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江水系中华鲟资源及保护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连珍水 《福建水产》 1998年第2期71-74,共4页
关键词 中华鲟 资源保护 闽江水系
下载PDF
辽河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世会 周永昌 +1 位作者 吴旭干 成永旭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1,共7页
2018年3—11月,将体质量(7.83±0.72)g和(7.53±0.39)g的雌雄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和体质量(5.06±0.74)g和(5.21±0.49)g雌雄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饲养在42m×35m×1.2m、种植伊乐藻Elo... 2018年3—11月,将体质量(7.83±0.72)g和(7.53±0.39)g的雌雄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和体质量(5.06±0.74)g和(5.21±0.49)g雌雄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饲养在42m×35m×1.2m、种植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的两口池塘中,密度约为1.2~1.3只/m2,常规方法养殖,比较辽河和闽江水系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结果显示:辽河蟹平均终体质量大于闽江蟹,成活率和产量较高;3—5月和7—9月闽江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高于辽河蟹。辽河雌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时间早于闽江蟹一个月,而雄蟹则提前半个月左右。9—11月,闽江蟹性腺指数(GSI)增加量高于辽河蟹。11月初辽河蟹总可食率(TEY)显著高于闽江蟹(P<0.05),但出肉率(MY)无显著差异(P>0.05)。闽江蟹中体质量<50g的雌蟹和≥200g的雄蟹的百分比较高。综上所述,辽河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时间早于闽江蟹。虽然闽江蟹性腺发育较晚,但其性腺发育速度较快。本实验为进一步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和新品种培育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和闽江水系 中华绒螯蟹 扣蟹 养殖性能 总可食率
下载PDF
闽江水系成体野生河蟹体质量分布和性腺发育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建峰 王世会 +1 位作者 陈立武 吴旭干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31,共6页
2017年1—2月,用定置网和小型拖网捕捞福建闽江成体野生河蟹Eriocheir sinensis 520只(雌254只,雄256只),测量甲壳长、甲壳宽和体质量,解剖取出肝胰腺和性腺,研究闽江水系成体野生河蟹的体质量分布、甲壳长、宽和体质量的关系、肝胰腺指... 2017年1—2月,用定置网和小型拖网捕捞福建闽江成体野生河蟹Eriocheir sinensis 520只(雌254只,雄256只),测量甲壳长、甲壳宽和体质量,解剖取出肝胰腺和性腺,研究闽江水系成体野生河蟹的体质量分布、甲壳长、宽和体质量的关系、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雌成蟹平均体质量为(72.93±25.05)g,雄成蟹平均体质量为(95.41±37.19)g,雌体平均体质量显著小于雄体(P<0.05)。雌雄成蟹体质量均主要集中在60.00~89.99 g范围内。野生成蟹甲壳长、宽与体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甲壳长和甲壳宽则呈线性函数相关。雌体平均HSI和GSI均显著高于雄体(P<0.05)。雌体的HSI主要集中在6.00%~6.99%、7.00%~7.99%和8.00%~8.99%这三个范围,雄体的HSI主要集中在5.00%~5.99%和6.00%~6.99%。大部分雌体的GSI分布在8.00%~8.99%和9.00%~9.99%,绝大部分雄体的GSI分布在2.00%~2.99%和3.00%~3.99%。本实验结果为闽江野生河蟹的种质资源评估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闽江水系 体质量分布 性腺指数 性别差异
下载PDF
犁头鳅属鱼类物种地理分化过程 被引量:2
4
作者 唐琼英 俞丹 +1 位作者 杨金权 刘焕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0-238,共9页
犁头鳅属为中国的特有属,包括犁头鳅和长鳍犁头鳅两个物种。犁头鳅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上游,而长鳍犁头鳅则局限分布于闽江水系。该研究对采自长江中上游的犁头鳅20个个体和闽江水系的长鳍犁头鳅8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进... 犁头鳅属为中国的特有属,包括犁头鳅和长鳍犁头鳅两个物种。犁头鳅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上游,而长鳍犁头鳅则局限分布于闽江水系。该研究对采自长江中上游的犁头鳅20个个体和闽江水系的长鳍犁头鳅8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以期对犁头鳅属鱼类的物种地理分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犁头鳅不同单倍型之间的遗传变异水平为0.1%~1.8%,平均为0.7%;长鳍犁头鳅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变异水平为0.6%~1.3%,平均为0.7%;犁头鳅和长鳍犁头鳅单倍型之间的遗传差异也较小,仅为0.2%~1.8%,平均为0.9%。采用邻接(NJ)法和贝叶斯(BI)法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都一致显示,该研究中的犁头鳅属鱼类构成一个单系;所有长鳍犁头鳅样本构成一个单系,位于系统发育树的顶部位置;犁头鳅的样本不构成单系,而是形成并系。从形态上看,犁头鳅和长鳍犁头鳅均为有效种。由此推测,在第四纪冰期,长江中下游的犁头鳅沿东海大陆架向南扩散到东南沿海水系,长鳍犁头鳅可能是犁头鳅的一个种群扩散到闽江水系后,由于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而分化成的一个新物种,剩下的长江流域的犁头鳅种群则构成一个并系类群。该文对于类似的地理物种形成方式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犁头鳅属 物种地理分化 东海大陆架 长江水系 闽江水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