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阐释与当代存续
1
作者 王琛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7-32,共6页
中国民族音乐在美学上有着“以和为美”的价值观、“虚实相生”的审美观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观。传承至今,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改变了中国民族音乐原有的文化语境、艺术形式和传承方式,使其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存续方式... 中国民族音乐在美学上有着“以和为美”的价值观、“虚实相生”的审美观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观。传承至今,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改变了中国民族音乐原有的文化语境、艺术形式和传承方式,使其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存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更需要始终保持其在艺术与审美上的本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音乐 美学阐释 现代变迁 当代存续
下载PDF
“接受”与“阐释”:兼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文化话语权的构建
2
作者 李曦 《区域治理》 2024年第13期280-283,共4页
萨迦格言代表着藏族文学的鼎盛时期和最高艺术成就,集丰富的处事原则和人生哲理于一体。后期出现的英译本使这部藏族优秀文学作品流传范围延展至广大英语国家,推动藏族文化获取世界广大人民的情感共鸣。接受美学将文本认知为世界开放的... 萨迦格言代表着藏族文学的鼎盛时期和最高艺术成就,集丰富的处事原则和人生哲理于一体。后期出现的英译本使这部藏族优秀文学作品流传范围延展至广大英语国家,推动藏族文化获取世界广大人民的情感共鸣。接受美学将文本认知为世界开放的重要展示维度之一,其中译者的主体性是导致文本保有不确定因素的根本原因。阐释学以理解和解释作为把握文本的基点,并且将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定性为文学翻译的基础准则与切入角度。综合运用美学和阐述学的相关理论看待萨迦格言的英译本可知,这两大学术视野引导着读者结合更深领域的视角把握《萨迦格言》的英译本,并以此为突破口探寻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文化话语权的架构价值,推动中国文化能够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一定份额的文化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迦格言》 英译版 接受美学 阐释美学 话语权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学诗味理论的美学阐释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景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3-120,共8页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在林林总总的比喻中,唯有以味论诗最为亲切、自然而持久,"味"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沃土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鲜明个性。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在林林总总的比喻中,唯有以味论诗最为亲切、自然而持久,"味"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沃土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鲜明个性。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味理论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古人"以味说诗"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诗美的极致,以味喻诗这一千古妙喻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历代古文论家经过不断努力为我们确立的以味说诗的文学观念即使在西方文论大量涌入的今天,也依然有她独特的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理论 美学阐释
下载PDF
回到文本的阅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阐释三疑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青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8-51,共4页
《手稿》丰富的美学思想是被中国美学界阐释出来的,《手稿》崇高的美学地位是由文本“空白”和文本“阐释”共同奠定的。本文认为“劳动创造了美”、“美的规律”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均是阐释出来的理论命题。《手稿》作为... 《手稿》丰富的美学思想是被中国美学界阐释出来的,《手稿》崇高的美学地位是由文本“空白”和文本“阐释”共同奠定的。本文认为“劳动创造了美”、“美的规律”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均是阐释出来的理论命题。《手稿》作为开放的文本,期待着阐释者的参与,但阐释和理解应尽可能达到与原文相差不远或准确一致,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回到文本的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稿》 美学阐释 三疑
