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阳明病“胃家寒”当作“塞”解
1
作者 邓嘉帅 宁静 贺娟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9期107-110,130,共5页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是阳明病的提纲证。基于训诂学,认为“寒”实为“塞”字讹误。在字形上,“寒”“塞”的隶楷字形极为相似,诸多出土文献皆有“寒”“塞”互讹的例子。在字义上,“塞”表达“充盈”“壅盛”“闭阻不通”...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是阳明病的提纲证。基于训诂学,认为“寒”实为“塞”字讹误。在字形上,“寒”“塞”的隶楷字形极为相似,诸多出土文献皆有“寒”“塞”互讹的例子。在字义上,“塞”表达“充盈”“壅盛”“闭阻不通”,与阳明病的共性病机相符,故“胃家寒”实为“胃家塞”。此外,将“寒”作“塞”解,《伤寒论》第166条、176条等与“寒”相关的疑难条文皆可通。将“寒”作“塞”解,可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病 胃家寒 胃家实 里有寒 提纲证 文献考证
下载PDF
大承气汤加减治疗阳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2
作者 靳文政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5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究大承气汤加减治疗阳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坝中心卫生院收治的阳明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大承... 目的:探究大承气汤加减治疗阳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坝中心卫生院收治的阳明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大承气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恢复时间、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胀、反酸、呕吐及恶心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可缩短阳明病患者的临床恢复时间,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承气汤加减 阳明病 恢复时间 中医证候积分
下载PDF
从阳明病理法探讨竹叶石膏汤证
3
作者 司鹏飞 《河南中医》 2024年第7期973-977,共5页
竹叶石膏汤方载于《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但其并非“伤寒差后劳复”的专方,而为阳明病类方。其证可以看作是白虎汤证由经入腑,由实转虚的中间阶段,此时,阳明经腑同病,既有阳明经无形邪热,又有阳明胃腑阴伤气逆... 竹叶石膏汤方载于《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但其并非“伤寒差后劳复”的专方,而为阳明病类方。其证可以看作是白虎汤证由经入腑,由实转虚的中间阶段,此时,阳明经腑同病,既有阳明经无形邪热,又有阳明胃腑阴伤气逆。在此阶段,随着阴液的不断损伤,疾病可能发生两类转归:若邪热鸱张,进一步损伤阳明肠腑津液,化燥成实,则可转为承气汤类证;若邪热持续耗损胃阴,则会进展为大气上逆之麦门冬汤证,甚至进一步由实转虚,发展为沙参麦冬汤证、益胃汤证。临床上,对于各种外感发热类疾病,凡属阳明热盛兼气阴两虚者,不必拘于是否为“差后劳复”,均可使用竹叶石膏汤化裁治疗;同时,对于各类内伤杂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睡眠障碍、更年期综合征、热射病等疾病,亦可根据病机使用竹叶石膏汤化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石膏汤 阳明病 沙参麦冬汤 清燥养营汤 祛烦养胃汤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阳明病热证误汗病瘥之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国骏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2-83,共2页
关键词 阳明病 热证 《伤寒论》 阳明病热证误汗病瘥 发汗 误治
下载PDF
阳明病肠热腑实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机制 被引量:13
5
作者 樊新荣 王荣田 +4 位作者 朱文锋 伍参荣 黄贵华 王雨青 张波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2290-2294,共5页
