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0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医大师王晞星基于阴火理论辨治癌性发热经验 被引量:1
1
作者 石智尧 房致永 +3 位作者 郭雨西 杨丽莉 郭智 王晞星(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169-2174,共6页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在发病过程中出现的与肿瘤直接相关或因肿瘤治疗而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国医大师王晞星教授从“阴火理论”出发,认为脾胃气虚、阴火上冲为癌性发热之关键病机,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三脏,当以甘温益气、健脾升阳、...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在发病过程中出现的与肿瘤直接相关或因肿瘤治疗而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国医大师王晞星教授从“阴火理论”出发,认为脾胃气虚、阴火上冲为癌性发热之关键病机,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三脏,当以甘温益气、健脾升阳、清泻阴火为首要治则;同时应重视“土木关系”,通过养血解郁、疏肝散火之法以调和肝脾;并通过滋阴清热、引火归元之法阻断阴火的传变。王晞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化裁创制补中调肝汤(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陈皮、蜈蚣、石见穿、八月札、炙甘草等),通过益中气、补肝血、调肝气、消癥散结,以调和人体寒热阴阳,可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癌性发热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发热 阴火理论 脾胃气虚 阴火上冲 补中调肝汤 国医大师 王晞星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基于“阴火理论”探析干燥综合征口腔溃疡辨治思路
2
作者 刘瑞华 周新尧 唐晓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37,共3页
口腔溃疡是干燥综合征患者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变,易反复发作,令人痛苦不堪。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溃疡多是由于脾胃虚弱、阴津不足、火热上炎、瘀毒蕴结而导致与阴火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有相通之处,可从阴火理论治口腔溃疡,故而提出“调... 口腔溃疡是干燥综合征患者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变,易反复发作,令人痛苦不堪。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溃疡多是由于脾胃虚弱、阴津不足、火热上炎、瘀毒蕴结而导致与阴火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有相通之处,可从阴火理论治口腔溃疡,故而提出“调补脾胃、兼顾先天”“滋阴润燥、养血生津”“降泻阴火、升提清阳”“行气活、化瘀解毒”的治疗方法,以便临床应用,促进疾病向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口腔溃疡 阴火 辨治思路
下载PDF
基于阴火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免疫调节治疗展望
3
作者 胡镜清 童宏选 刘德培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2-516,共5页
免疫治疗已成为当今医学解决重大疑难疾病的突破口之一,但其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少。当前,中医学的阴火理论受到广泛关注,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其机制与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本文在系统回顾中医药免疫调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免疫治疗已成为当今医学解决重大疑难疾病的突破口之一,但其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少。当前,中医学的阴火理论受到广泛关注,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其机制与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本文在系统回顾中医药免疫调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挖掘阴火理论的科学内涵为切入点,讨论阴火理论下指导中西医结合免疫治疗的可能性和新思路。多种中药单体、有效部位或者复方免疫促进、免疫抑制或者双向调节作用,在免疫调节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阴火理论与免疫调节的关联密切,阴火的产生与免疫异常、慢性炎症、代谢异常、应激等密切相关,临床运用阴火理论治疗相关疾病能够有效调节免疫功能,降低炎症水平。阴火理论是深入传承中医药原创理论精华,有效对接西医免疫相关理论的范例,但仍需开展相关系统生物学研究,进一步升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解决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的免疫失调难题,赋予生命科学新内涵,推动临床应用、验证和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 中西医结合 免疫调节 慢性炎症
下载PDF
从补中益气汤管窥李东垣脾胃观之阴火论 被引量:1
4
作者 罗玥 杨潇 +5 位作者 金哲 刘子玉 郭风宜 王智民 尹远平 高天舒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9-83,共5页
