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绵体肌反射及阴茎背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邵蓓 王汛 +4 位作者 黄海波 郑荣远 倪佩琦 李澄棣 黄学峰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88-388,共1页
关键词 海绵肌反射 阴茎背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神经系统疾病 应用
原文传递
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与感觉、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2
作者 杨世宁 马将 +3 位作者 李红 郭立颖 刘先莹 张莉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1-708,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与感觉、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21年6月到2023年10月,连续纳入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177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14 d之内,n=25)、恢复早期组(14 d~1个月,n=110)和恢复中晚期...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与感觉、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21年6月到2023年10月,连续纳入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177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14 d之内,n=25)、恢复早期组(14 d~1个月,n=110)和恢复中晚期组(1~6个月,n=42)。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行SEP检查,记录N20潜伏期和振幅;采用单丝和两点辨别工具分别测试患者手的单丝触觉和两点辨别觉;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估运动功能。分析各组SEP与感觉和运动各项指标评分的相关性。结果3组单丝触觉和两点辨别觉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期组SEP与感觉和运动功能不相关(P>0.05)。恢复早期组N20潜伏期与单丝触觉呈负相关(r=-0.267,P=0.005),与两点辨别觉呈正相关(r=0.220,P=0.021);N20振幅与单丝触觉(r=0.328,P<0.001)和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418,P<0.001),与两点辨别觉呈负相关(r=-0.405,P<0.001)。恢复中晚期组N20潜伏期与FMA-UE呈负相关(r=-0.313,P=0.044),N20振幅与单丝触觉(r=0.598,P<0.001)和FMA-UE评分(r=0.393,P=0.010)呈正相关,与两点辨别觉呈负相关(r=-0.591,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恢复中晚期患者单丝触觉的评分与N20潜伏期水平呈负相关(β=-0.510,P=0.046),FMA-UE评分与N20振幅水平呈正相关(β=0.313,P=0.026);恢复早期患者两点辨别觉评分与N20振幅水平呈负相关(β=-0.270,P=0.039)。结论病程越长,SEP与感觉和运动功能的相关性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觉功能 运动功能 诱发电位 神经电生理
下载PDF
海绵体肌反射及阴茎背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正常值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汛 邵蓓 +2 位作者 倪佩琦 李澄棣 黄学峰 《浙江医学》 CAS 2002年第8期507-508,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原性阳瘘 神经电生理 诊断 海绵肌反射 阴茎神经诱发电位 正常值
下载PDF
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及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韩雪 张玉梅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3期281-287,共7页
目的 分析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此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2022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亚急性期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健患侧进行对比,进行双侧上... 目的 分析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此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2022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亚急性期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健患侧进行对比,进行双侧上肢SEP和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并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分析患侧SEPP15、N20、P25、N13及N9潜伏期、感觉神经传导参数、运动神经传导参数与上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卒中后亚急性期偏瘫患者102例,平均(68.76±11.33)岁,男性78例。患者偏瘫侧上肢SEPP15[(16.90±1.67)ms vs.(16.27±1.50)ms,P<0.001]、N20[(20.13±1.49)ms vs.(19.42±1.60)ms,P<0.001]、P25[(24.39±1.75)ms vs.(23.70±1.50)ms,P<0.001]、N13[(14.05±1.25)ms vs.(13.42±1.26)ms,P<0.001]及N9[(9.25±0.96)ms vs.(8.80±1.40)ms,P<0.001]的潜伏期均大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指1-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nerve conductionvelocity,SCV)[(48.93±6.82)m/s vs.(51.26±6.40)m/s,P<0.001]、波幅[(22.54±9.91)μv vs.(32.71±17.68)μv,P<0.001]小于健侧;正中神经(指3-腕)SCV[(49.26±7.31)m/s vs.(52.98±5.99)m/s,P<0.001]、波幅[(24.71±11.39)μv vs.(38.57±20.21)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指5-腕)SCV[(48.72±7.46)m/s vs.(52.01±6.82)m/s,P<0.001]、波幅[(19.51±11.35)μv vs.(25.74±13.44)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SCV[(54.53±6.06)m/s vs.(56.99±4.84)m/s,P<0.001]、波幅[(11.37±6.04)μv vs.(14.53±7.89)μv,P<0.001]小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肘-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54.79±4.89)m/s vs.(57.10±5.07)m/s,P<0.001]、波幅[(8.42±3.85)μv vs.(10.00±3.72)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MCV[(53.12±6.81)m/s vs.(55.01±6.35)m/s,P<0.001]、波幅[(6.89±2.56)μv vs.