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鹿苑茶闷堆工艺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周继荣 陈玉琼 +1 位作者 孙娅 倪德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7-111,共5页
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揉捻时间、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鹿苑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而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蛋白质、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 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揉捻时间、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鹿苑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而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蛋白质、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影响不显著;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之间两两交互作用对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大;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随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应用L*a*b*表色系统描述干茶和茶汤色泽,随着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的增加,干茶和茶汤a*为负值,均呈上升趋势;干茶和茶汤b*均为正值,茶汤b*呈增加趋势,干茶b*变化趋势不明显。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品质成分和色泽分析,鹿苑茶最佳闷堆条件为:茶叶含水量40%左右,闷堆温度35℃左右,闷堆时间7h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茶 鹿苑茶 闷堆
下载PDF
闷堆对黄茶滋味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龚永新 蔡烈伟 +1 位作者 蔡世文 金华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0-113,共4页
通过在鹿苑黄茶加工中分别进行 15min ,6h ,9h ,12h闷堆与不闷堆处理的比较 ,分析其主要滋味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 ,闷堆过程中 ,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加剧 ;氨基酸总量在闷堆前期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闷堆 9h后茶多酚... 通过在鹿苑黄茶加工中分别进行 15min ,6h ,9h ,12h闷堆与不闷堆处理的比较 ,分析其主要滋味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 ,闷堆过程中 ,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加剧 ;氨基酸总量在闷堆前期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闷堆 9h后茶多酚和氨基酸均有显著下降 ,并有少量茶黄素和茶红素产生 ;咖啡碱含量变化不明显。表明相同条件下 ,闷堆时间是黄茶滋味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黄茶浓醇鲜爽滋味主要是闷堆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协调变化所致。黄茶闷堆时间以 6~ 8h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茶 茶味 闷堆 儿茶素 氨基酸
下载PDF
温州黄汤闷堆和闷烘工艺 被引量:9
3
作者 滑金杰 尹军峰 +3 位作者 袁海波 江用文 汪芳 陈根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3-177,共5页
以1芽1叶初展的茶鲜叶为原料,借鉴温州黄汤的制茶工艺,设置连续的闷堆时间(0、4、8、12、16 h)处理、不同的闷烘时间(0、2、4)、温度(35、45℃)条件处理,测定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可溶性糖、咖啡碱、儿茶素等含量,并对不同闷烘条件处... 以1芽1叶初展的茶鲜叶为原料,借鉴温州黄汤的制茶工艺,设置连续的闷堆时间(0、4、8、12、16 h)处理、不同的闷烘时间(0、2、4)、温度(35、45℃)条件处理,测定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可溶性糖、咖啡碱、儿茶素等含量,并对不同闷烘条件处理所制成的茶进行感官审评,研究闷堆工序和闷烘工序对品质生化成分和成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闷堆过程中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儿茶素总量等呈下降趋势,氨基酸、黄酮、可溶性糖、咖啡碱、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C、EC、简单儿茶素总量等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种闷烘温度处理下,随着闷烘的持续进行,茶多酚、EGCG、EC、GCG、ECG、CG、儿茶素总量等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他品质生化成分含量均呈现"降—升—降"的变化趋势,以闷烘2 