“阴火”即内伤之火,其实质为脾胃亏虚,元气虚损所生之内热。“阴火”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应用于临床阐明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其产生机制复杂,涵盖内容广泛,自古存在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临床价值尚未完全体现。补中... “阴火”即内伤之火,其实质为脾胃亏虚,元气虚损所生之内热。“阴火”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应用于临床阐明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其产生机制复杂,涵盖内容广泛,自古存在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临床价值尚未完全体现。补中益气汤既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核心方,也是理解其内伤发热之“阴火”理论的关键。文章将通过探讨李东垣脾胃内伤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剂“补中益气汤”的药物配伍特点及其理论基础,阐述李东垣脾胃观之“阴火”论的学术思想,以及“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制方思想,浅析“阴火”理论的学术渊源,总结后世医家基于“阴火”理论的临床诊疗应用思路,以期为日后临床工作者应用“阴火”理论临床辨证论治、组方加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 阴火 脾胃观 甘温除热
下载PDF
基于“阴火”理论浅析糖尿病肾脏病炎症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范莹 董墨思 +2 位作者 于嘉祥 杨宇峰 石岩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81-184,共4页
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气虚,阴火邸张”,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阴火”理论,气虚与“阴火”关系密切,脾胃气虚在“阴火”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炎症反应是糖尿病肾脏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气... 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气虚,阴火邸张”,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阴火”理论,气虚与“阴火”关系密切,脾胃气虚在“阴火”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炎症反应是糖尿病肾脏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气虚也是糖尿病肾脏病炎症产生的重要基础,而脾胃运化失常在糖尿病患者肾脏发生炎症反应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糖尿病肾脏病炎症机制与“阴火”理论相契合。当代医家也有依据“阴火”理论来论治糖尿病肾脏病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该研究拟从东垣学说、炎症机制学说、当代医家对糖尿病肾脏病认识三个角度对“阴火”理论与糖尿病肾脏病炎症机制的关系作初步论述,旨在进一步完善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理论,从而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 糖尿病肾脏病 炎症机制
下载PDF
李东垣阴火学说与郑钦安阴火论病机与辨治探要 被引量:1
6
作者 闫蕾 王新慧 +4 位作者 曾勤 梁莹 郎睿 詹添 余仁欢 《四川中医》 2024年第2期23-26,共4页
通过对李东垣与郑钦安主要著作中描述阴火的内容进行研究,分别从阴火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方用药三方面探讨两家有关阴火思想的异同。李东垣所论阴火,病位在脾,本质为脾胃内伤虚损以致气火失调、升降失常,主张顾护脾胃元气,法以甘... 通过对李东垣与郑钦安主要著作中描述阴火的内容进行研究,分别从阴火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方用药三方面探讨两家有关阴火思想的异同。李东垣所论阴火,病位在脾,本质为脾胃内伤虚损以致气火失调、升降失常,主张顾护脾胃元气,法以甘温除热,辅以升阳散火,苦寒降火。郑钦安所论之阴火,病位在肾,与心、脾相关,本质为阴盛阳衰,浮阳外扰,法当扶阳抑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 李东垣 郑钦安 脾气亏虚 肾阳虚衰
下载PDF
基于《脾胃论》再谈东垣“阴火”学说 被引量:2
7
作者 金秋百 赵月纯 +2 位作者 罗逸祺 孙楠 宋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8-20,共3页
基于《脾胃论》,探讨李东垣笔下阴火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治疗。阴火是东垣对内伤病中人体内同时存在的“虚”与“热”两种病理状态的统一概括,其“阴”为内、里,与外感相对,“虚”为气虚,以脾胃为主,“热”为阳气虚弱不能升散外达、... 基于《脾胃论》,探讨李东垣笔下阴火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治疗。阴火是东垣对内伤病中人体内同时存在的“虚”与“热”两种病理状态的统一概括,其“阴”为内、里,与外感相对,“虚”为气虚,以脾胃为主,“热”为阳气虚弱不能升散外达、郁于阴分所化,阴血受火热鼓动,流行周身,故其热象可表现在全身各处。阴火形成的关键在于气虚、气郁、郁热三个环节。治疗以补中、升阳二法为主,以治其本,泻热一法从权,以治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阴火 李东垣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阴火”科学内涵 被引量:1
8
作者 崔雨婷 张方圆 +2 位作者 许伟明 李子贇 胡镜清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79-1285,共7页