目的:探求大鼠阳明病肠热腑实证客观性辨证指标.方法:大鼠先灌服热性中药连续12 d,于13,14 d自身粪便灌胃,15 d ip细菌内毒素,造阳明病肠热腑实证.观察模型大鼠的活动和体温,取大鼠血用间苯三酚法测大鼠小肠对D-木糖的吸收功能,能量代... 目的:探求大鼠阳明病肠热腑实证客观性辨证指标.方法:大鼠先灌服热性中药连续12 d,于13,14 d自身粪便灌胃,15 d ip细菌内毒素,造阳明病肠热腑实证.观察模型大鼠的活动和体温,取大鼠血用间苯三酚法测大鼠小肠对D-木糖的吸收功能,能量代谢相关酶Na^+-K^+-ATP酶活性并观察胃、小肠、肝、胰腺、结肠、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好动,体温升高,大便干结,小肠吸收功能增强,Na^+-K^+-ATP酶的活性升高(2.8777±0.4489 vs 2.4683±0.4780,P<0.01),可见胃黏膜结构基本正常、主细胞数目减少、壁细胞淡染、轻度水肿及空泡样变和小肠吸收细胞数目较多,可见局灶性炎性浸润.肝细胞空泡样改变和肝细胞浊肿,胰腺细胞结构基本正常;结肠上皮深染、杯状细胞数目增多,细胞排列紊乱,脾小体体积正常、数目增多.结论:体温,D-木糖的吸收率,Na^+-K^+-ATP酶的活性以及胃、小肠、肝、脾、结肠的部分组织形态学改变可作为此证的客观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病 肠热腑实证 大鼠 机制
下载PDF
太阴与阳明病证实验大鼠小肠D-木糖的吸收功能及肝脏ATP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樊新荣 朱文锋 +3 位作者 伍参荣 王荣田 黄贵华 刘甜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47-49,共3页
目的:探求太阴病脾虚寒湿证与阳明病肠热腑实证辨证客观指标的差异性。方法:实验大鼠连续14 d每日经口灌服大黄与猪油复制太阴病脾虚寒湿证模型;先经口灌服热性中药连续12 d,于第13、14天自身粪便灌胃,第15天腹腔注射细菌内毒素的方法,... 目的:探求太阴病脾虚寒湿证与阳明病肠热腑实证辨证客观指标的差异性。方法:实验大鼠连续14 d每日经口灌服大黄与猪油复制太阴病脾虚寒湿证模型;先经口灌服热性中药连续12 d,于第13、14天自身粪便灌胃,第15天腹腔注射细菌内毒素的方法,复制阳明病肠热腑实证模型。观察并比较两种模型大鼠活动、体温等基本情况;取大鼠血测大鼠小肠对D-木糖的吸收功能,肝脏Na+-K+-ATP酶活性。结果:太阴病脾虚寒湿证模型组大鼠活动减少,体温降低,小肠吸收功能减弱,肝脏Na+-K+-ATP酶的活性降低;阳明病肠热腑实证模型组大鼠好动,体温升高,小肠吸收功能增强,肝脏Na+-K+-ATP酶的活性升高。结论:体温、D-木糖吸收率、Na+-K+-ATP酶活性可作为二证的鉴别指标。根据中医学理论,采用复合造模的方法,可成功复制出太阴病脾虚寒湿证、阳明病肠热腑实证动物模型,比较符合中医病因病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阴病 阳明病 大鼠模型 小肠 吸收功能 酶活性
下载PDF
浅谈《内经》“开、阖、枢”理论在《伤寒论》阳明病与太阴病中的运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俊修 李绍旦 杨明会 《环球中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943-946,共4页
文章以《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三阴三阳理论为基础,详细论述了《素问·阴阳离合论》与《灵枢·根结篇》中三阴三阳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伤寒论》阐述阳明病与太阴病在疾病六经传变中的重要作用。重点以"阖""... 文章以《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三阴三阳理论为基础,详细论述了《素问·阴阳离合论》与《灵枢·根结篇》中三阴三阳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伤寒论》阐述阳明病与太阴病在疾病六经传变中的重要作用。重点以"阖""开"理论理解《伤寒论》阳明病与太阴病的治则治法。阳明病以"阖"的功能太过为主要表现,也存在"阖"的功能不及的病证,治法以恢复"阳明主阖"的功能为主,配合对"开""枢"功能的调节。太阴病主要以"开"的功能不及为特点,也存在"阖"与"枢"功能紊乱的病机,治法以恢复"太阴主开"的功能为主,配合对"阖""枢"功能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阖、枢 三阴三阳 阳明病 太阴病 脾胃病
下载PDF
浅析伤寒阳明病与温病阳明病的异同 被引量:7
8
作者 陈良 李修元 +5 位作者 王琦 王谦 韦庆波 赵凡 董珍珍 姜锦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第9期1728-1729,1733,共3页