h时相对最高;5组闷烘处理间进行比较以"45℃+2 h"闷烘处理下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GC、EGC、C等品质生化成分含量,以及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值显著最高;酚氨比值显著最低,但感官品质得分显著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闷堆 黄茶 温度 生化成分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闷堆和摊放对黄茶品质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晓 王云 +3 位作者 张厅 唐晓波 王小萍 马伟伟 《山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7期823-827,869,共6页
通过闷堆和摊放组合试验,探究不同闷堆和摊放工艺组合对黄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闷堆对黄茶的品质变化起到主要的作用,摊放起着次要的作用。重闷堆(闷堆时间为110--120 min)茶样中的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茶色素含量均比轻闷堆(... 通过闷堆和摊放组合试验,探究不同闷堆和摊放工艺组合对黄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闷堆对黄茶的品质变化起到主要的作用,摊放起着次要的作用。重闷堆(闷堆时间为110--120 min)茶样中的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茶色素含量均比轻闷堆(闷堆时间为60--70 min)高,而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和水浸出物含量则比轻闷堆低;长摊放(摊放24 h)茶样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和茶褐素含量较短摊放(摊放12 h)增加,儿茶素总量、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则下降,茶多酚的含量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闷堆 摊放 黄茶 品质 生化成分
下载PDF
蒙顶黄茶闷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及酶活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晓 张厅 +2 位作者 刘飞 王小萍 唐晓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7期97-101,共5页
为探寻优质蒙顶黄茶品质形成机理,对黄茶闷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及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4种主要酶活性变化进行研究。将蒙顶山茶区主栽的国家级良种名山白毫的1芽1、2叶初展按鲜叶→杀青(锅温230℃,投叶速... 为探寻优质蒙顶黄茶品质形成机理,对黄茶闷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及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4种主要酶活性变化进行研究。将蒙顶山茶区主栽的国家级良种名山白毫的1芽1、2叶初展按鲜叶→杀青(锅温230℃,投叶速度4 min/kg)→闷堆1 h→闷堆2 h→闷堆4 h→闷堆6 h→摊放→干燥等工序做成成品黄茶。在鲜叶、杀青、闷堆1 h、闷堆2 h、闷堆4 h、闷堆6 h工序上依次取样,用于蒙顶黄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及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4种主要酶活性的测定。随着闷堆过程的深入,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呈下降的趋势;茶红素、茶褐素呈增加的趋势,茶黄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随闷堆过程的深入而增加;可溶性糖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增加,差异达到显著;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闷堆2 h活性最高,差异达到显著。蒙顶黄茶闷堆过程中,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总量均呈下降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这是蒙顶黄茶茶汤滋味醇爽甘甜、无苦涩味形成的主要原因。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4种酶活在杀青后基本丧失,随后在闷堆过程中又有一定程度的"复活",其和湿热作用一起参与了黄茶品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茶 闷堆 品质成分 酶活性
下载PDF
五种拌种剂在不同闷堆时间下对小麦发芽和出苗的影响
6
作者 汪华 张学江 +1 位作者 杨立军 喻大昭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年第S1期25-27,29,共4页