(8.78±2.26)μv,P<0.001]小于健侧。P15(r=-0.358,P<0.001)、N20(r=-0.674,P<0.001)、P25(r=-0.465,P<0.001)潜伏期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upperextremityscale,FMA-UE)评分均呈负相关;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指3-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31,P=0.026),尺神经电极位置为指5-腕(r=0.292,P=0.006),腕-肘上(r=0.391,P<0.001)的SCV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电极位置为指5-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63,P=0.012),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肘-腕的MCV(r=0.220,P=0.037)、波幅(r=0.223,P=0.034)与FMA-UE评分均呈正相关,尺神经电极位置为腕-肘上的MCV(r=0.231,P=0.027)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卒中偏瘫患者常伴有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及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的改变,且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上肢 诱发电位 神经传导速度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范彦瑞 《临床研究》 2023年第8期59-62,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用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对其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ACI患者共52例进行研究,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前组基... 目的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用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对其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ACI患者共52例进行研究,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前组基础上加以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各有26例;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上肢SEP有关指标、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得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9潜伏期、N9波幅、N20潜伏期、N-20波幅等上肢SEP有关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9潜伏期、N20潜伏期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9波幅、N-20波幅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N9潜伏期、N20潜伏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9波幅、N-20波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MA、NIHSS及MB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MBI评分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用于ACI患者疗效理想,能改善其上肢SEP有关指标,提升其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诱发电位 运动功能
下载PDF
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中枢系统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崔润红 姜雪 +2 位作者 范驰 陈新意 吴丹丹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究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中枢系统运动诱发电位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02—2021-12辽宁省金秋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及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 目的探究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中枢系统运动诱发电位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02—2021-12辽宁省金秋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及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持续干预30 d。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 d、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电生理指标[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波幅、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治疗10 d、30 d后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MA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10 d、治疗30 d后外展、后伸、屈曲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10 d、治疗30 d后波幅大于对照组,皮质潜伏期、CMC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肌张力,改善神经缺损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可能作用机制在于改善电生理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KINECT 交互技术 虚拟现实训练 中枢系统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功能恢复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矫形术中体位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监测作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兴勇 钱邦平 +5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王岩 张永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90-593,共4页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中体位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监测作用。方法:选...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中体位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监测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6月行单节段PSO治疗并有完整术中SEP监测数据及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8例,其中男27例,女1例。术中均行双上肢正中神经SEP监测,SEP阳性改变标准为波幅降低超过50%和/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0%。结果:PSO术中闭合截骨面复位后,上肢正中神经SEP监测及时发现了3例体位性单侧臂丛神经损伤,SEP波幅降低分别为100%、65%及90%。经体位垫调整后5min,2例SEP波幅降低分别为100%及65%的患者上肢正中神经SEP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臂丛神经损伤症状;SEP波幅降低90%的患者虽经体位调节,SEP波幅稍有好转,但仍降低70%,术后出现单侧上肢疼痛、乏力的臂丛神经损伤症状,经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中无手术操作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术中双上肢正中神经SEP监测能及时发现AS胸腰椎后凸畸形PSO术中体位性臂丛神经损伤,经及时处理能有效减轻臂丛神经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经椎弓根椎截骨 臂丛神经损伤 诱发电位