肠道菌群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肠道菌群结构及产物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中医药领域高度关注肠道菌群对疾病的影响,而肠道菌群主要通过炎症损伤血管内皮、造成脂质代谢紊乱、促进血栓形成及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内膜... 肠道菌群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肠道菌群结构及产物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中医药领域高度关注肠道菌群对疾病的影响,而肠道菌群主要通过炎症损伤血管内皮、造成脂质代谢紊乱、促进血栓形成及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内膜等机制影响冠心病,通过类比发现此机制与中医脾胃失调、元气失养、阴火内生病机过程相通。因此,从“阴火”理论可指导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治疗冠心病,这将为冠心病的中医药临床防治和科学研究带来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冠心病 阴火 元气失养 炎症 脂代谢 脂多糖 氧化三甲胺
下载PDF
基于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解读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9
作者 钱舒乐 李晓凤 +5 位作者 于露 梁嘉钰 樊博雅 王润英 任杰 杜武勋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62-65,共4页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脾胃论》的首方,其蕴含的“益气升阳泻火”立方原则是李东垣基本学术思想的体现。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立足五脏气化,重视五脏联系,五脏中皆有脾气,脾土一虚,则五脏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肝木郁而化火,心火甚...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脾胃论》的首方,其蕴含的“益气升阳泻火”立方原则是李东垣基本学术思想的体现。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立足五脏气化,重视五脏联系,五脏中皆有脾气,脾土一虚,则五脏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肝木郁而化火,心火甚嚣妄动,肺金为火所克或奋起以复脾土之母仇,肾水泛滥而气机亦塞——从而影响五脏间的整体气化流动状态。以此解读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认为该方主治疾病之病机为“脾胃虚衰而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而升降失常”,发病以脾胃为本,常累及心、肝,甚则波及肺、肾,五脏相继受累;该方用药配伍以升发阳气、补益元气、苦寒清热为主,寓泻阴火于升阳、补气之中,令元气充足升降有序而阴火自除。附验案1则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李东垣 《脾胃论》 阴火 组方思路
下载PDF
李东垣阴火论发微
10
作者 丁瑞丛 王姝瑞 +2 位作者 韩小磊 周生花 何华 《国医论坛》 2024年第3期12-14,共3页
李东垣提出的阴火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究竟何为阴火,医家争论不休,对于阴火的认识至今尚未有定论。通过对阴火相关的脏腑、阴火阳火之分、阴火的虚实属性以及阴火与元气相关性的论述,认为李东垣所说的阴火几乎涉及所有的脏腑经脉,... 李东垣提出的阴火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究竟何为阴火,医家争论不休,对于阴火的认识至今尚未有定论。通过对阴火相关的脏腑、阴火阳火之分、阴火的虚实属性以及阴火与元气相关性的论述,认为李东垣所说的阴火几乎涉及所有的脏腑经脉,包括生理性的心火、肾火及一切不正之火。阴火论的形成与李东垣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疾病情况密切相关,阴火形成的直接原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阴血失敛、中虚火乘、气候失宜等多个方面。对于阴火实质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有利于挖掘李东垣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阴火 阳火 脾胃论 理论探讨
下载PDF
从“阴火论”探讨膜性肾病的治疗 被引量:1
11
作者 祝昌昊 王耀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1-84,共4页
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蛋白尿、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为难治性肾病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李东垣著《脾胃论》创立阴火学说,提出脾胃虚损为百病之源。通过梳理其阴火理论的渊源及治法研究,发现脾肾亏虚、阴火内动与... 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蛋白尿、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为难治性肾病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李东垣著《脾胃论》创立阴火学说,提出脾胃虚损为百病之源。通过梳理其阴火理论的渊源及治法研究,发现脾肾亏虚、阴火内动与膜性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精微下泄、湿阻瘀滞、热郁毒蕴是膜性肾病的核心病机,发病过程中虚、湿、热、瘀四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终成虚实夹杂之证。秉承李东垣治疗阴火之法,根据膜性肾病临床特点,采用“安中健脾,固本培元;升阳泻火,祛湿化瘀”的治疗原则,对其辨证施治,可资临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性肾病 阴火 脾肾亏虚 李东垣 脾胃论
下载PDF
李东垣“阴火”的因机浅探
12
作者 陆万科 冯珂 纪立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6期112-114,共3页
