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对运动员神经肌肉激活的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凡 刘勇 +1 位作者 陈冲 崔书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42-449,共8页
目的:针对训练和比赛前运动员出现的淡漠状态,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对神经肌肉激活的生物学效应,为提高运动员神经肌肉兴奋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8名一线男子自由跤运动员,在其左侧初级运动皮层(M1)分别施加iTBS真... 目的:针对训练和比赛前运动员出现的淡漠状态,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对神经肌肉激活的生物学效应,为提高运动员神经肌肉兴奋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8名一线男子自由跤运动员,在其左侧初级运动皮层(M1)分别施加iTBS真刺激和伪刺激(刺激参数:丛内频率50 Hz,丛内数3,丛间频率5 Hz,丛间数10,刺激时间2 s,间隔8 s,重复次数40次,1200个脉冲),采用交叉实验设计,比较刺激前、后的反应时、心率变异性、肌力和肌电变化。结果:真刺激后受试者反应时从0.171 s下降至0.163 s(P<0.01),反应稳定指数略有增加,反应状态有所提升;最大心率、平均心率均显著增加(P<0.01),心率变异性低频和高频比值显著增加(P<0.05),自主神经平衡性提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真刺激后受试者静态屈肘力量显著增加6.60%(P<0.05),握力增加2.61%,增加幅度均高于伪刺激;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屈腕肌肌腱平均功率频率在真刺激后出现显著升高(P<0.05),快肌纤维动员比例增大,肌纤维募集能力有所提升。结论:iTBS对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改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以及增加肌纤维募集能力均有较好效果,该方法对训练或比赛前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反应时 心率变异 肌力 肌电
下载PDF
间歇性Theta节律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影响
2
作者 蒋孝翠 刘臻 +3 位作者 苏清伦 赵秦 夏晓昧 陆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39-843,共5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经颅磁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50例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假刺激组(n=25)和iTBS组(n=25),两组均予言语治疗,iTBS组给予i... 目的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经颅磁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50例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假刺激组(n=25)和iTBS组(n=25),两组均予言语治疗,iTBS组给予iTBS,假刺激组接受假iTBS,共4周。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和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测验进行评估。结果假刺激组脱落2例,iTBS组脱落3例。治疗后,两组BDNF水平,听理解、复述、命名、朗读、语言功能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5.012,P<0.001),iTBS组显著优于假刺激组(|t|>3.968,P<0.001),iTBS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假刺激组(χ^(2)=8.835,P<0.05)。结论iTBS可以改善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可能与促进BDN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非流利失语 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言语
下载PDF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对脑梗死后抑郁伴认知障碍患者的效果
3
作者 郭延芳 刘永瑞 +4 位作者 王卫丽 钟红丽 贺春侠 寇洋洋 杜振峰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对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120例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 目的探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对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120例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iTBS治疗,共治疗6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分别评估认知功能、活动能力以及神经功能,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结果两组干预后HAMA评分、HAMD评分均降低,且干预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MMSE评分、MBI评分均升高,NHISS评分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TBS能显著改善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情绪,提升认知功能,并能提升神经功能以及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脑梗死 抑郁 认知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小脑间歇性Theta脉冲刺激对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
4