下载PDF
严重电击伤受损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检测与病理分类 被引量:7
8
作者 李青峰 张涤生 +2 位作者 关文祥 钟斌 徐鲁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32-335,共4页
目的 进一步分析严重电击伤神经损伤的特点 ,并探讨神经电击伤的病理分类。方法1995年~ 1998年 ,对 12例严重电击伤者手术中行受损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 (SEP)检测。检测由手术显微镜下可见正常神经束状结构处开始 ,向近侧直至诱发出稳... 目的 进一步分析严重电击伤神经损伤的特点 ,并探讨神经电击伤的病理分类。方法1995年~ 1998年 ,对 12例严重电击伤者手术中行受损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 (SEP)检测。检测由手术显微镜下可见正常神经束状结构处开始 ,向近侧直至诱发出稳定的 SEP预定有效值。并对此段神经干作病理切片检查。通过 SEP值与病理切片 ,以及以 SEP选择平面行神经移植患者的功能恢复比较研究 ,进一步了解严重电击伤神经损伤特点。结果  SEP波幅、潜伏期与神经干质量呈正相关。手术显微镜下观察 ,神经束状结构正常处 ,未能诱发出稳定的SEP值 ,病理切片仍可见淋巴细胞浸润。SEP稳定出现处、病理切片显示神经结构已呈正常。根据病理切片将神经电击伤分为四种病理类型。结论  SEP术中检测 ,能更准确地确定电击神经损伤的受损平面及跳跃性受损特点 ,为提高电击伤受损神经修复效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击伤 病理分类 诱发电位 周围神经损伤
下载PDF
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的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昕 杨健 +6 位作者 王立文 朱彦丽 陈倩 李尔珍 杨文民 徐光芝 许克铭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1193-1194,共2页
目的观察28例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患儿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MN-SEP)特点,探讨MN-SEP在MMA患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年1月-2007年5月临床确诊的28例MMA患儿进行MN-SEP检查。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5个月-12岁5个月。其尿液... 目的观察28例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患儿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MN-SEP)特点,探讨MN-SEP在MMA患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年1月-2007年5月临床确诊的28例MMA患儿进行MN-SEP检查。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5个月-12岁5个月。其尿液有机酸测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GC-MS),MN-SEP检查应用尼高力肌电型诱发电位测试仪对MMA患儿进行检测。结果28例患儿尿液中甲基丙二酸水平明显升高。23例于婴儿期起病和2例于幼儿期发病的患儿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1例学龄前期起病和2例学龄晚期起病的患儿智力、运动倒退突出。患儿均伴头颅影像学改变,头颅CT或MR I主要表现为脑沟增宽、脑室扩大脑室旁低密度灶。28例MMA患儿中24例MN-SEP异常(85.7%),主要为2例(7.1%)N9潜伏期延长,14例(50%)N9-N13峰间期延长,19例(67.9%)N13-N20峰间期延长,1例(3.6%)N20波形消失。结论MMA患儿的MN-SEP异常发生率高,MN-SEP检测有助于发现MMA患儿的神经系统感觉传导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二酸血症 诱发电位 正中神经 儿童
下载PDF
经皮电神经刺激穴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魏妮 燕铁斌 +1 位作者 Christina WY HUI-CHAN 陈月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71-873,880,共4页
目的:比较单次(45min)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穴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29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分层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组。治疗组患者接受1次45minTENS治疗,刺激电... 目的:比较单次(45min)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穴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29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分层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组。治疗组患者接受1次45minTENS治疗,刺激电极放在患侧上肢穴位上,刺激频率为100Hz,脉宽为200μ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安慰组患者接受45min安慰治疗,仪器与治疗组相同,有指示灯闪,但无电流输出。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接受1次SEP检测,并比较其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偏瘫侧与健侧SEP值相比,除N9潜伏期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SEP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SEP值N20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单次45minTENS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的SEP,推测TENS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可能与TENS增加脑电活动,改善SEP,激活脑细胞的功能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电神经刺激 诱发电位 脑卒中
下载PDF
地黄饮子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华 王桂香 +5 位作者 钟士江 李继锋 顾克金 李耀群 陈述花 张爱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4期45-46,共2页
