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阈值触发法与小剂量测试法在CTA冠状动脉峰值采集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刘飞 李仁民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1年第3期47-50,共4页
目的:对比采用阈值触发法与小剂量测试法在CT血管造影(CT angiorgraphy,CTA)冠状动脉峰值采集中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冠状动脉CTA成像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阈值触发法扫描的患者109例(作为阈值触发法组),采用小剂量测试法扫... 目的:对比采用阈值触发法与小剂量测试法在CT血管造影(CT angiorgraphy,CTA)冠状动脉峰值采集中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冠状动脉CTA成像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阈值触发法扫描的患者109例(作为阈值触发法组),采用小剂量测试法扫描的患者103例(作为小剂量测试法组),以升主动脉根部(左冠开口层面)CT值作为冠状动脉峰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在冠状动脉采集时的心率变化、图像质量评分、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2组患者心率及升主动脉根部(左冠开口层面)CT值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在心率及心率变化、图像质量评分对比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阈值触发法组的升主动脉根部(左冠开口层面)CT值、CTDIvol及DLP等参数优于小剂量测试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阈值触发法相比小剂量测试法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辐射剂量低,且更易获取较高的冠状动脉峰值,可通过进一步减少对比剂用量,达到冠状动脉成像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测试法 阈值触发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峰值 CT值 辐射剂量
下载PDF
CTA冠状动脉峰值采集中应用小剂量测试法与阈值触发法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叶薇 熊伟坚 +1 位作者 陈龙 宋惠茜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6期1080-1082,共3页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峰值采集中应用小剂量测试法与阈值触发法的效果差异。方法:收集我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200例患者,96例采用小剂量测试法进行检查作为A组,104例采用阈值触发法检查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CTA成...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峰值采集中应用小剂量测试法与阈值触发法的效果差异。方法:收集我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200例患者,96例采用小剂量测试法进行检查作为A组,104例采用阈值触发法检查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CTA成像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及心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患者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低于A组(P<0.05),升主动脉根部CT值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小剂量测试法与阈值触发法均可获得较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但阈值触发法辐射量更低,且更易获取较高的CTA冠状动脉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冠状动脉峰值采集 小剂量测试法 阈值触发 效果比较
下载PDF
不同触发阈值对肺动脉CTA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永胜 杨磊清 +6 位作者 杨怡帆 裴青霞 王晨思 鲁梦云 何俊林 陈文静 田香宝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75-181,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触发阈值对肺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4月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63例,年龄在37~93岁,平均年龄为64.28岁。根据触发... 目的:研究不同触发阈值对肺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4月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63例,年龄在37~93岁,平均年龄为64.28岁。根据触发阈值不同分成3组,将患者分配到A、B、C3组,A组触发阈值为120 HU共38例、B组触发阈值为200 HU共37例、C组触发阈值为250 HU共37例,3组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3组间的上腔静脉、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右肺静脉的CT值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3组间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CT值无统计学差异,上腔静脉、右肺静脉CT值有统计学差异;3组间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有统计学差异;两名医师间对所得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结果为高度一致,Kappa=0.78。结论:肺动脉CTA触发阈值在200 HU,2 s后启动扫描时,既能保证肺动脉主干CT值的浓度,满足临床诊断,又保证对比剂充分的灌注到5~6级分支,上腔静脉潴留少,肺静脉显影淡,肺动脉CTA的图像质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CTA 触发阈值 图像质量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屏气双阈值触发对冠心病患者间冠状动脉增强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子荣 刘飞 +5 位作者 张祖峰 赵凯跃 唐栋 刘承宏 陈晓飞 丁建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77-1782,共6页
