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王昌龄、李益边塞诗作异同论
被引量:2
- 1
-
-
作者
王宇可
-
出处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43-46,共4页
-
-
关键词
边塞诗歌
从军北征
盛唐精神
铁衣
文变染乎世情
生活道路
闾丘晓
从军乐
忠君报国
校书郎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王昌龄七绝浅谈
- 2
-
-
作者
欧阳德威
-
出处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62-66,共5页
-
文摘
王昌龄(689?——757),字少伯,京兆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二十二年(734)又中博学宏词科,迁汜水尉。大约在开元二十六年间,贬谪岭南。二十八年北返,不久出为江宁丞。天宝中又从江宁贬为龙标(湖南黔阳)尉。安史之乱发生后,《新唐书》说他“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他之所以屡遭贬谪,据殷璠《河岳英灵集》说是“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垂(毛斧季、何义门校本作“再”。按“垂”字不好理解,可能是“再”或“重”之误,指岭南、龙标的两次远谪)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息。”新、旧《唐书》有类似记载。王昌龄《寄是正字》诗:“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见敦煌唐人写本残卷)。第一句是说不能如良禽择木找个好主子。第二句用《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是说触犯了那位上司的藩篱禁忌而使自己处于困境。而一般逢迎谀附者又群聚而毁之,以致“谤议沸腾”,有口莫辩,所以愤慨地说:“
-
关键词
寄是正字
《河岳英灵集》
博学宏词科
闾丘晓
何义门
殷璠
《新唐书》
《唐书》
有口莫辩
唐诗解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人生若只如初见——不求甚解读古诗文
- 3
-
-
作者
汤书婵
-
机构
福建省福州市施程小学
-
出处
《新教师》
2015年第8期27-28,共2页
-
文摘
儿童诵读古诗文未解其味、未明其意是正常的,因为小学生诵读古诗的作用,仅在于增加积累、提高素养。但是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深挖洞",越挖越深,使得古诗诵读达到了"云深不知处"的境界,令小学生望而却步。其实新课标对诵读古诗的要求并不高,重在"领悟、体验、体会",意在增加积累。我们应该根据课标的要求,在不求甚解中兴趣诵读、积累诵读,让古诗文这一朵奇葩,步入一个普及的境界,达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最佳效果。
-
关键词
古诗文
旧时王谢
神韵说
闾丘晓
月是故乡明
人面桃花
汉乐府
江南春
七步诗
堂前燕
-
分类号
G62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欲与谁养
- 4
-
-
作者
熊培云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北方人》
2021年第4期44-44,共1页
-
文摘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传扬千古的诗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王昌龄竟是为人所杀。杀他的是亳州刺史闾丘晓。闾丘晓后来因为贻误军机被宰相张镐处死。相传行刑时闾丘晓曾经为自己求情,“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中尚有老人需要赡养,请求饶命。张镐便反问闾丘晓:“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
关键词
王昌龄
闾丘晓
张镐
玉壶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一片冰心在玉壶
- 5
-
-
作者
陈鲁民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检察风云》
2019年第14期84-85,共2页
-
文摘
公元756年深秋的一天,群雁南飞,寒凝大地,一派肃杀气氛。59岁的诗人王昌龄,带着老仆,牵着老马,还有简单到寒酸的行李,由湖南龙标(今黔阳)辗转回老家京兆(今西安)途中。一路上起早贪黑,晓行夜宿,鞍马劳顿,颇为辛苦,眼看就要来到安徽亳州城了。王昌龄不由得眼睛一亮,跑了一天,累得够呛,人困马乏,盼着早点找个客栈歇脚。王昌龄自幼家境贫寒,一生经历颇为坎坷。
-
关键词
闾丘晓
王昌龄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