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术中不同模式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DVT的效果
1
作者 徐继玲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2期2115-2117,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术中不同模式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2022年8月128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4例,术中给予常规干预,观察Ⅰ组42例,术中给予...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术中不同模式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2022年8月128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4例,术中给予常规干预,观察Ⅰ组42例,术中给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双小腿模式,观察Ⅱ组42例,术中给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双足模式,比较三组术前和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凝血功能及术后静脉血栓情况。结果:术前,三组股总静脉、腘静脉的管径、血流峰速、血流均速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d,观察Ⅰ组、观察Ⅱ组股总静脉、腘静脉的管径、血流峰速、血流均速均大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三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d,观察Ⅰ组、观察Ⅱ组APTT、PT高于对照组,Fib、DD低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d、3d、7d,观察Ⅰ组和观察Ⅱ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术中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双小腿模式和双足模式均能有效改善下肢静脉流速,预防术后DVT,为术中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模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腹腔镜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骨科创伤患者术前术后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VTE的效果
2
作者 王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9期0043-0046,共4页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在骨科创伤患者术前、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在本研究中,从我院骨科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接收的骨科创伤患者中随机挑选了80名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人...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在骨科创伤患者术前、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在本研究中,从我院骨科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接收的骨科创伤患者中随机挑选了80名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人。观察组除了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包括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增加饮水量、抬高患肢等)之外,还额外使用了间歇性气压压缩(IPC)治疗。对照组则只进行了上述常规护理。使用超声和临床诊断方法评估术前后DVT和PE的发生率,同时测量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观察组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的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重要性(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的肺栓塞(PE)发生率也较低,统计数据同样显示显著差异(P<0.05)。关于股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观察组在手术后第一周(T1)和第二周(T2)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前的血流速度两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骨科创伤患者在术前术后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能有效提高骨科创伤患者的股静脉血流速度,降低术前术后的DVT、PE风险,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创伤患者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静脉血栓栓塞症
下载PDF
不同模式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DVT发生率的影响
3
作者 张晓欣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9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双...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双足干预模式组及双小腿干预模式组,每组40例。常规干预组采取DVT常规预防措施,双足模式组给予双足模式下的IPC干预,双小腿模式组给予双小腿模式下的IPC干预,比较三组凝血情况、血液流变学情况、下肢血流动力学情况、术后1周内DVT发生率。结果术后1 d,双足干预模式组、双小腿干预模式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足干预模式组与双小腿干预模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足干预模式组、双小腿干预模式组患者高切变率全血黏度(Bbh)、全血黏度(Bbl)水平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足干预模式组与双小腿干预模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足干预模式组、双小腿干预模式组患者血流峰速、血流量、血流平均速度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足干预模式组与双小腿干预模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1周,双足干预模式组和双小腿干预模式组DVT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足干预模式组与双小腿干预模式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足模式与双小腿模式的IPC均能有效改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的凝血情况、血液流变学情况和下肢血流动力学情况,减少D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腹腔镜 直肠癌手术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术中精准护理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腹腔镜卵巢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段凌慧 马光慧 《医药前沿》 2024年第22期111-113,117,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精准护理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在腹腔镜卵巢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9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腹腔镜卵巢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0例。... 目的:探讨术中精准护理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在腹腔镜卵巢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9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腹腔镜卵巢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0例。常规组实施术中精准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使用IPC,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下肢血流速度、双腿周径、疼痛程度、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水平、下肢血流速度、双腿周径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T、APTT均短于常规组,D-D水平、下肢血流速度、双腿周径及VA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术中精准护理联合IPC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提高下肢血流速度,减小双腿周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风险,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卵巢癌根治术 术中精准护理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的不同使用时长对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及安全性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何春梅 张红英 +5 位作者 陈丽娟 蒋红梅 王婷婷 廖天成 王双 屈俊宏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第6期496-501,共6页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不同使用时长对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4月-2022年3月在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关节外科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A、B、C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不同使用时长对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4月-2022年3月在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关节外科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A、B、C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3组均术后返回病房即刻启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A组使用30 min,每天2次;B组每天连续使用8 h;C组每天连续使用18 h,比较3组患者术后2周DVT发生率、不良反应及舒适度。