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清代海塘技术选择背后的环境与政治因素
被引量:1
- 1
-
-
作者
王大学
-
机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9-169,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9-20世纪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环境对运河及圩田体系的影响”(项目编号:18ZDA178)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作为海塘的间接护岸技术,柴盘头被石坝取代与环境变化、海塘重受关注等因素有关。乾隆四十八年(1783)范公塘石坝大规模建筑,以确保乾隆来年南巡时此地万无一失。乾隆本意是借助柴塘改建为石塘来建立为国为民的不朽功业,但因效果不佳而设立柴塘岁修专项银。为报销方便,巡抚琅玕顺势奏请将石坝改为柴盘头。福崧重任巡抚后奏请废柴盘头而用石坝,这引起乾隆警觉,但钦差长麟支持石坝技术。福崧被斩后,巡抚长麟奏请将挑水石坝改为滚水坝,虽然群臣认为此举应谨慎,但乾隆否定众臣建议并委派南河、东河总督勘察海塘。尽管两人揣摩圣意后彻底否定石坝,但乾隆痛斥他们未指出石坝错误的根源在福崧。其实,柴塘改建石塘的决策错误者是乾隆,但乾隆趁机把胸中恶气全部撒给福崧,石坝终被废。这一间接性护岸工程的技术选择变化过程,折射出技术、环境与政治的复杂关系。
-
关键词
技术
环境
政治
海塘
间接护岸工程
-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