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0年闽东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时空演变 被引量:3
1
作者 杜峯屹 陈松林 蒲佳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5-356,共12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生境质量的格局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为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及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评估闽东南...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生境质量的格局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为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及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评估闽东南地区生境质量状况,分析了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闽东南地区具有不低于67%的高植被覆盖度,但建设用地大量侵占以耕地、林地及草地为主的非建设用地,面积增幅达112.74%,加剧了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使景观空间形态趋向复杂。生境退化指数极值和均值分别上升23.44%,43.94%,退化强度持续提高,退化高值区域由东南沿海向内陆蔓延,退化水平表现出圈层式演化的空间形态。生境质量水平整体较好,中等以上等级区域占比保持在63%左右,但城市建成区的较低等级区域及城镇交界处的高等级区域易向下级转移且难以恢复,区域生境质量逐期降低,平均降幅达5.17%。生境质量分布带有明显空间聚集特征,集中于东南部、以市辖区为中心的生境质量冷点区逐步向周边乡镇扩散,分布于西北部、倚靠山地丘陵的生境质量热点区缓慢延展,生境质量冷点及热点区域乡镇分别增加11,6个,生境质量东西部差异趋于扩大。经济发展、产业调整、人口增长所带来的以建设用地爆发式扩张为主要表现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动,是导致闽东南地区生境破碎、退化和质量下滑的首要原因。[结论]闽东南地区近20 a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对区域生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未来应注重把控城镇空间扩张规模与速度,做好生态治理与恢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演变 闽东南地区
下载PDF
闽东南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才开发研究
2
作者 胡晓莺 《东南学术》 CSSCI 1993年第S1期97-103,96,共8页
(一)闽东南经济走廊的建设格局开始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经济进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闽江口金三角到厦门特区“自由港”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格局正沿着闽东南沿海一线开始形成。这标志着我省又步入一个崭新的经济发展的历史阶... (一)闽东南经济走廊的建设格局开始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经济进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闽江口金三角到厦门特区“自由港”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格局正沿着闽东南沿海一线开始形成。这标志着我省又步入一个崭新的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加快闽东南地区的建设,再次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开发 地区经济发展 闽东南沿海 闽东南地区 战略格局 崭新的经济 厦门特区 经济走廊 闽江口 十四大报告
下载PDF
论加快闽东南地区港口的开发建设
3
作者 贺易田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1996年第3期42-45,共4页
关键词 地区港口 闽东南地区 开发建设 港口开发 对策研究 厦门港口 闽东南沿海 风险投资 自由港 港口建设
下载PDF
闽东南基性岩脉成因及动力学背景研究:Sr-Nd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贵山 温汉捷 +2 位作者 胡瑞忠 裘愉卓 许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93-804,共12页
闽东南的海边斜闪煌斑岩脉和赤湖辉长岩脉分别形成于晚白垩世和古新世,为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高Al、Na_2O>K_2O的特征;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以橄榄石、单斜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作用。海边和赤湖基性岩脉具有相对富集... 闽东南的海边斜闪煌斑岩脉和赤湖辉长岩脉分别形成于晚白垩世和古新世,为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高Al、Na_2O>K_2O的特征;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以橄榄石、单斜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作用。海边和赤湖基性岩脉具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强场元素特征,不相容元素蛛网图显示出大陆边缘弧的地球化学特征,以Nb、Ta、Ti负异常为特征;海边和赤湖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_N分别为5.0~10.9和11.2~12.0。