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本阐释”到“自我阐释”——王阳明经典阐释学思想的实践性品格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春青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59,共12页
在儒学经典阐释学的历史上,"汉学"与"宋学"分别代表两种阐释模式。前者坚持"章句训诂"之路,称为传注或注疏之学,以"我注六经"为己任;后者则坚持"发明本心"门径,名曰心性之学,以"... 在儒学经典阐释学的历史上,"汉学"与"宋学"分别代表两种阐释模式。前者坚持"章句训诂"之路,称为传注或注疏之学,以"我注六经"为己任;后者则坚持"发明本心"门径,名曰心性之学,以"学作圣人"为鹄的。在"宋学"系统中又有两种不同的阐释方式:一者以程朱为代表,主张从文本阐释而达于自我阐释,所谓"格物致知";一者以陆王为代表,主张以自我阐释统摄文本阐释,所谓"致良知"。王阳明关于"自我阐释"有系统阐述,在突破传统儒学思维方式、张扬个体主体精神方面起到了划时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经典阐释 文本阐释 自我阐释 阐释的实践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