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培 毛光兰 +3 位作者 付升旗 范锡印 陶晶 王庆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6-650,共5页
目的为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沿眦耳线(CML)连续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沿翼腭间隙各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 目的为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沿眦耳线(CML)连续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沿翼腭间隙各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翼腭间隙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结果 MPR重建CT影像可清楚显示翼腭间隙通道的圆孔、翼管、蝶腭孔、眶下裂、翼上颌裂、翼腭管、腭大管、腭小管、腭鞘管和犁鞘管的位置、形态及其毗邻结构,左、右侧翼腭间隙通道呈对称性分布,各径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圆孔、翼管、腭鞘管和犁鞘管位于蝶窦周围,可轻度或明显凸入蝶窦腔内。圆孔和翼管分别位于蝶窦腔的上、下方,长度(4.05±0.81)mm和(14.49±1.60)mm,冠状重建影像可较清晰显示其位置关系。结论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对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腭间隙通道 三维重建 多平面重组技术 CT影像
下载PDF
翼腭间隙通道的多平面重组技术重建观测
2
作者 付升旗 王华 +3 位作者 吴清武 刘恒兴 李文奇 周小兵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9-373,共5页
目的:为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沿眦耳线(CML)连续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沿翼腭间隙各通道长轴和... 目的:为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沿眦耳线(CML)连续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沿翼腭间隙各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翼腭间隙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结果:MPR重建影像可清楚显示翼腭间隙通道的翼管、圆孔、蝶腭孔、眶下裂、翼上颌裂、翼腭管、腭大管、腭小管、腭鞘管和犁鞘管的位置、形态及其毗邻结构,左、右侧翼腭间隙通道呈对称性分布,各径线均无差异。翼管、圆孔、腭鞘管和犁鞘管位于蝶窦周围,可轻度或明显凸入蝶窦腔内。翼管前口横径(3.56±0.74)mm,后口横径(1.64±0.63)mm;圆孔前口横径(3.41±0.72)mm,后口横径(3.18±0.60)mm,翼管前、后口横径之间和圆孔前、后口横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翼腭间隙通道的MPR重建对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腭间隙通道 多平面重组技术重建 三维重建 CT影像
下载PDF
窄间隙矩形通道单相水纵向涡强化传热实验 被引量:5
3
作者 马建 黄彦平 黄军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4,共6页
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设置4对周期性分布的矩形块纵向涡发生器(LVG),研究该类通道和光通道内单相水介质流动阻力特性和对流传热特性。在雷诺数Re为310~4220范围内,纵向涡(LV)使得通道内流动提前由层流向紊流转化。在层流区,LV强化传热可... 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设置4对周期性分布的矩形块纵向涡发生器(LVG),研究该类通道和光通道内单相水介质流动阻力特性和对流传热特性。在雷诺数Re为310~4220范围内,纵向涡(LV)使得通道内流动提前由层流向紊流转化。在层流区,LV强化传热可达100.9%,摩擦阻力增大仅11.4%;在紊流区,LV强化传热可超过87.1%,摩擦阻力增大100.3%。LV可明显强化单相水传热,并引起摩擦阻力一定程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矩形通道 单相水 纵向涡 强化传热
下载PDF
窄间隙矩形通道单相水纵向涡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建 黄彦平 黄军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5-88,共4页
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设置4对周期性分布的矩形块纵向涡发生器(LVG),应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图像分析仪技术(PDPA)对该通道内单相流动的速度场进行可视化测量。通道内单相层流和湍流的主流速度分布表明:当流动经过LVG时,将会产生以二次流动为... 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设置4对周期性分布的矩形块纵向涡发生器(LVG),应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图像分析仪技术(PDPA)对该通道内单相流动的速度场进行可视化测量。通道内单相层流和湍流的主流速度分布表明:当流动经过LVG时,将会产生以二次流动为特征的纵向涡(LV);LV使得流动边界层的发展受到抑制或破坏作用,强化通道内部流动的横向对流运动,因此能够起到强化传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矩形通道 单相水 纵向涡 可视化
