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成年新礼”的“间隔年”:过渡仪式、认同重构与主体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建军 王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1,共9页
“间隔年”(gap year)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的一种新兴行为和社会心态,具有青少年“成年新礼”的特征,而“过渡礼仪”成为其重要的过程机制。“分隔礼仪”体现的是和先前世界的隔离,其核心要义是冲破理性化世界后的自主选择。在迷... “间隔年”(gap year)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的一种新兴行为和社会心态,具有青少年“成年新礼”的特征,而“过渡礼仪”成为其重要的过程机制。“分隔礼仪”体现的是和先前世界的隔离,其核心要义是冲破理性化世界后的自主选择。在迷茫与机遇、兴奋与惆怅并存的状态下,个人层面上极具张力的重大决定与社会层面充满道德意义的新仪式促成了新的自我认同的形成。“间隔年”及青年“认同重构”已不再属于“边缘仪式”的亚文化范畴,而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社会心态,标志着新的自我认同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成新礼” 过渡仪式 自我认同 主体实践
下载PDF
时间与青年流动:中国语境下的间隔年研究
2
作者 王炳钰 王禹谦 李昕洋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39,共9页
基于质性研究数据,文章从“时间与流动”这一视角出发,从制度性时间、生命历程时间、日常钟表时间三个维度探讨中国高校大学生间隔年决策制定、后续流动体验及未来流动愿景背后的时间力量和时间张力。同时,本文考察大学生个体在此过程... 基于质性研究数据,文章从“时间与流动”这一视角出发,从制度性时间、生命历程时间、日常钟表时间三个维度探讨中国高校大学生间隔年决策制定、后续流动体验及未来流动愿景背后的时间力量和时间张力。同时,本文考察大学生个体在此过程中独特而复杂的时间体验,并探讨其如何进行能动性实践以充分利用时间资源、应对时间困境并优化整体生命历程进阶。由此,本文将时间和时间性等概念引入中国大学生间隔年实践这一现象,在理论和实证层面进一步推动青年发展及生活方式流动等研究议题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间隔年 生活方式流动
下载PDF
“间隔年”对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探析——以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为例
3
作者 魏盈利 赵凤利 +1 位作者 蔡雨萌 王颖 《创新教育研究》 2024年第7期334-340,共7页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发关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间隔年”作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受到重视。通过梳理“间隔年”概念,并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间隔年”能有效...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发关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间隔年”作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受到重视。通过梳理“间隔年”概念,并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间隔年”能有效促进就业,改变学生的择业观念、职业规划和求职行为,为解决就业难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应届生 就业
下载PDF
中国式间隔年:实践方式、现实藩篱与对策建议
4
作者 郑芷奕 孙艺 《新丝路》 2024年第18期0235-0237,共3页
间隔年(? gap?year)?是当今社会变迁背景下的一种新兴行为与社会心态,在中国青年群体中掀起热潮。间隔年本土化呈现出辞职考研、研学旅行、短期留学、志愿服务、参军入伍、实习创业、自由学习等多样化的实践形式。然而,受文化传统底蕴... 间隔年(? gap?year)?是当今社会变迁背景下的一种新兴行为与社会心态,在中国青年群体中掀起热潮。间隔年本土化呈现出辞职考研、研学旅行、短期留学、志愿服务、参军入伍、实习创业、自由学习等多样化的实践形式。然而,受文化传统底蕴、青年成长环境、教育培养模式、社会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影响,间隔年的本土化进程缓慢。因此,应从全面加强教育普及、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放宽硬性规定政策、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发力,给予间隔年实践者更多的理解与配套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中国青 社会化
下载PDF
生活世界与旅游世界:间隔年旅游体验的现象学解读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彬 甘巧林 刘晓琦 《旅游论坛》 2013年第4期5-10,共6页
间隔年旅游是一种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由生活方式改变而延伸出来的旅游方式。以间隔年旅游者为研究主体,借用现象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方法从间隔年旅游体验的角度对这一新兴的旅游现象进行解读。结果发现,间隔年旅游者的... 间隔年旅游是一种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由生活方式改变而延伸出来的旅游方式。以间隔年旅游者为研究主体,借用现象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方法从间隔年旅游体验的角度对这一新兴的旅游现象进行解读。结果发现,间隔年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在生活世界的推力和来自旅游世界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旅游者在旅游世界中主要通过旅游观赏、旅游交往和旅游参与三种方式来获取体验;并且旅游者通过间隔年体验与经历开始重新认识自我与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旅游世界 间隔年 旅游体验