伤寒与温病探讨的都是外感病,然而两种学术体系的形成跨越近千年,学术思想却联系紧密,均为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医辨证与诊治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阳明病在伤寒与温病中均有发生,但其病因病机、诊治、预后转归却明显不同,本文拟从以上几个... 伤寒与温病探讨的都是外感病,然而两种学术体系的形成跨越近千年,学术思想却联系紧密,均为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医辨证与诊治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阳明病在伤寒与温病中均有发生,但其病因病机、诊治、预后转归却明显不同,本文拟从以上几个角度探讨同为阳明病,伤寒与温病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病 伤寒 温病
下载PDF
《伤寒论》阳明病篇证治规律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学 彭文博 岳小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1期2331-2332,共2页
目的:探讨《伤寒论》阳明病篇证候分布规律及方剂、药物的应用规律。方法:用频次法计数阳明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药物的百分率,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药物使用规律。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阳明病本证以便秘、发热为主症,... 目的:探讨《伤寒论》阳明病篇证候分布规律及方剂、药物的应用规律。方法:用频次法计数阳明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药物的百分率,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药物使用规律。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阳明病本证以便秘、发热为主症,常伴有谵语、汗出与潮热等表现,变证主要为身黄与小便不利同见的发黄证;从方剂和药物应用来看,大承气汤是阳明病的主方,大黄是阳明主药,厚朴与枳实、生姜、大枣与人参是常见配伍。结论:《伤寒论》阳明病篇以里热实证为主要见证,大承气汤为其主治;症状的分布提示阳明本证以腑实证为主,变证以发黄证为主;方药的应用揭示了仲景治阳明病通腑以承气,保胃以祛邪的治疗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阳明病 症状 方药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归属于阳明病热证的质疑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大勇 朱辉 赵令竹 《天津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1期667-669,共3页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为"胃家实",即阳明胃肠中存在有形邪气(燥屎),而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不符合"胃家实"标准,将此4证并列于阳明热证之中,进而归属于阳明病,不符合《伤寒论》本意。
关键词 阳明病 胃家实 栀子豉汤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猪苓汤
下载PDF
《伤寒论》阳明病中的权变治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曾子芸 陈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353-355,共3页
《伤寒论》阳明病以腑热燥实之证为主,其治法主要以清、下二法为其正治之法。清法以白虎类方为主,又有第228条热郁胸膈治以栀子豉汤之清宣胸膈郁热、第229条阳明腑实尚未成形治以小柴胡汤之清透半表半里邪热、第232条太阳表热未除治以... 《伤寒论》阳明病以腑热燥实之证为主,其治法主要以清、下二法为其正治之法。清法以白虎类方为主,又有第228条热郁胸膈治以栀子豉汤之清宣胸膈郁热、第229条阳明腑实尚未成形治以小柴胡汤之清透半表半里邪热、第232条太阳表热未除治以麻黄汤之发汗等方法治疗阳明热证。下法以承气类方为主,但又有第230、231条阳明胃气不降、少阳枢机不利治以小柴胡汤之枢机通利、第233条津液枯涸、燥屎不下治以蜜煎方(蜂蜜)之滋阴润燥、导下通便等方法治疗阳明不大便、大便硬之证。透过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麻黄汤证、蜜煎方证之疾病发展过程、机制及方药组成均说明阳明病中的权变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阳明病 权变治法 栀子豉汤 小柴胡汤 麻黄汤