目的探讨屏气双阈值触发对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的冠心病(CHD)患者间冠状动脉增强差异和扫描时间的适宜性的影响。方法将临床拟诊CHD的80例患者接受320排动态容积CCTA检查病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40例,延时14 s后嘱... 目的探讨屏气双阈值触发对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的冠心病(CHD)患者间冠状动脉增强差异和扫描时间的适宜性的影响。方法将临床拟诊CHD的80例患者接受320排动态容积CCTA检查病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40例,延时14 s后嘱患者屏气,监测心脏中心层面的降主动脉手动触发完成CCTA扫描。B组40例,设定屏气阈值和扫描阈值两个触发阈值,监测心脏中心层面的降主动脉,当CT值达到屏气阈值嘱患者屏气;到达扫描阈值触发完成CCTA扫描。通过测量近心端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RCA)和左冠状动脉主干(LMT)CT值,评价CHD患者间冠状动脉增强差异。测量右心室(RV)、左心室(LV)、升主动脉(AAo)、降主动脉(DAo)CT值来考虑扫描时间的适宜性。采用双盲法评价患者的4条冠状动脉分支(LMT、前降支、回旋支及RCA)图像质量,记录辐射剂量指标剂量长度乘积(DLP)、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A组延时扫描时间比B组更长(6.5 s vs 2.5 s,P<0.0001)。A组RCA的CT值(385±76)HU,LMT的CT值(390±73)HU;B组RCA的CT值(414±43)HU,LMT的值(420±41)HU,经t检验RCA A组及B组CT值的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T A组及B组CT值的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evene检验RCA A组及B组CT值的标准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T A组及B组CT值的标准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RCA的信噪比(SNR)(20.2±5.4),LMT的SNR(20.5±5.8);B组RCA的SNR(21.2±4.6),LMT的SNR(21.5±4.9),经t检验RCA和LMT A组及B组的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扫描时间经χ~2检测(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4.49±0.79)分,B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4.81±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ED(5.94±1.98)mSv,B组ED(4.25±1.97)mSv,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屏气双阈值触发方法缩短延时扫描时间,减少CHD患者间CCTA冠状动脉增强差异,提高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了患者的ED,以精准的扫描时间完成CCT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屏气 阈值触发 冠状动脉增强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原文传递
基于模体实验的能谱CT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触发阈值优化的研究
5
作者 董淑雯 陈洁琼 +2 位作者 崔园园 于清扬 范丽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8-631,共4页
目的:基于模体实验探究能谱CT结合虚拟单能谱影像(VMI)后处理方法的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最佳触发阈值。方法:6个不同浓度的碘造影剂血管模体行能谱CT增强扫描(120 kV/30 mA),并对扫描图像进行40~70 keV VMI后处理分析。由2名放射科医... 目的:基于模体实验探究能谱CT结合虚拟单能谱影像(VMI)后处理方法的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最佳触发阈值。方法:6个不同浓度的碘造影剂血管模体行能谱CT增强扫描(120 kV/30 mA),并对扫描图像进行40~70 keV VMI后处理分析。由2名放射科医生分别测量6个血管模体常规CT扫描图像与不同VMI后处理图像的CT值,并将常规扫描图像与40~70 keV VMI后处理图像的平均CT值进行二项式回归模型拟合。结果:根据线性回归方程可以得到40 keV VMI下对应的δ值为45 HU。最佳触发阈值=基础平扫+45 HU。结论:使用40 keV VMI对CTA检查图像进行后处理后,扫描时触发阈值可降低至原触发阈值的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虚拟单能谱影像 模体实验 触发阈值优化
下载PDF
CTA不同扫描触发阈值对冠心病的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
6
作者 冯月华 陈清文 《西藏医药》 2024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 探究冠心病CTA检测中不同扫描触发阈值对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疑似冠心病且需要进行CT诊断的受试者92例。按照抽签法均分为四组,每组23例。分别设置不同扫描触发阈值。分为60HU组、80HU组... 目的 探究冠心病CTA检测中不同扫描触发阈值对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疑似冠心病且需要进行CT诊断的受试者92例。按照抽签法均分为四组,每组23例。分别设置不同扫描触发阈值。分为60HU组、80HU组、100HU组以及130HU组。观察图像质量评价、造影剂触发扫描时长、不同冠状动脉节段的增强效果、诊断情况。结果 随着扫描触发阈值的提高,图像质量评分、触发扫描时长、不同冠状动脉节段增强效果均呈上升趋势,60HU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其他组,130HU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HU组与80HU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的检测结果显示,阳性83例,阴性9例,CT的灵敏度为97.59%,特异度为88.89%,准确度为96.74%,阳性预测值为98.78%,阴性预测值为80.00%。80HU组、100HU组诊断价值相对较高,但四组诊断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80HU、100HU扫描触发阈值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图像质量较好,且能够缩短触发扫描时间,减少造影剂剂量,诊断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扫描触发阈值 冠心病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孤立金属尖端的电晕触发阈值 被引量:7
