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的阐释变异研究——以弗朗索瓦·于连的“裸体”论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超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1-46,共6页
阐释变异是比较文学变异学的一种研究类型,它是对平行研究的包容性传承与发展,其创新在于:将平行研究的类同比较转向阐释比较,又将阐释比较的聚合模式转向变异模式,通过学理层面的双重分离与双重整合,继而形成阐释变异的方法论体系。从... 阐释变异是比较文学变异学的一种研究类型,它是对平行研究的包容性传承与发展,其创新在于:将平行研究的类同比较转向阐释比较,又将阐释比较的聚合模式转向变异模式,通过学理层面的双重分离与双重整合,继而形成阐释变异的方法论体系。从实践路径来看,它分为错位、对位与移位三种形态,其中移位阐释变异又包含现象变异与他国化结构变异两种情形,前者是局部话语变异,后者是通过本国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等适应性改造,滋生出理论新质并转化为本国文学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推进话语规则层面的他国化结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变异 阐释变异 于连
下载PDF
让·列维《论语》翻译中的阐释变异
2
作者 成蕾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年第1期408-415,共8页
无论纵向上与法国之前的汉学研究相比,还是横向上与中国当代的儒学研究相比,让·列维对《论语》的法语翻译都体现出鲜明的反传统特征,其反传统性体现在他对《论语》原文独特的阐释模式之中。在跨文化的文本阐释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阐... 无论纵向上与法国之前的汉学研究相比,还是横向上与中国当代的儒学研究相比,让·列维对《论语》的法语翻译都体现出鲜明的反传统特征,其反传统性体现在他对《论语》原文独特的阐释模式之中。在跨文化的文本阐释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阐释变异,这种阐释变异也正是新时代下《论语》研究创新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让·列维 《论语》 法语翻译 阐释变异
原文传递
诗之道说:存在与“Ereignis”之间——海德格尔对老庄的引用及其阐释变异
3
作者 乔泓凯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3年第1期319-330,共12页
“阐释变异”现象散布于海德格尔对老庄的引译之中,并对其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自海氏的弗莱堡“转向”时期后,道家思想逐步构成了其重要理论资源。海氏有意引用《庄子·秋水》,并通过“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揭示出庄子与惠施的... “阐释变异”现象散布于海德格尔对老庄的引译之中,并对其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自海氏的弗莱堡“转向”时期后,道家思想逐步构成了其重要理论资源。海氏有意引用《庄子·秋水》,并通过“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揭示出庄子与惠施的对辩中所指引的一种缘发境域性、纯关系性的意义构成;在《真理的本质》手稿中,海氏以“知其白,守其黑”阐释源始真理“遮蔽一澄明”的二重性运作;在《诗人与独特性》中海氏引译了《老子》第11章全文,通过对“用”“空”等概念的变异阐释,以指涉“存在论区分”这一重要命题;在对荷尔德林诗歌的系统性阐释中,海氏以“Ereignis”(大道)的不可言说性标画出作为“开端”与“涌现”的自然之圣神尺度,由此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比较诗学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论 老庄思想 阐释变异 比较诗学
原文传递
葛浩文英译《酒国》的阐释变异与意象重构
4
作者 杜萍 周玉明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1年第4期290-302,共13页
阐释变异是近年来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本文从比较文学变异学和比较文学阐释学的视角,以《酒国》葛浩文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析文化意象在跨文明翻译中出现的对位、移位和错位的阐释变异,以及由其导致的文化意象的保留与... 阐释变异是近年来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本文从比较文学变异学和比较文学阐释学的视角,以《酒国》葛浩文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析文化意象在跨文明翻译中出现的对位、移位和错位的阐释变异,以及由其导致的文化意象的保留与转化、失落与变形、误释与误译等现象,从而实现其在译入语环境中的意义重构。这种在跨文化翻译中产生的变异阐释,既可能带来失语症,也可以是产生文学创新的新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变异 《酒国》 阐释变异 意象重构
原文传递
荣格文论中的中国材料阐释:理路、变异和价值
5