作者 孔晴 郭壮丽 +2 位作者 高呈飞 柳希芹 伊传建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10期16216-16222,共7页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小脑半球间歇性Theta脉冲刺激治疗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将2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患者给...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小脑半球间歇性Theta脉冲刺激治疗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将2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患者给予小脑半球间歇性Theta脉冲刺激(iTBS),对照组患者给予假iTBS。两组治疗均持续3周。在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均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Fugl-Meyer评估量表下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or Lower Extremity, FMA-LE)评估患者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采用鞋垫式步态分析仪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步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BS、FMA-LE评分、步速数值均有显著增加(p < 0.05),且试验组比对照组疗效更好(p < 0.05)。结论:小脑半球iTBS结合传统康复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步行功能,且疗效较单纯给予传统康复治疗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theta脉冲刺激 小脑 下肢功能障碍 脑卒中
下载PDF
间歇性θ节律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
5
作者 徐金 黄雅琳 +2 位作者 龙耀斌 柳忠 兰柳华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3031-3034,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θ节律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取纳入的4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1)与试验组(n=20),对照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假性间歇性θ节律刺激,试... 目的:探讨间歇性θ节律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取纳入的4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1)与试验组(n=20),对照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假性间歇性θ节律刺激,试验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M1区间歇性θ节律刺激,疗程6 w。治疗前后均使用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Qualiveen量表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及生存质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及Qualiveen量表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间歇性θ节律刺激能够明显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及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θ节律刺激 脊髓损伤 神经源膀胱 尿动力学
下载PDF
间歇性θ节律刺激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及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缪永娟 干峥 +4 位作者 沈显山 阚秀丽 毛晶 卢茜 洪永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0-446,共7页
目的:了解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RMS、CR)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成刺激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刺激组在常规康复... 目的:了解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RMS、CR)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成刺激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刺激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于病灶侧大脑M1区实施为期2周的iTBS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R)及上肢Fugl-Meyer(FMA-U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RMS值、FMA-UL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CR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刺激组RMS、CR值、FMA-UL及MBI评分变化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与单纯常规康复相比,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联合iTBS刺激更能提高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降低其协同收缩率;同时也更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及整体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脑梗死 偏瘫 均方根值 协同收缩率
下载PDF
间歇性θ节律经颅磁刺激改善大鼠工作记忆的海马与前额叶跨脑区神经网络效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天恒 郭苗苗 +2 位作者 徐桂芝 吉利辉 王中豪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73-1585,共13页
目的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作为一种新型的经颅磁刺激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探索大脑认知功能和神经调控等方面,但其电生理调控机制尚不清晰,探索iTBS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电生理机制,对脑疾病的治疗和磁刺激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作为一种新型的经颅磁刺激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探索大脑认知功能和神经调控等方面,但其电生理调控机制尚不清晰,探索iTBS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电生理机制,对脑疾病的治疗和磁刺激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利用iTBS制备磁刺激大鼠模型,采集记录大鼠在执行工作记忆(WM)任务过程中腹侧海马(vHPC)和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的局部场电位(LFPs)信号,应用格兰杰因果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iTBS对大鼠WM过程中vHPC与mPFC跨脑区神经网络协同和信息交互的影响。结果iTBS增强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使其完成工作记忆任务所需时长减少(2.67±1.63)d(P<0.05),iTBS显著改善了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同时iTBS增强了大鼠在WM期间vHPC与mPFC脑区的自因果网络连接,增加了网络连接强度、连接密度和全局效率(P<0.05);并且iTBS增强了vHPC与mPFC脑区的跨脑区网络连接,增加了vHPC-mPFC跨脑区的节点度和因果流向(P<0.05)。结论iTBS磁刺激对大鼠工作记忆行为学及相关脑区神经网络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iTBS可以促进大鼠认知能力,提高大脑神经网络的信息交互和传递效率,iTBS的神经调控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大脑vHPC与mPFC之间的网络连接和信息交互来提高工作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θ节律刺激 海马-前额叶 工作记忆 脑网络 格兰杰因果