7
作者 谭涌波 朱俊儒 +2 位作者 李祥超 梁忠武 郭秀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9-346,共8页
为了得到金属尖端在发生电晕放电时尖端处的电场强度,该文首先采用实验室实验得到不同高度、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金属尖端发生电晕放电时的环境电场阈值;再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二维泊松方程,得到尖端处电晕触发阈值,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环... 为了得到金属尖端在发生电晕放电时尖端处的电场强度,该文首先采用实验室实验得到不同高度、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金属尖端发生电晕放电时的环境电场阈值;再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二维泊松方程,得到尖端处电晕触发阈值,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环境电场阈值随金属尖端高度的增大基本呈线性减小趋势,随着尖端越来越尖,环境电场阈值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高度、形状对金属物尖端处电晕触发阈值无影响,尖端处电晕阈值为定值;给出尖端处电晕触发阈值为158.75 kV·m^(-1)与空间分辨率的拟合公式,可为今后电晕放电数值模拟中判断电晕放电的起始时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晕放电 实验室模拟 电晕触发阈值 有限元 空间分辨率
下载PDF
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技术中触发阈值的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高燕 白林 +1 位作者 印隆林 蒲红 《西部医学》 2009年第11期1972-1974,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技术中触发阈值的优化。方法45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扫描,触发阈值分别定于100Hu、70Hu和50Hu,触发点定于第4颈椎平面颈总动脉。对重建后影像分阈值组进行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 目的探讨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技术中触发阈值的优化。方法45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扫描,触发阈值分别定于100Hu、70Hu和50Hu,触发点定于第4颈椎平面颈总动脉。对重建后影像分阈值组进行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大静脉五个点的CT值测量及影像评价,对比3阈值组的影像质量及静脉干扰度。结果3组动脉显影CT平均值及影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显影质量评分平均达到优良级别;3阈值组静脉显影平均CT值及动静脉差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3组静脉干扰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时,50HU触发阈值以动脉显影好、静脉干扰少为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量血管成像 触发阈值
下载PDF
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侯凯 吕鹏 +1 位作者 顾君英 陆秀良 《中国临床医学》 2016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在多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接受下肢动脉CT检查,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自动触发组(n=35)患者采用自动阈值触发技术,阈值到达150 Hu后延迟6 s启动扫描... 目的:探讨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在多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接受下肢动脉CT检查,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自动触发组(n=35)患者采用自动阈值触发技术,阈值到达150 Hu后延迟6 s启动扫描;手动触发组(n=35)患者通过实时观察时间密度曲线图至峰值稳定后手动即刻启动扫描。分析两组的延迟扫描时间,评价两组的图像质量。图像质量的评价包括显示动脉的最远分支级别、动脉边缘光滑度、静脉干扰情况、动脉节段的CT值。结果:两种触发方式的启动扫描延迟时间有明显差异(P=0.002),自动触发组早于手动触发组;两种触发扫描方式对腹主-髂动脉及股动脉-腘动脉区域血管的远端分支及血管边缘显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动触发组患者小腿动脉的远端分支及血管边缘的图像质量较自动触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3);同样,手动触发组患者的足部动脉的远端分支及血管边缘的图像质量较自动触发组高(P值分别为0.003、0.003);两组的图像在整个下肢静脉干扰评分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髂动脉、股-腘动脉和小腿动脉3个层面的CT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足背动脉层面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手动触发组在4个层面的CT值均高于自动触发组。结论: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考虑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可以更好地把握患者的延迟扫描时间,能获得更高质量的下肢动脉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肢动脉 CT血管造影 实时阈值手动触发
下载PDF
不同扫描触发阈值技术在256层CT头颈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文会 李倩 +1 位作者 张惠英 马春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99-101,105,共4页
