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博物馆空间的阈限性与社交潜能
1
作者 周术 乔纳森·黑尔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3,共10页
在网络城市公共空间持续阈限和公共生活缺失的现实下,本文以阈限理论为框架,梳理了艺术博物馆从“时间阈限”到“空间阈限”的历史演化过程,及其分别在精神和身体层面的社交潜能。并以三个具有空间阈限性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分析了介... 在网络城市公共空间持续阈限和公共生活缺失的现实下,本文以阈限理论为框架,梳理了艺术博物馆从“时间阈限”到“空间阈限”的历史演化过程,及其分别在精神和身体层面的社交潜能。并以三个具有空间阈限性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分析了介于“结构/反结构”“公共/私密”之间的空间布局和形态特征,指出其设计核心是为了弱化物质空间的存在,从而释放新的社交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博物馆 空间 阈限性 社交潜能
下载PDF
论鲁迅《故事新编》伦理叙事的现代性与阈限性
2
作者 曹旭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3-86,92,共5页
一般认为,鲁迅的《故事新编》是沿着《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深化,可鲁迅并不安于伦理叙事,《呐喊》《彷徨》大多体现一种超越伦理、非伦理的叙事,但到了《故事新编》的创作,鲁迅却“回归”了伦理叙事,这一现象还未被学界关注。如《... 一般认为,鲁迅的《故事新编》是沿着《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深化,可鲁迅并不安于伦理叙事,《呐喊》《彷徨》大多体现一种超越伦理、非伦理的叙事,但到了《故事新编》的创作,鲁迅却“回归”了伦理叙事,这一现象还未被学界关注。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丧子故事,经听众们“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一听到“我真傻”的开头人们就奚落嘲笑,鲁迅同情祥林嫂,但对于同情的人反而更揭露其病苦,本该正面的笔调一转成为批评和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伦理叙事 论鲁迅 《祝福》 《呐喊》《彷徨》 祥林嫂 阈限性 现代
下载PDF
关键词批评视野中的算法文化及其阈限性 被引量:3
3
作者 全燕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7-127,共11页
随着社交媒体成为人们的主要信息方式,算法应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算法由纯粹的技术工具渐渐成为一种传播常态并演化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即算法文化。通过借鉴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批评理论,考察算法文... 随着社交媒体成为人们的主要信息方式,算法应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算法由纯粹的技术工具渐渐成为一种传播常态并演化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即算法文化。通过借鉴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批评理论,考察算法文化产生的条件、算法文化的生成语境与基本意蕴,以及它包含的当代网络社会实践的意义等,可以发现算法文化具有阈限性特征,呈现出算法记忆与遗忘相混杂、算法排序与文化失序相临界、文化的私人化与民粹化相冲突的矛盾、异质、不确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批评 算法文化 阈限性
下载PDF
网络城市公共空间的阈限性转向 《地缘媒介——网络城市和公共空间的未来》述评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术 乔纳森.黑尔 《时代建筑》 2019年第3期183-185,共3页
文章从阈限性的视角对斯考特·麦夸尔的《地缘媒介——网络城市和公共空间的未来》一书做出评价,指出在高度异化和日益流动的社会技术语境中,重新思考媒介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启动介于技术控制和人本实践之间的阈限空间的潜能... 文章从阈限性的视角对斯考特·麦夸尔的《地缘媒介——网络城市和公共空间的未来》一书做出评价,指出在高度异化和日益流动的社会技术语境中,重新思考媒介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启动介于技术控制和人本实践之间的阈限空间的潜能,对于网络城市公共空间的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考特·麦夸尔 网络城市 公共空间 地缘媒介 阈限性
下载PDF
博物馆空间的阈限性特征及其使用者偏好——基于SD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术 苏润喆 王靖磊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22年第3期362-370,共9页
