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闵行文化公园生境营造后的生物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蔡颖芳 刘展辰 尹若水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9期4923-4926,共4页
为了解上海闵行文化公园生境营造后的生物多样性情况,采用样带法对该区域进行生境营造后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并评价。结果表明,该公园内共有维管植物124种(蕨类植物5种、裸子植物11种、被子植物108种),其中水生植物27种;鸟类45种,隶属于6... 为了解上海闵行文化公园生境营造后的生物多样性情况,采用样带法对该区域进行生境营造后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并评价。结果表明,该公园内共有维管植物124种(蕨类植物5种、裸子植物11种、被子植物108种),其中水生植物27种;鸟类45种,隶属于6目25科。营造的生境中,道路及绿地景观植物种类最多,水森林及其他水生境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大于其他生境,而玉兰园优势度指数大于其他生境;不同生境的鸟类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生境中鸟类种数由多到少分别是水森林及其他水生境、道路及绿地景观、玉兰园。一元线性模型的分析表明植被多样性与鸟类密度、鸟类多样性呈正相关。通过对闵行公园生境改造后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有助于科学地保护和管理城市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营造 生物多样性 闵行文化公园 上海
下载PDF
玉兰景观营建——以上海市闵行文化公园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婧海 蒋春霞 《园林》 2020年第5期22-27,共6页
玉兰是中国传统观赏花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白玉兰是上海市花,更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代表。但在沪上,以玉兰景观为主题的公园屈指可数。本文以上海最大的玉兰特色公园——闵行文化公园为例,分析了园内主要玉兰品种、种植及景观营建方式... 玉兰是中国传统观赏花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白玉兰是上海市花,更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代表。但在沪上,以玉兰景观为主题的公园屈指可数。本文以上海最大的玉兰特色公园——闵行文化公园为例,分析了园内主要玉兰品种、种植及景观营建方式等;同时,运用"文化建园"的理念,使玉兰景观与玉兰文化相结合,为沪上玉兰景观的应用和玉兰特色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闵行文化公园 玉兰 景观营建
下载PDF
红运玉兰绿地土壤增效保肥与生态功能恢复研究
3
作者 王洁 顾燕飞 侍昊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4期3364-3368,共5页
采用小区试验,针对上海闵行文化公园2个不同建设进度下红运玉兰及其他绿地生态系统4-11月的土壤增效保肥与生态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已建设完工并开园接近一年、以红运玉兰为主要植被的二期绿地土壤在全氮(TN)、全量有... 采用小区试验,针对上海闵行文化公园2个不同建设进度下红运玉兰及其他绿地生态系统4-11月的土壤增效保肥与生态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已建设完工并开园接近一年、以红运玉兰为主要植被的二期绿地土壤在全氮(TN)、全量有机碳(TOC)、速效磷(AP)、速效钾(AK)的存储量上显著高于其他植被覆盖的三期土壤,最终存储量(11月)分别达到1.13 g/kg(TN)、21.98 g/kg(TOC)、61.62 g/kg(AP)、136.45 g/kg(AK);受降雨等客观环境因素影响,除三期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全量有机碳部分月份有降低趋势外,其他各期各项指标均逐月提升,大部分达到显著水平;根据土壤肥力指标分级系统加权计算可知,统一养护后的二期土壤,已经从极低肥力水平恢复至高肥力水平,而正在建设的三期土壤仍处在较低肥力水平;8个月的土壤碳通量原位监测显示,在5-10月份,二期在土壤生态功能恢复上显著高于三期,这可能是由于其更加完善的人工植被系统和更加活跃的土壤生物区系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增效保肥 生态功能 红运玉兰绿地 闵行文化公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