具有高Sr同位素初始值和低ε_(Nd)(t)值,海边的(^(87)Sr/^(86)Sr)_i:0.70577~0.707574,ε_(Nd)(t):-8.1~-1.8,赤湖的(^(87)Sr/^(86)Sr)_i:0.70547~0.70552,ε_(Nd)(t):-0.2~0.6。根据Sr、Nd同位素、微量元素研究及野外地质观察,本区基性岩脉的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未发生地壳物质混染。通过Sr、Nd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研究,认为地幔源区的演化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消减洋壳携带的海洋与陆源沉积物参与地幔源区的混合,形成本区基性岩脉的富集地幔源区,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特别富集是俯冲流体与沉积物共同参与源区演化的结果。海边和赤湖基性岩脉形成的构造背景属于活动大陆边缘弧,构造性质应为活动陆缘拉张带(或裂谷带)。晚白垩世和古新世,闽东南发生了地壳拉张事件,与中国东南部晚白垩世以来的地壳拉张期次是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同位素 地幔源区 地壳拉张 基性岩脉 闽东南
下载PDF
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片麻状”浆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5
作者 邢光福 卢清地 +8 位作者 姜杨 聂童春 陈荣 冯艳芳 陈志洪 余明刚 李春海 黄家龙 柯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43,共13页
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在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中,多处新发现白垩纪(辉长)闪长质和二长花岗质岩浆经机械的、化学的混合形成各种浆混岩类,与两混合端元岩石共同构成浆混杂岩,成岩后还受到应力作用。它们因特殊的结构构造而长期被归入混... 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在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中,多处新发现白垩纪(辉长)闪长质和二长花岗质岩浆经机械的、化学的混合形成各种浆混岩类,与两混合端元岩石共同构成浆混杂岩,成岩后还受到应力作用。它们因特殊的结构构造而长期被归入混合花岗岩或片麻状花岗岩类。描述了泉州市肖厝、福清市高山等地浆混杂岩的野外地质特征,并与莆田市和福清市的典型变质变形花岗岩类进行了对比,指出这3类岩石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浆混杂岩可能形成于主变质变形期之前早白垩世早期的伸展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状”浆混杂岩 白垩纪 长乐-南澳断裂带 闽东南
下载PDF
闽东南基性岩脉形成的构造应力场地质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张贵山 温汉捷 +3 位作者 胡瑞忠 裘愉卓 杨光树 于文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2-148,共7页
闽东南沿海地处长乐-南澳构造带内,发育晚中生代以来的基性岩脉(岩群),其几何形态和产状记录着区域应力场活动。通过对漳浦赤湖和东山海边基性岩脉的几何形态和产状的分析,推测长乐-南澳带在白垩纪为左旋韧性剪切带,古新世转变成左行脆... 闽东南沿海地处长乐-南澳构造带内,发育晚中生代以来的基性岩脉(岩群),其几何形态和产状记录着区域应力场活动。通过对漳浦赤湖和东山海边基性岩脉的几何形态和产状的分析,推测长乐-南澳带在白垩纪为左旋韧性剪切带,古新世转变成左行脆性剪切带。长乐-南澳带的左旋走滑活动,是由古太平洋板块朝NW斜向俯冲引起的。晚白垩世以来,闽东南应力场性质为剪切与拉张相互变换,指示地壳拉张不是连续的,而是分期次;晚白垩世以来大洋板块属于低应力型俯冲,拉张是东南部主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脉 拉张 左旋走滑 剪切带 长乐-南澳带 闽东南
下载PDF
闽东南耕地土壤有效硫含量及主要粮油作物硫肥效应 被引量:10
7
作者 彭嘉桂 章明清 +2 位作者 林琼 杨杰 张秋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49-52,共4页
116个土壤样品分析结果表明 ,闽东南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为 2 1.7mg· kg- 1。其中 ,小于 16mg· kg- 1 的临界指标的样品占总样品数的 5 7.8%。田间试验结果 ,水稻、甘薯和花生在每公顷施硫 2 0~ 6 0 kg范围内 ,都有... 116个土壤样品分析结果表明 ,闽东南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为 2 1.7mg· kg- 1。其中 ,小于 16mg· kg- 1 的临界指标的样品占总样品数的 5 7.8%。田间试验结果 ,水稻、甘薯和花生在每公顷施硫 2 0~ 6 0 kg范围内 ,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 ,增幅分别为 2 .9%~ 15 .5 %、 5 .6 %~ 2 2 .4 %和 2 .6 %~ 34.5 % ,且具有一定后效。同时 ,施用硫肥还改善了农产品品质 ,花生粗脂肪、粗蛋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南耕地 土壤有效 粮油作物 施肥效应
下载PDF
闽东南含石榴子石I型花岗岩的矿物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9
8
作者 于津海 赵蕾 周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64-377,共14页
