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接酶免疫组化检测DPV在感染鸭体内细胞定位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超 程安春 +6 位作者 汪铭书 文明 刘菲 韩小英 宋涌 廖永洪 陈孝跃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0-644,共5页
以超速离心浓缩结合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的鸭瘟病毒(DPV)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兔抗DPV血清,用饱和硫酸铵沉淀结合DEAE-Sephedax-A-50离子交换柱层析提纯兔抗DPV IgG,建立了检测甲醛固定鸭体组织石蜡切片上DPV抗原的间接酶免疫组化法... 以超速离心浓缩结合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的鸭瘟病毒(DPV)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兔抗DPV血清,用饱和硫酸铵沉淀结合DEAE-Sephedax-A-50离子交换柱层析提纯兔抗DPV IgG,建立了检测甲醛固定鸭体组织石蜡切片上DPV抗原的间接酶免疫组化法。该法能特异地检测出DPV感染鸭组织中的DPV而对鸭疫里默氏菌、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5∶A)、鸭源大肠杆菌(O1)感染致死的鸭组织以及正常鸭组织呈阴性反应,检测DPV感染死亡鸭的肝、十二指肠、脑、脾和胸腺的结果与PCR检测结果相同。其敏感性高于原位杂交。对DPV CH强毒株人工感染致死鸭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法可特异检测到肝、肺、肾、脑、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法氏囊、脾脏、腺胃以及食管中的DPV。DPV主要分布于这些器官的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对1992—2004年经10%福尔马林保存的鸭瘟临床病例的肝脏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该法可用于DPV感染鸭的诊断和定位检测,也可用于对甲醛固定组织进行回顾性诊断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免疫组化 鸭瘟病毒 抗原定位
下载PDF
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和抗原定位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平英 朱德康 +7 位作者 程安春 汪铭书 刘伍梅 李雪梅 陈希文 刘菲 周毅 陈孝跃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8-132,共5页
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病毒SC1株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兔抗PRRS病毒IgG,成功建立了检测PRRS病毒抗原的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该方法只与PRRS病毒感染猪... 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病毒SC1株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兔抗PRRS病毒IgG,成功建立了检测PRRS病毒抗原的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该方法只与PRRS病毒感染猪组织呈现阳性反应,与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乙脑病毒人工感染并致死仔猪的肝脏组织呈现阴性反应。用该方法检测PRRS SC-1株人工感染28日龄仔猪,在感染后7 d即可在肺门淋巴结、胸腺、扁桃体、十二指肠、肺、大脑和肾脏检测到PRRS病毒抗原。PRRS病毒抗原主要分布于胸腺和十二指肠感染细胞的胞浆内、肺门淋巴结小梁周围的淋巴窦和弥散的淋巴组织、扁桃体淋巴结的隐窝及其周边。该法具有特异、直观和敏感的特点,可用于PRRS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抗原定位及甲醛固定样本的回顾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间接免疫组化 抗原定位
下载PDF
间接酶免疫组化法对烫伤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雪芳 杨小红 +3 位作者 戴丽冰 杨太美 梁佩红 叶惠贞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5-35,37,共2页
以抗金葡萄抗体 (兔 Ig G)为第一抗体 ,以 HRP标记的羊抗兔 Ig G为第二抗体 ,建立了一种间接的酶免疫组化法。该法显色效果较好 ,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另外 ,利用该法对烫伤大白鼠动物模型的病变皮肤组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定位研... 以抗金葡萄抗体 (兔 Ig G)为第一抗体 ,以 HRP标记的羊抗兔 Ig G为第二抗体 ,建立了一种间接的酶免疫组化法。该法显色效果较好 ,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另外 ,利用该法对烫伤大白鼠动物模型的病变皮肤组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定位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免疫组化 金黄色葡萄球菌 定位 皮肤微生态系 烫伤
下载PDF
不同剂量鸭瘟病毒gC基因疫苗在雏鸭体内的表达时相和分布规律 被引量:3
4
作者 沈福晓 程安春 +6 位作者 汪铭书 蒋金凤 贾仁勇 朱德康 陈孝跃 孙涛 杨金龙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6-734,共9页
本研究利用已建立的间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鸭瘟病毒(DPV)gC基因疫苗(pcDNA-DPV-gC)免疫雏鸭后其表达蛋白在雏鸭体内的表达时相和分布规律,为DPV gC基因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将不同剂量(50、100和200μg)DPV gC基因疫苗免... 本研究利用已建立的间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鸭瘟病毒(DPV)gC基因疫苗(pcDNA-DPV-gC)免疫雏鸭后其表达蛋白在雏鸭体内的表达时相和分布规律,为DPV gC基因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将不同剂量(50、100和200μg)DPV gC基因疫苗免疫3周龄天府肉鸭,于免疫后不同时间点(4h、12h、1d、3d、5d、7d、2周、4周、6周和10周)分别随机宰杀2只雏鸭,采集肝、脾、肺、肾、胰、脑、胸腺、哈氏腺、法氏囊、十二指肠、盲肠、直肠以及注射部位肌肉,应用间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DNA-DPV-gC在雏鸭体内的表达时相和分布规律。结果显示:①各剂量免疫组第1天在肝、十二指肠、盲肠、直肠和注射部位肌肉检测到DPV gC蛋白,其中注射部位肌肉的阳性信号最强;第2周时各组织中的抗原表达量达到高峰,随着时间推移,阳性信号以不同速度逐渐衰减;第10周时各剂量免疫组仍在肝、脑、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发现持续表达DPV gC蛋白;而胰在所有时间点均未检出阳性信号;②pcDNA-DPV-gC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也存在差异,肝、脾、法氏囊、脑、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是DPV gC蛋白主要的分布器官;阳性信号主要出现在肠黏膜固有层细胞、脾白髓或红髓区的淋巴细胞以及脑皮质神经胶质细胞等部位;③根据各组织的阳性信号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情况,得到pcDNA-DPV-gC在雏鸭各组织的总体表达规律:十二指肠、盲肠、直肠>肝脏>法氏囊>脾>脑>注射部位肌肉>胸腺>肺>哈氏腺>肾脏>胰脏;④不同剂量pcDNA-DPV-gC免疫雏鸭后各组织中抗原表达量和持续时间的总体规律依次为200μg组>100μg组>50μg组。结果表明不同剂量pcDNA-DPV-gC免疫后1d即可在雏鸭体内发现阳性信号,持续存在10周仍可检测到DPV gC蛋白,预示pcDNA-DPV-gC免疫期可持续较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免疫组化 DPV gC基因疫苗 表达时相 分布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