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猫中·间脑结合部神经元与眼球下斜肌运动神经元的直接突触联系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清君 李文斌 陈晓玲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9-54,共6页
本文应用神经元自发放电触发的迭加平均法,研究了猫中·间脑结合部内侧区神经元与眼球下斜肌运动神经元(inferiorobliquemotoneurons,IOMNs)之间的突触联系。电刺激同侧或对侧中·间脑结合部的Forel'sfieldeH(FFH)的... 本文应用神经元自发放电触发的迭加平均法,研究了猫中·间脑结合部内侧区神经元与眼球下斜肌运动神经元(inferiorobliquemotoneurons,IOMNs)之间的突触联系。电刺激同侧或对侧中·间脑结合部的Forel'sfieldeH(FFH)的内侧区(A7~Ag),在IOMN池内记录到兴奋性单突触电场电位。应用FFH神经元的自发放电作为触发信号,将此放电引起的IOMNs的电位变化进行迭加平均,结果亦获得一兴奋性单突触电场电位。这些结果表明,中·间脑结合部内侧区神经元与IOMNs之间存在兴奋性单突触联系,其作用为启动眼球的垂直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脑结合部 中斜肌运动 神经元 突触联系
下载PDF
中脑-间脑结合部损伤21例临床分析
2
作者 伦学庆 张延庆 +1 位作者 杨峰 章翔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11-12,共2页
近2年来,我院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132例,其中经CT、MRI检查证实21例有中脑-间脑结合部损伤。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21例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79岁,平均31.8岁。致伤原因为车祸伤15例,击打... 近2年来,我院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132例,其中经CT、MRI检查证实21例有中脑-间脑结合部损伤。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21例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79岁,平均31.8岁。致伤原因为车祸伤15例,击打伤2例,意外摔伤2例,原因不明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中脑 间脑结合部
下载PDF
中脑、中脑-间脑结合部损伤与植物生存 被引量:2
3
作者 戴宜武 徐如祥 +5 位作者 赵春平 王清华 李良平 何江弘 罗成义 杨志林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73-374,共2页
关键词 脑损伤 植物生存状态 中脑-间脑结合部损伤
原文传递
黑质和红核的断层解剖学研究与三维模型构建
4
作者 于鹏辉 李振强 +3 位作者 谭立文 吴毅 李颖 张绍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608-2611,共4页
目的利用首例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对黑质、红核及其主要毗邻核团进行断层解剖学研究及三维重建。方法选取含有黑质、红核的断层图像,利用Adobe Photoshop CS3对黑质、红核以及毗邻核团和结构进行断层解剖学观察,并分割出相关... 目的利用首例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对黑质、红核及其主要毗邻核团进行断层解剖学研究及三维重建。方法选取含有黑质、红核的断层图像,利用Adobe Photoshop CS3对黑质、红核以及毗邻核团和结构进行断层解剖学观察,并分割出相关结构,获得各结构的轮廓线,再应用Amira软件对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虚拟现实显示。结果黑质、红核的头端位于中脑-间脑结合部,与间脑的核团、脚底纤维、视束等结构关系密切,黑质贯穿观察区域的全长,其尾端直至脑桥基底部上缘附近才消失,红核高度约为黑质的2/3,其尾端进入下丘区域后逐渐消失。应用Amira软件重建的三维模型比较清楚地显示了黑质、红核及其毗邻结构在中脑以及中脑-间脑结合部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可以任意角度旋转、切割、组合和整体显示有关结构。结论明确了黑质与红核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并获得有关内容的计算机三维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质 红核 中脑 中脑-间脑结合部 三维重建 可视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