结果最终纳入90例患者,A、B、C组DVT发生率分别为33.3%、3.33%和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和B组、B组和C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C组、B组与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舒适度评分总分四分位数分别为45(44,45)、44.5(43,45)、37(3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和C组、B组和C组舒适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IPC每天8 h,患者的DVT的发生率最低,不良反应少,患者的舒适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使用时长 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护理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抗凝剂预防ICU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慧敏 郑稼 +3 位作者 董永辉 谢煜 张俊娟 张俊梅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第5期45-51,共7页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法探究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抗凝剂预防ICU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法探究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抗凝剂预防ICU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面检索建库至2020年3月关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抗凝剂用于预防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文献,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包括7篇RCT研究、1篇病例对照研究、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的3篇RCT研究提示,联合预防可以降低ICU患者DVT发生率(Z=4.08,P<0.01),1篇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与其一致。有3篇研究比较联合预防与单独使用IPC的效果,其中纳入的2篇分析性研究结果显示,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P=0.66),但同时纳入的RCT结果与其相反;有5篇研究比较联合预防与单独使用抗凝剂在降低DVT发生率中的效果,其中3篇RCT研究的整合结果与2篇分析性研究的结论一致,均显示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人员应重视联合使用抗凝剂的ICU患者的出血倾向,做好病情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临床在为ICU患者选择VTE预防策略时应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化差异,根据临床情境和患者偏好,而非均采取IPC与抗凝剂组合的预防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重症 系统评价
下载PDF
不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使用方案预防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婷婷 高静 +4 位作者 柏丁兮 刘锐芮 陈昕羽 张露露 罗欢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第9期1389-1397,共9页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使用方案(IPC)预防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旨在为探讨精准化的IPC使用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使用方案(IPC)预防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旨在为探讨精准化的IPC使用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库检索中关于住院患者使用IPC预防DVT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自建库至2022年4月。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并根据累计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预测各使用方案优劣并进行排序,绘制倒漏斗图以评估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1个原始研究,包括1359例住院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降低DVT发生率:不同IPC使用方案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每次240 min,每天2次”(SMD=-1.17,95%CI:-1.63~-0.71)、“每次40 min,每天2次”(SMD=-1.09,95%CI:-1.42~-0.77)和“每次120 min,每天1次”(SMD=-0.94,95%CI:-1.50~-0.38)IPC使用方案均优于临床常规使用方案“每次30 min,每天1次”。排序结果显示:“每次240 min,每天2次”IPC使用方案在降低DVT发生率、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方面均优于其他方案。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每次240 min,每天2次”使用方案效果较好为最优推荐。结论当前证据显示IPC使用方案为“每次240 min,每天2次”时对住院患者预防DVT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深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方案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1
8
作者 龚雪 宋慧娟 +2 位作者 廖少娜 杨晨 黄文嫣 《护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51-57,共7页
目的 检索并整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6S”证据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及指南网站,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16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 目的 检索并整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6S”证据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及指南网站,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16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和整合。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2篇、指南6篇、证据总结3篇、专家共识6篇和系统评价5篇。从风险评估与筛查、应用时机、设备选择与维护、实施策略、教育与培训5个方面汇总了23条最佳证据。结论总结了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个体因素和临床实际情境,审慎选择和应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围术期 深静脉血栓形成 证据总结
下载PDF
肺癌术后患者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依从性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于欢 张岚 +1 位作者 孔亚男 钟倩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归纳影响肺癌术后患者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依从性的障碍因素,探讨提高其依从性的干预对策。方法通过描述性质性研究的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5名肺癌术后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总结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 目的归纳影响肺癌术后患者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依从性的障碍因素,探讨提高其依从性的干预对策。方法通过描述性质性研究的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5名肺癌术后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总结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对障碍因素归纳出4个主题:对血栓预防的相关认识欠缺;对装置使用的获益感不佳;对装置使用的舒适性需求;家庭与社会支持因素。结论需根据肺癌术后患者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依从性的障碍因素,有针对性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具体分析患者的不良体验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良好的家庭支持和组织支持,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血栓预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外科手术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静脉血栓栓塞症 依从性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李玉洁 吴璇 +2 位作者 王彩霞 孙林丽 朱有媛 《当代医学》 2023年第20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接受剖宫产的180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进行干...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接受剖宫产的180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VTE发生率、D-二聚体(D-D)水平及下肢肿胀发生率。结果术后第1天,观察组VTE发生率为0.00%,对照组为4.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7天,观察组VTE发生率分别为1.11%、1.11%,均低于对照组的8.89%、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D水平时间、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后第1、3、7天,两组D-D水平均高于术前,而术后第7天均低于术后第1、3天,且术后第3天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前,两组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3、7天,观察组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天,观察组下肢肿胀发生率分别为44.44%、27.78%、13.33%,均低于对照组的72.22%、57.78%、2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可减少产妇术后VTE及下肢肿胀的发生,改善机体的凝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剖宫产 静脉血栓栓塞症