下载PDF
通道间隙对等径角轧制AZ31镁合金板材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涛 陈振华 程永奇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5,共4页
研究了不同通道间隙下,AZ31镁合金板材在等径角轧制过程中晶体取向的演化特征以及通道间隙对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在等径角轧制过程中,随着通道间隙的减小,晶体取向变化加大,(0002)基面取向减弱。等径角轧制后... 研究了不同通道间隙下,AZ31镁合金板材在等径角轧制过程中晶体取向的演化特征以及通道间隙对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在等径角轧制过程中,随着通道间隙的减小,晶体取向变化加大,(0002)基面取向减弱。等径角轧制后,孪晶明显增多,且随着通道间隙的减小,孪晶数量逐渐增多。单向拉伸试验表明,等径角轧制后的板材,其变形行为和力学性能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与等径角轧制前的板材相比,在轧向其屈服强度明显降低由轧制前的240MPa降至155MPa,抗拉强度略有增加,但随着通道间隙的减小,断裂延伸率略有增大;在横向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增大,随着通道间隙的减小,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略有减小,但断裂延伸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径角轧制 AZ31镁合金板材 通道间隙 晶体取向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纵向涡对窄间隙矩形通道内流动边界层作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军 黄彦平 +1 位作者 王秋旺 马建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9-33,共5页
利用纵向涡发生器(LVG)产生纵向涡(LV)强化传热的机理主要是基于对边界层的削薄和破坏。由于LV作用距离远,结构简单,安装高度低,对于具有窄间隙通道的换热结构,LV强化传热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本文应用相位多普勒粒径分析仪对LV作用下... 利用纵向涡发生器(LVG)产生纵向涡(LV)强化传热的机理主要是基于对边界层的削薄和破坏。由于LV作用距离远,结构简单,安装高度低,对于具有窄间隙通道的换热结构,LV强化传热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本文应用相位多普勒粒径分析仪对LV作用下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速度场分布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LV可以有效地削薄和破坏流动边界层厚度;LV对边界层的削薄和破坏可以对传热起到强化的作用;CF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剪切应力模型(SST)以对LV作用下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的速度场进行有效地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发生器 间隙矩形通道 流动边界层 强化传热 水介质
下载PDF
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填充泡沫金属后的换热性能分析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逯彦红 段国林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1-494,共4页
本文以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填充泡沫金属后与空气强制对流的换热效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填充泡沫金属的多孔介质三维散热模型,采用ANSYS-FLUENT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模拟,并进一步分析了截面速度分布、表面换热系数、努塞尔... 本文以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填充泡沫金属后与空气强制对流的换热效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填充泡沫金属的多孔介质三维散热模型,采用ANSYS-FLUENT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模拟,并进一步分析了截面速度分布、表面换热系数、努塞尔数等参数对泡沫金属内部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最后,以电动汽车电池模块为验证对象.在同等风速下,在矩形电池单体间隙内填充泡沫铝后,电池壁面温度最高可下降4.3℃,最大温差可下降3.2℃,验证了利用泡沫金属对电动汽车电池模块散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矩形通道 金属泡沫 强制对流 换热特性 电池
下载PDF
机械刺激在间隙连接半通道活动中的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泰槰 Ross G Johnson Judson D Sheridan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68-474,共7页