下载PDF
行走间隔年: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阶段性选择 被引量:13
6
作者 敖成兵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6-90,共5页
间隔年对于青年人来说只是一种人生阶段性选择,但它既是文化反哺进程中的阶段性选择,也是同辈群体价值认同中的阶段性选择,更是探寻人生真谛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行走间隔年,有助于青年人在路途中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探寻幸福人... 间隔年对于青年人来说只是一种人生阶段性选择,但它既是文化反哺进程中的阶段性选择,也是同辈群体价值认同中的阶段性选择,更是探寻人生真谛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行走间隔年,有助于青年人在路途中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探寻幸福人生的本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在回归后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进行人生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中国青 阶段性选择
下载PDF
解读中国内地年轻人青睐“间隔年”现象 被引量:10
7
作者 敖成兵 《前沿》 2012年第22期118-119,共2页
"间隔年"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内地较晚。有调查显示,很多内地年轻人开始青睐和热捧"间隔年"。"间隔年"在正确价值理念的形塑以及丰富人生阅历等方面对年轻人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需要理性对待这一"... "间隔年"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内地较晚。有调查显示,很多内地年轻人开始青睐和热捧"间隔年"。"间隔年"在正确价值理念的形塑以及丰富人生阅历等方面对年轻人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需要理性对待这一"舶来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轻人 解读
下载PDF
间隔年与中国青年社会化 被引量:8
8
作者 敖成兵 《当代青年研究》 2013年第1期81-84,共4页
当前,中国年轻一代在社会化方面遇到很多的困惑,而从西方"舶来"的"间隔年"对于年轻人的生活观纠偏、世界观重塑、价值观内化、人生观培育、生命观感悟以及正能量传递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中国年轻一代在社会化方面遇到很多的困惑,而从西方"舶来"的"间隔年"对于年轻人的生活观纠偏、世界观重塑、价值观内化、人生观培育、生命观感悟以及正能量传递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间隔年"加速了中国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社会化 中国青
下载PDF
“间隔年”:国外青年教育的新路径 被引量:4
9
作者 陈艳萍 《青年探索》 CSSCI 2014年第4期36-41,共6页
在国外,许多青年由于长期繁重而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目前的生活状态产生倦怠、迷茫,或者仅仅因为还没做好步入人生下一阶段的准备,所以在高中或大学毕业后常选择不直接进入大学或职场,而是给自己设定一个"间隔年","放空&qu... 在国外,许多青年由于长期繁重而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目前的生活状态产生倦怠、迷茫,或者仅仅因为还没做好步入人生下一阶段的准备,所以在高中或大学毕业后常选择不直接进入大学或职场,而是给自己设定一个"间隔年","放空"自己。到异地旅行、做志愿者或者实习工作,在此过程中增进自我了解,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兴趣点,获得新的能量和信念,从而更好地回归和融入原来的生活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教育
下载PDF
间隔年与当代中国青年的自我精神拯救 被引量:5
10
作者 敖成兵 《北京青年研究》 2014年第3期13-19,共7页
在社会变迁的宏阔背景下,当代中国青年出现集体的精神困顿。青年人的精神困顿不仅导致青年问题行为的出现,而且造成青年群体生活意义的失落和生命价值的缺失,青年人需要通过自我精神拯救的方式来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间隔年旅... 在社会变迁的宏阔背景下,当代中国青年出现集体的精神困顿。青年人的精神困顿不仅导致青年问题行为的出现,而且造成青年群体生活意义的失落和生命价值的缺失,青年人需要通过自我精神拯救的方式来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间隔年旅行有利于帮助青年人在接触自然、融入异乡和生命体验中获得自我精神拯救,使他们在行走中探寻生活的本真和生命的意义,重新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重塑精神信仰,从而在回归后真正实现自我精神的蜕变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当代中国青 自我精神拯救
下载PDF
国外高等教育中“间隔年”探析——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艳萍 《教育与考试》 2015年第1期85-88,共4页
