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阴枢”名方四逆散临床运用体会
1
作者 胡正刚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8-11,共4页
本文在充分分析四逆散证病机的同时,结合历代著名医家的认识,将四逆散、四逆汤和小柴胡汤作一比较,突出四逆散放于少阴篇除鉴别诊断外,点出仍与少阴生理病理有一定联系,更突出四逆散或然证多、被广泛用于临床的内在机制是"转阴枢&q... 本文在充分分析四逆散证病机的同时,结合历代著名医家的认识,将四逆散、四逆汤和小柴胡汤作一比较,突出四逆散放于少阴篇除鉴别诊断外,点出仍与少阴生理病理有一定联系,更突出四逆散或然证多、被广泛用于临床的内在机制是"转阴枢",调节两脏即肝脾气机来完成的。篇尾加以病案例证四逆散运用之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散 阴枢 四逆 调畅气机
下载PDF
管窥少阴为开阖枢中阴枢之所在 被引量:4
2
作者 马坤 庞晓晨 +2 位作者 张涛 于磊 卢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491-4493,共3页
围绕开阖枢中阴枢之所在,检索古今诸家之评述,挖掘、归纳前人立论理论依据,寻求思辨切入点。以《黄帝内经》《伤寒论》及后世著作为立足点,揣度圣人立论依据和欲阐释内容,尝试通过3个视角:①借鉴少阳为枢之思路,反佐少阴为枢;②以阴阳... 围绕开阖枢中阴枢之所在,检索古今诸家之评述,挖掘、归纳前人立论理论依据,寻求思辨切入点。以《黄帝内经》《伤寒论》及后世著作为立足点,揣度圣人立论依据和欲阐释内容,尝试通过3个视角:①借鉴少阳为枢之思路,反佐少阴为枢;②以阴阳之异同发掘少阴、少阳的同等功能地位;③将十二消息卦与六经病欲解时进行融合,据此寻求少阴、少阳的特殊“空间位置”,提出少阴为阴枢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阖枢 阴枢 六经辨证 六经病欲解时 黄帝内经 伤寒论 理论依据
原文传递
从调和枢机浅谈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被引量:3
3
作者 韦金秀 谢胜 +4 位作者 刘礼剑 刘园园 杨成宁 陈广文 李建锋 《江西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2期7-9,共3页
肝肺之气枢升降失和、脾胃中枢功能失常、心肾少阴枢失态,常常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因此,以调和“三枢”(肝肺之气枢、脾胃中枢、心肾少阴枢)为目标,使肝升肺降有序、脾胃升降有常、心肾既济,而促任督二脉交汇达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目... 肝肺之气枢升降失和、脾胃中枢功能失常、心肾少阴枢失态,常常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因此,以调和“三枢”(肝肺之气枢、脾胃中枢、心肾少阴枢)为目标,使肝升肺降有序、脾胃升降有常、心肾既济,而促任督二脉交汇达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目的。现从枢机的角度出发,以枢机调脏腑,将脏腑论治与经络论治相结合论述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肝肺之气枢 脾胃中枢 心肾少阴枢
下载PDF
从枢机理论论治骨质疏松症研究概况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梦晗 刘瑶瑶 +4 位作者 黄委委 陈斐斐 韩小康 董庚 杨锋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1期96-100,共5页
结合中医学枢机理论,分别从“少阴枢”与“少阳枢”探讨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机制,并基于阴阳枢机不利的病机综述中药以补虚、理气、祛痰、化瘀之法治疗OP的研究进展,在调补肝、脾、肾等脏腑的同时,兼顾祛痰、化瘀,为中药防治OP提供相... 结合中医学枢机理论,分别从“少阴枢”与“少阳枢”探讨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机制,并基于阴阳枢机不利的病机综述中药以补虚、理气、祛痰、化瘀之法治疗OP的研究进展,在调补肝、脾、肾等脏腑的同时,兼顾祛痰、化瘀,为中药防治OP提供相关证据支持,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应用中药防治OP提供相关参考。参考文献33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机 骨质疏松 病机 阴枢不利 阳枢不利
下载PDF
《伤寒论》厥阴与脾胃关系之探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毛欣欣 纪立金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9-662,共4页
厥阴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的状态如何,尤其其气化与枢转功能如何对厥阴中阳气(相火)的生发及阳气出、入于阴的枢转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同时厥阴"阴枢"转阳出阴的疏泄之力及厥阴相火对脾胃中枢的枢转运行及脾胃阳气也起到了... 厥阴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的状态如何,尤其其气化与枢转功能如何对厥阴中阳气(相火)的生发及阳气出、入于阴的枢转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同时厥阴"阴枢"转阳出阴的疏泄之力及厥阴相火对脾胃中枢的枢转运行及脾胃阳气也起到了支持的作用,有辅助脾胃气机枢转,激发、温煦脾胃阳气的功能;因此脾胃虚弱可致厥阴病发,而厥阴病发又可反作用于脾胃,脾胃更虚则厥阴病更甚,二者互为影响,循环往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 脾胃 枢机 气化 阴枢 相火 阳出于阴
原文传递
基于《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探讨乌梅丸论治情志病 被引量:2
6
作者 袁惠民 朱美霖 +3 位作者 赵丹 陈潇 丁砚秋 毛丽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0-236,共7页
乌梅丸载于《伤寒杂病论》厥阴篇,历代医家多认为其有温脏安蛔之功,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局限,自清代医家柯琴提出其为厥阴病之主方后乌梅丸才被医家重视,其临床应用亦得以拓展。乌梅丸证之成因,实则归于厥阴风木气运失常,阴阳不相顺接,而... 乌梅丸载于《伤寒杂病论》厥阴篇,历代医家多认为其有温脏安蛔之功,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局限,自清代医家柯琴提出其为厥阴病之主方后乌梅丸才被医家重视,其临床应用亦得以拓展。乌梅丸证之成因,实则归于厥阴风木气运失常,阴阳不相顺接,而非仅为蛔虫内扰所致。以《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分析六经之功能,并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可证“阴枢”实为厥阴,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有顺接阴阳之功,故其可治疗厥阴枢机不利,寒热错杂之证。《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杂病论》二者同源,均参考了《汤液经法》所载内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补泻诸方及救逆方之组成有规律可寻,均依文中所载“汤液经法图”而成,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该文通过探索“汤液经法图”组方规律及药物五行归属,以“汤液经法图”组方规律剖析乌梅丸,可证乌梅丸主要作用于肝、脾、心三脏,依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理论,此三脏与情志调节密切相关,故以乌梅丸论治厥阴枢机不利、寒热错杂所致之情志病有据可循,文末亦列举概述近年乌梅丸治疗情志病的报道。该文为临床应用乌梅丸治疗情志病提供了思路及依据,扩展了其应用范围,古方亦能为今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丸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伤寒论》 情志病 阴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