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聚苯撑乙烯类阳离子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猝灭行为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广维 范曲立 黄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3-416,共4页
通过Wittig反应合成了新型聚对苯乙烯撑类阳离子共轭聚合物,并进行了相关结构表征和光学性质表征.从1HNMR谱图分析得知,该聚合物具有一定含量的顺式构型.经过季铵化以后得到相应的阳离子共轭聚合物.荧光猝灭行为研究表明,该阳离子共轭... 通过Wittig反应合成了新型聚对苯乙烯撑类阳离子共轭聚合物,并进行了相关结构表征和光学性质表征.从1HNMR谱图分析得知,该聚合物具有一定含量的顺式构型.经过季铵化以后得到相应的阳离子共轭聚合物.荧光猝灭行为研究表明,该阳离子共轭聚合物表现出不完全荧光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 荧光猝灭 聚苯撑乙烯
下载PDF
滚环扩增阳离子共轭聚合物均相检测microRNA 被引量:1
2
作者 成永强 贾海莲 +2 位作者 唐志远 赵晶晶 李正平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8-263,共6页
结合恒温滚环扩增(rolling circle amlification,RCA)、单链特异性核酸外切酶Ⅰ(exonucleaseⅠ,ExoⅠ)和阳离子共轭聚合物(Cationic conjugated polymer,CCP)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技术,建立... 结合恒温滚环扩增(rolling circle amlification,RCA)、单链特异性核酸外切酶Ⅰ(exonucleaseⅠ,ExoⅠ)和阳离子共轭聚合物(Cationic conjugated polymer,CCP)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技术,建立了一种特异、灵敏的均相检测microRNA(miRNA)的新方法.该方法应用荧光标记探针与RCA扩增的长链DNA产物杂交,当加入CCP时,其与杂交的标记探针通过静电力结合,发生高效的FRET.未杂交的标记探针利用ExoⅠ水解成单核苷酸,其与CCP相互作用力弱,不能发生有效的FRET.基于此,无需分离和洗涤步骤,实现了RCA扩增miRNA的均相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线性为0.5~20pmol/L,检出限为0.2pmol/L.方法为miRNA均相检测和原位成像分析以及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化学 MICRORNA 滚环扩增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下载PDF
基于阳离子共轭聚合物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结合杂交链式反应信号扩增检测端粒酶活性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晓毓 赵建伟 +1 位作者 马贵敏 贾红霞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06-1013,共8页
检测端粒酶活性对肿瘤、癌症的早期诊断,以及开发以端粒酶为靶标分子的抗肿瘤、抗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阳离子共轭聚合物Poly[(9,9-bis(6'-N,N,N-trimethylammonium)hexyl)fluorenylene phenylene(PFP)与荧光染料SYBRGree... 检测端粒酶活性对肿瘤、癌症的早期诊断,以及开发以端粒酶为靶标分子的抗肿瘤、抗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阳离子共轭聚合物Poly[(9,9-bis(6'-N,N,N-trimethylammonium)hexyl)fluorenylene phenylene(PFP)与荧光染料SYBRGreenI(SG)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当端粒酶存在时,引物探针被延伸,生成具有-(GGTTAG)n重复序列的DNA。然后通过链霉亲合素与生物素的特异性作用将端粒酶延伸产物连接在磁性微球上。加入与端粒酶延伸产物匹配的探针-(CTAACC)2。端粒酶延伸产物形成双链结构之后加入SG,SG能够特异性的嵌入到DNA双链结构中。最后,加入PFP。PFP是一种带有正电荷的水溶性共轭阳离子聚合物,可以通过静电作用与双链DNA发生吸附。PFP与嵌入在双链结构中的SG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根据FRET的效率可以实现对端粒酶活性的定量检测。本方法可以检测到3.0×10^5个Hela细胞中提取的端粒酶活性。将本方法与杂交链式反应(HCR)反应结合,可实现检测信号的放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到6.0×10^4个Hela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灵敏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本方法简单、快速,无需标记、扩增过程,无酶参与,检测成本低,灵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活性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杂交链式反应 无酶信号放大
下载PDF
基于阳离子荧光共轭聚合物和核酸适体探针的蛋白质检测新方法 被引量:8
4
作者 羊小海 王胜锋 +3 位作者 王柯敏 罗晓明 谭蔚泓 崔亮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9-902,共4页
以核酸适体为识别分子,阳离子荧光共轭聚合物为报告分子,建立了一种蛋白质检测新方法.修饰有荧光熄灭基团的核酸适体探针通过静电作用与阳离子荧光共轭聚合物结合,导致后者荧光熄灭.当加入靶蛋白后,核酸适体探针与其特异性结合,荧光熄... 以核酸适体为识别分子,阳离子荧光共轭聚合物为报告分子,建立了一种蛋白质检测新方法.修饰有荧光熄灭基团的核酸适体探针通过静电作用与阳离子荧光共轭聚合物结合,导致后者荧光熄灭.当加入靶蛋白后,核酸适体探针与其特异性结合,荧光熄灭基团与阳离子荧光共轭聚合物远离,聚合物荧光信号得以恢复.实验结果表明,荧光恢复程度与靶蛋白的浓度正相关.采用该方法检测凝血酶的线性范围为1.7~40 n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体 凝血酶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 荧光检测
下载PDF
阳离子荧光共轭聚合物结合纳米颗粒用于DNA检测
5
作者 霍希琴 王胜锋 +2 位作者 王青 羊小海 崔亮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06-1610,共5页