缘补充染料 +EGTA ,则细胞的染料负荷随机械刺激的增强而加。12 -O -tetradeconylphorbal-13 -acetate(TPA)是一种致癌物质 ,它能促进蛋白激酶C活动 ,并可明显抑制间隙连接的通透性。在它的处理下 ,能明显抑制细胞的染料摄取。以上结果... 缘补充染料 +EGTA ,则细胞的染料负荷随机械刺激的增强而加。12 -O -tetradeconylphorbal-13 -acetate(TPA)是一种致癌物质 ,它能促进蛋白激酶C活动 ,并可明显抑制间隙连接的通透性。在它的处理下 ,能明显抑制细胞的染料摄取。以上结果表明 ,机械刺激是使半通道开放的启动因素 ,而EGTA则进一步促使其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la细胞 染料摄取 机械刺激 间隙连接半通道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时间隙连接通道调控肺血管通透性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献忠 张利峰 孙密欣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3年第6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间隙连接通道(GJC)是否通过调节胞内钙离子浓度,进而调控肺血管通透性,最终导致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方法应用小口径步枪致伤制造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检测肺含水量、伊文思蓝漏出率,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血管内皮Cx40表达... 目的探讨间隙连接通道(GJC)是否通过调节胞内钙离子浓度,进而调控肺血管通透性,最终导致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方法应用小口径步枪致伤制造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检测肺含水量、伊文思蓝漏出率,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血管内皮Cx40表达;培养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分别给予达氏修正伊氏培养基(DMEM)、伤后动物血清和GJC通道阻滞剂,应用染料划痕实验检测GJC功能、伊文思蓝漏出实验检测单层内皮细胞通透性、Fluo-3AM钙离子荧光探针检测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动物实验中,伤后Cx40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肺血管通透性则呈递增趋势,二者呈负相关(r=-0.934,P<0.05)。离体实验中,伤后动物血清降低GJC功能,Cx40表达降低,当应用通道阻断剂后,GJC功能和Cx40表达降低程度更甚;此时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应用GJC通道阻断剂后,这种效应更加明显。结论肺血管内皮细胞GJC对肺血管通透性有调节作用,胸部枪弹伤后,肺血管内皮Cx40表达降低,引起GJC功能下降,导致胞内钙超载,最终导致肺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急性肺损伤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动物实验 毛细血管通透性 连接蛋白类 间隙连接通道
下载PDF
窄间隙矩形通道沸腾传热强化判定准则研究
10
作者 黄军 王秋旺 +1 位作者 黄彦平 白博峰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16,共4页
为了研究以水为介质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发生临界热流密度(CHF)时的传热强化,构建了一个判定准则。根据窄间隙矩形通道的流道结构特点,参考圆管环状流CHF预测解析模型,得到了可以预测通道间隙厚度不小于0.5 mm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发生沸... 为了研究以水为介质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发生临界热流密度(CHF)时的传热强化,构建了一个判定准则。根据窄间隙矩形通道的流道结构特点,参考圆管环状流CHF预测解析模型,得到了可以预测通道间隙厚度不小于0.5 mm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发生沸腾二相流环状流时的CHF解析模型。根据汽液二相介质的特点,推导出了在沸腾二相流系统中发生CHF时的传热强化判定准则,通过分析计算表明这个判定准则是合理的。这个判定准则适用于高Re数下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强迫流动时发生CHF的传热强化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定准则 CHF 解析模型 间隙矩形通道
下载PDF
窄间隙矩形通道间隙厚度对传热强化影响研究
11
作者 黄军 王秋旺 +1 位作者 黄彦平 白博峰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53,共6页
根据窄间隙矩形通道的流道结构特点,参考圆管环状流临界热流密度(CHF)预测解析模型,得到了可以预测间隙厚度不小于0.5mm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发生沸腾两相流环状流时的CHF解析模型。计算表明,当窄间隙矩形通道的进口截面宽度与间隙厚度比... 根据窄间隙矩形通道的流道结构特点,参考圆管环状流临界热流密度(CHF)预测解析模型,得到了可以预测间隙厚度不小于0.5mm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发生沸腾两相流环状流时的CHF解析模型。计算表明,当窄间隙矩形通道的进口截面宽度与间隙厚度比为25~85时,通道内的CHF值强化比较明显。根据汽-液两相介质的特点,推导出了在沸腾两相流系统中发生CHF时的传热强化判定准则。分析计算表明,这个判定准则是合理的,传热强化较好的进口截面宽度与间隙厚度比为45~75。综合两者的计算结果,窄间隙矩形通道内传热强化的参考进口截面宽度与间隙厚度比为45~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矩形通道 间隙厚度 传热强化 临界热流密度 解析模型
