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2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阴病治阳”治则浅析“重阳思想”在抑郁症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邵帅 王永强 +1 位作者 石悦 王珑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74-78,共5页
从阴阳观来看,抑郁症主症、发病机制、患病人群性别差异、患病季节及时空差异具有阴之属性,在宏观疾病观上抑郁症属阴病范畴,因此将抑郁症的病机归为阳虚阴盛;基于《黄帝内经》“阴病治阳”的治则,浅析以扶阳为主的“重阳思想”在抑郁... 从阴阳观来看,抑郁症主症、发病机制、患病人群性别差异、患病季节及时空差异具有阴之属性,在宏观疾病观上抑郁症属阴病范畴,因此将抑郁症的病机归为阳虚阴盛;基于《黄帝内经》“阴病治阳”的治则,浅析以扶阳为主的“重阳思想”在抑郁症诊疗过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黄帝内经》 阴病治阳 中医理论 中医药疗法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黄帝内经》五脏辨证与《伤寒论》六经辨证中三阴病关系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崔亚东 刘晓燕 +4 位作者 张玉鑫 张文静 黄雪杰 申占国 陈辛生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1期80-83,87,共5页
脏腑理论体系是《黄帝内经》中的核心理论体系,五脏辨证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辨证方法,也是目前较为普遍的辨证方法。《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是经过临床实践的行之有效辨证方法。现将五脏辨证与六经辨证中的三阴病进行了结合,总结... 脏腑理论体系是《黄帝内经》中的核心理论体系,五脏辨证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辨证方法,也是目前较为普遍的辨证方法。《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是经过临床实践的行之有效辨证方法。现将五脏辨证与六经辨证中的三阴病进行了结合,总结出太阴与脾相通应,少阴与肾、心相通应,厥阴与肝相通应的观点,并将三阴病进行了分型,使五脏辨证与六经辨证得以转化,能够丰富对《伤寒论》辨证思路的理解,从而为学习和应用《伤寒论》提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脏辨证 伤寒论 六经辨证 阴病 五运六气
下载PDF
王长松运用桂枝法治疗三阴病经验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志鹏 王长松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4期114-116,共3页
《伤寒论》桂枝汤在太阳病中以大量条文论述,堪称“伤寒第一方”,在三阴病篇也接二连三提及桂枝的使用,如太阴兼太阳合病条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虽桂枝汤为太阳病主方,于太阴兼太... 《伤寒论》桂枝汤在太阳病中以大量条文论述,堪称“伤寒第一方”,在三阴病篇也接二连三提及桂枝的使用,如太阴兼太阳合病条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虽桂枝汤为太阳病主方,于太阴兼太阳合病中散太阳之邪,但仲景并未提及太阴病某个方药与桂枝汤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经验 王长松 阴病 桂枝 扶阳
下载PDF
试析“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被引量:3
4
作者 粟胜勇 邓柏颖 《江苏中医药》 CAS 2004年第7期7-7,共1页
关键词 阴病治阳 中医学术发掘
下载PDF
《伤寒论》三阴病篇对肿瘤治疗的启发 被引量:5
5
作者 潘宗奇 蔡陈浩 邓宏 《新中医》 CAS 2012年第8期198-199,共2页
《伤寒论》其开创了辨证论治先河,创造性地提出六经辨证,即三阳病症(太阳、阳明、少阳)和三阴病症(太阴、少阴、厥阴),内涵丰富,体系完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理有法。六经辨证在后世医家看来,是仲景辨外感病的方法,但临床实践中,... 《伤寒论》其开创了辨证论治先河,创造性地提出六经辨证,即三阳病症(太阳、阳明、少阳)和三阴病症(太阴、少阴、厥阴),内涵丰富,体系完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理有法。六经辨证在后世医家看来,是仲景辨外感病的方法,但临床实践中,各科疾病均常出现病机病证与六经病相符的情况,根据"有是证用是方"和"异病同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阴病 《伤寒论》 辨证论治
下载PDF
从三阴病论治对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马普伟 彭林 林锡芬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1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从三阴病论治对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以辨三阴病为纲辨证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 目的:探讨从三阴病论治对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以辨三阴病为纲辨证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ayo评分及IBDQ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三阴病辨证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疗法 阴病 经方 生存质量
下载PDF
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萌 张毅 +1 位作者 李娟 李金田 《中医研究》 2016年第2期4-5,共2页
