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少见子宫间叶源性肿瘤病理诊断的新进展
1
作者 李慧 毕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5-242,共8页
随着分子病理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对各种子宫间叶源性肿瘤的认识进一步深化。WHO(2020)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简称第五版WHO)对子宫间叶源性肿瘤的分类、分级进行更新和补充,本文根据第五版WHO分类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原发于子宫... 随着分子病理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对各种子宫间叶源性肿瘤的认识进一步深化。WHO(2020)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简称第五版WHO)对子宫间叶源性肿瘤的分类、分级进行更新和补充,本文根据第五版WHO分类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原发于子宫和近年新发现的几种少见间叶源性肿瘤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为临床、病理医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新思路。1平滑肌源性肿瘤平滑肌源性肿瘤的亚型繁多,本文重点介绍新近引起重视的几种特殊类型的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间叶源性肿瘤 诊断 新思路
下载PDF
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高级别间叶源性肺恶性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周雨媛 周非 +3 位作者 吕红英 梁东海 陈文秀 于洪升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12期19367-19374,共8页
目的:探讨晚期高级别间叶源性肺恶性肿瘤及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报道1例经穿刺活检病理提示高级别间叶源性肺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经1周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效果显著,后续由于副反应严重,行卡瑞... 目的:探讨晚期高级别间叶源性肺恶性肿瘤及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报道1例经穿刺活检病理提示高级别间叶源性肺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经1周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效果显著,后续由于副反应严重,行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治疗2年余,目前处于临床完全缓解状态。结论:晚期间叶源性肺恶性肿瘤及相关组织类型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治疗 间叶源性肿瘤 肺肉瘤样癌 程序死亡受体-1 卡瑞利珠单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超声内镜对胃内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周雨迁 霍继荣 +2 位作者 刘德良 胡长梅 欧大联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97-901,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胃内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以评价超声内镜对胃内异位胰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1月行超声内镜检查的599例胃内隆起性病变患者,将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 目的通过比较胃内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以评价超声内镜对胃内异位胰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1月行超声内镜检查的599例胃内隆起性病变患者,将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①经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共计18例,GIMT58例。超声内镜诊断异位胰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84.44%、63.16%和86.36%。②异位胰腺发生部位主要为胃窦部,有16例;胃体大弯侧及后壁各1例。大体形态上表现为黏膜下隆起伴中央脐样开口8例,单纯黏膜下隆起10例。直径4~60mm,平均5.14mm。③超声内镜声像学提示异位胰腺表现为中等回声7例,低回声11例,无高回声病变。12例病变内部可见特征性的不规则管状或小囊性无回声。边界清晰规则的5例,欠规则的13例。13例起源于黏膜下层,2例起源于固有肌层;3例病变跨层次分布;无起源于黏膜肌层及浆膜层的病变。④胃异位胰腺与GIMT比较,在患者年龄、胃内生长部位、表面黏膜情况、起源层次、病变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内部有无灶性无回声区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异位胰腺相对年轻,病变较小,好发于胃窦,表面可有凹陷性开口,但不占多数;多起源于第3层胃壁,病变边缘多不光滑;与周围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回声比较,内部回声多介于两者之间,且有2/3病变内部有灶性无回声区。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胃内异位胰腺的有效方法,但敏感性不高;超声内镜在一定程度上能鉴别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异位胰腺 间叶源性肿瘤
下载PDF
免疫组化及超声内镜在食管、胃间叶源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刘翠平 秦和平 +1 位作者 郭瑜 白岚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79-1681,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胃间叶源性肿瘤(GIMTs)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评估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声内镜(EUS)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6例食管、胃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37份标本均为经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 目的探讨食管、胃间叶源性肿瘤(GIMTs)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评估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声内镜(EUS)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6例食管、胃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37份标本均为经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20例行钡餐造影检查,另有5例行CT检查,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37份标本中29份为间质瘤,8份为平滑肌瘤。超声内镜与钡餐等其他辅助检查相比,诊断正确率更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间质瘤CD117,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7%和96.7%,平滑肌瘤中CD117,CD34为28.6%和42.9%。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重要术前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源性肿瘤 超声内镜 免疫组织化学 质瘤 平滑肌瘤