利用生产上常用的5种拌种剂4.8%苯醚.咯菌腈乳、40%萎锈灵悬乳、6%戊唑醇悬乳、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以清水做对照,采用干拌的方法,探讨各拌种剂在不同闷堆时间下对小麦发芽率、出苗率、芽成苗率、发芽时间及成苗... 利用生产上常用的5种拌种剂4.8%苯醚.咯菌腈乳、40%萎锈灵悬乳、6%戊唑醇悬乳、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以清水做对照,采用干拌的方法,探讨各拌种剂在不同闷堆时间下对小麦发芽率、出苗率、芽成苗率、发芽时间及成苗时间的影响,分析药剂在不同堆闷时间下可能形成的隐性灾害,为生产上药害的消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各处理时间中,芽成苗率不受堆闷时间的影响,发芽率和出苗率基本都在堆闷4小时最好,只有适麦丹处理时,在堆闷48小时发芽率和出苗率最好。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隐性灾害。在闷堆24小时处理时,三唑酮和适麦丹显著降低了小麦发芽率;在48小时情况下,三唑酮显著降低了小麦的发芽率;在24小时和48小时情况下,三唑醇显著降低了发芽率与出苗率;在16小时情况下,适麦丹降低了出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拌种剂 闷堆时间 发芽率 出苗率
下载PDF
毛火后闷堆处理对夏季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秦羽 屈青云 +7 位作者 项希 李兰兰 徐洋洋 王继国 刘峰 李适 龚志华 肖文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91-297,共7页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夏季一芽二叶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加工工艺基础上,将毛火初干后的闷堆工艺引入红茶加工的干燥工艺中,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成分和香气品质成分3方面探讨毛火初干后的闷堆处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工艺...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夏季一芽二叶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加工工艺基础上,将毛火初干后的闷堆工艺引入红茶加工的干燥工艺中,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成分和香气品质成分3方面探讨毛火初干后的闷堆处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工艺加工的红茶相比,毛火初干后闷堆3 h,能显著提高红茶品质,滋味醇爽,汤色红橙明亮,甜香显露;茶样中茶黄素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由0.41%增加到0.62%;醇类香气物质总相对含量由52.25%上升到57.33%,酮类香气物质增加了具有果香的1,3,7-三甲基-3,7-二氢-1H-嘌呤-2,6-二酮、4-[2,2,6-三甲基-7-氧杂二环[4.1.0]庚-1-基]-3-丁烯-2-酮和6-甲基-5-庚烯-2-酮。由此提示毛火初干后的闷堆工艺技术在提高红茶品质的生产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加工 红茶 闷堆 感官品质 滋味品质 香气品质
下载PDF
鹿苑茶闷堆工艺研究
8
《中国茶叶》 2006年第1期44-44,共1页
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揉捻时间、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鹿苑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茶多酚及叶绿素含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蛋白质、氨基酸和町溶性糖的... 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揉捻时间、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鹿苑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茶多酚及叶绿素含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蛋白质、氨基酸和町溶性糖的含量影响不显著;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之间两两交互作用对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大;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随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闷堆 茶叶 工艺研究 叶绿素含量 鹿 含水量 正交试验 显著水平 交互作用 茶多酚
下载PDF
不同堆闷时间对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滕翠琴 吴健华 +5 位作者 庞月兰 李锦锋 江智艺 王雨鑫 邓盈 邱瑞瑾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3期20-26,共7页