下载PDF
元代戏剧的圆满之趣及其美学阐释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宪贞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78-82,共5页
"圆满之趣"是元代戏剧在剧尾处理上呈现出的一道极为普遍的文化景观。其审美生成是我们民族传统审美意向的外化,是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审美意向无限趋同的结果。一方面,它是创作主体在"自娱"和"娱人"取向... "圆满之趣"是元代戏剧在剧尾处理上呈现出的一道极为普遍的文化景观。其审美生成是我们民族传统审美意向的外化,是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审美意向无限趋同的结果。一方面,它是创作主体在"自娱"和"娱人"取向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主观呈现;另一方面,它还是消费主体在市民口味消费期待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一种潜在诉求。元代戏剧"圆满之趣"的呈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审美情趣的一次重大转型,极具民族特色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戏剧 圆满之趣 美学阐释
下载PDF
文本阐释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土化——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阐释为中心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都爱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24-126,共3页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学人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大规模的引用和理论阐释。在阐释过程中,《手稿》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理论文本和理论依据,阐释文本也随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土化的理论成果和理论...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学人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大规模的引用和理论阐释。在阐释过程中,《手稿》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理论文本和理论依据,阐释文本也随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土化的理论成果和理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美学阐释 本土化 自然的人化 美的规律 实践美学
下载PDF
弹幕现象的美学阐释及新空间拓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玉风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28-29,共2页
20世纪中叶兴起的后现代美学作为当代西方美学思潮之一,是后现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弹幕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新的网络文化形态,它是人们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发出的即时评论,体量较小,一般以滚动、停留等特效方式出现。弹幕文化作为一种新兴... 20世纪中叶兴起的后现代美学作为当代西方美学思潮之一,是后现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弹幕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新的网络文化形态,它是人们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发出的即时评论,体量较小,一般以滚动、停留等特效方式出现。弹幕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具有较强的后现代文化的特点,它是对传统制作方式的解构,受众通过发表弹幕评论的形式参与到视频内容的呈现中,打破了制作上的主客二元对立,消解了故事内容的真假界限,将本质和现象合而为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拓展 美学阐释 后现代文化 20世纪中叶 有机组成部分 主客二元对立 网络文化 制作方式
下载PDF
成功企业的美学阐释
8
作者 王旭晓 吴文越 《晋阳学刊》 CSSCI 2012年第4期90-93,共4页
从美与功利、美与新、美与主体、美与道德、美与形象等五个方面看,成功企业是符合真的要求的企业,是尊重创新、激励创新、不断创新的企业,是努力提高员工的主体性、实现人本主义管理的企业,是诚信的企业,是有美好的企业形象的企业。综... 从美与功利、美与新、美与主体、美与道德、美与形象等五个方面看,成功企业是符合真的要求的企业,是尊重创新、激励创新、不断创新的企业,是努力提高员工的主体性、实现人本主义管理的企业,是诚信的企业,是有美好的企业形象的企业。综合考虑企业的目标、发展、管理、经营、形象诸方面,美既是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也是成功企业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功企业 美学阐释 效益 创新 人本主义管理 诚信 企业形象
下载PDF
传统武术之“境”的美学阐释 被引量:1