"间隔年"兴起于欧洲20世纪60年代,是指青年学生利用高中毕业与进入大学之间的间隔期(通常是一年),通过旅行、做义工等形式到异地体验另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间隔年"能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热情,提升学业成就;丰富人生... "间隔年"兴起于欧洲20世纪60年代,是指青年学生利用高中毕业与进入大学之间的间隔期(通常是一年),通过旅行、做义工等形式到异地体验另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间隔年"能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热情,提升学业成就;丰富人生体验,促进个人成长;激发创新思维,促进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培养世界公民意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等。"间隔年"作为国外高等教育的一种创新教育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青年学生和高校的青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间隔年 学生
下载PDF
间隔年践行的中西方比较研究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培养路径的启示 被引量:5
12
作者 田学军 蔡妍 文涵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88-92,共5页
间隔年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找寻学业、职业、事业发展的最佳契合点,使其具备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其独立、自信的良好性情和开放人格的培养,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间隔年在中国的践行,需要顺应... 间隔年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找寻学业、职业、事业发展的最佳契合点,使其具备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其独立、自信的良好性情和开放人格的培养,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间隔年在中国的践行,需要顺应中国的国情,减少内外因素的阻力困扰,通过调整周期和形式本地化在国内推行铺开,充分发挥间隔年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的良好示范和反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高等教育 中西方比较:反拨效应
下载PDF
国外高等教育中“间隔年”的缘起、发展与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艳萍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4年第5期77-80,100,共5页
"间隔年"作为青年学生独立学习和成长的方式之一,缘起于16世纪欧洲的"大旅行"。随着这一概念的传播和普及,受到了国外越来越多青年学生和高校的青睐。"间隔年"能够促进学生个人成长成熟,有助于学生完成... "间隔年"作为青年学生独立学习和成长的方式之一,缘起于16世纪欧洲的"大旅行"。随着这一概念的传播和普及,受到了国外越来越多青年学生和高校的青睐。"间隔年"能够促进学生个人成长成熟,有助于学生完成大学课程的学习,以创造性的方式拓展高等教育的内涵;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拓展学生国际视角和丰富其人生阅历。间隔年正日益成为国外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间隔年 学生
下载PDF
行走间隔年:中国青年幸福感的自我体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敖成兵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3-16,30,共5页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不同的社会人群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青年群体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幸福体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检视可以发现,很多青年人都沉迷和陶醉于自我营设的虚幻幸福感中,内心却非常苦闷。间隔年旅行可以帮助青年...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不同的社会人群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青年群体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幸福体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检视可以发现,很多青年人都沉迷和陶醉于自我营设的虚幻幸福感中,内心却非常苦闷。间隔年旅行可以帮助青年人获得幸福感的自我体验,在欣赏大自然的奇绝与壮美中,在与异域人群的接触与交往中,在劳动创造和挫折经历中,在义工和志愿活动中,青年经受着岁月流年的洗礼,把成熟、仁爱与自信熔铸于内心,同时也体味和获取着别样的幸福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中国青 幸福感 体验
下载PDF
中国青年的间隔年旅行及其跨文化传播 被引量:1
15
作者 敖成兵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间隔年旅行是世界青年旅行方式的一种,也是青年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中国青年的间隔年跨文化传播有其实践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而中国青年在秉承跨文化传播基本理念的前提下,必须完成跨文化传播的递进式任务,即首先进行跨文化的接触交往... 间隔年旅行是世界青年旅行方式的一种,也是青年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中国青年的间隔年跨文化传播有其实践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而中国青年在秉承跨文化传播基本理念的前提下,必须完成跨文化传播的递进式任务,即首先进行跨文化的接触交往,然后在跨文化冲突中适应并生存下来,最终达致间隔年的跨文化融合,这样才能算是经历间隔年跨文化传播的整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跨文化传播 中国青 跨文化融合