通过不同堆闷时间处理传统工艺六堡茶,采用感官审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以未堆闷的茶样为对照组,对不同堆闷时间(4 h、6 h、8 h、10 h、12 h、14 h)处理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内含化学... 通过不同堆闷时间处理传统工艺六堡茶,采用感官审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以未堆闷的茶样为对照组,对不同堆闷时间(4 h、6 h、8 h、10 h、12 h、14 h)处理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内含化学成分和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干茶色泽呈棕褐色,堆闷后呈黑褐;汤色呈黄绿色,堆闷后以橙黄色为主;香气带栗香,堆闷4 h、6 h、8 h、10 h后的茶样香气中带甜香、蜜香;滋味浓厚,自堆闷12 h后从浓厚转为浓醇;叶底色泽呈嫩绿色,堆闷后呈黄绿色。与对照组比较,堆闷茶样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总量的含量下降,其中14 h水浸出物含量上升7.03%、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11.49%、茶多酚含量下降9.31%、咖啡碱含量下降14.06%、儿茶素总量下降23.00%。对照组香气成分主要以醛类、碳氢化合物为主,分别占香气成分的24.67%和24.37%;4 h、6 h、8 h、10 h、12 h的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和碳氢化合物为主,其中6 h醇类和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32.22%、25.89%;14 h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和醛类化合物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26.45%和34.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工艺六堡茶 品质
下载PDF
不同智能堆闷工艺对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谭少波 王小云 《江西农业》 2023年第24期114-116,共3页
以茶树新品种桂茶2号1芽2、3叶为原料,以自然堆闷工艺为对比,开展不同智能堆闷工艺对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智能堆闷工艺处理所制得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优于自然堆闷工艺;智能堆闷工艺以“揉捻+初炒+堆闷”处理所... 以茶树新品种桂茶2号1芽2、3叶为原料,以自然堆闷工艺为对比,开展不同智能堆闷工艺对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智能堆闷工艺处理所制得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优于自然堆闷工艺;智能堆闷工艺以“揉捻+初炒+堆闷”处理所制得的六堡茶感官审评得分、水浸出物含量最高,酚氨比最低,干茶综合品质较优,表现为外形条索紧结,黄褐,润;汤色绿黄,明亮;香气蜜香浓,纯正;滋味醇厚,甘爽;叶底橙黄明亮,柔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传统工艺 智能控制 感官品质 理化指标
下载PDF
不同堆闷程度对六堡茶毛茶香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泽森 邓庆森 +3 位作者 何志强 何梅珍 黄达勤 林家威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6年第3期57-61,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探索六堡茶初制过程中不同堆闷程度处理对毛茶香气组成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堆闷程度处理的毛茶在香气组成和感官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重度堆闷处理的六堡茶毛茶在...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探索六堡茶初制过程中不同堆闷程度处理对毛茶香气组成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堆闷程度处理的毛茶在香气组成和感官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重度堆闷处理的六堡茶毛茶在陈香物质积累最多,在感官表现上最优。本研究结果可为六堡茶的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初制过程 程度 香气
下载PDF
黄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晓 齐桂年 胥伟 《福建茶叶》 2009年第4期2-4,共3页
本文从品质成分变化、微生物类群及酶活性变化、加工工艺等方面综述了黄茶品质形成机理,并展望了今后黄茶品质成因及品质化学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黄茶 品质 机理 闷堆
下载PDF
鹿苑茶机制技术研究报告 被引量:6
13
作者 蔡烈伟 孔福生 宋晓东 《中国茶叶加工》 1999年第3期32-35,共4页
鹿苑茶的加工历来均为手工制作,劳动强度大,工效低。根据黄茶加工技术原理,在鹿苑茶加工中引入杀青、揉捻和干燥机械,形成新的机手联制工艺:杀青→初闷→揉捻→烘二青→闷堆→炒干(手工),既能形成鹿苑茶特有的品质,又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关键词 鹿苑茶 闷堆 机制技术 加工工艺 茶叶
下载PDF
广东大叶青香气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戴素贤 谢赤军 《广东茶业》 1990年第2期30-32,23,共4页
茶叶的芳香成分与茶叶的品质的关系极为密切.国内外对茶叶香气及其成分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随着GC、GC/MS等类新技术的应用,香气的研究有了飞跃的发展,人们已相继从绿茶中分离,鉴定了130多种香气成分.红茶则更多,香气成分已鉴定了... 茶叶的芳香成分与茶叶的品质的关系极为密切.国内外对茶叶香气及其成分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随着GC、GC/MS等类新技术的应用,香气的研究有了飞跃的发展,人们已相继从绿茶中分离,鉴定了130多种香气成分.红茶则更多,香气成分已鉴定了300多种,广东大叶青是微发酵茶,属黄茶类,由大叶种芽叶制成.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肥壮紧结,身骨重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大叶青 香气成分 品质特点 茶类 芳香成分 大叶种 身骨 石英毛细管柱 紫罗 闷堆