21世纪的博物馆建筑涌现出“与周边环境融合、室内外边界模糊、参观路线复杂、多类型社交空间复合与混合”的阈限性特征。借助SD法(语义差别法)获取使用者对这些新特征的偏好程度,分析影响偏好的主体因素,并与现代主义博物馆的经典空间... 21世纪的博物馆建筑涌现出“与周边环境融合、室内外边界模糊、参观路线复杂、多类型社交空间复合与混合”的阈限性特征。借助SD法(语义差别法)获取使用者对这些新特征的偏好程度,分析影响偏好的主体因素,并与现代主义博物馆的经典空间模式进行比较,为扩大博物馆建筑的吸引力提供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空间 阈限性 使用者偏好 问卷调查 SD法
下载PDF
苦痛与迷茫:《在女人中》的阈限性革命
6
作者 朱新福 伊惠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44,共7页
当代爱尔兰小说家约翰·麦加恩的代表作《在女人中》不仅描写了个人家庭悲剧,而且还展现了社会悲剧。本文以阈限性相关理论为支撑,认为主人公莫兰的悲剧与其参与反殖民战争的经历密切相关,殖民和革命持续不断的影响,是造成以莫兰为... 当代爱尔兰小说家约翰·麦加恩的代表作《在女人中》不仅描写了个人家庭悲剧,而且还展现了社会悲剧。本文以阈限性相关理论为支撑,认为主人公莫兰的悲剧与其参与反殖民战争的经历密切相关,殖民和革命持续不断的影响,是造成以莫兰为代表的一代人苦痛和迷茫的真正原因。小说中描写的革命对战后爱尔兰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权力纷争、权力等级制度化的延续以及共同体思想下的政教合一等。个人创伤与悲剧折射出阈限革命与殖民余威下老兵的苦难和迷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麦加恩 《在女人中》 阈限性 革命影响 悲剧
下载PDF
《求证》中的阈限性特征
7
作者 张敏 《海外英语》 2017年第17期145-146,共2页
美国剧作家戴维·奥本代表性作品《求证》中的女主角凯瑟琳恰逢过渡仪式阶段一方面在身份建构上处于边缘角色,而另一方面也因迟迟未能完成聚合或交融而出现了一系列异质性、混杂性与矛盾性的表征状况。正是这种无法被建构和界定飞... 美国剧作家戴维·奥本代表性作品《求证》中的女主角凯瑟琳恰逢过渡仪式阶段一方面在身份建构上处于边缘角色,而另一方面也因迟迟未能完成聚合或交融而出现了一系列异质性、混杂性与矛盾性的表征状况。正是这种无法被建构和界定飞身份话语,才使得"求证"这一主题变得更为突出,同时也为文本解读创造了多种可能。主要是借助阿诺德·范·杰内普的过渡仪式理论,来分析戴维·奥本的代表性剧作《求证》中的阈限性特征,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女主人公在过渡阶段所呈现出的模糊、混杂而又游离于边界的各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仪式 阈限性特征 边缘化 异质 混杂 矛盾
下载PDF
文学阈限性社会学起源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微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32-137,176,共7页
阈限性概念源自民俗学人类文化礼仪研究,经法国民俗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提出基本范式(分隔-过渡-聚合)到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扩展其内涵(分隔-阈限-交融)并进行深入阐释,阈限性在引入文学等研究领域时有了更为广阔... 阈限性概念源自民俗学人类文化礼仪研究,经法国民俗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提出基本范式(分隔-过渡-聚合)到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扩展其内涵(分隔-阈限-交融)并进行深入阐释,阈限性在引入文学等研究领域时有了更为广阔的研究张力与研究指向。文学阈限性研究即是在跨学科视域下分析阈限理论来源的"交叉节点",探讨理论渊源与主要依据,指出文学实践不同侧面中具有的临界、异质、矛盾,混杂与交融等"居间"阈限表征对于再现文学主题所具有的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阈限性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维克多·特纳
下载PDF
越界·颠覆·选择——《孽海花》的阈限性解读
9
作者 韦照周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8-103,共6页
晚清是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危机面前,晚清社会在传统与现代、守旧与革新、封闭与开放之间左右摇摆,在越界、颠覆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艰难选择,在文化变革、民族想象和新的性别建构上始终处于一种模棱两... 晚清是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危机面前,晚清社会在传统与现代、守旧与革新、封闭与开放之间左右摇摆,在越界、颠覆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艰难选择,在文化变革、民族想象和新的性别建构上始终处于一种模棱两可、悬而未决的阈限性状态。《孽海花》正是这种阈限性在晚清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具体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文学 《孽海花》 阈限性 解读
下载PDF