下载PDF
脾脏胃肠道间质瘤型间叶源性肿瘤1例 被引量:6
5
作者 陶琨 侯英勇 +1 位作者 袁亚 朱雄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60-461,共2页
关键词 脾脏胃肠道质瘤型间叶源性肿瘤 脾脏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下载PDF
上皮间叶转化及其在间叶源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翠翠 邹泓 +2 位作者 刘春霞 齐妍 李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9-431,共3页
上皮间叶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出现在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参与胚胎发生与器官发育、纤维化过程以及肿瘤的形成和转移。目前的研究使人们对EMT的分子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EMT与肿瘤发生和转移间关系的研究对象... 上皮间叶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出现在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参与胚胎发生与器官发育、纤维化过程以及肿瘤的形成和转移。目前的研究使人们对EMT的分子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EMT与肿瘤发生和转移间关系的研究对象较多集中于上皮源性的肿瘤和细胞系,而近年研究发现EMT也存在于间叶源性的肿瘤中,其分子调控机制与在上皮源性肿瘤中可能不同。本文就EMT的分子机制及其在间叶源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源性肿瘤 上皮叶转化 分子机制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盛卫忠 刘寒 +2 位作者 纪元 吴海福 楼文晖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接受腹腔镜手术的35例胃间叶源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后病理及随访结...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接受腹腔镜手术的35例胃间叶源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等。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其中使用内镜下线型切割闭合器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27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8例手术采用术中胃镜的双镜治疗。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中位手术时间90(60~16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2.1±23.6)(10~200)mL,肿瘤平均大小(35.4±13.5)(10~62)mm,肿瘤切缘术中冷冻及术后石蜡病理均为阴性。术后病理胃间质瘤26例、胃神经鞘瘤5例、胃平滑肌瘤2例、胃脉管瘤1例、胃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3±1.3)(4~10)d,无术后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12~43)个月,所有病人均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叶源性肿瘤是安全、微创、有效的,应作为此类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源性肿瘤 腹腔镜 外科治疗
下载PDF
66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蔡敏 程烽涛 刘玲 《胃肠病学》 2005年第3期134-137,共4页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发生于胃肠道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间叶源性肿瘤,具有从良性到显著恶性的广谱生物学行为,其特征性分子学改变是c鄄kit基因突变,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s)则无此特征。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诊断GISTs,以将其...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发生于胃肠道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间叶源性肿瘤,具有从良性到显著恶性的广谱生物学行为,其特征性分子学改变是c鄄kit基因突变,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s)则无此特征。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诊断GISTs,以将其与其他GIMTs区分开来。目的加强对GISTs的认识,以正确诊断GISTs。方法总结1980~2004年间杨浦区中心医院GIMTs病例的病史资料,选用CD117、CD34、α鄄平滑肌抗体(SMA)、结蛋白(desmin)和S鄄100这一组抗体对GIMTs进行标记、分类,重点分析GISTs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结果本组66例GIMTs中56例为GISTs(84.8%),肿瘤多发生于胃和小肠(91.1%),良性和交界性29例,恶性27例,临床表现主要为中上腹不适、腹部包块和消化道出血。间质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CD117和CD34呈弥漫性强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9.3%和66.1%,部分病例局灶表达α鄄SMA和S鄄100,阳性率分别为30.4%和7.1%,desmin表达均阴性。平滑肌瘤3例,均弥漫性强表达α鄄SMA和desmin,余阴性。神经鞘瘤4例,均弥漫性表达S鄄100,余阴性。其他少见或难以分类的肿瘤3例。结论本组GIMTs中以GISTs最为多见,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少见。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GISTs临床和病理特征的认识,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叶源性肿瘤 病理特征 GISTS 神经鞘瘤 病理学 平滑肌瘤
下载PDF
胃窗超声造影与双重超声造影在胃癌分期及胃间叶源性肿瘤检出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国平 徐丹丹 +1 位作者 陈胜民 袁峰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320-323,共4页