下载PDF
节律性闪光刺激提高EEG阳性率的研究附109例临床EEG闪光刺激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高秀贤 郭丹华 冯应琨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年第1期23-24,共2页
本文通过109例节律性闪光刺激临床脑电图的研究,探讨:1.正确使用间歇性节律性闪光刺激提高EEG的阳性率;2.研究了闪光后的节律同化问题;3.发现症状性头痛“H”反应占90%;4.毫针蝶骨电极加闪光刺激可以提高阳性率... 本文通过109例节律性闪光刺激临床脑电图的研究,探讨:1.正确使用间歇性节律性闪光刺激提高EEG的阳性率;2.研究了闪光后的节律同化问题;3.发现症状性头痛“H”反应占90%;4.毫针蝶骨电极加闪光刺激可以提高阳性率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节律闪光刺激 毫针蝶骨电极 节律同化 “H”反应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对老年大鼠工作记忆相关跨脑区网络协同作用的影响
9
作者 郭苗苗 翟昊迪 +2 位作者 吉利辉 王田 徐桂芝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8-1478,共11页
经颅磁刺激(TMS)因其可以非侵入性地探测和调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功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等临床神经调控领域。工作记忆的功能实现需要多个脑区的同步活动,该文将行为学与电生理学相结合,通过建立跨脑区的因果网络连接,... 经颅磁刺激(TMS)因其可以非侵入性地探测和调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功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等临床神经调控领域。工作记忆的功能实现需要多个脑区的同步活动,该文将行为学与电生理学相结合,通过建立跨脑区的因果网络连接,从记忆相关脑区间协同作用的角度探究不同模式的TMS对大脑认知功能的调控机制。首先对老年威斯塔大鼠分别实施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及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并设置空白对照组,通过在体多通道微电极阵列采集大鼠工作记忆任务中的局部场电位信号(LFPs);之后基于定向传递函数构建LFPs脑因果网络;最后通过对比行为学结果差异、各脑区因果网络参数等,探索不同模式TMS对老年大鼠工作记忆行为学及脑区之间信息协同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rTMS组和iTBS组大鼠执行正确工作记忆任务的平均天数减少,平均正确率高于空白对照组。经过刺激后,rTMS组和iTBS组前额叶和海马双向网络连接明显增强,信息流强度和因果流向性得到显著提升(P<0.05)。因此,rTMS和iTBS模式均能促进老年大鼠海马和前额叶脑区间的信息交流,从而使老年大鼠的工作记忆能力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间歇θ节律刺激 工作记忆 脑因果网络
下载PDF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复述功能正常的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能力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大华 汪洁 +4 位作者 卢洁 王佩佩 程亦男 袁英 宋为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4-90,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左半球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能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左半球额叶损伤卒中后(1~6个月)非流利... 目的对比分析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左半球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能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左半球额叶损伤卒中后(1~6个月)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30例,复述功能正常。根据康复治疗方案的不同,将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tDCS组和TMS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言语语言治疗(视图命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评价图片中的治疗项图片,不训练非治疗项图片;训练30 min/次,2次/d,共训练2周。TMS组和tDCS组在言语语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和阳极tDC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进行视图命名能力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治疗项视图命名和非治疗项视图命名。结果(1)3组接受不同言语康复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听理解能力、卒中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3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6.981,P<0.01),其中治疗前3组患者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8.6±3.3)分,tDCS组:(7.8±2.4)分,TMS组:(8.2±3.1)分;P>0.05];治疗2周后,TMS组[(14.2±2.3)分]和tDCS组[(17.5±2.8)分]得分高于对照组[(11.2±2.9)分],tDCS组得分高于TMS组(均P<0.05)。对照组、tDCS组和TMS组患者治疗后命名得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6.614,tDCS组:t=4.651,TMS组:t=3.279,均P<0.05)。