天津老城区空间“阈限性”研究
10
作者 郝鑫航 张立恒 宋鑫 《当代建筑》 2022年第11期88-91,共4页
城市的升级转型伴随更新与建设的交替及延续,城市空间的迭代升级使物质空间边界与认知空间边界相悖,对空间规划管控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运用空间句法及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方法,基于天津市老城区空间形态演变,从全局尺度、局部尺度及“全... 城市的升级转型伴随更新与建设的交替及延续,城市空间的迭代升级使物质空间边界与认知空间边界相悖,对空间规划管控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运用空间句法及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方法,基于天津市老城区空间形态演变,从全局尺度、局部尺度及“全局—局部”的作用关系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历史边界“阈限性”特征在演变中逐渐显现并影响了空间有效感知范围。研究有利于提升历史街区空间管控的科学性,为未来城市空间规划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边界演变 空间句法 阈限性
下载PDF
后殖民视角下的奥斯卡·王尔德--论王尔德的“阈限性”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晋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80,共8页
奥斯卡·王尔德的身份问题是近年学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身份问题对于王尔德而言是一种作为英格兰-爱尔兰特权阶级一分子所与生俱来的宿命,而由此所产生的张力则是他构建自我和他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本文通过对王尔德的英格兰-爱... 奥斯卡·王尔德的身份问题是近年学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身份问题对于王尔德而言是一种作为英格兰-爱尔兰特权阶级一分子所与生俱来的宿命,而由此所产生的张力则是他构建自我和他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本文通过对王尔德的英格兰-爱尔兰出身背景、英爱教育背景以及其作品所体现出社会批评的含混性的讨论,指出了王尔德是一个徘徊在第三空间的人,一个极具"阈限性"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 阈限性 混杂 文化身份
原文传递
《自由之魔法师:一个荒野贵族的部落后裔》中的文学阈限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微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40,共10页
美国本土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作品在反映印第安文化与民族身份特点的同时具有阈限性特征:即作品寓意呈现模糊、混杂又界限不明但有迹可循的介于多种维度之间的临界状态。临界性、异质性,混杂性和矛盾性是文学中阈限性的哲学维度,... 美国本土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作品在反映印第安文化与民族身份特点的同时具有阈限性特征:即作品寓意呈现模糊、混杂又界限不明但有迹可循的介于多种维度之间的临界状态。临界性、异质性,混杂性和矛盾性是文学中阈限性的哲学维度,体现文学与文化实践中的思想敏锐度,探讨身份话语建构问题。这种文学阈限性能够在无限的文化差异上实现某种有限接合,从而弥合二元对立之间的各种不可调和张力;这也是阈限性用以阐释与解构维兹诺作品的动力之一,以此探索美国本土裔作家在沉重民族历史背景下走出生存困境、冲破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藩篱的表意突破。本文以小说《自由之魔法师:一个荒野贵族的部落后裔》为例,在深入文本解读基础上阐释维兹诺作品的阈限性特点以例证文学阈限性的主要理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之魔法师:一个荒野贵族的部落后裔》 阈限性 临界 异质 混杂 矛盾
原文传递
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一个重新想象传播的维度 被引量:100
13
作者 潘忠党 於红梅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0-157,8-9,共18页
本文考察空间动态和主体的空间实践这二者之间的交织,论述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城市空间与传播的互构关系,并借用文化人类学的"阈限性"概念来探讨这个互构,聚焦人的实践(包括传播与交往实践)以及人们在实践中实现其行动主体... 本文考察空间动态和主体的空间实践这二者之间的交织,论述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城市空间与传播的互构关系,并借用文化人类学的"阈限性"概念来探讨这个互构,聚焦人的实践(包括传播与交往实践)以及人们在实践中实现其行动主体的这个过程。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共同构成重新想象传播学的一个维度。在此,传播也是人们创造产生阈限体验的实践时空并在不同的身份、角色、场景、生存条件等结构性状态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是人们策略性地或游戏地应对多元、多变、缺乏确定性的时代并在其中共同生活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阈限性 空间 场所 后现代状态