目的:探讨胃窗超声造影与双重超声造影用于胃癌分期判断及胃间叶源性肿瘤检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胃癌患者及31例胃间叶源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胃窗超声造影和双重超声造影,比较不同造影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胃窗超声... 目的:探讨胃窗超声造影与双重超声造影用于胃癌分期判断及胃间叶源性肿瘤检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胃癌患者及31例胃间叶源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胃窗超声造影和双重超声造影,比较不同造影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胃窗超声造影对T1期、T2期、T3期及T4期胃癌诊断准确率为55.5%、66.7%、66.7%、66.7%。超声双重造影对T1期、T2期、T3期及T4期胃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8%、94.4%、88.9%和83.3%。胃窗超声造影和双重超声造影对胃间叶源性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93.5%和74.2%。胃窗超声造影对胃癌病理T分期诊断准确率低于双重超声造影(P<0.05),双重超声造影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胃窗超声造影(P<0.05)。结论:双重超声造影对胃癌病理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和对胃间质叶源性肿瘤的检出率均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窗超声造影 双重超声造影 胃癌分期 间叶源性肿瘤
下载PDF
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凯 刘德全 +1 位作者 李艳 姜艳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9期714-716,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s)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常规内镜活检诊断的GIMTs患者80例,均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内镜表现选择不同治疗方法,术后行病理学检查,分析超声内镜对GIMTs的诊断效能及手术指导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s)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常规内镜活检诊断的GIMTs患者80例,均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内镜表现选择不同治疗方法,术后行病理学检查,分析超声内镜对GIMTs的诊断效能及手术指导价值。结果超声内镜检查显示,脂肪瘤多分布于胃(66.67%),起源于黏膜肌层(50.00%)或黏膜下层(50.00%),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规则占比依次为66.67%、75.00%、50.00%;平滑肌瘤多分布于食管(83.33%),起源于黏膜肌层(83.33%),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规则占比依次为61.90%、69.05%、59.52%;间质瘤多分布于胃(76.92%),起源于固有肌层(38.46%),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规则占比依次为73.08%、69.23%、61.54%。超声内镜准确诊断脂肪瘤10例,敏感性83.33%、特异性92.65%,准确率91.25%;准确诊断平滑肌瘤37例,敏感性88.10%、特异性81.58%,准确率85.00%;准确诊断间质瘤19例,敏感性73.08%、特异性94.44%,准确率87.50%。经超声内镜诊断的60例GIMTs行胃镜下指导治疗,手术均一次性成功,术后未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复查所有患者创面愈合情况良好,肿瘤未见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GIMTs诊断效果显著,且对患者胃镜切除术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间叶源性肿瘤 上消化道 胃镜切除术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永红 陈中苏 +3 位作者 谢刚 谢春燕 余江 吴小戈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5年第2期73-74,共2页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GIM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 ,从而对该类肿瘤进行更准确的病理诊断。方法 对我院原病理诊断为胃肠道、肠系膜、腹膜后的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病例作回顾性分...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GIM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 ,从而对该类肿瘤进行更准确的病理诊断。方法 对我院原病理诊断为胃肠道、肠系膜、腹膜后的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5种抗体 (CD117、CD34、S 10 0、desmin、Ki- 6 7)的表达 ,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4 5例GIMT中GIST 33例占 73. 3%、平滑肌肿瘤 7例占15 . 6 %、神经鞘瘤 1例占 2 . 2 %、4例各种免疫表型均阴性 ,为不能分类者。在GIST中CD117阳性率为6 0 . 6 %、CD34阳性率 90. 9%、CD117和CD34共同阳性 17例 ,占 5 1 .5 3%。结论 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以GIST最多见 ,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非常少见 ,光镜下鉴别十分困难。CD117、CD34、S 10 0、desmin联合检测 ,能对其进行更准确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Ki- 6 7可作为判断其良恶性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17 间叶源性肿瘤 胃肠道 CD34 GIST 神经鞘瘤 病理诊断 表型 消化道 表达
下载PDF
超声内镜在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明锴 刘云燕 +2 位作者 丁百静 李生 戴敏 《医学研究杂志》 2014年第12期118-121,共4页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Inal tumors,GIMT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2年5月~2013年11月经EUS发现102例GIMTs的临床相关资料,通过与病...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Inal tumors,GIMT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2年5月~2013年11月经EUS发现102例GIMTs的临床相关资料,通过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EUS在GIMTs中诊断的价值.结果 EUS初步诊断间质瘤44例、平滑肌瘤47例、脂肪瘤11例,其中85例经病理和(或)免疫组织化学检查,76例符合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89.4%.超声内镜对脂肪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对间质瘤和平滑肌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 vs 74.5%,77.8% vs 91.1%,67.4% vs 71.4%,100.0% vs 95.3%.