下载PDF
快速康复护理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股骨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周文娟 洪小丽 周世然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3年第1期166-168,共3页
目的 在股骨骨折术后患者的护理中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快速康复护理,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入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 目的 在股骨骨折术后患者的护理中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快速康复护理,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入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快速康复护理,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相比于同期对照组,观察组在术后48 h、72 h及7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更低(P均<0.05)。术后7 d,观察组的大腿周径差和小腿周径差均小于对照组,股总静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7 d, 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长于术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出院时及随访1个月后,2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量表和功能独立性评价量表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比同期对照组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快速康复护理能够缓解股骨骨折患者的术后疼痛和患肢肿胀,改善凝血功能及血流速度,促进肢体功能康复,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快速康复护理 术后康复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依从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苹 杨玉金 +5 位作者 颜兴伟 郑春艳 素云 张欢欢 袁庆文 陈敏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7年第10期94-97,共4页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D)是预防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本文对骨科术后患者使用IPCD依从性的现状、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及提高依从性的策略进行分析。认为使用IPCD的有效性取决于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依从性...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D)是预防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本文对骨科术后患者使用IPCD依从性的现状、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及提高依从性的策略进行分析。认为使用IPCD的有效性取决于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依从性则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掌握IPCD使用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减少IPCD使用的不适感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患者做好IPCD相关知识的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深静脉血栓形成 依从性
下载PDF
逐级加压弹力袜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深静脉血栓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雪阳 田秋菊 陈明霞 《护理学报》 2017年第9期31-34,共4页
综述逐级加压弹力袜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临床使用中的禁忌与适用人群、压力与款式选择、使用时长及依从性现状和提高依从性的方法等,指出今后应进一步对不同款式的弹力袜与患者舒适度水平、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最短有效应用时间、国内患... 综述逐级加压弹力袜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临床使用中的禁忌与适用人群、压力与款式选择、使用时长及依从性现状和提高依从性的方法等,指出今后应进一步对不同款式的弹力袜与患者舒适度水平、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最短有效应用时间、国内患者物理预防依从性现状和提高依从性的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为物理预防深静脉血栓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逐级加压弹力袜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综述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娟娟 韦艳新 +4 位作者 蒙莲菊 韦仁杰 陈佳丽 唐春婷 韦喜 《微创医学》 2022年第3期359-362,共4页
深静脉血栓(DVT)是下肢骨折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而间歇充气加压(IPC)装置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机械性预防DVT的措施。IPC装置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在研究中。对IPC装置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预防DVT使用前的风险评估内容及工具、... 深静脉血栓(DVT)是下肢骨折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而间歇充气加压(IPC)装置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机械性预防DVT的措施。IPC装置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在研究中。对IPC装置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预防DVT使用前的风险评估内容及工具、物品及患者准备,使用中的压力选择、时间和频次选择,以及健康教育等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预防 术后 护理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长对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36
15
作者 朱梦春 杨玉金 +7 位作者 王苹 颜兴伟 张欢欢 王苏敏 郑春艳 袁庆文 周为民 陈敏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D)治疗时长对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便利抽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在江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行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的240例病人,将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60例。A组在常...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D)治疗时长对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便利抽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在江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行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的240例病人,将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60例。A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序贯加压弹力袜(GCS),B组、C组和D组在A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B组每天治疗2次,每次1 h;C组每天治疗2次,每次2 h;D组每天治疗2次,每次4 h。比较4组病人DVT发生率及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干预后4组的DVT发生率、远端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的DVT发生率为0;干预后4组病人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均降低,且4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D-二聚体降低幅度最大,为(8.21±6.99)μg/mL,A组D-二聚体降低幅度最小,为(0.48±2.08)μg/mL。[结论]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结合序贯加压弹力袜、抗凝药物可以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以及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且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使用时间较长,DVT的发生率较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序贯加压弹力袜 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结合序贯加压弹力袜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被引量:16
16