利用纳米颗粒对目标DNA的富集、分离作用以及阳离子荧光共轭聚合物良好的荧光特性,建立了一种特异性检测DNA的新方法。首先将标记有猝灭基团的DNA捕获探针修饰到纳米颗粒上,捕获互补的DNA分子;然后加入S1核酸酶,除去未捕获到互补DNA的... 利用纳米颗粒对目标DNA的富集、分离作用以及阳离子荧光共轭聚合物良好的荧光特性,建立了一种特异性检测DNA的新方法。首先将标记有猝灭基团的DNA捕获探针修饰到纳米颗粒上,捕获互补的DNA分子;然后加入S1核酸酶,除去未捕获到互补DNA的捕获探针;最后用DNaseⅠ将颗粒上的双链切断,使猝灭基团从纳米颗粒上解离下来,与阳离子荧光共轭聚合物结合并猝灭其荧光。结果表明,目标核酸的浓度与该聚合物的荧光猝灭程度正相关,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线性响应范围为5.0~40nmol/L;检出限为3.7nmol/L(S/N=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 纳米颗粒 脱氧核糖核酸 核酸酶
下载PDF
基于阳离子型共轭聚合物和核酸适配体的高灵敏铅离子快速检测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兴奋 王亚腾 +4 位作者 华笑笑 黄艳琴 冯晓苗 范曲立 黄维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92-1098,共7页
建立了基于主链含芴的阳离子型对芳撑乙炔衍生物(poly{[9,9-bis(6'-(N,N,N-diethylmethyl ammonium)hexyl)-2,7-fluorenyleneethynylene]-alt-co-[2,5-bis(3'-(N,N,N-diethylmethylammonium)-1'-oxapropyl)-1,4-phenylene]t... 建立了基于主链含芴的阳离子型对芳撑乙炔衍生物(poly{[9,9-bis(6'-(N,N,N-diethylmethyl ammonium)hexyl)-2,7-fluorenyleneethynylene]-alt-co-[2,5-bis(3'-(N,N,N-diethylmethylammonium)-1'-oxapropyl)-1,4-phenylene]tetraiodide},PFEP)和核酸适配体快速检测Pb^(2+)的新方法。使用选择性更高的核酸适配体序列,有效降低了Hg^(2+)对Pb^(2+)检测的干扰,提高了检测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用于识别Pb^(2+)的核酸探针(TBAA)末端用荧光素标记(5'-6-FAM-GGAAGGTGTGGAAGG-3')。当其与Pb^(2+)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形成电荷密度高于单链DNA的G-四链体结构,与PFEP之间的静电作用增强,使能量供体(聚合物)与受体(荧光素)之间的距离拉近,发生更高效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其它金属离子由于不能和TBAA结合,且金属离子本身对聚合物和荧光素的荧光有一定程度的猝灭,因此其FRET信号远低于空白对照。本方法快速、灵敏,几分钟内即可完成检测,常见金属离子均不干扰检测。对湖水中Pb^(2+)的检测限为1 nmol/L,远低于饮用水国家标准中对Pb^(2+)浓度的限量标准。本方法为水中Pb^(2+)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高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 核酸适配体 离子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下载PDF
Biodegradable cationic e-poly-L-lysine-conjugated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as a new effective antibacterial agent
7
作者 赵瑞芳 王海 +3 位作者 季天骄 Greg Anderson 聂广军 赵宇亮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16-226,I0002,共12页
Biocompatible and biodegradable ε-poly-L- lysine (EPL)/poly (ε-caprolactone) (PCL) copolymer wa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e amphiphilic EPL-PCL copolymer could easily self-assembled into monodispersed nanop... Biocompatible and biodegradable ε-poly-L- lysine (EPL)/poly (ε-caprolactone) (PCL) copolymer wa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e amphiphilic EPL-PCL copolymer could easily self-assembled into monodispersed nanoparticles (NPs), which showed a broad-spectrum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Bacillus subtilis. Interestingly, the antibacterial efficacy of the novel NPs is more potent than the cationic peptide EPL.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e biodegradable cationic NPs, various possible antibacterial pathways have been validated. The NPs have been found that they can disrupt bacterial walls/ membranes and induce the increasing in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levels. More importantly, the self-assembled NPs induced the changes in bacterial osmotic pressure, resulting in cell invagination to form holes and cause the leakage of cytoplasm.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PL-PCL NPs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to be a promising antimicrobial agent to treat infectious diseases as surfactants and emulsifiers to enhance drug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L-PCL copolymers Biodegradable cationic nanoparticles Broad-spectrum antibacterial activity Disruption of bacterial walls/membranes Cell invagin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