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教学中的“静”与“动”——模板套用与能力积攒、实力发挥的灵活结合
1
作者 赵大为 《甘肃教育》 2020年第24期164-165,共2页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内容,其分量体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科新课标的大力倡导和强调,因此,对于阅读答题方法的教学研究,当为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所说的"方法"不是单纯、死板的方法灌输、模板套用,而依旧从素质教育出...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内容,其分量体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科新课标的大力倡导和强调,因此,对于阅读答题方法的教学研究,当为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所说的"方法"不是单纯、死板的方法灌输、模板套用,而依旧从素质教育出发,秉持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拓展与深化学生知识理解的原则,即坚持模板套用与能力积攒、实力发挥相结合,最终构成"静""动"结合的阅读答题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答题 模板 能力 实力
下载PDF
通过课内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答题能力方法探究——以《烟台的海》一课为例
2
作者 邱爱军 《中华少年》 2019年第5期63-63,共1页
教材上的阅读篇目往往是根据相对应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呈现的,但无法否认的是,它仅仅是一个契机,是一个打开广阔语文世界的窗口,而其经典性、教师授课的中心性又决定了对于它的学习应该是有利于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提... 教材上的阅读篇目往往是根据相对应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呈现的,但无法否认的是,它仅仅是一个契机,是一个打开广阔语文世界的窗口,而其经典性、教师授课的中心性又决定了对于它的学习应该是有利于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提高的。而我们对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检测常用的方式便是语文阅读试题,所以,通过课内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答题能力当围绕问题意识、快速阅读、逻辑条理化与书面表达四个阅读答题的需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答题 意识 快速阅读 逻辑条理化 书面表达
原文传递
浅谈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和答题模式 被引量:5
3
作者 滕江玲 《广西教育》 2012年第46期79-80,共2页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初中现代文阅读应考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要点的概括,作品的感受”等方面能力。初中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能力,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层面:一是认读能力;二是对信息筛选、提取和整合能力;三是鉴赏分析和...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初中现代文阅读应考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要点的概括,作品的感受”等方面能力。初中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能力,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层面:一是认读能力;二是对信息筛选、提取和整合能力;三是鉴赏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第三个能力最能显示学生的阅读水平。笔者根据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技巧和答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 现代文 阅读技巧模式
下载PDF
依思维流程 探诗歌意旨——诗词类阅读题答题模式探微
4
作者 潘瑾 《课外语文(下)》 2016年第4期88-88,121,共2页
高考诗词类阅读题,从选材上讲可以是诗、词或者曲,但是从考查的题型来看却较为一致,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即表达技巧。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如果能依思维流程,探诗歌意旨,再借助一些答题技巧和方法,有助于考生准... 高考诗词类阅读题,从选材上讲可以是诗、词或者曲,但是从考查的题型来看却较为一致,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即表达技巧。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如果能依思维流程,探诗歌意旨,再借助一些答题技巧和方法,有助于考生准确抓住得分点,做到少失分甚至不失分。下面笔者以2015年高考诗歌类阅读题为例来探析诗词类阅读题答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词类 阅读
下载PDF
浅谈高中诗歌鉴赏之阅读及答题技巧
5
作者 贾育英 仝志江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第23期58-58,共1页
在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当然,它在高考中也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因此,学会如何去鉴赏诗歌,是我们目前,不管是教学,还是在考试中都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题。本文从教与学两大方面出发,再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 在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当然,它在高考中也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因此,学会如何去鉴赏诗歌,是我们目前,不管是教学,还是在考试中都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题。本文从教与学两大方面出发,再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对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的阅读及答题技巧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诗歌鉴赏 阅读技巧
下载PDF
表述与阅读
6
作者 辛庆祥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2001年第12期7-8,共2页
关键词 2001年 高考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答题 引述 转述 概括能力 阅读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