作者 朱梦春 杨玉金 +8 位作者 郑春艳 颜兴伟 张欢欢 王苏敏 王苹 袁庆文 周为民 陈敏 刘素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4228-4231,共4页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结合序贯加压弹力袜对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联合序贯加压弹力...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结合序贯加压弹力袜对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联合序贯加压弹力袜及抗凝药物预防DVT,实验组在上述对照组干预措施基础上加入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比较两组DVT发生率和D-二聚体浓度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的DVT发生率、周围型DVT发生率和小腿肌间型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浓度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比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结合序贯加压弹力袜显著降低了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和D-二聚体浓度,预防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序贯加压弹力袜 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6
17
作者 单烨 王珂 +1 位作者 王健 胡玲红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第2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4月我科收治的42例下肢DVT患者,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DVT,...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4月我科收治的42例下肢DVT患者,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DVT,对照组单纯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DVT。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消肿率、深静脉通畅度。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溶栓治疗,治疗组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常度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DVT,可以明显提高血栓溶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下载PDF
呼吸功能锻炼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琦瑶 汤新辉 +2 位作者 许湘华 舒文献 黄栋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0年第5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锻炼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肺癌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9月在长沙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肺癌切除术并按期复查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锻炼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肺癌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9月在长沙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肺癌切除术并按期复查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肺癌术后护理,干预组接受呼吸功能锻炼联合间歇充气器加压装置治疗。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干预组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PT、APTT与住院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及血小板计数低于住院第1天(P<0.05);对照组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PT、FIB、血小板计数与住院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PTT低于住院第1天(P<0.05);两组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第7天APTT高于对照组,FIB及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呼吸功能锻炼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可改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缩短其住院时间,对静脉血栓栓塞症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功能锻炼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肺癌 静脉血栓栓塞症 护理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韩磊 武雪亮 +6 位作者 薛军 屈明 郭飞 孙弟波 马力丰 郝剑 章燕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1329-1334,共6页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3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式不同...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3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n=66)和对照组(n=64).统计并比较术前3 d、术后1、3d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积(HCT)、全血黏度(Nbl)、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Nbh)]水平;术前3 d及术后1、3、7 d下肢股静脉直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比较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 d的APTT短于术前3 d,PT、Fib和D-D水平高于术前3 d;术后1 d,观察组患者APTT和PT长于对照组患者,Fib和D-D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 d,APTT长于对照组患者,Fib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 d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长于术前3 d,且观察组患者HCT、Nbl、Nbh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股静脉直径低于术前3 d;观察组患者股静脉直径宽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7 d,观察组患者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量高于术前3 d;术后1 d,对照组患者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量低于术前3 d;术后1和3 d,观察组患者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量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应用IPC联合低分子肝素能够加快患者下肢静脉回流速度,可降低患者高凝状态、血液黏度,有效减少下肢DVT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深静脉血栓形成 凝血 腹腔镜手术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最佳使用时间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杨晶慧 甘秀妮 +2 位作者 李钱玲 胡亚丽 李玉兰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8-783,共6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的最佳时间。[方法]选择2018年5月―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42例,按照最小不平衡指数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病人均实施常规血栓预防管理措...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的最佳时间。[方法]选择2018年5月―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42例,按照最小不平衡指数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病人均实施常规血栓预防管理措施。对照组常规使用IPC,每天1次,每次30 min;观察组使用IPC,每天2次,每次40 min。比较两组病人围术期的失血量和血栓发生率,分析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肢体周径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均未发生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但对照组有6例(28.57%)病人出现隐匿性下肢DVT,观察组2例(9.52%)发生隐匿性下肢DV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两组病人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4,P=0.486),但观察组隐性失血量低于对照组(t=2.739,P=0.009)。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效应、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7.027,P<0.001;F交互=3.390,P=0.044);分组效应、时间效应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肢体周径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6.137,P=0.022;F交互=24.034,P<0.001;F时间=18.648,P<0.001)。[结论]间歇加压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与每天2次、每次40 min均能预防DVT,但每天2次、每次40 min可有效降低出血量,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最佳使用时间 出血量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肿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