下载PDF
平阳黄汤 被引量:3
15
作者 沈光达 陆国仕 《茶叶》 1982年第4期36-36,共1页
平阳黄汤是浙江的传统名茶,向以“黄叶黄汤”、“浓而不涩,厚而甜醇”,博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黄汤名茶曾一度停产,1978年才恢复生产。近年来,在有关领导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对“黄汤”采制作了研究,向茶农作了调查。
关键词 闷堆 泰顺县 甜醇 生化试剂 揉捻 制茶工艺 平阳
下载PDF
茶之风 被引量:1
16
作者 童云 《新知客》 2007年第6期62-64,共3页
从父亲的茶杯到柜子中精美的普洱茶饼,茶伴着我度过了无邪的童年,为我减轻工作的苦闷。在酒肉穿肠过的今天,我们的身体需要一些茶的安慰,在咖啡、可乐轮番轰炸我们口舌的时代,我们也应该回味一下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关键词 轮番轰炸 身体需要 茶饼 这一天 就这样 小女人 如玉 闷堆 茶诗 西湖龙井
下载PDF
芹菜育苗及苗期栽培新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家广 《河南农业》 2015年第5期45-46,共2页
一、育苗准备工作(一)配方干细土500kg,腐熟园土+2.5kg中华土壤苗剂+0.25kg代森锰锌喷水拌匀,提前1—2月闷堆备用,可供100m2苗床使用。(二)苗床应选择土质疏松、肥沃、通透性好、排灌方便并且翻耕20cm以上、2年内未种过芹菜的沙... 一、育苗准备工作(一)配方干细土500kg,腐熟园土+2.5kg中华土壤苗剂+0.25kg代森锰锌喷水拌匀,提前1—2月闷堆备用,可供100m2苗床使用。(二)苗床应选择土质疏松、肥沃、通透性好、排灌方便并且翻耕20cm以上、2年内未种过芹菜的沙壤地块作苗床,夯细耙平。苗床畦高20~30cm,畦宽150cm,每667m2芹菜需备100m2的苗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床管理 闷堆 干细土 苗期管理 栽培新技术 通透性 缓苗 春季栽培 沙壤 定植期
下载PDF
平菇固体种生产中“绒状白点”症状的试验与分析
18
作者 刘炳明 曹德宾 +1 位作者 马晓红 于迎春 《食用菌》 2003年第S1期17-18,共2页
本文将实际生产中出现“绒状白点”症状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试验。探明了这种症状不是杂菌污染,也不是菌种退化或老化造成,是由于生产中培养料存放不当,或随意堆积,致使料温较长时间处于32-51℃即中温阶段,导致菌种产生不正常的... 本文将实际生产中出现“绒状白点”症状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试验。探明了这种症状不是杂菌污染,也不是菌种退化或老化造成,是由于生产中培养料存放不当,或随意堆积,致使料温较长时间处于32-51℃即中温阶段,导致菌种产生不正常的“绒状白点”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菇 绒状白点 分离 集合体
下载PDF
乾隆爱喝de鹿苑茶
19
作者 张法良 《绿色大世界》 1996年第6期8-8,共1页
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湖北省远安县出产的鹿苑茶,是我国茶叶百花园中的一枝枝奇葩,古往今来盛名不衰,倍受全国茶客青睐,多次被评为全国名茶。鹿苑茶因鹿苑寺而得名。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在距县城鸣凤镇西北7公里的鹿... 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湖北省远安县出产的鹿苑茶,是我国茶叶百花园中的一枝枝奇葩,古往今来盛名不衰,倍受全国茶客青睐,多次被评为全国名茶。鹿苑茶因鹿苑寺而得名。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在距县城鸣凤镇西北7公里的鹿苑山麓建一寺庙。此地兰香幽谷,鸟鸣空山,清溪山脚转,白云山顶缠,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没,呦呦而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苑寺 鸟鸣 全国名茶 DE 鄂西山区 宝庆 湖北省远安县 闷堆 有朋自远方来 叶底
下载PDF
平阳黄汤
20
《农村百事通》 2017年第16期10-10,共1页
温州黄汤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其鼎盛时期距今已超过200年。温州黄汤具有刺激性弱、滋味醇厚的特点,因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之所以称其为“温州黄汤”,是因为泰顺、永嘉、瑞安等县在平阳黄汤出名之后也纷纷学制,在温州有了一定的规模... 温州黄汤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其鼎盛时期距今已超过200年。温州黄汤具有刺激性弱、滋味醇厚的特点,因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之所以称其为“温州黄汤”,是因为泰顺、永嘉、瑞安等县在平阳黄汤出名之后也纷纷学制,在温州有了一定的规模。平阳黄汤主产于平阳县水头镇朝阳山,现有茶园面积逾330公顷,其中大部分茶园都分布在海拔300~600米的山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味醇厚 朝阳山 闷堆 黄汤茶 细紧 泰顺 茶叶有限公司 于宋 摊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