下载PDF
窄间隙矩形通道的临界热流密度解析模型
12
作者 黄军 王秋旺 +1 位作者 黄彦平 白博峰 《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3-926,共4页
根据窄间隙矩形通道的流道结构特点,参考圆管环状流临界热流密度(CHF)预测解析模型,得到了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环状流CHF解析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通道间隙不小于0.5mm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发生沸腾两相流环状流时的CHF值。计算表明,... 根据窄间隙矩形通道的流道结构特点,参考圆管环状流临界热流密度(CHF)预测解析模型,得到了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环状流CHF解析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通道间隙不小于0.5mm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发生沸腾两相流环状流时的CHF值。计算表明,当窄间隙矩形通道的进口截面宽高比为25~85时,通道内的CHF值强化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解析模型 间隙矩形通道 临界热流密度
下载PDF
间隙连接通道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萍 何国祥 《科学(中文版)》 1998年第5期52-54,共3页
关键词 间隙连接通道 细胞分化 细胞生长 调控
下载PDF
长空气间隙放电通道的绝缘恢复特性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晓鹏 赵贤根 +2 位作者 刘磊 汪显康 何俊佳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0-387,共8页
输电线路因过电压引起间隙放电而跳闸后,放电通道的绝缘恢复对重合闸时间的整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文在长空气间隙施加不同冲击电压,基于高速纹影技术,观测间隙耐受和间隙击穿时放电通道的绝缘恢复过程。试验结果表明:间隙耐受时,... 输电线路因过电压引起间隙放电而跳闸后,放电通道的绝缘恢复对重合闸时间的整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文在长空气间隙施加不同冲击电压,基于高速纹影技术,观测间隙耐受和间隙击穿时放电通道的绝缘恢复过程。试验结果表明:间隙耐受时,靠近电极的放电通道消散较快,并且形态类似“蘑菇云”,而远离电极的放电通道仅做径向扩张;间隙击穿时,通道演化形态类似“毛毛虫”,而且在放电通道弯曲处和分叉处,中心发光区域存在“瓶颈”现象。统计表明,间隙耐受时放电通道的绝缘恢复时间为5~25ms,且随着注入能量的增大,绝缘恢复时间呈对数增大;间隙击穿且自然风速约为2m/s时,正极性雷电冲击电压、正极性操作电压、负极性操作电压作用下放电通道的绝缘恢复时间分别为46.1~243.9ms、6.97~107.74ms和8.09~153.62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空气间隙放电通道 绝缘恢复 形态演化 纹影技术
下载PDF
窄隙通道内纵向涡作用下汽泡行为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军 黄彦平 +2 位作者 马建 王艳林 王秋旺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6-51,共6页
当流体流过纵向涡发生器时,会在纵向涡发生器后产生沿纵向移动的涡旋,这些纵向涡的强烈运动,促进了主流区与传热壁面附近的流体搅混,削薄或破坏边界层,实现了强化传热。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的加热板上布置矩形块的纵向涡发生器,通过正面4... 当流体流过纵向涡发生器时,会在纵向涡发生器后产生沿纵向移动的涡旋,这些纵向涡的强烈运动,促进了主流区与传热壁面附近的流体搅混,削薄或破坏边界层,实现了强化传热。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的加热板上布置矩形块的纵向涡发生器,通过正面450 mm×40 mm和侧面3 mm宽的石英玻璃可视窗内对纵向涡作用下的汽泡行为进行了可视化研究。通过分析纵向涡对单个汽泡、多个汽泡和汽泡演化作用特性的影响,表明纵向涡对汽泡产生了强烈的扰动作用,抑制了汽泡在加热板上的长大和聚集,加强了近壁区热流体和流道中央区冷流体之间质量、动量和能量的交换,对加热板表面的热边界层起到破坏和削薄作用,从而使汽液二相工况下的传热明显强化。由于纵向涡发生器作用距离远、结构简单,对平面或近似平面的窄间隙换热结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汽泡 可视化 纵向涡 间隙矩形通道
下载PDF
金纳米通道的研究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月荣 胡平 +3 位作者 陈令新 梁琼麟 罗国安 王义明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48-1352,共5页
