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刍议
被引量:6
- 1
-
-
作者
张效东
-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医院
-
出处
《江苏中医药》
CAS
2012年第3期1-3,共3页
-
文摘
丹溪先生"阳有余,阴不足"的基本核心在于"阴不足","阳有余"只是一种病理结果。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阳有余,阴不足"的认识也不断由宏观走向微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阴不足"是人体内有益物质的缺乏,"阳有余"是人体内有害物质的增多。深入研究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是现代临床诊疗和抗衰老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应加以重视。
-
关键词
阳有余
阴不足
朱丹溪
中医学
-
分类号
R228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从阳有余阴不足探痤疮的三棱针治疗机理
被引量:1
- 2
-
-
作者
王芳
周淼
周燕飞
-
机构
江阴市中医院针灸科
-
出处
《河南中医》
2014年第11期2263-2263,共1页
-
文摘
痤疮的病因以火热实证居多,病机为阳有余,阴不足。三棱针治疗痤疮的机理为:阳有余则泻,阴不足则存。
-
关键词
痤疮
三棱针
阳有余
阴不足
-
分类号
R245.312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
-
题名关于“阳有余,阴不足”之辨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萧汉明
郭东升
-
机构
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武汉职工医学院基础部
-
出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57-60,共4页
-
文摘
从天道阴阳、生理病理阴阳以及辨证论治等 3个方面,重新比较了发生在12世纪至17世纪医界有关阴阳有余不足的一场辩论,认为争辩双方的实际分歧在于病理与辨证论治方面。这场争辩的理论意义是,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形成。伤寒论与温病学是传统医学治疗外感病的两大学派,因此湿病学的形成标志传统医学在传统范围内的完善化,而围绕“阳有余,阴不足”论展开的这场辩论,正好反映了传统医学完善化之前的深刻的理论躁动。
-
关键词
朱震亨
张介宾
温病学说
天道阴阳
辨证论治
生理病理
“阴不足”
“阳有余”
-
Keywords
ZHU Zhen-heng
ZHANG Jie-bin
theory on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
分类号
R241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
-
题名“阳有余阴不足”论与“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之异同
被引量:2
- 4
-
-
作者
李建东
-
机构
浙江日报社
-
出处
《江苏中医》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0-32,共3页
-
文摘
元·朱震亨“阳有余阴不足论”与明·张介宾“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看似各明一义,实质各执一偏。作者就二者所持论点的理论渊源、对阴阳涵义的认识及创制方剂方面等的异同作了必要的研讨。
-
关键词
阳有余
阴不足
阳非有余
真阴不足
-
分类号
R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浅析“阳有余阴不足论”的治未病思想
被引量:2
- 5
-
-
作者
张乐
-
机构
邵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
出处
《中医临床研究》
2011年第14期78-79,共2页
-
文摘
阳有余阴不足论是朱丹溪学术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后世医家多以其治已病论,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其为治未病论,言阳有余主要针对君火,阴不足实指肾精。要达到"阴平阳秘",须"收心养心",珍摄阴气,亦即用"道心"制约妄动的君火,用君火制约妄动的相火,防患于未然,是其治未病思想的实质。
-
关键词
阳有余
阴不足
治未病
学术思想
-
Keywords
Over Yang
Less Yin
Treating in future
Academic theory
-
分类号
R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对丹溪“阳有余”和景岳“阳非有余”论之我见
- 6
-
-
作者
孔庆善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学院
-
出处
《北京中医》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6-37,共2页
-
文摘
丹溪创“阳有余、阴不足”论被后世推崇为滋阴学派;景岳则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被后世推崇为温补学派。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说,是采用“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说明的,如他比喻自然界,天大地小;日恒圆而月常缺,来说明阳有余阴不足。他又从人体上观察,以“七损八益”为根据来说明阴之“难成”,人从有生以来必待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说明要经过十四至十六年才达到“阴气始成”,同时指出“年过四十阴气自半”“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
-
关键词
阳有余
阳非有余
-
分类号
R249.7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基于朱丹溪学术思想探讨中风病机及防治
被引量:3
- 7
-
-
作者
宋婷
丁元庆
徐胤聪
-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出处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3期258-263,共6页
-
基金
丁元庆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鲁卫中发展字〔2018〕1号)
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2019151)
基于心主血脉理论的“人迎脉积”防治中医药特色技术项目(鲁卫函〔2021〕45号)。
-
文摘
朱丹溪一生著述颇多,他提出的“痰热致中”学说丰富了中风的病机理论。本文系统梳理朱丹溪学术思想中的“六郁学说”“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提出在中风发病过程中可以借助“六郁”认识中风病理要素的发生,“阳有余、阴不足”论揭示阴虚(肝肾阴虚为主)是中风的发病基础,相火妄动是中风的诱发因素。本着未病先防的治病理念,将中风的防治关口前移,扶正祛邪,针对阴虚为本的病理基础,防治过程中重视滋阴及顾护津液,借助六郁学说辨识病理要素不同,遣方用药,以期达到预防中风发病的目的。
-
关键词
朱丹溪
中风
六郁
阳有余
阴不足
相火
-
Keywords
Zhu Danxi
stroke
six stagnation diseases
excess of yang while insufficiency of yin
ministerial fire
-
分类号
R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试论“肾无实证”与肾命学说的理论渊源
- 8
-
-
作者
李瑞
鲁兆麟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出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6,共3页
-
-
关键词
肾无实证
肾命学说
肾病理论
中医
肾阴有余证
肾阳有余证
-
分类号
R241.6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
-
题名脾阴虚之我见
- 9
-
-
作者
傅士衿
郭洪仁
-
机构
吉林省通化市中医院
-
出处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5年第21期51-51,共1页
-
文摘
1历代医家综论脾阴虚 有关脾阴虚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即是针对胃阳有余,脾阴不足而言,但《内经》对脾阴虚的治疗和方药均未涉及。开创脾阴虚证治方药先河当首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言:“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其脾为约,麻子仁园主之。”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说:“脾土之阴受伤,遂成膨胀”。
-
关键词
脾阴虚
《金匮要略》
《丹溪心法》
《内经》
证治方药
历代医家
脾阴不足
金元时期
肌肉痛
阳有余
-
分类号
R256.3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R289.1
[医药卫生—方剂学]
-
-
题名曾余坤治疗高血压病心得
- 10
-
-
作者
曾超
曾余坤
-
机构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
2012年第9期674-674,共1页
-
文摘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从临床表现看,归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病范畴。家父曾余坤副主任中医师曾就职于陕西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中医内科,退休后至温州老家开办了中医诊所,潜心从事中医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成功治愈多例的疑难杂症,尤其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颇有心得。
-
关键词
高血压病
阴有余而阳不足
曾余坤
医案
-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
-
题名合论丹溪景岳相火大意
- 11
-
-
作者
唐大烈
-
出处
《中医药通报》
2018年第4期60-60,共1页
-
文摘
丹溪论阳有余,阴不足,所谓阳者,相火也。景岳驳之,谓阴有余,阳不足,而着“相火以位”之辨。各树旗帜.几如冰炭之不相人矣。尝举二者参之,丹溪大旨,本于周子主静立说,谓相火一动,则五志厥阳之火并煽,煎熬真阴,故东垣目为元气之贼。
-
关键词
相火
丹溪
阳有余
阴不足
-
分类号
R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