将中风恢复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地黄饮子和补阳还伍汤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结果:1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SEP潜伏期缩短(P<0.01);2患者SEP... 将中风恢复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地黄饮子和补阳还伍汤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结果:1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SEP潜伏期缩短(P<0.01);2患者SEP潜伏期与神经功能评分呈高度正相关(r=0.97~0.99,P<0.01~0.05)。认为地黄饮子和补阳还伍汤均能促进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而前者的作用明显优于后者;SEP可用于中风恢复期的疗效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恢复期 神经功能障碍 诱发电位 地黄饮子
下载PDF
不同频率电针对下肢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痛成分P_(250)—N_(350)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露芬 李敬道 +2 位作者 刘建桥 邓建铭 严洁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穴位的镇痛作用规律。方法 :采用电刺激正常人下肢胫后神经获得痛相关成分P2 50 —N350 复合波作为反映疼痛的客观指标 ,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穴位对痛相关成分P2 50 —N350 波幅、潜伏期变化的影响。结果 :2Hz组针中...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穴位的镇痛作用规律。方法 :采用电刺激正常人下肢胫后神经获得痛相关成分P2 50 —N350 复合波作为反映疼痛的客观指标 ,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穴位对痛相关成分P2 50 —N350 波幅、潜伏期变化的影响。结果 :2Hz组针中 1 0、2 0minP2 50 —N350 波幅明显降低 ,差异显著 ,分别为P <0 0 1、P <0 0 0 1 ;40Hz组针中 2 0minP2 50 —N350 波幅明显降低 ,差异显著 ,P <0 0 0 1 ;2Hz、40Hz组针后波幅仍维持较低水平 ,差异显著 ,分别为P <0 0 0 1、P <0 0 1。结论 :2Hz、40Hz电针对SEPS 皮层痛成分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频率 下肢胫后神经 诱发电位 疼痛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动态监测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懿 蔡瑜 +2 位作者 林东 胡锦清 沈建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394-396,共3页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监测22例脑血管病患者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体感诱发电位N20波形的变化,观察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术中、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结果 在脑血管内介入...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监测22例脑血管病患者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体感诱发电位N20波形的变化,观察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术中、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结果 在脑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4例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出现改变,并有相应神经功能障碍,18例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无明显改变,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一侧肌力减退。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与术中、术后脑缺血有相关性(P<0.01)。结论在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对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动态监测 神经外科 血管内治疗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运平 梅元武 +1 位作者 俞善纯 张茂悦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2年第15期2226-2227,共2页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改变。方法对25例经头部MRI确诊的单侧颈内动脉脑梗死患者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非梗死侧SEP的P15潜伏期延长(P<0....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改变。方法对25例经头部MRI确诊的单侧颈内动脉脑梗死患者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非梗死侧SEP的P15潜伏期延长(P<0.05)、N60潜伏期显著延长(P<0.001);25例脑梗死患者中8例患者非梗死侧SEP异常,异常率32%。结论SEP检测对发现脑梗死患者的微小病灶或亚临床病灶具有重要价值,其敏感性高于MRI。它是一种客观的、敏感的脑功能评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非梗死侧正中神经 诱发电位 脑功能评定
下载PDF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建宏 范建中 彭楠 《中国康复》 2004年第6期338-339,共2页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的变化。方法 :5 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手法组及常规组各 2 5例 ,治疗前及治疗 2周后检查SEP。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手法组 96 % ,常规组 88% ...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的变化。方法 :5 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手法组及常规组各 2 5例 ,治疗前及治疗 2周后检查SEP。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手法组 96 % ,常规组 88% ;临床治愈率手法组为 6 0 % ,常规组 4 0 %。 2组间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SEP异常率为 5 6 % (2 8/ 5 0例 ) ,主要表现为N9、N11及N13 潜伏期延长 ;治疗后 2组各潜伏期均有改善 ,手法组N11潜伏期改善较常规组更显著 (P <0 .0 5 )。结论 :手法治疗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诱发电位 评定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性瘫痪中的定位价值 被引量:7
16
作者 肖农 兰兴惠 +1 位作者 冯成功 王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0期1524-1525,共2页
