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作为“成年新礼”的“间隔年”:过渡仪式、认同重构与主体实践 |
李建军
王勇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2
|
时间与青年流动:中国语境下的间隔年研究 |
王炳钰
王禹谦
李昕洋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间隔年”对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探析——以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为例 |
魏盈利
赵凤利
蔡雨萌
王颖
|
《创新教育研究》
|
2024 |
0 |
|
4
|
中国式间隔年:实践方式、现实藩篱与对策建议 |
郑芷奕
孙艺
|
《新丝路》
|
2024 |
0 |
|
5
|
生活世界与旅游世界:间隔年旅游体验的现象学解读 |
刘彬
甘巧林
刘晓琦
|
《旅游论坛》
|
2013 |
8
|
|
6
|
行走间隔年: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阶段性选择 |
敖成兵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3
|
|
7
|
解读中国内地年轻人青睐“间隔年”现象 |
敖成兵
|
《前沿》
|
2012 |
10
|
|
8
|
间隔年与中国青年社会化 |
敖成兵
|
《当代青年研究》
|
2013 |
8
|
|
9
|
“间隔年”:国外青年教育的新路径 |
陈艳萍
|
《青年探索》
CSSCI
|
2014 |
4
|
|
10
|
间隔年与当代中国青年的自我精神拯救 |
敖成兵
|
《北京青年研究》
|
2014 |
5
|
|
11
|
国外高等教育中“间隔年”探析——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 |
陈艳萍
|
《教育与考试》
|
2015 |
5
|
|
12
|
间隔年践行的中西方比较研究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培养路径的启示 |
田学军
蔡妍
文涵
|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19 |
5
|
|
13
|
国外高等教育中“间隔年”的缘起、发展与意义 |
陈艳萍
|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
2014 |
8
|
|
14
|
行走间隔年:中国青年幸福感的自我体验 |
敖成兵
|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
2014 |
1
|
|
15
|
中国青年的间隔年旅行及其跨文化传播 |
敖成兵
|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
2015 |
1
|
|
16
|
间隔年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影响 |
李曼华
吴家劲
|
《中国商论》
|
2017 |
4
|
|
17
|
影响“间隔年”教育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原因探析——以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体系差异为视角 |
梁平
李丹
|
《文教资料》
|
2015 |
0 |
|
18
|
间隔年视域下的中国青年对外文化传播论析 |
敖成兵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9
|
间隔年对中国青年自我精神拯救的启示 |
敖成兵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2014 |
0 |
|
20
|
间隔年视域下的中国“青年正能量”解读 |
敖成兵
|
《改革与开放》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