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西藏度亡经》与敦煌写本《阎罗王授记(十王)经》的关系
1
作者 钱光胜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05-110,162,共7页
藏地流传之《西藏度亡经》和敦煌写本《阎罗王授记(十王)经》分别代表了藏汉两地的冥界观念。文章从年代、内容及功用等方面对两个文本进行分析比较,表明两经之间相同点颇多,可能与安史之乱后吐蕃王朝统治敦煌时期藏汉两地的文化交流有关。
关键词 西藏度亡经 敦煌写本 阎罗王授记()经 吐蕃 中阴 地狱
下载PDF
《俄藏敦煌文献》中《阎罗王授记经》缀合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党燕妮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4-109,共6页
敦煌本《阎罗王授记经》(《佛说十王经》)显示了中古时期敦煌乃至中国十王信仰的盛行,是研究中古时期民众信仰及佛教本土化、民间化表现的重要资料。本文对《俄藏敦煌文献》中的10件《佛说阎罗王授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 敦煌本《阎罗王授记经》(《佛说十王经》)显示了中古时期敦煌乃至中国十王信仰的盛行,是研究中古时期民众信仰及佛教本土化、民间化表现的重要资料。本文对《俄藏敦煌文献》中的10件《佛说阎罗王授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残卷进行了释录缀合,并对相关问题做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罗王授记经》 《佛说经》 敦煌文献
下载PDF
十王信仰:唐宋地狱说之成型 被引量:10
3
作者 姜守诚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9期81-87,共7页
该文以唐宋时民间盛行的十王信仰为中心予以考释,并结合有关道教文献对时人丧葬礼俗及宗教信仰加以探讨。笔者着眼于从唐宋道教文化入手分析当时汉地民众的丧葬行事和冥界观念,将有助于深化道书文献的理解,也有助于全面揭示所处历史跨... 该文以唐宋时民间盛行的十王信仰为中心予以考释,并结合有关道教文献对时人丧葬礼俗及宗教信仰加以探讨。笔者着眼于从唐宋道教文化入手分析当时汉地民众的丧葬行事和冥界观念,将有助于深化道书文献的理解,也有助于全面揭示所处历史跨度下的文化背景和宗教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 唐宋地狱说 阎罗王 殿真君
下载PDF
依敦煌本缀理耀州《十王经》新得——兼及相关文献整理方法
4
作者 张总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0-135,共16页
陕西耀州神德寺塔与浙江台州灵石寺塔均发现了敦煌本以外的《十王经》,然而两者相差极大。台州所出五件完整,为白描图写本,耀州编号十余件但均有残破。这些抄出的经本,尤其耀州所出经本与敦煌本关系及价值如何,参照晚期续藏经的内容,的... 陕西耀州神德寺塔与浙江台州灵石寺塔均发现了敦煌本以外的《十王经》,然而两者相差极大。台州所出五件完整,为白描图写本,耀州编号十余件但均有残破。这些抄出的经本,尤其耀州所出经本与敦煌本关系及价值如何,参照晚期续藏经的内容,的确不能明晰。本文根据丰富的敦煌本内容,缀合耀州本后,力求理出其经本类型,分析其与敦煌本的差异,比定出其过渡类型、原创元素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罗王授记 经本类型 文献整理
下载PDF
佛教研究的另一种思路:太史文《<十王经>和中国中世纪佛教地狱观念的形成》评介
5
作者 张贤明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年第8期177-178,184,共3页
敦煌本《佛说十王经》(以下简称《十王经》)又称《阎罗王授记经》,其发现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杜斗城先生首先进行了录文并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和研究。他把《十王经》按经文、图、赞齐全的和只有经文,无图无赞的分为甲、乙两类,并对经中... 敦煌本《佛说十王经》(以下简称《十王经》)又称《阎罗王授记经》,其发现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杜斗城先生首先进行了录文并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和研究。他把《十王经》按经文、图、赞齐全的和只有经文,无图无赞的分为甲、乙两类,并对经中表现的地狱观念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其演变进行了分析。[1]随后许多学者对《十王经》文本进行进一步研究,在经文的缀补方面,尤其以张总先生和党燕妮女士的成果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罗王授记 杜斗 敦煌本 疑伪经 中国佛教史 敦煌遗书 敦煌地区 写经 史文
下载PDF
四川安岳香坛寺地藏十王龛像
6
作者 张总 傅成金 廖顺勇 《美成在久》 2015年第6期42-49,共8页
香坛寺位于四川省安岳县石鼓乡双渠村[图一],共有六龛(碑)五十九尊像,主要镌造地藏与十王地藏像[一],全部刻在一块巨石北侧上部[图二]。龛上方有人字形沟槽及榫孔,当为古时防雨之龛檐与引流举措。现今岩外的木构屋殿,是村民二○○○年... 香坛寺位于四川省安岳县石鼓乡双渠村[图一],共有六龛(碑)五十九尊像,主要镌造地藏与十王地藏像[一],全部刻在一块巨石北侧上部[图二]。龛上方有人字形沟槽及榫孔,当为古时防雨之龛檐与引流举措。现今岩外的木构屋殿,是村民二○○○年集资所建,可起防风遮雨的保护作用。此块巨石位于双渠村北一处坡地上,长达十一点五米,最宽处约六米,高约五米,南端较尖,北面较平。龛像都雕凿于北侧,距地面一点八米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养人 转轮 阎罗王 地藏菩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