下载PDF
《伤寒论》阳明病篇有关问题评述 被引量:13
12
作者 顾武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65-69,共5页
对阳明病篇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点击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胃家实”实指肠府燥屎阻结之证 ;阳明病始时之“恶寒”当为太阳病之表现 ,只不过阳明里热偏盛 ,邪气很快化热入里 ,故“二日自罢” ,至于其“万物所归 ,无所复传” ,只是... 对阳明病篇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点击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胃家实”实指肠府燥屎阻结之证 ;阳明病始时之“恶寒”当为太阳病之表现 ,只不过阳明里热偏盛 ,邪气很快化热入里 ,故“二日自罢” ,至于其“万物所归 ,无所复传” ,只是说明六经病证皆可传于阳明 ,但对“无所复传”则当活看 ,关键是视胃气的强弱 ;2 19条白虎汤非治三阳合病之证 ,而是治三阳合病太少之邪统归阳明之证 ,“若自汗出”是其辨证之眼目 ;阳明病篇之用小柴胡汤、桂枝汤、麻黄汤都是建立在合病、并病的基础上 ,是邪虽由太、少传至阳明 ,但太、少之邪未罢 ,是时若阳邪病证不甚 ,则可先从太、少论治 ,此符合表里同病先表后里的治则 ,非为阳明病而用柴、桂、麻黄之剂 ;对于茵陈蒿汤 ,方中之大黄重在伍茵陈、栀子以清利湿热 ,非为通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阳明病 胃家实 胃气 茵陈蒿汤 中医学
下载PDF
从《伤寒论》阳明病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可行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雪 布赫 +4 位作者 闫海鹏 吕红艳 王紫玄 刘丽霞 樊宇婷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9期118-121,共4页
卒中后抑郁作为继发于脑卒中后的一类精神疾病,具有脑卒中后偏瘫及抑郁的主要表现。而卒中后偏瘫患者因活动不利,常导致功能性便秘。因此,卒中后抑郁患者常表现为偏瘫、便秘和抑郁。《伤寒论》阳明病篇论述,“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卒中后抑郁作为继发于脑卒中后的一类精神疾病,具有脑卒中后偏瘫及抑郁的主要表现。而卒中后偏瘫患者因活动不利,常导致功能性便秘。因此,卒中后抑郁患者常表现为偏瘫、便秘和抑郁。《伤寒论》阳明病篇论述,“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指出阳明病之阳明腑实、阳明蓄血的便秘、神志表现。脑卒中患者多数都伴有肢体一侧偏瘫。从经络角度看,手足阳明经循行于上肢及下肢外侧面的前缘,《素问·痿论》中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针刺阳明经穴位可以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偏瘫症状。《伤寒论》阳明病篇所述的症状(阳明腑实症、阳明蓄血症)主要以大便难及神志方面症状为主要表现,正洽和卒中后抑郁常见偏瘫之外的表现为便秘和抑郁。而脑卒中后患者偏瘫症状又可以采用针刺阳明经穴位为主治疗。因此,基于《伤寒论》阳明病篇思想指导,采用针刺手足阳明经穴位治疗卒中后抑郁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阳明病 卒中后抑郁 偏瘫 便秘
下载PDF
从症状和病机特点探讨阳明病的实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刁人政 《江苏中医药》 CAS 2014年第9期4-6,共3页
阳明病以腹胀满痛和大便难、大便硬为基本症状特点,外证见潮热、汗自出、谵语烦躁、口干舌燥、脉大,反映阳明病里热结实、化燥伤津的病机趋势,与以胃肠为中心的阳明系统的功能及其在疾病传变中的作用有密切关系,其中津液存亡是关键。用... 阳明病以腹胀满痛和大便难、大便硬为基本症状特点,外证见潮热、汗自出、谵语烦躁、口干舌燥、脉大,反映阳明病里热结实、化燥伤津的病机趋势,与以胃肠为中心的阳明系统的功能及其在疾病传变中的作用有密切关系,其中津液存亡是关键。用一元论的观点看伤寒热病,阳明病不是独立性疾病,其实质仍属中医证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病 中医病机 中医学术发掘
下载PDF
从《伤寒论》阳明病看脑肠肽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3-563,576,共2页