目的探讨256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中不同触发阈值对图像质量影响。方法选择接受256层螺旋头颈动脉成像的120例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将激发层面感兴趣区均设在主动脉弓下缘降主动脉内。A、B、C组触发阈值分别设为150、120、90 HU... 目的探讨256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中不同触发阈值对图像质量影响。方法选择接受256层螺旋头颈动脉成像的120例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将激发层面感兴趣区均设在主动脉弓下缘降主动脉内。A、B、C组触发阈值分别设为150、120、90 HU。并测量3组图像中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处CT值。记录3组不同触发扫描阈值的延迟时间及图像质量评价情况。结果 A组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分别为(420.28±46.02)、(421.34±45.16)HU;B组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分别为(408.83±52.84)、(413.21±58.78)HU;C组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分别为(311.22±39.22)、(339.08±33.21)HU,C组与A、B组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头颈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组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从对比剂开始注射到机器自动触发扫描所用时间分别为(12.26±1.57)、(10.23±2.24)、(7.76±3.49)s,每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56层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中将120 HU作为监测触发阈值时,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从对比剂开始注射到触发扫描前延迟时间,并相应减少了对比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CT 头颈动脉成像 触发扫描阈值
下载PDF
优化触发阈值CTA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剑 王新辉 +2 位作者 何平 杨学俊 李建文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探讨合理的扫描触发阈值,获得满意的颅内动脉图像,以提高疾病检出率。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3组行16排螺旋CT颅脑CTA检查(触发阈值分别为110、130、150 Hu),测量右侧颈内动脉C3段,右侧大脑前、中、后动脉中段及直窦CT值,对比3组患者... 目的探讨合理的扫描触发阈值,获得满意的颅内动脉图像,以提高疾病检出率。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3组行16排螺旋CT颅脑CTA检查(触发阈值分别为110、130、150 Hu),测量右侧颈内动脉C3段,右侧大脑前、中、后动脉中段及直窦CT值,对比3组患者阈值的动静脉CT值差异,并进行主观影像质量评价。结果 3组患者动脉平均CT值与直窦CT值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影像质量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16层螺旋CT行颅脑CTA,在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侧触发扫描并以130 HU为扫描触发阈值,能够得到满意的颅内动脉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颅脑CTA 触发阈值
下载PDF
100kV条件下不同触发阈值对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文强 胡文业 王建宾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在100 k V低管电压下,进行头颈部CTA检查理想的扫描触发阈值。方法 9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C 3组,扫描管电压固定为100 k V,并联合应用快速迭代重建技术(i Dose),分别设置60、100、150 HU 3种不同的触发... 目的探讨在100 k V低管电压下,进行头颈部CTA检查理想的扫描触发阈值。方法 9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C 3组,扫描管电压固定为100 k V,并联合应用快速迭代重建技术(i Dose),分别设置60、100、150 HU 3种不同的触发阈值,对3组图像分别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结果主观评价B组的分数最高,客观评价B组头部及颈部CTA图像的SNR、CNR均最高,3组的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00 k V低管电压联合快速迭代重建技术条件下,采用100 HU作为触发阈值得到的CTA图像质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CTA 触发阈值
下载PDF
风机叶片电晕触发阈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李祥超 焦雪 +1 位作者 蔡露进 徐晓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0-78,共9页
为得到风机叶片尖端在发生电晕放电时尖端处的电场强度,基于叶片电晕放电特性的理论,建立风机缩比模型,电晕触发试验不同叶片长度和转动角度,计算得到风机叶片的电晕环境阈值与电晕触发阈值。对比电晕环境阈值与电晕触发阈值在不同条件... 为得到风机叶片尖端在发生电晕放电时尖端处的电场强度,基于叶片电晕放电特性的理论,建立风机缩比模型,电晕触发试验不同叶片长度和转动角度,计算得到风机叶片的电晕环境阈值与电晕触发阈值。对比电晕环境阈值与电晕触发阈值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风机叶片的电晕环境阈值随着叶片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当转动角度为0~60°时,随着转动角度的增加而增大。风机叶片的电晕触发阈值基本上不随叶片长度以及转动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试验中得到风机叶片的电晕触发阈值约337.15 kV/m,但会受到大气条件以及空间带电粒子影响在测试时出现一定浮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机叶片 电晕触发阈值 电晕放电 电晕环境阈值 电场畸变
下载PDF
扫描触发阈值技术在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于春英 边当绒 +3 位作者 杨西海 激扬 李颖 白银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10期59-61,共3页