9
作者 唐志云 《柳州师专学报》 2014年第5期8-11,共4页
"境"是传统武术的核心审美范畴之一。传统武术之"境"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渊源,传统武术之"境"的内涵构成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个逻辑层次。传统武术之"... "境"是传统武术的核心审美范畴之一。传统武术之"境"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渊源,传统武术之"境"的内涵构成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个逻辑层次。传统武术之"境"的生成,有着自身的路径选择:师法自然,是武术之"境"生成的逻辑起点;观物取象,是武术之"境"生成的核心内容;境生象外,是武术之"境"生成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境” 美学阐释
下载PDF
马克思解放观念的美学阐释
10
作者 颜军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从审美生存这一美学角度介入阐释马克思的解放观念,指出其至少表现为三个维度:一是革命诉求,二是批判意识,三是自我及环境的解放。目的在于破除对马克思解放观念的僵化的"革命"理解方式。
关键词 马克思 解放 美学阐释 革命 批判
下载PDF
黑伯龙山水艺术之文化解读与美学阐释
11
作者 张荣东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55-59,共5页
黑伯龙的绘画率真自然,融天地万物于内心,充满生命激情,传达深沉的生命意蕴,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继承与绵延有一种深层的会心。山东自黑伯龙以降的山水画家之所以都受到他的影响,是因为黑伯龙的艺术道路符合了传统艺术的精神指向,体现了中... 黑伯龙的绘画率真自然,融天地万物于内心,充满生命激情,传达深沉的生命意蕴,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继承与绵延有一种深层的会心。山东自黑伯龙以降的山水画家之所以都受到他的影响,是因为黑伯龙的艺术道路符合了传统艺术的精神指向,体现了中国画的深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伯龙 山水艺术 文化解读 美学阐释
下载PDF
复仇·对抗·戏剧现场——对话剧《刺客》与《大将军》的美学阐释
12
作者 徐健 《艺术广角》 2008年第4期39-41,30,共4页
英雄、信义、忠诚、高尚、背叛……如何穿越历史的层层遮蔽,在当前语境下,重新诠释这些带有价值倾向性的词语的意义,进而启发现代人对自身处境的关注与反思?2007年的首都剧场,林兆华以跨越历史时空的对话形式,让这些负载历史包袱的词... 英雄、信义、忠诚、高尚、背叛……如何穿越历史的层层遮蔽,在当前语境下,重新诠释这些带有价值倾向性的词语的意义,进而启发现代人对自身处境的关注与反思?2007年的首都剧场,林兆华以跨越历史时空的对话形式,让这些负载历史包袱的词语重新陌生化,获得了现代意义上的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阐释 将军 刺客 话剧 现场 戏剧 对抗 复仇
下载PDF
雪域胜景:布达拉宫的建筑美学阐释
13
作者 龙珠多杰 《青藏高原论坛》 2020年第3期78-82,共5页
布达拉宫从吐蕃时期初建到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从它的总体设计思想和建筑具体实施,无不强烈的反映了藏族社会的宗教和政治色彩。从建筑选址布局,外部装饰到内部陈设,都展示了藏族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审美情趣,是藏族古代建筑艺术的集... 布达拉宫从吐蕃时期初建到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从它的总体设计思想和建筑具体实施,无不强烈的反映了藏族社会的宗教和政治色彩。从建筑选址布局,外部装饰到内部陈设,都展示了藏族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审美情趣,是藏族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达拉宫 建筑 美学阐释
下载PDF
“非美学”的美学阐释——评毕日生《阿兰·巴丢“非美学”文艺思想研究》
14
作者 邢建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法国当代哲学家阿兰·巴丢(1937一),被齐泽克誉为“走在我们中间的一个类似于柏拉图或黑格尔那样的人物”。巴丢的“事件哲学”被称为看学之后“法国思想界的重大事件之一”。巴丢是目前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西方激进思想家之一。... 法国当代哲学家阿兰·巴丢(1937一),被齐泽克誉为“走在我们中间的一个类似于柏拉图或黑格尔那样的人物”。巴丢的“事件哲学”被称为看学之后“法国思想界的重大事件之一”。巴丢是目前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西方激进思想家之一。毕日生的专著《阿兰·巴丢“非美学”文艺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在梳理巴丢哲学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其“非美学”文艺思想展开了系统研究。其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阐释 文艺思想 阿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哲学家 思想发展 系统研究 理论贡献
下载PDF
清唱剧《创世纪》音画情境塑造技术及其美学阐释
15
作者 张良宝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16-122,共7页
