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试论反映的直接性、间接性与超前性
- 1
-
-
作者
张浩
刘锐
-
出处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18-25,共8页
-
文摘
反映即认识,它具有直接性、间接性和超前性特征。反映的直接性与间接性,实质上就是认识的源与流的问题。现代认识论把符号和工具引入认识过程之后,人的认识越深入、越向前发展,对符号和工具的依赖性就越强。在此情况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往往以间接性为主。比如对历史客体和外域客体的认识,就是通过物质中介和精神中介进行间接性的认识。超前认识,也是一种间接性认识。它是人们对未来世界以及人们的未来行动的认识。超前认识带有预见性。
-
关键词
超前认识
认识工具
直接性与间接性
认识活动
间接客体
主体和客体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历史客体
认识过程
未来世界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实践负效应成因探讨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杨玉
-
机构
吉林大学社科部
-
出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4年第2期33-38,共6页
-
文摘
哲学不能回避历史和人生最尖锐、最紧迫的问题。在当代,认识和避免实践的负效应就是一个涉及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课题。实践的负效应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实践自身的矛盾运动,伤害间接客体、伤害间接主体、破坏主客关系都是可能的,这是形成实践负作用的内部根据;历史上形成的一系列错误成见、狭隘眼界、排他心理和狂妄态度,由于历史的惯性仍在发挥着作用,激化着实践的负效应;自私心理和贪婪行为对实践负效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
关键词
实践负效应
直接客体
间接客体
直接主体
间接主体
人
自然
思维方式
-
分类号
B02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论俄语名词格的意义体系与名词第三格
- 3
-
-
作者
邓步银
-
出处
《外语学刊》
1983年第2期22-28,共7页
-
文摘
第一格作为行为的主体,直接发出行为;第四格作为行为的客体,直接承受行为;它们二者各居行为的一端,形成了行为与其主客体之间的起点关系——直接关系。第三格介乎于第一格与第四格之间,并同时与二者对立。第三格既可用作行为的主体,也可用作行为的客体,但是第三格主体并不直接发出具体行为,第三格客体也并不直接承受具体行为,它们都表示与行为的某种间接关系,所以第三格可称为间接关系格。如:
-
关键词
关系意义
俄语名词
意义体系
间接客体
情态意义
及物动词
原形动词
句法条件
无人称句
进关
-
分类号
H3
[语言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