目的研究扫描触发阈值技术对CT冠状动脉造影中图像质量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期间入我院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5例冠心病(CHD)患者,其中男46例,女29例,BMI<23。将其抽签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20... 目的研究扫描触发阈值技术对CT冠状动脉造影中图像质量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期间入我院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5例冠心病(CHD)患者,其中男46例,女29例,BMI<23。将其抽签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20HU;B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30HU;C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40HU。根据患者个人体质数(BMI)注射对比剂后扫描,测量左冠开口、右冠状开口、左前降支近段和左回旋近段血管的CT、SD平均值,并据此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评估的客观依据,由2名经验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估,比较不同触发阈值下的指标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B组扫描的强化SD值分别较A、C2组低,SNR较A、C2组低,均差异显著(P<0.05);B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优良率分别较A、C2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扫描触发阈值技术作为CT冠状动脉造影中常用的扫描方法,双源CT将扫描触发阈值设定在130HU时能获得较好质量的图像,便于临床观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D 扫描触发阈值 对比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基于固定阈值事件触发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多智能体协同目标环绕控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邵星灵 岳晓辉 +2 位作者 刘俊 李杰 唐军 《导航定位与授时》 CSCD 2021年第1期41-54,共14页
针对复杂多扰环境下面向未知运动目标的多智能体对峙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固定阈值事件触发扩张状态观测器(FTESO)的多智能体协同目标环绕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智能体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模型,将目标加速度、模型非线性、环境摄动视为... 针对复杂多扰环境下面向未知运动目标的多智能体对峙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固定阈值事件触发扩张状态观测器(FTESO)的多智能体协同目标环绕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智能体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模型,将目标加速度、模型非线性、环境摄动视为集总干扰,利用量测的相对位置信息构造可降低测量端状态更新频次的FTESO,以实现在非周期采样条件下对于相对速度不可测和集总干扰未知的精准估计。其次,结合速度方向场理论生成目标与智能体间的期望相对速度,根据相邻智能体间的相对角间距信息与FTESO的观测结果,设计了一种不依赖目标加速度信息的多智能体相位协同一致性协议,使得多智能体能够以指定环绕半径、环绕角速度和相对角间距实现对未知运动目标的环绕跟踪。借助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闭环系统中所有误差信号最终一致有界。最后,通过仿真和比较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位协同 目标环绕 固定阈值事件触发 扩张状态观测器
下载PDF
低触发阈值联合多期双流技术在大体重人群低对比剂用量头颈CTA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振华 史浩 +5 位作者 李海文 赵心海 吕英强 王立宗 孟祥鸿 唐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94-197,共4页
目的利用西门子Perspective 128层螺旋CT探讨触发阈值为30HU联合多期双流注射45ml对比剂对大体重人群(90.0±7.35)kg行头颈部联合CTA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行头颈联合CTA扫描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 目的利用西门子Perspective 128层螺旋CT探讨触发阈值为30HU联合多期双流注射45ml对比剂对大体重人群(90.0±7.35)kg行头颈部联合CTA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行头颈联合CTA扫描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A组注射对比剂45ml及生理盐水55ml,并将触发阈值设为30HU,B组注射对比剂55ml及生理盐水45ml,并将触发阈值设为100HU,两组间其余扫描参数设置相同。比较两组间图像质量。结果 A组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强化程度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头颈部静脉显影情况主观评分好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头颈部各段动脉成像效果主观评价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45ml对比剂对大体重人群行头颈部联合CTA扫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低对比剂用量 触发阈值 大体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扫描触发阈值技术与双能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锦炽 刘东旭 +3 位作者 赵欣 区贤斌 梁嘉杰 蔡锋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10期5-10,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水平的扫描触发阈值对第二代双能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DE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9月本院疑似或确诊的冠心病且行DECCTA检查的患者共150例,根据不同的扫描触发阈值随机分为五组,A、B、C、D、E组的扫描触... 