三阴病是外感热病后期的全身虚衰性疾病,三阴虽以阴液的多寡来命名,但也反映了其阳气的不足。阳气来复作为疾病得以治疗或向愈的机转,使仲景在诊疗疾病时尤其注重阳气的存亡,得一分阳气,便得一分生机。这种机转不仅与患者的体质、机能... 三阴病是外感热病后期的全身虚衰性疾病,三阴虽以阴液的多寡来命名,但也反映了其阳气的不足。阳气来复作为疾病得以治疗或向愈的机转,使仲景在诊疗疾病时尤其注重阳气的存亡,得一分阳气,便得一分生机。这种机转不仅与患者的体质、机能状态有关,也与脏腑的生理特性及药食的干预有关,对指导临床治疗阴病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阴病 阳气
下载PDF
三阴病红外皮温热像图特点及相应中医非药物疗法选析 被引量:9
8
作者 谢胜 张越 周晓玲 《亚太传统医药》 2012年第3期51-53,共3页
根据红外热像图显示的体质相关疾病经络皮温图象特点,指导中医非药物疗法应用。针对三阴病证,进行红外皮温热像图特点分析及治疗方法举例:太阴病证以腹部、四肢皮温低为主,治疗以贴敷、温灸等以温中阳。少阴病证,热化时督脉红外轨迹断续... 根据红外热像图显示的体质相关疾病经络皮温图象特点,指导中医非药物疗法应用。针对三阴病证,进行红外皮温热像图特点分析及治疗方法举例:太阴病证以腹部、四肢皮温低为主,治疗以贴敷、温灸等以温中阳。少阴病证,热化时督脉红外轨迹断续,全身皮温较高,治疗以刺络放血、针刺等调阴血;寒化时周身皮温偏低,督脉红外轨迹或有局限,治以贴敷、灸法等以温养;有独头面或手足心皮温高,余处低温者为阴盛格阳,治以贴敷、刺络放血,引火归元。厥阴病证皮温高低错杂,治疗以调和阴阳为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病 红外热像技术 经穴皮温 中医非药物疗法
下载PDF
宋金时期伤寒三阴病证治探幽 被引量:1
9
作者 程传浩 张海燕 +1 位作者 王梦婷 蔡永敏 《国医论坛》 2023年第2期6-9,共4页
通过对宋金代表性伤寒著作的分析,认为此时期医家多从广义伤寒来认识《伤寒论》六经病证,主张六经皆为热病,三阴病亦属热证,病在里而当以下法为主治疗。分析其原因在于宋金医家研究伤寒以外感热病为主,方法以文献汇集补亡为主,未能突破... 通过对宋金代表性伤寒著作的分析,认为此时期医家多从广义伤寒来认识《伤寒论》六经病证,主张六经皆为热病,三阴病亦属热证,病在里而当以下法为主治疗。分析其原因在于宋金医家研究伤寒以外感热病为主,方法以文献汇集补亡为主,未能突破“热论”及“伤寒例”之范围。随着明清时期对《伤寒论》研究的深入,医家主张的三阴多虚多寒、治宜温补等问题才得到厘清,使得六经学说得到新的突破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 伤寒 阴病 学术脉络 张仲景学术学说研究
下载PDF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释义及其思想原理 被引量:10
10
作者 金光亮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9期34-37,共4页
分析历代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主要注释,指出将此语解为针对阴虚、阳虚证的治法是错误的,此"阴阳"当指人体不同部位。全句意应为:阳部之病可从阴位治,阴位之病可从阳部治。与阳病治阳、阴病治阴相对照,"阳... 分析历代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主要注释,指出将此语解为针对阴虚、阳虚证的治法是错误的,此"阴阳"当指人体不同部位。全句意应为:阳部之病可从阴位治,阴位之病可从阳部治。与阳病治阳、阴病治阴相对照,"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思维特点是将局部病痛放在整体关系中加以审视,重视并充分调动机体各部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病治阳 治阳 阴病
下载PDF
《伤寒论》三阳病和三阴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被引量:8
11
作者 柴瑞震 《河南中医》 2014年第8期1437-1441,共5页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六病"与"八纲"的辨证纲领和论治准则,明示了"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一般三阳病正盛邪实,属表、属热、属实,以祛邪为主,多用汗、吐、下、消、清、泄法,兼以养阴生津;三阴病正虚邪...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六病"与"八纲"的辨证纲领和论治准则,明示了"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一般三阳病正盛邪实,属表、属热、属实,以祛邪为主,多用汗、吐、下、消、清、泄法,兼以养阴生津;三阴病正虚邪恋,以扶正为主,多用温补回阳法,兼以散寒。在施治的原则中,彰显了扶正祛邪、表里先后、正治反治等证治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三阳 阴病 “六 “八纲” 证治规律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辨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樊新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41-43,共3页
《伤寒论》中"病"是广义层次上的"证",该书之"病"与"证"属于中医证的范畴,两者无本质区别。其三阳三阴辨证是贯穿《伤寒论》的主线,而绝大多数条文以汤证命名,缺乏具体明确的证型名称,存在一... 《伤寒论》中"病"是广义层次上的"证",该书之"病"与"证"属于中医证的范畴,两者无本质区别。其三阳三阴辨证是贯穿《伤寒论》的主线,而绝大多数条文以汤证命名,缺乏具体明确的证型名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对条文全面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应用该书辨证体系的实质,试从"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组成证名"的证素辨证对三阳三阴病证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三阳 阴病 证素 辨证 十纲辨证
下载PDF