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书对内伤脾胃病进行了充分的阐发,然而书中“阴火”这一概念不甚明确,后世医家认识也颇多不同。文章从阴火之因、阴火之机、阴火之状、阴火之治四个方面进行较全面的剖析,由此认为阴火可分为原发... 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书对内伤脾胃病进行了充分的阐发,然而书中“阴火”这一概念不甚明确,后世医家认识也颇多不同。文章从阴火之因、阴火之机、阴火之状、阴火之治四个方面进行较全面的剖析,由此认为阴火可分为原发阴火和继发阴火。原发阴火产生的机制是由于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最终谷气下流闭塞于肾间引动胞络之火向上向外布散;继发阴火是在原发阴火的基础上,局部元气不足而显现出局部的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 脾胃论 李东垣
下载PDF
从“阴火理论”探讨良性甲状腺结节新生血管机制研究
13
作者 陈儒毓 赖倚文 高天舒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4-77,共4页
甲状腺结节因检出率增高而受到广泛关注,血管新生导致的结节异常生长是重要机制。甲状腺结节归属中医“瘿瘤”范畴,传统观念认为本病发生责之于有形实邪痰、瘀,缺乏对甲状腺结节生长这一关键病理过程的动态论述。高天舒教授根据《脾胃... 甲状腺结节因检出率增高而受到广泛关注,血管新生导致的结节异常生长是重要机制。甲状腺结节归属中医“瘿瘤”范畴,传统观念认为本病发生责之于有形实邪痰、瘀,缺乏对甲状腺结节生长这一关键病理过程的动态论述。高天舒教授根据《脾胃论》“阴火理论”认为饮食劳倦、七情内伤致脾胃虚弱,阳气郁闭于内,血液壅滞于外,痰瘀互结阻络,产生虚滞之火上乘颈部,局部组织生成新血管,促进甲状腺结节生长,日久变证丛生。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指导原则,注重补脾益气,潜降阴火,通过健脾升阳,消散内伤虚滞之火,抑制良性甲状腺结节内血管新生。本文旨在基于“阴火理论”从血管新生探讨甲状腺生长的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气虚弱 阴火 新生血管 甲状腺结节
下载PDF
基于“阴火”理论防治肺结节结癌转化
14
作者 路洁 孙铜林 +2 位作者 周颖 梁馨丹 刘华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8期55-58,共4页
肺结节在临床中十分多见,但由于没有特异性症状且未形成瘤体,多数患者不能及时发现或没有太过重视,病情迁延日久,部分转化为癌。肺结节转化成肺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章从气火的生理病理阐释气火失调的本质。气火失调的主导方面在于火,... 肺结节在临床中十分多见,但由于没有特异性症状且未形成瘤体,多数患者不能及时发现或没有太过重视,病情迁延日久,部分转化为癌。肺结节转化成肺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章从气火的生理病理阐释气火失调的本质。气火失调的主导方面在于火,元气亏损,脾胃亏虚是肺结节发生的主因,久病气火失衡,“阴火妄动”是癌变发生的关键病机。中医阴火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文章围绕气与火之间的关系,探讨结癌转化与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联系,也是对能量和代谢相互作用失稳状态变化的基本概括。阴火始于元气不足,脾胃亏虚以致水谷精微失于布散,代谢障碍,停久为痰瘀之品,与血脉相搏结,造成局部微环境变化,使肿瘤血管新生,进一步加快肺癌转化进程。阴火为肿瘤发生创造条件,为肿瘤生长提供动力,为肿瘤转移创造环境。在阴火理论指导下,立足“虚—气—火—痰—瘀—毒”病机演变过程,治疗时应调畅气机、宣散火热,散火清热利导以治标,升阳解郁以治本,提出健脾胃、补元气、泻阴火的治法,调整机体内皮细胞新陈代谢机能,达到机体的稳定状态,进而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改善肿瘤微环境,延缓结节癌变进程,从而干预肺癌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阴火理论 肿瘤血管新生 肿瘤微环境
下载PDF
刍议“阴火”与慢性前列腺炎证治
15
作者 王旭昀 王杰 +2 位作者 卢冬冬 于旭东 张耀圣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33-637,共5页
“阴火论”源于《黄帝内经》,是内伤虚损性质的病理之火。由李东垣首次提出,认为阴火可致“淋溲便难”“小便赤或涩”等症,此与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表现多有相似之处。且阴火起于下焦,病位上与男子胞(前列腺)密切相关,故认为可从“阴火”... “阴火论”源于《黄帝内经》,是内伤虚损性质的病理之火。由李东垣首次提出,认为阴火可致“淋溲便难”“小便赤或涩”等症,此与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表现多有相似之处。且阴火起于下焦,病位上与男子胞(前列腺)密切相关,故认为可从“阴火”论治慢性前列腺炎。具体而言,在病因上,脾胃亏损是阴火产生的内在基础,亦是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而湿热、郁热均是阴火的重要成因,亦是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在治疗上,要抓住脾胃亏损这一本质,补气升阳;同时注意甘寒泻火,以去标热;重视风药,从权用药及重视情志因素等,如此方可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 慢性前列腺炎 脾胃亏损 湿热郁热 证治
下载PDF
基于“气陷生阴火”及“风火合邪”探讨气道高反应咳嗽的治疗
16
作者 慕青翔 代昭欣 +1 位作者 梁艳霞 樊茂蓉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60-263,共4页
气道高反应咳嗽属于慢性咳嗽的一种,中医学将气道高反应咳嗽归为“久咳”“久嗽”“风咳”或“内伤咳嗽”等范畴,肺脾两虚是其发生的根本病因病机,感邪诱发是其关键诱因。本文从肺脾二脏受损、导致清阳不升,发为气陷,从而导致“阴火”... 气道高反应咳嗽属于慢性咳嗽的一种,中医学将气道高反应咳嗽归为“久咳”“久嗽”“风咳”或“内伤咳嗽”等范畴,肺脾两虚是其发生的根本病因病机,感邪诱发是其关键诱因。本文从肺脾二脏受损、导致清阳不升,发为气陷,从而导致“阴火”内生出发,探讨气道高反应咳嗽发生的病因病机,认为“风火合邪”是诱发气道高反应咳嗽的重要因素,外感风邪与肝风内动均可引动人体内伏之阴火,风助火之势、火助风之力,共同为害,诱发气道高反应咳嗽,或导致病情加重。在临床辨证方面,笔者将气道高反应咳嗽根据其临床病情的深浅与病程的特点,辨为初病热中证与久病寒中证。临床论治方面,本文基于前期的辨证,围绕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等主要治法,辅以疏风宣肺清热、调肝熄风止咳等,探讨了气道高反应咳嗽的治疗,以期为中医药在临床治疗气道高反应咳嗽方面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高反应咳嗽 肺脾受损 久咳 风咳 气陷 阴火理论 风火合邪