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变质带内出露的I型花岗岩、细晶岩和伟晶岩中常包含岩浆成因的石榴子石和原生白云母。其中石榴子石以富Mn ,Fe和贫Mg ,Ca为特征 ,锰铝榴石分子可达 4 0 %~5 0 % ;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具有明显高的MnO和Al2 O3含量 (分别... 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变质带内出露的I型花岗岩、细晶岩和伟晶岩中常包含岩浆成因的石榴子石和原生白云母。其中石榴子石以富Mn ,Fe和贫Mg ,Ca为特征 ,锰铝榴石分子可达 4 0 %~5 0 % ;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具有明显高的MnO和Al2 O3含量 (分别是 0 .84 %~ 1.2 5 % ,16 .0 4 %~18.0 3% ) ;原生白云母以高Fe和低Al,Na为特征。温压计算表明富铝矿物形成于 75 0~ 6 0 0℃和0 .3~ 0 .2GPa的条件下。岩相学特征和地球化学模拟也都表明这些富铝矿物结晶较晚。长英质矿物早于黑云母和石榴子石结晶与岩浆侵位浅 (结晶压力低 )相关。相图分析指出弱过铝质和高的Mn/ (Mg +Fe)比值 (>0 .0 6 0 )是本区花岗质岩石形成石榴子石的关键化学因素。Mn/ (Mg +Fe)>0 .0 6 0的岩浆可以形成bt+grt或bt+grt+ms组合 ;而Mn/ (Mg +Fe) <0 .0 5 5的岩浆只可能形成bt或bt+ms组合 ;grt+ms组合是岩浆强烈演化的最终产物。除了黑云母成分存在差异 ,本区I型花岗岩的石榴子石和原生白云母成分都与S型花岗岩的相似 ,所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子石 Ⅰ型花岗岩 矿物化学 岩浆演化 闽东南
下载PDF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的分布与沉积地貌特征 被引量:18
9
作者 陈居成 曾从盛 吴幼恭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0-54,共5页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阐明了老红砂的分布与地貌形态特征,并根据其沉积构造特征等提出了老红砂的风成或风—被积成因及其发育多期性的观点。最后还对进一步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老红砂 分布形态 沉积构造 闽东南 沉积地貌
下载PDF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沉积地层与形成时代 被引量:14
10
作者 曾从盛 陈居成 吴幼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38-342,共5页
采用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结合TL、ESR和14C等测年,对广泛分布于闽东南沿海的老红砂沉积地层及其形成时代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该区老红砂沉积地层可综合划分为5个地层段,其中老红砂层可分出3 个地... 采用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结合TL、ESR和14C等测年,对广泛分布于闽东南沿海的老红砂沉积地层及其形成时代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该区老红砂沉积地层可综合划分为5个地层段,其中老红砂层可分出3 个地层段,分属60~40 ka B.P.、30~25 ka B.P.和20~10 ka B.P.所形成;两个古土层,反映大约在40~30 ka B.P.和25~20 ka B.P.老红砂的发育有过两次较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或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形成时代 老红砂 闽东南沿海 沉积地层
下载PDF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与晚第四纪环境演变 被引量:15
11
作者 曾从盛 陈居成 吴幼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0-114,共5页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发育较典型,分布较广,但迄今对其形成多有不同认识。论文在进行全面野外调查和一系列的室内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闽东南沿海的老红砂主要是由风吹扬海滩砂形成的,局部地方还有坡积、冲积等成因,并可划分成6~4.5...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发育较典型,分布较广,但迄今对其形成多有不同认识。论文在进行全面野外调查和一系列的室内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闽东南沿海的老红砂主要是由风吹扬海滩砂形成的,局部地方还有坡积、冲积等成因,并可划分成6~4.5万aBP和3~1万aBP两个相对较集中的形成期。末次冰期寒冷干燥的气候为老红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末次冰期中的亚间冰期和冰后期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环境则有利于其后的固定(红化固结、生草、发育古土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红砂 环境演变 晚第四纪 闽东南沿海
下载PDF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沉积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曾从盛 陈居成 吴幼恭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5-62,共8页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分布广泛,发育较典型,但迄今对其成因多有不同认识.本文在进行全面野外调查和一系列的室内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本研究区的老红砂主要是由风吹扬海滩砂形成的,局部地方有坡积和冲积等成因.