目的检测及分析小儿神经性瘫痪体感诱发电位(SEP),探讨SEP在小儿神经性瘫痪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180例0~14岁小儿刺激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值为标准,对临床有肢体瘫痪的335例年龄49d~13岁小儿的体感诱发电位进行分... 目的检测及分析小儿神经性瘫痪体感诱发电位(SEP),探讨SEP在小儿神经性瘫痪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180例0~14岁小儿刺激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值为标准,对临床有肢体瘫痪的335例年龄49d~13岁小儿的体感诱发电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66例临床有痉挛性肢体瘫痪小儿,SEP异常率共为86.5%(230/266)。表现为脊髓和/或皮层SEP峰潜伏期记录延长或消失,而周围神经电位正常;脊髓疾病及脑性瘫痪SEP异常率较其他中枢神经疾病高,分别为92.6%(25/27)和86.3%(139/161);颅内病变中天幕上SEP异常较天幕下常见;69例临床周围性肢瘫SEP异常率20.3%(14/69);3岁以下年龄组与3岁以上年龄组之间异常率差异意义无显著性。结论体感诱发电位对小儿肢体瘫痪定位,特别是对临床工作中较难判断的小婴儿瘫痪定位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神经性瘫痪 定位 小儿 诊断 痉挛性肢瘫痪 脑性瘫痪
下载PDF
椎旁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根病变中的定位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文钧 吴晓东 +3 位作者 黄煌渊 姜建元 黄霄云 张凯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了解椎旁体感诱发电位(SSEP)在腰椎后路手术前后皮层电位潜伏期和波幅的改变,探讨椎旁SSEP在神经根病变中的定位价值。方法5例L4、5椎管狭窄症患者做术前、术后L4节段双侧椎旁SSEP,记录其P30潜伏期和波幅。10例L4、5单侧椎间盘突出... 目的了解椎旁体感诱发电位(SSEP)在腰椎后路手术前后皮层电位潜伏期和波幅的改变,探讨椎旁SSEP在神经根病变中的定位价值。方法5例L4、5椎管狭窄症患者做术前、术后L4节段双侧椎旁SSEP,记录其P30潜伏期和波幅。10例L4、5单侧椎间盘突出伴有同侧临床腰腿痛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做术前L4节段双侧椎旁SSEP及双侧胫神经SSEP,记录椎旁SSEP的P30潜伏期和胫神经SSEP的P40潜伏期。结果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椎旁SSEP手术前后P30潜伏期差异明显,术后较术前缩短,而P30波幅无明显差异。L4、5单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双侧椎旁SSEP的P30潜伏期差异明显,双侧胫神经SSEP的P40潜伏期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根病变可能引起椎旁SSEP的P30潜伏期延长,椎旁SSEP在神经根病变的定位上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诱发电位 神经根病变 神经后支
下载PDF
腰_5、骶_1皮节刺激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对腰骶神经根病变诊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12
18
作者 袁福镛 齐华光 余路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62-64,共3页
1992年6月~1993年6月对100例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下肢常规(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检查,同时进行L_5、S_1皮节刺激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DSEP)检查,发现DSEP可提高常规胫后神... 1992年6月~1993年6月对100例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下肢常规(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检查,同时进行L_5、S_1皮节刺激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DSEP)检查,发现DSEP可提高常规胫后神经CSEP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防止其局限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节段性 诱发电位 腰骶神经根病
下载PDF
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被引量:2
19
作者 贺斌 吴萍嘉 +4 位作者 周晖 邵福源 吴维华 董淑桢 赵忠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60-562,共3页
目的:研究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电刺激胫后神经,于腰椎、胸椎、颈椎和头皮置记录电极,依次记录CE,N24,N28和P40电位峰潜伏期。共检测15例对照组和29例经磁共振(MRI... 目的:研究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电刺激胫后神经,于腰椎、胸椎、颈椎和头皮置记录电极,依次记录CE,N24,N28和P40电位峰潜伏期。共检测15例对照组和29例经磁共振(MRI)证实的腰骶神经根或脊髓病变患者。结果:(1)CE,N24,N28和P40电位均异常,见于腰骶神经根病变。(2)CE正常,N24,N28和P40异常,或N24异常,余电位均正常,见于腰骶髓病变。(3)CE,N24正常,N28和P40异常,见于胸髓病变。(4)CE,N24,N28正常,P40异常,见于第6颈椎以上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胫后神经 脊髓疾病 定位诊断 诊断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在周围神经损伤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蓉 张标 +1 位作者 王淳 辜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3期24-24,27,共2页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协助周围神经损伤定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06/2005-03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全部应用体感诱发电位协助定位。将测得的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结果与...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协助周围神经损伤定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06/2005-03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全部应用体感诱发电位协助定位。将测得的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结果与正常值及健侧测定值进行比较,并将神经传导速度与体感诱发电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明确异常者其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均有异常,两者间具有明显相关性。②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为92%,表现为受损神经一级体感皮质原发反应峰潜伏期记录延长或消失,同名神经两侧峰潜伏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单纯周围神经损伤者可采用无创、简便的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诱发电位 神经传导 诱发电位 定位诊断 神经传导速度 德阳市人民医院 临床应用价值 电位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