微纳尺度的研究是微纳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对金纳米通道的制备及其在分离分析、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作了评述。展望了金纳米通道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纳米通道 纳米通道间隙 金纳米通道 分离 传感器 评述
下载PDF
窄间隙堆芯中子注量率测量扰动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明昌 黄礼渊 +1 位作者 代启东 踪训成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4-626,共3页
通过理论计算与模拟验证,分析了有机玻璃支架对堆芯中子场的扰动情况,为窄间隙通道中子注量率测量活化片支架的制作及布置提供了依据,实堆测量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有机玻璃支架对X堆芯中子场的扰动可降低到较低水平。
关键词 间隙矩形通道 有机玻璃 中子场 扰动
下载PDF
AZ31镁合金板材等径角轧制-单道次弯曲变形工艺有限元分析
18
作者 胡冬 秦梁杰 +2 位作者 梅静 刘惺 吴胜 《南方农机》 2023年第17期149-151,共3页
【目的】镁合金在室温下塑性差、基面织构强烈,这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改善镁合金的室温塑性、优化镁合金基面织构十分重要。【方法】课题组在多级连续剪切-弯曲工艺的基础上,设计出等径角轧制-单道次弯曲工艺,并对其进行了有限... 【目的】镁合金在室温下塑性差、基面织构强烈,这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改善镁合金的室温塑性、优化镁合金基面织构十分重要。【方法】课题组在多级连续剪切-弯曲工艺的基础上,设计出等径角轧制-单道次弯曲工艺,并对其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模具通道间隙、剪切角内侧倒角半径、模具弯曲半径对镁合金板材塑性变形的影响,初步优化了模具结构参数。【结果】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得出:1)模具通道间隙、剪切角内侧倒角半径越小,在剪切角处积累的应变越大,板材受到的剪切作用也越强,但过小的通道间隙、剪切角内侧倒角半径也会导致板材无法顺利进入ECAR-B模具,甚至出现开裂。2)模具弯曲半径大小也会制约板材的弯曲变形强弱,弯曲半径越小,则弯曲变形越强。【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初步优化后的模具通道间隙H=1.3 mm,剪切角内侧倒角半径r=2 mm,弯曲半径R=6 mm。该研究结果为ECAR-B工艺模具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镁合金塑性变形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通道间隙 弯曲半径 内侧倒角半径 塑性变形
下载PDF
翅片结构对微型平板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李佳华 孟荣丽 +2 位作者 芮新芳 潘江 徐旭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9-43,共5页
平板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微电子领域的器件散热。为探究换热器的翅片形状和通道间隙对微型平板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设计平直型、间断型和波纹型3种不同翅片形状的平板换热器,分别包含0.5、1、2 mm这3种不同宽度的通道间隙。在不同的雷诺... 平板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微电子领域的器件散热。为探究换热器的翅片形状和通道间隙对微型平板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设计平直型、间断型和波纹型3种不同翅片形状的平板换热器,分别包含0.5、1、2 mm这3种不同宽度的通道间隙。在不同的雷诺数下对平板换热器的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利用获得的努塞尔数、总传热系数和泵功耗等参数,对微型平板换热器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和泵功耗随雷诺数变化越来越大,换热器的翅片形状对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影响显著。波纹型翅片的总传热系数最高,间断型翅片的泵功耗损失最小,间断型和波纹型翅片的综合换热性能均远优于平直型翅片,且散热器的通道间隙越大,散热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平板换热器 翅片形状 通道间隙 换热性能
下载PDF
轴向绕组磁路结构磁流变液阻尼器设计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超君 陈澜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1,共3页
给出轴向绕组磁路结构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方法,通过判定线圈横截面积与线圈槽横截面积相等,将阻尼器结构设计与磁路设计联系起来,设计出结构合理紧凑的阻尼器。然后采用ANSYS软件对磁路结构进行电磁场有限元分析,分析表明阻尼器结构设... 给出轴向绕组磁路结构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方法,通过判定线圈横截面积与线圈槽横截面积相等,将阻尼器结构设计与磁路设计联系起来,设计出结构合理紧凑的阻尼器。然后采用ANSYS软件对磁路结构进行电磁场有限元分析,分析表明阻尼器结构设计满足要求,轴向绕组磁路结构改善了阻尼间隙通道磁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绕组磁路结构 磁路设计 阻尼间隙通道 有限元分析 磁通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