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从文的文化阐释视阈与创作价值取向 被引量:1
1
作者 何小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9-43,共5页
沈从文价值取向呈动态特征。湘西独特的文化精神,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采借下对中国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再阐释,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沈从文的理解前见,渗透进了其文学活动中,就使他能够运用文化整体、文化... 沈从文价值取向呈动态特征。湘西独特的文化精神,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采借下对中国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再阐释,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沈从文的理解前见,渗透进了其文学活动中,就使他能够运用文化整体、文化相对论思想,对各种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走向对湘西文化乃至整个国家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和整体性的解读,实现了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的融合,使创作视野不断突破,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后,提高到创作晚期的对人类整体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文化阐释视阈 创作价值取向
下载PDF
沈从文创作晚期文化阐释视阈论
2
作者 何小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3-166,共4页
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再到创作晚期的人类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他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是吻合的。在创作晚期,沈从文在文学创... 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再到创作晚期的人类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他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是吻合的。在创作晚期,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把关爱人类的生存及其发展作为旨意,体现了强烈的"人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文化阐释视阈 人类意识 人类代言人
下载PDF
从《湘西物语》看湘西作家黄光耀的文化阐释视阈选择
3
作者 何小平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01-103,共3页
湘西作家黄光耀的小说集《湘西物语》的文化阐释视阈主要集中在对人性的理性探讨上。他的文化阐释视阈已经突破了湘西本土阐释,走向了历史理性,实现了视阈的融合。本文对黄光耀作品在人性深度追寻时所体现的历史视野和理性思辩进行探讨... 湘西作家黄光耀的小说集《湘西物语》的文化阐释视阈主要集中在对人性的理性探讨上。他的文化阐释视阈已经突破了湘西本土阐释,走向了历史理性,实现了视阈的融合。本文对黄光耀作品在人性深度追寻时所体现的历史视野和理性思辩进行探讨,意在把黄光耀的创作作为个案来对当代湘西作家群作家的文化视野的向度作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光耀 文化阐释视阈 人性 历史理性
下载PDF
功臣与诤友:清人补注“宋诗宋注”的身份定位
4
作者 马强才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2017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清人受注释对象和时代学风影响,有时会将自己、他人对“宋诗宋注”的补注,定位成“功臣”与“诤友”所为。此与“宋诗宋注”时的“忠臣”定位稍微有异,表明清人避免充当作者的“将顺者”,而以“功臣”强调注释者对于作者或某种学说的阐... 清人受注释对象和时代学风影响,有时会将自己、他人对“宋诗宋注”的补注,定位成“功臣”与“诤友”所为。此与“宋诗宋注”时的“忠臣”定位稍微有异,表明清人避免充当作者的“将顺者”,而以“功臣”强调注释者对于作者或某种学说的阐发传承,以“诤友”显示注释者对前代注家的补苴纠偏。借由考证为基础的甄别和注解,清人整理苏轼、王安石等人作品,辨析前代注释,补充相关知识,最终阐发作者心志。补注过程中,清人深知阐释发明之难,却能表现出强烈的学术自信,以考据实学实现自我角色定位。宋、清两代注释者的身份定位之差,彰显各自时代的学术风流,既说明已有阐释的价值,也指向更为丰富的阐释可能,说明时间距离在阐释中的意义,即视阈具有历史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宋注 清人补注 阐释视阈 功臣 诤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