(3)3组患者治疗前后非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512,P<0.05),其中3组患者治疗前非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7.6±3.2)分,tDCS组:(6.9±2.6)分,TMS组:(7.9±3.1)分;P>0.05];治疗后tDCS组得分[(11.6±2.4)分]高于对照组[(8.5±2.3)分]和TMS组[(8.5±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周后,tDCS组较治疗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29,P<0.01),对照组和TMS组与本组治疗前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TMS和tDCS应用于左半球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疗效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tDCS治疗左侧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效果可能优于TMS,更适合卒中后失语症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命名障碍 非侵入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磁刺激 间歇θ节律刺激
下载PDF
中枢间歇Theta节律刺激联合外周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莹 张春华 +3 位作者 王海霞 梁家彩 韩君婷 马庆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02-706,共5页
目的观察患侧M1区间歇Theta节律刺激(iTBS)联合外周磁刺激(PM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取45例脑卒中合并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刺激组、中枢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 目的观察患侧M1区间歇Theta节律刺激(iTBS)联合外周磁刺激(PM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取45例脑卒中合并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刺激组、中枢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包括调控血压血糖、营养神经、调脂稳定斑块等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每次训练时间45 min。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刺激组加用患侧M1区iTBS联合患肢Erb′s点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中枢组加用患侧M1区iTBS联合患肢Erb′s点rPMS假刺激,假刺激仅将线圈垂直于刺激表面;对照组未接受任何磁刺激。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0次。所有45例患者中,仅对照组有1例因患者个人原因退出,未能完成治疗,余44例均完成10次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0次后(治疗后),对患者行患侧拇短展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波幅测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联合刺激组、中枢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EP潜伏期[(23.55±1.89)、(22.89±1.69)和(23.37±1.48)ms]、波幅[(1.23±0.72)、(1.02±0.43)和(0.99±0.24)mV]以及FMA评分[(21.40±17.13)、(23.00±19.26)和(19.87±19.80)分]及MBI评分[(56.00±21.05)、(58.00±25.62)和(52.00±25.06)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的MEP潜伏期[(20.43±2.06)、(21.25±1.57)和(23.02±1.38)ms]均明显缩短(P<0.05),波幅[(2.37±0.62)、(1.77±0.63)和(1.22±0.25)mV]均明显增高(P<0.05);3组患者的FMA评分[(29.10±18.60)、(27.10±21.99)和(21.75±19.94)分]和MBI评分[(69.50±20.47)、(67.50±25.14)和(56.85±26.18)分]亦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联合刺激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中枢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中枢iTBS联合PMS可以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间歇theta节律刺激 外周磁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rTMS与iTBS模式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子财 温馨 +3 位作者 彭阳 钟立达 李芳 刘惠宇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5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两种模式的经颅磁刺激作用小脑部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9例,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rTMS组(30例)、iTBS...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TBS)两种模式的经颅磁刺激作用小脑部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9例,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rTMS组(30例)、iTBS组(24例)、对照组(35例);rTMS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小脑部位,iTBS组给予经颅磁的iTBS模式刺激小脑,对照组给予rTMS假刺激,3组患者均在标准吞咽治疗基础上进行治疗。以纤维内镜下吞咽困难严重程度评估量表(FEDS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评价3组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的情况。结果干预2周后,rTMS组、iTBS组、对照组的FEDSS评分和SS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rTMS组、iTBS组的FEDSS评分和S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rTMS组的FEDSS评分高于iTBS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iTBS组在SSA评分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7)。结论rTMS模式、iTBS模式均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iTBS不劣于rTMS,在吞咽疗效方面可能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小脑刺激
下载PDF