《伤寒论》阳明病篇中脑部神经症状的论述很多,说明脑部神经症状是阳明病中非常重要的临床症状。而西医脑肠肽的发现,揭示了脑和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提出脑肠轴学说。由此《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也揭示了脑肠相通的关系。
关键词 《伤寒论》 阳明病 脑肠肽
下载PDF
论阳明病热证与实证之兼夹与转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国骏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95-196,共2页
以《伤寒论》相关原文为依据 ,围绕阳明胃肠燥热“充斥”与“结聚”是形成热证与实证之关键病机 ,结合病史、治疗及其他内外因素 ,从疾病动态发展角度探究阳明病篇存在的某些不典型证候。结论 :阳明病热证与实证之兼夹证候确实存在 ,且... 以《伤寒论》相关原文为依据 ,围绕阳明胃肠燥热“充斥”与“结聚”是形成热证与实证之关键病机 ,结合病史、治疗及其他内外因素 ,从疾病动态发展角度探究阳明病篇存在的某些不典型证候。结论 :阳明病热证与实证之兼夹证候确实存在 ,且证候间可动态转化。由于患者燥热程度、就诊迟早、津液耗损等诸多因素的差异 ,临证所见又可有热证初转实之偏热型、热证转实之并重型、热证转实之偏实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阳明病 热证 实证 兼夹 转化
下载PDF
阳明病发热的特点及验案举隅 被引量:1
17
作者 部爱贤 谢宜静 +2 位作者 贺丹 张光荣 王立国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29期25-27,共3页
阳明病发热是临床常见的发热类型,本文以《伤寒论》阳明病发热的相关内容为依据,主要阐述了阳明病发热的机理、类型及特点,同时阐明阳明病发热很容易兼夹其他情况。最后以临床诊治的阳明病发热相关的验案为论证,以期为临床治疗发热尤其... 阳明病发热是临床常见的发热类型,本文以《伤寒论》阳明病发热的相关内容为依据,主要阐述了阳明病发热的机理、类型及特点,同时阐明阳明病发热很容易兼夹其他情况。最后以临床诊治的阳明病发热相关的验案为论证,以期为临床治疗发热尤其是阳明病发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病 《伤寒论》 发热 验案
下载PDF
阳明病下法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安军 王兴华 《吉林中医药》 2013年第9期960-962,共3页
《伤寒论》阳明病下法为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搏结之阳明腑实证而设,论中有关阳明病下法之内容较为散乱,经过梳理总结之后可见,阳明腑实证多依据汗、尿、粪、腹诊等情况而定,因病情有轻重缓急,阳明病下法有峻下、急下、缓下、和下、润下... 《伤寒论》阳明病下法为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搏结之阳明腑实证而设,论中有关阳明病下法之内容较为散乱,经过梳理总结之后可见,阳明腑实证多依据汗、尿、粪、腹诊等情况而定,因病情有轻重缓急,阳明病下法有峻下、急下、缓下、和下、润下、导下之不同,应用阳明病下法应当依据病情做到慎重与果断,有时中病即止以防过剂伤正,有时又要连续攻下除邪务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阳明病下法 阳明腑实证
下载PDF
浅析《伤寒论》阳明病下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优星 《天津中医药》 CAS 2005年第2期144-146,共3页
阳明病下法并非阳明证实证一证,亦有瘀血结于下焦之阳明蓄血证之下,且其治法据其证和程度的不同,有攻下、润下、导下、下瘀等法,通过泻下、涤荡、破瘀等作用,将胃肠中的积滞、瘀血、宿食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虽下法可祛邪,但同时皆可伤... 阳明病下法并非阳明证实证一证,亦有瘀血结于下焦之阳明蓄血证之下,且其治法据其证和程度的不同,有攻下、润下、导下、下瘀等法,通过泻下、涤荡、破瘀等作用,将胃肠中的积滞、瘀血、宿食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虽下法可祛邪,但同时皆可伤人体正气,既可伤阴,又能伤阳,故下之亦以邪去为度,不可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病 下法 《伤寒论》
下载PDF
《伤寒论·阳明病》篇寒下法刍议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国青 田凤鸣 《河北中医》 1985年第1期4-5,共2页
寒下法是张仲景以苦寒、咸寒等药物为主,组成攻下里实、通腑泻热的治疗阳明热盛的方法。虽不为下法之尽善美,但足资后世临床应用下法之借鉴或指南。
关键词 寒下法 阳明病 伤寒论 阳明热盛 通腑泻热 临床应用 张仲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