《伤寒论》三阴病证与晚期肿瘤辨证论治的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高振华 《中医研究》 2009年第9期3-4,共2页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三阴病证与晚期肿瘤病机特点和证治规律的分析、归纳,认识到晚期肿瘤患者的病机特点和证治规律与《伤寒论》三阴病证具有颇多吻合之处,临床以六经辨证理论指导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多能收到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 《伤寒论》 阴病 晚期肿瘤/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刘明怀从“三阴病”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总结 被引量:3
14
作者 石立鹏 杜旭勤 +1 位作者 刘明怀 刘云昇 《中医药导报》 2017年第19期31-33,共3页
刘明怀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是阴阳失和,阴盛阳病;主病少阴,心肾阳微;合病厥阴,气机逆滞;并病太阴,津液不转。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应立足"阴阳",以"和"为贵;贯通"三阴",主张以温真阳制阴寒为本,以达... 刘明怀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是阴阳失和,阴盛阳病;主病少阴,心肾阳微;合病厥阴,气机逆滞;并病太阴,津液不转。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应立足"阴阳",以"和"为贵;贯通"三阴",主张以温真阳制阴寒为本,以达风木畅气机、复中阳运津液为旨。以自拟方三阴复脉汤治疗,三阴复脉汤为真武汤、吴茱萸汤、理中汤合方加减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阴病 刘明怀 经验
下载PDF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男子前阴病辨治特色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映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62-63,共2页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男子前阴病部分,贯穿了许履和"外科实从内出"的学术思想,其脏腑辨证重在肝肾两脏及"实则治肝,虚则治肾"的治疗原则在男子外阴病的辨治中独具特色。并在医案医话中将古方今用、前阴急性感...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男子前阴病部分,贯穿了许履和"外科实从内出"的学术思想,其脏腑辨证重在肝肾两脏及"实则治肝,虚则治肾"的治疗原则在男子外阴病的辨治中独具特色。并在医案医话中将古方今用、前阴急性感染和慢性炎症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外治法作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履和外科经验 男子前阴病 重肝肾 古方今用 外治法
下载PDF
《伤寒论》三阴病方治疗肿瘤病案举隅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振华 《国医论坛》 2011年第4期7-8,共2页
《伤寒论》三阴病证与肿瘤病证在症状表现和病机特点上有颇多吻合之处,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临床以《伤寒论》三阴病方辨治肿瘤病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兹举验案数则,以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 《伤寒论》 阴病 经方 肿瘤治疗
下载PDF
从三阴病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被引量:1
17
作者 覃婧 《河南中医》 2012年第10期1276-1277,共2页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首先必须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准确抓住三阴病的主证是辨证的关键,其次是结合辨病,一病多方,再次是多方合用,更新治法,既要重视疾病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到疾病的次要方面,方可取效。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阴病 脾虚证 寒化证 寒热错杂证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运用补气行气法治疗二阴病证的心得
18
作者 吴国水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205-205,共1页
关键词 补气行气 阴病 中气不足
下载PDF
张良英教授治疗外阴病经验
19
作者 叶建州 姜丽娟 杨雪松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年第5期1-2,共2页
关键词 张良英 阴病 名医经验
下载PDF
龙胆泻肝汤治疗男子外阴病举隅
20
作者 张亚东 《江苏中医》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41-41,共1页
龙胆泻肝汤系《医方集解》方,主要用于肝胆实火上炎及肝经湿热下注之证。笔者在临床用于治疗男子外阴病证,效果显著,现举案如下:1腮腺炎并发睾丸炎李某,男,28岁。1987年2月6日诊。患者5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9℃~40... 龙胆泻肝汤系《医方集解》方,主要用于肝胆实火上炎及肝经湿热下注之证。笔者在临床用于治疗男子外阴病证,效果显著,现举案如下:1腮腺炎并发睾丸炎李某,男,28岁。1987年2月6日诊。患者5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9℃~40℃,持续不退,双侧腮颊肿痛,睾丸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外阴病 龙胆泻肝汤 男性 中医药疗法 睾丸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