小脑在肌张力障碍治疗中的作用及小脑经颅磁刺激调控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翁雅婧 吴毅 +3 位作者 刘罡 程会兰 谢鸿宇 田闪 《康复学报》 CSCD 2022年第3期279-284,共6页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异常运动,其特征是由于持续或间歇的肌肉收缩而导致不自主运动、姿势异常,或两者兼具,目前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心理和康复治疗、口服药物、肉毒毒素注射和脑深部刺激手术等综合措施。已有的动物实验数据显...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异常运动,其特征是由于持续或间歇的肌肉收缩而导致不自主运动、姿势异常,或两者兼具,目前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心理和康复治疗、口服药物、肉毒毒素注射和脑深部刺激手术等综合措施。已有的动物实验数据显示小脑至少通过3个机制影响肌张力障碍的发病:(1)小脑传出信号模式异常;(2)小脑和基底节核团之间的联系出现异常;(3)小脑细胞形态或结构出现异常。人类研究主要从临床及病理、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学3个方面探索小脑在肌张力障碍发病中的具体作用。以往观点认为小脑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及协调运动,而肌张力障碍主要是基底神经节区的一种功能紊乱。近年来随着“小脑-丘脑-大脑皮质”环路的提出,小脑被认为是与肌张力障碍有关的一个新的节点。随着小脑在肌张力障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以及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发展,针对小脑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也逐渐展开。经颅磁刺激(TMS)是人类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生理学技术之一。利用强度不断变化的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从而脑皮质层产生局部电流。rTMS是TMS的传统刺激模式。低频磁刺激(≤1 Hz)抑制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高频刺激(>1 Hz)提高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θ节律爆发刺激(TBS)是一种新型的rTMS方式。间歇性TBS(iTBS)提高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连续性TBS(cTBS)抑制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基于“小脑-大脑抑制”理论发现,TMS可以通过调节“小脑-大脑抑制”改善症状。iTBS对小脑皮层的兴奋抑制了运动皮层随后的联合可塑性的发展,而cTBS对小脑皮层的抑制则增强了运动皮层随后的可塑性。因此小脑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高级脑功能刺激调控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张力障碍 小脑 经颅磁刺激 小脑-大脑抑制 θ节律爆发刺激 间歇TBS 连续TBS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间歇性θ节律刺激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裴松 王健 夏家怡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18期3120-3125,共6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首次发病的60例PS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TBS组(31例)和假...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首次发病的60例PS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TBS组(31例)和假刺激组(29例)。两组在基础治疗和认知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分组训练。iTBS组额外增加iTBS治疗,假刺激组额外增加假刺激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认知评估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进行疗效评估,在治疗前后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额叶功能评价量表(FAB)、日常生活能力表(BI)、正序记忆、倒序记忆、延迟回忆、注意力评分和Hcy、CRP、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高于治疗前,Hcy、CRP、LDH水平低于治疗前,且iTBS组正序记忆、倒序记忆、注意力评分高于假刺激组,LDH水平低于假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BS更有助于改善PSCI,这与改善炎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间歇θ节律刺激 卒中 认知障碍 疗效
下载PDF
不同侧小脑半球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对健康受试者吞咽调节效应的影响
15
作者 王丙琰 孟萍萍 +2 位作者 潘晓娜 孙慧 王强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8-413,共6页
目的观察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iTBS)对健康受试者大脑吞咽运动皮质和小脑吞咽运动区兴奋性的影响,并探讨小脑iTBS调节吞咽功能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例右利手健康受试者分为优势侧小脑组(15例)、非优势侧小脑组(15例... 目的观察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iTBS)对健康受试者大脑吞咽运动皮质和小脑吞咽运动区兴奋性的影响,并探讨小脑iTBS调节吞咽功能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例右利手健康受试者分为优势侧小脑组(15例)、非优势侧小脑组(15例)、对照组(14例)。优势侧小脑组给予优势侧小脑iTBS干预和非优势侧小脑假刺激,非优势侧小脑组给予优势侧小脑假刺激和非优势侧小脑iTBS干预,对照组给予双侧小脑假刺激。iTBS干预前后,分别对受试者双侧大脑和双侧小脑的舌骨上肌群代表区进行单脉冲经颅磁刺激(TMS)测定,观察受试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和潜伏期的变化。结果与组内干预前比较,非优势侧小脑组干预后双侧大脑吞咽皮质和刺激同侧小脑的MEP波幅升高(P<0.05);优势侧小脑组干预后仅刺激同侧小脑的MEP波幅升高(P<0.05)。在MEP波幅与基线相比的百分比变化方面,与对照组干预后同指标比较,非优势侧小脑组刺激双侧大脑皮质和刺激同侧小脑的数值较高(P<0.05);与非优势侧小脑组干预后同指标比较,优势侧小脑组刺激双侧大脑皮质的数值较低(P<0.05)。3组受试者MEP潜伏期、MEP潜伏期与基线相比的百分比变化,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优势侧小脑半球与优势侧小脑半球iTBS对吞咽相关脑区均有一定的兴奋作用,但二者所兴奋的脑区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 小脑 间歇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