下载PDF
间隔年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曼华 吴家劲 《中国商论》 2017年第22期191-192,共2页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普及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突出。近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正尝试改变"毕业即工作"的就业观念,毕业后3~24个月内选择异地旅行、海外学习、创业考察、支教、做义工等方式了解社会和丰富自身,而不是...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普及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突出。近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正尝试改变"毕业即工作"的就业观念,毕业后3~24个月内选择异地旅行、海外学习、创业考察、支教、做义工等方式了解社会和丰富自身,而不是选择直接就业。这种现象叫"间隔年",或者称"空档年",也叫"慢就业"。"间隔年"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间隔年 就业 就业观念
下载PDF
影响“间隔年”教育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原因探析——以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体系差异为视角
17
作者 梁平 李丹 《文教资料》 2015年第24期27-28,26,共3页
中英两国大学生实践“间隔年”文化情况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机构的录取状况(录取标准及录取率)影响学生对时间的分配和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对他们实践“间隔年”文化的可行性和能力产生相应影响;高等教育理... 中英两国大学生实践“间隔年”文化情况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机构的录取状况(录取标准及录取率)影响学生对时间的分配和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对他们实践“间隔年”文化的可行性和能力产生相应影响;高等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影响大学生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从而影响其对“间隔年”文化的判断和选择;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中国际交流项目的存在与否影响大学生对“间隔年”文化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理念 管理模式 国际交流项目
下载PDF
间隔年视域下的中国青年对外文化传播论析
18
作者 敖成兵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9-64,共6页
青年间隔年旅行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方式的拓展与延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践履意义。间隔年文化传播需要实现践行的路向才能达至文化传播与融流的目的,而中国青年群体在行走中也需要秉持和遵循间隔年文化传播中的交往伦理,以达成间隔... 青年间隔年旅行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方式的拓展与延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践履意义。间隔年文化传播需要实现践行的路向才能达至文化传播与融流的目的,而中国青年群体在行走中也需要秉持和遵循间隔年文化传播中的交往伦理,以达成间隔年文化传播的价值指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文化传播 交往伦理 中国青
下载PDF
间隔年对中国青年自我精神拯救的启示
19
作者 敖成兵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38-41,共4页
间隔年是一种通过异域旅行来重新认识自我的精神重塑方式。在当前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青年人出现精神信仰上的迷茫和困顿,间隔年可以让青年人在背包旅行中触摸自然、在义工旅行中体悟感恩和奉献、在打工旅行中寻得生命体验,... 间隔年是一种通过异域旅行来重新认识自我的精神重塑方式。在当前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青年人出现精神信仰上的迷茫和困顿,间隔年可以让青年人在背包旅行中触摸自然、在义工旅行中体悟感恩和奉献、在打工旅行中寻得生命体验,通过行走不断探寻生活的本真和生命的意义,获致个体价值的彰显,从而使他们在回归后真正实现自我精神境界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中国青 自我精神
下载PDF
间隔年视域下的中国“青年正能量”解读
20
作者 敖成兵 《改革与开放》 2015年第1期71-72,共2页
"青年正能量"是整个社会人群正能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正能量"之所以被广泛认同和延播是因为青年群体始终是推动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青年正能量"契合了中国青年人积极寻求价值认同的... "青年正能量"是整个社会人群正能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正能量"之所以被广泛认同和延播是因为青年群体始终是推动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青年正能量"契合了中国青年人积极寻求价值认同的心理需求,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也亟须"青年正能量"的聚敛和传承。青年正能量在间隔年旅程中获得彰显和积聚,而间隔年不仅使青年群体的精神信仰得以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正能量 间隔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