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阈限期的角色过渡——关于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仪式行为的实证研究
1
作者 吴垠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2期167-171,共5页
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处在人生的一个阈限期,由于身份的两重性,大四学生容易出现迷茫、紧张的心态,并承受着角色变换的心理压力。而仪式行为能在人生的过渡阶段,赋予大四学生生活的中心和关注点,为其社会生活提供秩序感和稳定感,缓解精神... 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处在人生的一个阈限期,由于身份的两重性,大四学生容易出现迷茫、紧张的心态,并承受着角色变换的心理压力。而仪式行为能在人生的过渡阶段,赋予大四学生生活的中心和关注点,为其社会生活提供秩序感和稳定感,缓解精神焦虑和心理压力。如果说形式化仪式行为是以一种制度化的方式向社会宣布毕业生们迈入了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那么日常化仪式行为则帮助大四学生更具体、更有效地认识和适应其新的社会角色,以更积极的方式完成人生的过渡。日常生活中世俗化的仪式行为实际上起到了对信仰、宗教的替代作用,成为对传统社会神圣仪式的一种接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限期 过渡仪式 形式化仪式行为 日常化仪式行为
下载PDF
阈限期的角色过渡——关于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仪式行为的实证研究
2
作者 吴垠 《青年与社会》 2020年第7期105-106,共2页
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处在人生的一个阈限期,由于身份的两重性,大四学生容易出现迷茫、紧张的心态,并承受着角色变换的心理压力。而仪式行为能在人生的过渡阶段,赋予大四学生生活的中心和关注点,为其社会生活提供秩序感和稳定感,缓解精神... 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处在人生的一个阈限期,由于身份的两重性,大四学生容易出现迷茫、紧张的心态,并承受着角色变换的心理压力。而仪式行为能在人生的过渡阶段,赋予大四学生生活的中心和关注点,为其社会生活提供秩序感和稳定感,缓解精神焦虑和心理压力。如果说形式化仪式行为是以一种制度化的方式向社会宣布毕业生们迈入了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那么日常化仪式行为则帮助大四学生更具体、更有效地认识和适应其新的社会角色,以更积极的方式完成人生的过渡。日常生活中世俗化的仪式行为实际上起到了对信仰、宗教的替代作用,成为对传统社会神圣仪式的一种接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限期 过渡仪式 形式化仪式行为 日常化仪式行为
下载PDF
基于影视作品下个体心理的旅游人类学仪式理论解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洋 蔡溢 +1 位作者 殷红梅 刘婷婷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57-160,共4页
近年来,间接或直接反映个体人物旅游诉求的影视作品逐渐增多。文章以《北京青年》为例,从旅游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出发,拟对剧中80后群体在现有社会环境中欲通过旅游这一方式寻求自我突破的心理状态特征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传统伦理思想发... 近年来,间接或直接反映个体人物旅游诉求的影视作品逐渐增多。文章以《北京青年》为例,从旅游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出发,拟对剧中80后群体在现有社会环境中欲通过旅游这一方式寻求自我突破的心理状态特征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传统伦理思想发生一系列冲突的原因及过程略陈管见,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作品 仪式理论 《北京青年》 阈限期 旅游心理
下载PDF
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胡晓东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旨在揭示并阐释仪式表演过程中,执仪者脑海中的音乐文化观念模式--音乐象征符号("归属性"模型/models of)如何经由表演转化为一系列音声景观(Sound scape)与符号表征("对象性"模型/models for)...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旨在揭示并阐释仪式表演过程中,执仪者脑海中的音乐文化观念模式--音乐象征符号("归属性"模型/models of)如何经由表演转化为一系列音声景观(Sound scape)与符号表征("对象性"模型/models for)的过程。从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视角审视瑜伽焰口仪式音乐,可深入探究文化主体内在的文化精神与观念构型,由此揭示出仪式行为及其产品--仪式表演行为与仪式音乐之间的深层关联,进而达到对表演语境(contexts)与社会结构的整体认知,实现文化的阐释。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表演,犹如一部内容宏富、形式综合的仪式音乐剧,具有虚拟性、艺术性、功能性与音声两极渐变性等特征,观察其仪式表演中所呈现的象征符号与符号表征,阐释其隐喻的文化义涵,揭示出一整套佛教"三密合一"、阈限期等文化观念模型主导下的仪式音乐符号表达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 瑜伽焰口仪式音乐 “归属性”模型 “对象性”模型 三密合一 阈限期
下载PDF
苗族“保东斋”仪式符号象征及其发生学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陆群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0-216,共7页
苗族"保东斋"仪式是苗族传统驱赶仪式受到汉文化男权意识形态影响后而形成的一个变体。它是驱逐与净化的仪式,仪式中的诸多符号被赋予特别的象征意义,"魔力"附着其上,目的在于驱逐那些邪魅的灾害性力量,以获得村寨... 苗族"保东斋"仪式是苗族传统驱赶仪式受到汉文化男权意识形态影响后而形成的一个变体。它是驱逐与净化的仪式,仪式中的诸多符号被赋予特别的象征意义,"魔力"附着其上,目的在于驱逐那些邪魅的灾害性力量,以获得村寨的洁净、安全与欢乐。苗族"保东斋"仪式的发生根基于苗族古老的灵魂观念和巫术思维,在历史过程中受到汉文化影响,使其仪式过程呈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阈限期的仪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东斋”仪式 “巴岱”信仰 阈限期
原文传递
非连续性教育:中国小留学生海外适应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任杰慧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6-122,共7页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运用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从生活、文化、学习、身体和经济5个方面对中国小留学生海外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原有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上提出"前告诫"和"阈限期告诫和唤醒"的概念。研究发现...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运用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从生活、文化、学习、身体和经济5个方面对中国小留学生海外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原有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上提出"前告诫"和"阈限期告诫和唤醒"的概念。研究发现,留学初期是小留学生适应性调整的"关键期",父母和教育者的关心和及时告诫,有助他们摆脱"阈限"状态。此外,个人性格、家庭关系等也对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连续性教育 中国小留学生 “前告诫”和“阈限期告诫和唤醒” 海外适应 教育人类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