下载PDF
以“从阴引阳”谈阴火升降之机
17
作者 孙伯菊 康鹏飞 +1 位作者 任卫国 吴丽丽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6期199-202,共4页
通过对李东垣的学术理论进行整理,尝试探索发掘阴火的含义。通过整理原文得出,阴火当为阴分之火,是谷气不在其位的病理状态,谷气和阴火实为一物之两态。阴火的产生则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脾胃虚弱后,谷气下流于肾,激发相火而起,阴火再损伤脾... 通过对李东垣的学术理论进行整理,尝试探索发掘阴火的含义。通过整理原文得出,阴火当为阴分之火,是谷气不在其位的病理状态,谷气和阴火实为一物之两态。阴火的产生则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脾胃虚弱后,谷气下流于肾,激发相火而起,阴火再损伤脾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阴分常指五脏及附属器官、血脉等。通过整理李东垣遣方用药思路,总结出在经风药的升提、甘温药物补养脾肺后,阴火可恢复为阳气,经脏腑重新布散开来,不再为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 升降 从阴引阳 李东垣 谷气 元气
下载PDF
读解李东垣之“阴火论”
18
作者 任真 张伟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8期1311-1316,共6页
本文基于《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并结合后世医家主要观点探讨李东垣笔下“阴火”产生的机理及治疗。阴火形成的关键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治疗除了脏腑虚实补泻外,更应重视恢复人体气机的升降浮沉。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b... 本文基于《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并结合后世医家主要观点探讨李东垣笔下“阴火”产生的机理及治疗。阴火形成的关键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治疗除了脏腑虚实补泻外,更应重视恢复人体气机的升降浮沉。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book of “Pi Wei Lun” and the “Nei Wai Shang Bian Huo Lun”, combined with the main viewpoints of later medical expert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and treatment of “Yin Fire” as described by Li Dongyuan. The key to the formation of Yin Fire lies in Spleen-Stomach Qi deficiency and failure of clear Yang to ascend. In addition to treating visceral deficiency or exces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restoring the ascending-descending movement of qi in the human bo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阴火 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 气机升降
下载PDF
基于阴火理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19
作者 李秋桃 渠雅雯 +1 位作者 靳桂春 苏娟萍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3期19-22,共4页
溃疡性结肠炎是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有相通之处。脾胃气虚、阴火炽盛为本病的病理基础,阴阳逆乱、气血失调为病机关键,治疗以补气升阳为主、清泻阴火为辅,兼以调和气血。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休息痢 肠风 脏毒 阴火理论 李东垣
下载PDF
关于李东垣阴火论在儿科应用的思考
20
作者 李蒙子 谢晓宇 +1 位作者 张玉凌 周朋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9期35-38,共4页
阴火理论是李杲(号东垣)“内伤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杲指出阴火致病主要与脾胃虚弱、元气不充、阴火上乘的病因病机相关,故治当以调补脾胃为本,清泻阴火为标,遣方用药“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临床... 阴火理论是李杲(号东垣)“内伤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杲指出阴火致病主要与脾胃虚弱、元气不充、阴火上乘的病因病机相关,故治当以调补脾胃为本,清泻阴火为标,遣方用药“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临床上,儿童患病常见脾胃虚损及火热亢盛症状,尤以脾胃自身及肺肝系疾病为多,这与儿童“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特殊生理病理特点相关,同时契合阴火致病特点,故将阴火理论应用于儿科临床往往可获良效。现从阴火理论出发,探析阴火理论与儿科相关病证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及治法等,以期为阴火理论在儿科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 抽动障碍 儿科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