结论 应用超声内镜检查对于判断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对一些少见、不典型疾病的诊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胃间叶源性肿瘤13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白燕琼 李世辉 罗辉玉 《四川肿瘤防治》 2006年第1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行CD34、CD117、Desmin、SMA、S-100、NSE等标记和分类,研究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结果: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中,9例胃肠道间质... 目的:探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行CD34、CD117、Desmin、SMA、S-100、NSE等标记和分类,研究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结果: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中,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3例神经鞘瘤,1例难以分类。结论:胃间叶源性肿瘤中以GIST最为多见,神经源性肿瘤次之,而真正的平滑肌(肉)瘤非常少见,采用联合标记物检测,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源性肿瘤 临床病理 鉴别诊断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时荣 云芬 王静媛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年第10期748-749,751,共3页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讨论肿瘤的来源,进而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对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tin,S-100,SMA,Bcl-2的表达。结果:60例胃肠...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讨论肿瘤的来源,进而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对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tin,S-100,SMA,Bcl-2的表达。结果: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占85%,平滑肌肿瘤占8.33%,神经鞘瘤占1.67。其中5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的表达率为90.19%,CD34的表达率80.39%,Vimetin的表达率86.27%,Bcl-2的表达率为74.5%(38例),S-100的表达率11.76%。结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以胃肠道间质瘤最多见。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不能完全靠光镜,必须结合免疫组化,才能做正确诊断。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最好联合使用一组免疫组化抗体,其中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敏感而有效的免疫组化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肝脏原发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附13例分析)
15
作者 刘柯 王人颢 +1 位作者 温泉 张斌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7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间叶源性肿瘤(HM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的HMT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及治疗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7例无症状,经健康体检发现,6例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不适。13例患者均行CT或MR检...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间叶源性肿瘤(HM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的HMT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及治疗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7例无症状,经健康体检发现,6例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不适。13例患者均行CT或MR检查,并通过术前穿刺或手术获得病理标本,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观察。诊断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5例、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1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肝血管肉瘤1例。结论 HMT起病隐匿,常规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发现,影像学检查为重要辅助诊断手段,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为确诊的"金标准"。本病一旦发现,建议积极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或以介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间叶源性肿瘤 肝脏原发间叶源性肿瘤
下载PDF
腹腔镜下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的效果探究
16
作者 杨明睿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15期53-54,共2页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本院消化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诊治的46例胃间叶源性肿瘤的病患,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病患...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本院消化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诊治的46例胃间叶源性肿瘤的病患,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1)观察组病患的治疗好转率91.3%(21/23)显著高于对照组82.6%(19/23),P〈0.05;(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病患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3)对比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8.7%显著低于对照组7.4%,P〈0.05。结论腹腔镜下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手术治疗 间叶源性肿瘤 开腹手术