原文传递
冷战下的生育焦虑和家庭:欧茨小说《奇境》中的阈限性与美国神话
14
作者 向瑶 刘立辉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41,共8页
冷战期间,生育和家庭成为美国维系资本主义优越性及国家神话的对内策略。此时,《奇境》中的母亲海伦困于个人生育焦虑与社会生育焦虑之间,落入阈限的境地;作为生育焦虑产物的谢莉则竭力挣脱掌控,成为“失控的孩子”和阈限的一代。她们... 冷战期间,生育和家庭成为美国维系资本主义优越性及国家神话的对内策略。此时,《奇境》中的母亲海伦困于个人生育焦虑与社会生育焦虑之间,落入阈限的境地;作为生育焦虑产物的谢莉则竭力挣脱掌控,成为“失控的孩子”和阈限的一代。她们的阈限经历表明,政府在工具理性下忽视人性和个人经验,妄图维系美国神话的企图终将落败,继而引发无尽的混沌。小说结局则暗示,在这样的阈限真空之中,唯有对话和反思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这也昭示着欧茨对沟通的呼吁和对人性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境》 生育焦虑 家庭 阈限性
原文传递
国际组织中国籍员工的文化译转性及其作用机制
15
作者 吴梅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9-87,共9页
以跨国性和多元文化融合为特征的国际组织,由空间置换带来文化迁移。借由中国籍员工作为译转媒介,将组织文化进行本土化再编码的同时,使中国文化得以参与国际组织的文化符码重构。阈限性描述了国际组织文化译转空间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 以跨国性和多元文化融合为特征的国际组织,由空间置换带来文化迁移。借由中国籍员工作为译转媒介,将组织文化进行本土化再编码的同时,使中国文化得以参与国际组织的文化符码重构。阈限性描述了国际组织文化译转空间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文化协商的张力,赋予译转者双向他者视角。文化翻译作为阈限空间的一种解构和阐释策略,使文化的同质性翻译和异质性翻译并举,使得国际组织既能保持多元文化共荣,又能彰显某一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彼此文化的超越。中国籍员工的文化译转需从个体无意识的文化自觉向群体有意识的文化表意转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应面向文化智能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译转 阈限性 文化自觉 文化智能 国际传播能力
下载PDF
视觉场与祛魅:视觉叙事下的数字展厅
16
作者 谭婷 《新媒体研究》 2023年第19期41-43,54,共4页
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促使博物馆向数字展厅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新的视觉特点。研究从视觉传播理论出发,分析了数字展厅作为一种选择性再现的视觉系统,以视觉感知替代博物馆空间感知;在数字技术中介后的视觉叙事中,人进入在身体和... 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促使博物馆向数字展厅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新的视觉特点。研究从视觉传播理论出发,分析了数字展厅作为一种选择性再现的视觉系统,以视觉感知替代博物馆空间感知;在数字技术中介后的视觉叙事中,人进入在身体和感知两个层面的阈限状态,进而生产出“阈限性”的视觉场;数字化观展中展馆的客观呈现和观者的观看方式的变化导向了博物馆和文物神圣性的消解,强化了展示价值,最终达成“祛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展厅 博物馆 视觉叙事 视觉感知 阈限性 展示价值
下载PDF
媒介仪式与阈限经验:虚拟主播观众社群的互动实践及其制度化
17
作者 赵瑜 段家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智能媒体进一步扩增了人与技术人工物进行信息和情感交互的实践空间,在这一技术背景下人们如何将虚拟世界理解为一个有意义的、社会性的现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本文选取虚拟主播这一特殊的虚拟互动类型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观众参与... 智能媒体进一步扩增了人与技术人工物进行信息和情感交互的实践空间,在这一技术背景下人们如何将虚拟世界理解为一个有意义的、社会性的现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本文选取虚拟主播这一特殊的虚拟互动类型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观众参与的角度阐释虚拟互动实践的过程与规范。研究发现,观众在虚拟直播间中的观看与互动行为更多地呈现为一种媒介仪式,他们一方面征用二次元符号体系来构筑“虚拟优于真人”的群体共识,在仪式的形成与维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群体气氛;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允许自己被目的化、简单化为可支配的对象,因而该社群总是在聚合的活力和离散的张力之间做“钟摆”运动。迄今为止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认知积累和情感投入并未颠覆客观日常生活构建的可信结构,因而虚拟互动更多地显现为以媒介技术为中介的人与技术相互影响的情境性阈限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主播 虚拟互动 媒介仪式 阈限性