作者 喻宛婷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3年第2期190-216,共27页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其文论中使用了包括典籍、图像、神话在内的大量中国材料。他以“佐证、沟通集体无意识和论证沟通方法的合理性”为基本学理脉络阐释中国材料,将结论吸收进其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体系中。荣格对中国材料的阐释中有...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其文论中使用了包括典籍、图像、神话在内的大量中国材料。他以“佐证、沟通集体无意识和论证沟通方法的合理性”为基本学理脉络阐释中国材料,将结论吸收进其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体系中。荣格对中国材料的阐释中有大量变异的内容,包括条件性变异和创造性变异。前者由传播条件的局限、翻译水平的参差以及文化语境变化造成;后者由荣格采用的文化比较、心理学、人类学和重视图像阅读的组合方法论产生。两种变异叠加,使荣格的阐释结论与原本的中国文化有了根本差异。而变异是理论旅行和文化交流的常态和必然,应对的是思想发展的内在需求。荣格对中国材料的变异阐释满足了荣格个人学术生涯、西方心理学乃至整个西方学术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以心灵建设为支架,搭建起当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当代中国与当代西方之间的对话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格文论 中国材料 阐释变异
原文传递
强制阐释与比较文学阐释学 被引量:3
6
作者 曹顺庆 翟鹿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118,共7页
强制阐释已成为当今文学研究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比较文学学科领域,西方理论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的强制阐释一直存在,并产生了明显的阐释变异。从阐释学视角进入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将比较文学中的双向阐释纳入比较... 强制阐释已成为当今文学研究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比较文学学科领域,西方理论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的强制阐释一直存在,并产生了明显的阐释变异。从阐释学视角进入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将比较文学中的双向阐释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作为比较文学学科提出的新话语,比较文学阐释学包括六个基本方法论:理论阐释作品、作品阐释作品、理论阐释理论、翻译阐释学、跨文明阐释学和阐释变异学。比较文学阐释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反思当前强制阐释问题的新视角,化问题为机遇,通过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阐释实践进行系统性建构,为目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一片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 比较文学阐释 阐释变异 中国话语
原文传递
比较文学变异学视野中的《文心雕龙》
7
作者 王超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年第4期-,共17页
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视野来分析,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存在不可通约的结构性差异,基于话语规则层面的异质性,《文心雕龙》在海外译介传播呈现为三种变异形态:一是"厚译"与译释并举中的阐释变异;二是"逆译"与视域融合... 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视野来分析,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存在不可通约的结构性差异,基于话语规则层面的异质性,《文心雕龙》在海外译介传播呈现为三种变异形态:一是"厚译"与译释并举中的阐释变异;二是"逆译"与视域融合中的译介变异;三是"直译"与理论旅行中的他国化变异。这三种变异在实践中被不同程度地运用,从而推进《文心雕龙》从中国文论经典向世界文论经典生成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变异 译介变异 他国化变异
原文传递
对外传播视阈下中国文学术语英译:阐释与规范 被引量:1
8
作者 彭阳华 《译苑新谭》 2021年第1期126-132,共7页
规范化的文学术语翻译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背景,针对中国文学术语英译研究的缺乏与中国当前文化国际传播的需求极不对称的现状,分析了中国文学术语中文译名翻译... 规范化的文学术语翻译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背景,针对中国文学术语英译研究的缺乏与中国当前文化国际传播的需求极不对称的现状,分析了中国文学术语中文译名翻译中所存在的多种分歧、变异及强制阐释问题,并就其规范化提出了一些建议。文章认为,中国文学术语的英译应坚持文化传播的"本土化"原则,将其还原至源语文化语境中进行阐释,注重中华文化内涵的传达,力图纠正西方对中国文学的负面性强制阐释,旨在以文学术语为枢纽汇集中华民族独特语言、知识与文化记忆,并借助翻译媒介推动"中国知识"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术语 译介与传播 变异阐释 规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