下载PDF
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46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丁芳 程斌 +2 位作者 谢华平 赵秋 杨玉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2348-2353,共6页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其临床诊断及处置策略.方法:46例内镜超声检查拟诊为上消化道间质瘤的病例,采用光镜观察其手术或黏膜切除术(EMR)标本的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检测其CD117,CD34,平滑肌抗...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其临床诊断及处置策略.方法:46例内镜超声检查拟诊为上消化道间质瘤的病例,采用光镜观察其手术或黏膜切除术(EMR)标本的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检测其CD117,CD34,平滑肌抗体(SMA)和S-100的表达状况,并分析其病理诊断与临床的关系.结果:46例GIMTs中食管肿瘤占24例,其中间质瘤5例(20.8%),平滑肌瘤19例(79.2%);22例胃GIMTs中间质瘤20例(90.9%),平滑肌瘤1例,神经鞘瘤1例.25例上消化道间质瘤中CD117阳性21例(84%)、CD34阳性24例(96%).而平滑肌瘤与神经鞘瘤分别仅表达SMA和S-100.结论: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光镜下病理特征相似,联合检测CD117,CD34,SMA和S-100等免疫组化标记物可区别上消化道GIMTs.在食管以平滑肌瘤多见;而在胃则以间质瘤多见,平滑肌瘤与神经鞘瘤非常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 胃肠道质瘤 平滑肌瘤 神经鞘瘤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30例分析
18
作者 缪艳霞 成春丽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36期223-224,共2页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EUS)在诊断上消化道黏膜间叶源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检查中怀疑黏膜下肿瘤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并经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的间叶源性肿瘤患者30例...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EUS)在诊断上消化道黏膜间叶源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检查中怀疑黏膜下肿瘤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并经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的间叶源性肿瘤患者3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间质瘤17例,平滑肌瘤8例,脂肪瘤3例,异位胰腺2例。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与病理符合率83.33%(25/30)。结论: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探头超声内镜 上消化道黏膜间叶源性肿瘤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及隧道肿瘤切除术在食管间叶源性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方华蓥 张开光 +6 位作者 张明黎 王业涛 苟雅雯 吕超蓝 宋继中 叶飞 余跃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2352-2353,共2页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间叶源性肿瘤(SM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STER或ESE治疗病例,其中STER组26例及ESE组14例,对其病变来源层次、术后病理类型、手术操作时间、出血...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间叶源性肿瘤(SM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STER或ESE治疗病例,其中STER组26例及ESE组14例,对其病变来源层次、术后病理类型、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病灶大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显示病变位于黏膜肌层4例,黏膜下层4例,固有肌层32例。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40例,其中平滑肌瘤36例,神经鞘瘤2例,脂肪瘤1例,间质瘤1例。STER组及ESE组切除肿瘤大小分别为(1.76±0.80)、(1.36±0.64)cm,两组肿瘤大小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手术时间(50.19±22.11)min明显比ESE组手术时间(75.00±30.88)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TER组术中出血量(14.23±15.36)m L明显少于ESE组(28.50±17.65)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ER及ESE是内镜下切除食管SMT的两种不同方式。与ESE手术方式相比,STER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在减少术后并发症上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间叶源性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手术时 术中出血量
下载PDF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免疫组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春伟 宁建文 +1 位作者 王子薇 王丽君 《浙江医学》 CAS 2008年第3期267-268,F0003,共3页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GIMTs)是指胃肠道所有非淋巴非上皮的软组织肿瘤,包括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nor.GISTs)、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纤维瘤和脂肪瘤。目前关于GIMT...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GIMTs)是指胃肠道所有非淋巴非上皮的软组织肿瘤,包括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nor.GISTs)、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纤维瘤和脂肪瘤。目前关于GIMTs的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免疫组化分析GIMTs包含的各种间叶源性肿瘤病理特征,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质瘤 间叶源性肿瘤 免疫组化分析 神经源肿瘤 软组织肿瘤 平滑肌肿瘤 病理特征 非淋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