目的:探究不同水平的扫描触发阈值对第二代双能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DE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9月本院疑似或确诊的冠心病且行DECCTA检查的患者共150例,根据不同的扫描触发阈值随机分为五组,A、B、C、D、E组的扫描触发阈值分别为100、110、120、130、140 HU。对各组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冠状动脉客观评价[包括主动脉根部(AA)、右冠状动脉开口(RCA)、左冠状动脉主干(LAM)血管腔内的平均CT值]、心肌CT值及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心肌射线硬化伪影(BH)进行比较与统计分析。结果:(1)D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最高,评分3~4分的共326节段(优良率91.8%),平均(3.66±0.23)分,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D、E组AA、RCA、LAM的平均CT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A、B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噪声、SNR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NR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心肌CT值及噪声、SNR、C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C、D、E组心肌BH客观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心肌BH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扫描触发阈值水平对DECCTA冠状动脉与心肌图像质量均具有一定影响,130 HU是能够同时获取冠状动脉、心肌图像最佳的扫描触发阈值,对采用低对比剂用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像 扫描触发阈值 DECCTA
下载PDF
12级LTD脉冲源触发支路气体开关击穿特性
18
作者 降宏瑜 姜晓峰 +4 位作者 王志国 孙凤举 魏浩 楼成 邱爱慈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120,共6页
12级串联太瓦级直线型变压器驱动源(LTD)采用内置时序触发新方法,对触发支路气体开关提出了低自放概率、低触发阈值、低抖动、触发延时可调的技术要求。介绍了自行研制的基于电阻均压/电晕辅助触发技术的气体开关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 12级串联太瓦级直线型变压器驱动源(LTD)采用内置时序触发新方法,对触发支路气体开关提出了低自放概率、低触发阈值、低抖动、触发延时可调的技术要求。介绍了自行研制的基于电阻均压/电晕辅助触发技术的气体开关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气体开关特性测试平台,完成了12只气体开关的老练和击穿特性测试;开关应用于12级LTD脉冲源级联触发实验,获得了不同工作电压、工作系数下的触发特性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开关工作电压±60~±80 kV,工作系数60%~80%,抖动小于2 ns,500余发实验未发生自放电,实现了12级LTD脉冲源触发支路按理想时序依次导通,触发时序系数0.83~1.17范围内可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型变压器驱动源 触发支路 低自放概率 触发阈值 级联触发
下载PDF
圆形轨迹导引下的无人机事件触发抗干扰环绕控制
19
作者 朱璟 邵星灵 刘俊 《导航定位与授时》 CSCD 2024年第2期57-71,共15页
针对内部不确定性以及外部环境摄动的目标环绕控制问题,在基于反步法的双层制导框架下,利用级联控制思想,提出了一种圆形轨迹导引下的四旋翼无人机事件触发抗扰环绕控制方法。在轨迹回路中,构建了可满足持续激励条件的目标位置估计器,... 针对内部不确定性以及外部环境摄动的目标环绕控制问题,在基于反步法的双层制导框架下,利用级联控制思想,提出了一种圆形轨迹导引下的四旋翼无人机事件触发抗扰环绕控制方法。在轨迹回路中,构建了可满足持续激励条件的目标位置估计器,保证仅通过视线方位角就能获取可满足最终一致有界条件的目标估计项。随后,基于目标的位置估计结果,设计了目标环绕控制律生成线速度指令,并通过方向向量场验证了该环绕制导律的有效性,消除了现有李雅普诺夫向量场制导(LVFG)对相对位置和目标速度的依赖。在姿态回路中,通过采用扩张状态观测器(ESO)补偿系统的集总不确定性,设计了基于相对阈值事件触发控制的姿态控制器,在有效降低控制器到执行机构之间信号传输频率的同时,实现了四旋翼无人机对静止/移动目标环绕。然后,借助输入状态稳定性定理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案能够实现圆形轨迹导引下四旋翼无人机对静止/移动目标的环绕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位置估计 持续激励 相对阈值事件触发 扩张状态观测器
下载PDF
触发阈值为30 HU联合多期双流注射45 mL对比剂对大体重人群行头颈部联合CTA扫描的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娟 邓国莉 陆杰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第12期56-58,69,共4页
目的 分析触发阈值为30 HU联合多期双流注射45 mL对比剂在大体重人群行头颈部联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期间于仪征市人民医院行头颈联合CTA扫描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 目的 分析触发阈值为30 HU联合多期双流注射45 mL对比剂在大体重人群行头颈部联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期间于仪征市人民医院行头颈联合CTA扫描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n=33)与观察组(n=33)。对照组:注射对比剂55 mL+触发阈值设为100 HU;观察组:触发阈值30 HU+多期双流注射45 mL,对比两组动脉强化程度、头颈部各段动脉成像效果。结果 两组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等强化程度对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97、12.819、9.705、11.968,P<0.05);两组头颈部各段动脉成像优秀率、良好率、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8,P>0.05);对照组成像效果评分为(1.31±0.45)分、观察组为(1.30±0.4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8,P>0.05)。结论 低触发阈值+多期双流注射45 mL对比剂,在大体重人群头颈部联合CTA扫描患者中同样可行,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阈值 多期双流注射 大体重人群 头颈部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