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断性肝门阻断下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和应激基因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梁廷波 万钧 +3 位作者 卢宠茂 廖子良 郑树森 范上达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 研究间断肝门阻断对肝细胞结构及应激基因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 33例和 14例 (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 ,采用半定量RT PCR方法和电子显微镜技术检测肝叶切除前后应激基因TNF α、IL 6、HSP70A和HSC70的表达状况及细胞超微结... 目的 研究间断肝门阻断对肝细胞结构及应激基因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 33例和 14例 (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 ,采用半定量RT PCR方法和电子显微镜技术检测肝叶切除前后应激基因TNF α、IL 6、HSP70A和HSC70的表达状况及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热休克基因家族HSP70A和HSC70在间断肝门血流阻断组阻断前后的mRNA表达分别为 1 5± 0 2 9,2 0 3± 0 5 3(u =0 92 ,Ρ <0 0 5 ) ;1 6 9± 0 47,1 86± 0 36 (u =1 0 ,Ρ <0 0 5 )。在对照组 ,HSP70A和HSC70切肝前后的表达值分别为 1 39± 0 2 2 ,0 92± 0 3(P >0 0 5 ) ;1 32± 0 19,1 2 8± 0 2 6 (P >0 0 5 )。TNF α和IL 6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电子显微镜下发现阻断组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保持正常。结论 间断肝门血流阻断方法能诱导肝组织热休克基因家族高表达 ,这对保持肝细胞间的稳定和正常的超微结构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性肝门阻断 细胞 超微结构 应激基因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6 热休克蛋白质类70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常温下一次性和间断肝门阻断对肝损伤的对比研究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周立 芮静安 +5 位作者 周柔丽 彭学敏 王少斌 陈曙光 曲强 赵玉沛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678-680,共3页
目的 对比常温下一次性和间断人肝血流阻断法所致肝损伤,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32只,按人肝血流阻断方式及是否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分为4组,即一次性阻断加和不加GSH(CP和CA)组及间断阻断加和不加GSH(IP和IA)... 目的 对比常温下一次性和间断人肝血流阻断法所致肝损伤,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32只,按人肝血流阻断方式及是否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分为4组,即一次性阻断加和不加GSH(CP和CA)组及间断阻断加和不加GSH(IP和IA)组,每组8只。CP和CA组持续阻断肝门40min,IP和IA组阻断2个20min并间隔5min,再灌注时间为60min。观察指标为肝组织丙二醛(MDA)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含量,血ALT和AST活性及肝组织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组内比较,阻断后血ALT及AST活性较阻断前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MDA和Cu/zn SOD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灌注后各值较阻断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CP与IP及CA与IA组间各观察值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而再灌注后CP与CA组、IP和IA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形态学上,各组阻断后均有细胞损伤表现,再灌注后有所恢复,其中CP和IP组肝细胞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而CA和IA组仍有部分细胞呈空泡变性。各组各时点均未出现不可复性损伤。结论 常温下一次性和间断阻断肝门40min均可导致可复性肝损伤,其程度无明显差异。此时限内一次性阻断是肝切除术中适宜的阻断方法。术中应用GSH对其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保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 一次性阻断 间断性肝门阻断 损伤 还原型谷胱甘肽 保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