关键词 老红砂 沉积特征 成因 闽东南沿海
下载PDF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闽东南柑橘避冻分区及防冻措施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加义 陈惠 +1 位作者 蔡文华 李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2期441-444,共4页
通过对福建省66个气象台站的纬度、海拔高度、距海岸线距离等因子与福建省东南部10年1遇极端最低气温之间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地理因子对极端最低气温的影响,模拟出极端最低气温在福建省东南部的分布状态,从而确定闽东南柑橘避冻的... 通过对福建省66个气象台站的纬度、海拔高度、距海岸线距离等因子与福建省东南部10年1遇极端最低气温之间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地理因子对极端最低气温的影响,模拟出极端最低气温在福建省东南部的分布状态,从而确定闽东南柑橘避冻的气候分区,并进一步分析对柑橘防冻的措施;结果表明地理信息系统能很好的模拟闽东南柑橘避冻的气候分区特征,该特征为由东南向西北柑橘气候区划由最适宜种植区逐渐过渡到可能种植区,模拟结果中不存在柑橘不适宜种植区,在闽东南区内,极端最低气温与纬度基本上呈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低温推算模式 闽东南柑橘 避冻分区 防冻措施
下载PDF
闽东南土壤流失预报研究 被引量:47
14
作者 黄炎和 卢程隆 +2 位作者 付勤 施悦忠 许建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3-18,共6页
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分析,确定了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应用于闽东南地区土壤流失预报时各因子的取值方法,使方程在该区的应用有了扎实的基础,从而为坡地资源开发中水土保持措施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预测 闽东南
下载PDF
闽东南漳浦样区的土系划分与土地利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黄金良 陈健飞 陈松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2-25,共4页
本文探讨了闽东南漳浦样区的土系划分 ,并就具体土系在土地适宜性。
关键词 土系划分 土地利用 漳浦样区 闽东南 福建
下载PDF
闽东南特色农业生态模式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朱鹤健 程炯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318,共6页
基于闽东南的资源优势,把发展亚热带水果作为特色农业。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必须寻求特色农业生产的最佳模式。本研究设计果农草牧复合系统作为特色农业的生态模式。试验表明:生态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泥沙流失量仅是传统模式的26.3%和48.4... 基于闽东南的资源优势,把发展亚热带水果作为特色农业。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必须寻求特色农业生产的最佳模式。本研究设计果农草牧复合系统作为特色农业的生态模式。试验表明:生态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泥沙流失量仅是传统模式的26.3%和48.4%,0~2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增加3.8g/kg和5.5g/kg。土地单位面积能量总产出是传统模式的5.1倍。本生态模式显示生产良好循环,取得有效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模式 特色农业 果农草牧复合系统 闽东南 水土保持 能流效应 生态安全
下载PDF
闽东南城市群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月英 刘云刚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9-323,共5页
闽东南城市群是台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的主要经济载体。建设闽东南城市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分析了闽东南城市群的现状特点 。
关键词 城市群 现状特点 对策 闽东南 福建
下载PDF
闽东南果-草-牧-菌-沼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赖德芳 沈魁敏 蔡元呈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10-213,共4页
研究表明闽东南低丘台地实施的果-草-牧-菌-沼生态农业模式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年均纯收入37758.3元/ hm2,且提高土壤含水量8.80%~20.07%,增加土壤有机质6.86%,夏、秋季地表温度降低11.3~19.6℃.
关键词 果-草-牧-菌-沼生态农业模式 效益 生态农业模式 闽东南 土壤含水量 土壤有机质 效益显著 温度降低 纯收入 低丘
下载PDF
建设闽东南特色农业带的自然条件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章牧 朱鹤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98-103,共6页
围绕闽东南这一特定区域 ,研究其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及属性 ,讨论其在省内的比较优势 .根据闽东南的资源优势论证其发展特色农业带的有利条件 。
关键词 特色农业带 自然条件 闽东南 资源优势 水果生产 水产养殖 气候资源 土地生产潜力
下载PDF
影响闽东南农业生产潜力发挥的环境因素 被引量:2
20
作者 余明 陈志彪 +1 位作者 王晓文 林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02-107,111,共7页
分析了闽东南农业气候资源具有的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越冬条件好 ,以及蒸发力大、水分分布不均且略显不足的特点 .探讨了影响闽东南农业生产潜力发挥的光、热、水和局地气候等环境因素 .据此提出利用农业生产潜力。
关键词 闽东南地区 农业气候资源 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农业生产潜力 福建 环境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