原文传递
公共关系学的想象:视域、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17
18
作者 陈先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7-35,共9页
本研究从公共关系学科的正当性危机出发,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传播学和公共关系学的多学科视角,系统探讨了公共关系学科的独特属性、研究视域、理论图谱和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公共关系本土化研究的发展路径。主要观点有:(1)... 本研究从公共关系学科的正当性危机出发,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传播学和公共关系学的多学科视角,系统探讨了公共关系学科的独特属性、研究视域、理论图谱和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公共关系本土化研究的发展路径。主要观点有:(1)公共关系是一门具有"可移动边界"和"可沟通空间"的阈限性学科,其学科边界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也是公共关系学科的魅力所在;(2)公共关系的三种研究视域可以分为公共传播(Public Communication)、公众关系(Public Relationships)、生态网络(Ecological Network),本文据此提出"公共关系战略轮模型"和相关理论命题;(3)根据近20年来的国内外公共关系理论使用情况的量化研究和社会网络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系统化的公关理论图谱;(4)发展中国公关学术视野,建构主体性的路径有三:立足国际视野,扎根中国本土,参与社会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关系学 阈限性 研究视域 理论版图 战略轮模型
下载PDF
日本文学中作为混血儿的黄瀛形象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伟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8年第1期3-10,共8页
作为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诗坛的中日混血诗人,黄瀛曾被描写进多部同时代的日本小说中。本文聚焦于《七月的热情》《第三国人》《东洋》等小说,以混血儿的阈限性为视点,分析了其中黄瀛形象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并通过揭示这些黄... 作为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诗坛的中日混血诗人,黄瀛曾被描写进多部同时代的日本小说中。本文聚焦于《七月的热情》《第三国人》《东洋》等小说,以混血儿的阈限性为视点,分析了其中黄瀛形象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并通过揭示这些黄瀛形象得以产生的时代语境来认识"混血儿"形象建构中隐含的意识形态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瀛形象 混血儿 阈限性 意识形态 方法化
下载PDF
数字技术下乡村民间艺术的创新探究
20
作者 荣祥禄 《东南传播》 2022年第4期22-25,共4页
在数字技术冲击下,处于相对封闭的乡村民间艺术被推入一个与现代对话的开放空间中,自身发展面临挑战。数字技术与乡村民间艺术存在着互补、共融、交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数字技术端口与民间艺术内容、数字技术形态与民间艺术形态、技术... 在数字技术冲击下,处于相对封闭的乡村民间艺术被推入一个与现代对话的开放空间中,自身发展面临挑战。数字技术与乡村民间艺术存在着互补、共融、交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数字技术端口与民间艺术内容、数字技术形态与民间艺术形态、技术运算逻辑与民间艺术思维等方面。但数字技术介入乡村民间艺术在创作方式的观念、物质材料的载体、传播渠道的空间上存在阈限性,使其处在模式过渡与探索的式微状态。那么,在数字技术环境下,乡村民间艺术应以短视频平台为记录与传播空间、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创造性的表现空间、以“游戏”生态为沉浸体验空间,形成“传播-表现-体验”的关联域,不断在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中与现代对话,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从而让乡村民间艺术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乡村民间艺术 基本关系 阈限性 创新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