用音乐描摹物象、人物心理和戏剧场景是18世纪欧洲的一种广受欢迎的音乐创作方法。在清唱剧《创世纪》中,海顿依据其天然的喜好和幽默感,发挥其独特的交响乐创作优势,创造性地发展了这种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音乐美学风格。文章以... 用音乐描摹物象、人物心理和戏剧场景是18世纪欧洲的一种广受欢迎的音乐创作方法。在清唱剧《创世纪》中,海顿依据其天然的喜好和幽默感,发挥其独特的交响乐创作优势,创造性地发展了这种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音乐美学风格。文章以音乐分析学方法,在对清唱剧《创世纪》音画情境塑造创作技法解析的基础上,从作曲家个人性格及其内心听觉的外化和自然主义的田园风格两个方面对这部作品的创作技法运用进行了美学阐释,以此揭示作曲家在世纪之交的宗教题材作品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淳朴而乐观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顿 清唱剧《创世纪》 音画情境塑造技术 田园风格 美学阐释
下载PDF
真实的生活——纪录片《家在我心中》的美学阐释
16
作者 佟霏 蔡璐 《声屏世界》 2011年第6期43-43,共1页
电视纪录片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和美学精神是生活美,而这种美是需要通过创作者对一种审美情境,也就是纪实情境的精心构筑与营造才能实现的。纪录片审美情境的形成,一般取决于五个要素:题材、形式、视觉空间、情绪、风格。
关键词 电视纪录片 生活美 美学阐释 审美情境 美学精神 美学原则 视觉空间 创作者
下载PDF
城市景观的美学阐释
17
作者 吕宁兴 《学习月刊》 2011年第10期42-44,共3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城市建设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于城市景观建设的兴趣日渐浓厚,对城市景观的研究也日渐广泛与深入。在城市景观研究中加入美学观视野,这是城市景观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城市景观具有何种美学特性?它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城市建设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于城市景观建设的兴趣日渐浓厚,对城市景观的研究也日渐广泛与深入。在城市景观研究中加入美学观视野,这是城市景观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城市景观具有何种美学特性?它为何能与美学发生关联?它对城市景观设计又具有何种思想意义和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景观建设 美学阐释 城市化进程 城市建设 美学特性 思想意义 景观设计 美学
下载PDF
夜郎原始艺术的美学阐释
18
作者 王鸿儒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1期23-28,共6页
夜郎人的原始艺术主要体现在出土文物、岩画及民间流传的古歌、祭祀歌里。同所有民族的原始艺术一样,夜郎原始艺术也有一个从最初的审美冲动发展到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讲求实用功能走向自觉追求美的过程。
关键词 夜郎 原始艺术 美学阐释
下载PDF
“直”与“婉”的分途和变奏:汉魏六朝“诗可以怨”美学阐释的历史展开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劲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怨"本是一种冤屈不平、蕴而不发的负面生存体验。借由"诗可以怨"命题的转换与推动,道德伦理与政治语境中的"怨",经两汉《论语》注疏与屈原评价论争,开始进入文学与文论话语,其正向审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怨"本是一种冤屈不平、蕴而不发的负面生存体验。借由"诗可以怨"命题的转换与推动,道德伦理与政治语境中的"怨",经两汉《论语》注疏与屈原评价论争,开始进入文学与文论话语,其正向审美价值亦随之彰显。汉魏六朝"诗可以怨"美学阐释的历史展开,包括"怨"作为人之常情的正当性和因情感人的审美性两大环节:先是情感之"直"突破伦理之"和"的约束,后又分化为阳刚之"直"与阴柔之"婉"两种风格。前者赓续了"怨刺上政"的诗教传统,借由其人到其文的以事感人,张扬"怨"中积极进取、刚正不阿的精神内核;后者伴随着个体抒情的觉醒和对内心的审视,通过以情动人、言此意彼的艺术化凸显了"怨"本身的缠绵悱恻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美学阐释
下载PDF
黄庭坚“无弦琴”的美学阐释及禅学意蕴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弋枫 《天府新论》 2020年第2期152-160,共9页
北宋黄庭坚(1045—1105)是颇具影响的文人琴家,也是禅宗认可的知名居士。“无弦琴”是黄庭坚论琴、品琴诗文的关键范畴,体现了其古琴美学思想的核心及特质。黄庭坚论古琴的审美内涵、审美意象、审美态度、审美境界,皆可依“无弦琴”而... 北宋黄庭坚(1045—1105)是颇具影响的文人琴家,也是禅宗认可的知名居士。“无弦琴”是黄庭坚论琴、品琴诗文的关键范畴,体现了其古琴美学思想的核心及特质。黄庭坚论古琴的审美内涵、审美意象、审美态度、审美境界,皆可依“无弦琴”而得到美学阐释。“无弦琴”的美学意旨与黄庭坚的禅学修养相关联。“无弦琴”的审美内涵即禅宗的真如自性。“无弦琴”的审美意象,寓指古琴“意蕴”超越声“象”的“象外之真”,这是禅宗“不立文字”言意观的一种体现。要体悟“无弦”的审美内涵,其审美态度是“闲适”,这与习禅“虚静”无执的胸次一脉相通。“虚静”是禅宗“顿悟”前后的渐修,“无弦琴”也蕴含了禅宗“妙悟”的文化内涵。“无弦琴”所乐的琴趣与禅修的归趣都是天真“自然”,“无弦琴”敝开的是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这当然也是黄庭坚清明“禅境”的艺术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无弦琴 美学阐释 禅学意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