3组缺乏 TERT突变,然而其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类型 野生型 IDH 成人 生物学 分子亚型 临床
下载PDF
胶质肉瘤和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的遗传学改变 被引量:7
18
作者 Oh J E Ohta T +2 位作者 Nonoguchi N 陈达阳 刘雪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151,共1页
Oh J E, Ohta T, Nonoguchi N, et al. Genetic alterations in gliosarcoma and giant cell glioblastoma. Brain Pathol, 2015 Oct 7. doi: 10.111/bpa. 12328. [Epub ahead of print].大多数胶质母细胞瘤进展迅速、临床病史短(IDH... Oh J E, Ohta T, Nonoguchi N, et al. Genetic alterations in gliosarcoma and giant cell glioblastoma. Brain Pathol, 2015 Oct 7. doi: 10.111/bpa. 12328. [Epub ahead of print].大多数胶质母细胞瘤进展迅速、临床病史短(IDH野生型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然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是由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进展而来。IDH突变是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遗传学标志。胶质肉瘤和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是胶质母细胞瘤罕见的组织学变异亚型,通常进展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胶质母细胞 胶质肉 细胞 遗传学改变 继发性胶质母细胞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弥漫性星形细胞 Brain
下载PDF
胶质肉瘤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遗传学改变
19
作者 Oh J E Ohta T +2 位作者 Nonoguchi N 蔡珊珊 王行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23-1023,共1页
大多数胶质母细胞瘤临床病程通常较短且进展迅速(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然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由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进展而来,IDH突变是它的遗传学标志。胶质肉瘤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是胶质母细胞瘤... 大多数胶质母细胞瘤临床病程通常较短且进展迅速(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然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由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进展而来,IDH突变是它的遗传学标志。胶质肉瘤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是胶质母细胞瘤罕见的组织学亚型,其进展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胶质母细胞 细胞 胶质肉 遗传学改变 继发性胶质母细胞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弥漫性星形细胞 遗传学标志
下载PDF
经Ommaya囊局部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绍林 王占祥 陈玉英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64-166,共3页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4.69% ,其中恶性胶质瘤约占70% [1],呈浸润性生长,手术无法彻底切除.尽管术后辅以联合放、化疗,但预后仍不理想,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 年左右,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4.69% ,其中恶性胶质瘤约占70% [1],呈浸润性生长,手术无法彻底切除.尽管术后辅以联合放、化疗,但预后仍不理想,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 年左右,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为3 年左右[1-2],且容易复发,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大课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 OMMAYA囊 局部治疗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 恶性肿 颅内肿 浸润性生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