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董仲舒天人观看“阴阳五行”思想对中国古代天学与政治互动之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莉源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8-82,共5页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学说融合了战国末期的各家学说,以儒家的天命观及其社会政治伦理思想为主线,并揉和吸收了墨家宗教神学、阴阳家自然哲学、道家人法天道等学说,最终构成了一个博大而精微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了独特的天人感...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学说融合了战国末期的各家学说,以儒家的天命观及其社会政治伦理思想为主线,并揉和吸收了墨家宗教神学、阴阳家自然哲学、道家人法天道等学说,最终构成了一个博大而精微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了独特的天人感应理论,并以其解释异常天象、自然灾害及其他自然现象,同时他还主张统治者应"奉天"而"法古",又以"三统说"的历史循环论来解释朝代更替时的改历现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成功地将阴阳五行引入到天与人的沟通和感应中,成为连接天象与人事的桥梁,将天道自然与人事政治紧密连接在一起,从侧面推动和影响了天学与政治的互动发展,使天学与政治的互动成为中国古代天学在历史发展长卷中的主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阴阳五行 天人感应 天学与政治
下载PDF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为例
2
作者 许观明 陈泽艺 《地理教育》 2022年第S02期62-64,共3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综合思维是新课标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其中要素综...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综合思维是新课标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其中要素综合对学生来说是最常见也是较难应用的。其实古人的朴素辩证思想中就蕴含了要素综合的智慧,如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与地理核心素养契合,二者的结合有其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 阴阳五行 要素综合 综合思维 天人合一思想 课程目标
下载PDF
中国传统危机的释因逻辑、行为塑造与文化特征——以“天人感应”思想为分析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郅强 尉馨元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0-67,共8页
"天人感应"思想是人们在探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过程中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可以说它架起了人与自然、自然灾异与社会性危机以及天道与王道之间的桥梁。"天人感应"思想与传统危机休戚相关,首先,... "天人感应"思想是人们在探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过程中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可以说它架起了人与自然、自然灾异与社会性危机以及天道与王道之间的桥梁。"天人感应"思想与传统危机休戚相关,首先,天灾人祸本来就是其理论构成的基本要素;其次,在其理论框架下塑造了对传统危机认知的释因逻辑和应对的行为模式;再次,在其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了传统危机文化的"自我意识""以德治灾""同类互动"等主要特征。可以说"天人感应"思想是研究中国传统危机文化的重要线索,在中国传统危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感应思想 传统危机文化 危机治理
下载PDF
“大一统”视野下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思想的重构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安礼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5年第9期48-52,共5页
自汉代以来,学界对西汉著名政治家、理论家董仲舒的功过聚讼纷纭。为了适应西汉王朝专制主义建立"大一统"的政治意图,董仲舒重新架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家学说做... 自汉代以来,学界对西汉著名政治家、理论家董仲舒的功过聚讼纷纭。为了适应西汉王朝专制主义建立"大一统"的政治意图,董仲舒重新架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家学说做了充分的发挥。他远承孔孟,近取荀子,对阴阳五行学说兼收并蓄、发挥改造,构成新儒家的理论体系。董仲舒为逐步走上强盛的西汉王朝提供了严谨而完备的治国理论,并为未来的政治活动、社会发展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董仲舒为汉帝国所做的这一顶层设计,确实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作用。此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正是沿着董仲舒设计的模式进行的,这恐怕是董仲舒本人当时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感应 阴阳五行
下载PDF
阴阳五行与中国传统历史观念 被引量:1
5
作者 范立舟 《管子学刊》 1997年第2期48-53,共6页
阴阳五行与中国传统历史观念范立舟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学。它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看待宇宙、看待自然的工具,也是解释人生、解释历史的理论。本文所探讨的乃是阴阳五行学说支配下的历... 阴阳五行与中国传统历史观念范立舟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学。它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看待宇宙、看待自然的工具,也是解释人生、解释历史的理论。本文所探讨的乃是阴阳五行学说支配下的历史哲学体系。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五行学说 传统历史观 历史学说 天人感应 《易传》 《易经》 历史哲学 董仲舒 五德终始说 司马迁
下载PDF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浅议
6
作者 张师伟 何思啸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07-108,共2页
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实质政治内容是"屈民而伸君"与"屈君而伸天"。在政治思想史上,天人... 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实质政治内容是"屈民而伸君"与"屈君而伸天"。在政治思想史上,天人感应的地位应该是一个糅合前人思想,为后人提供体系性政治思想框架的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他标志着封建王朝思想上的成熟,后世封建王朝发展的过程中,无不沿用这一思想体系,证明了其在封建王朝中的统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感应 主干思想 政治哲学
下载PDF
“天人感应”如何发用流行?--读章林教授《宋明儒学感应思想研究》随感
7
作者 李承贵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I0025-I0027,共3页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史可以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为界,分成前后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这不仅因为“天人感应”在《春秋繁露》中表现出了“系统性”“普遍性”“政治性”等特点,而且构造了既有对原则的持守又有与时应变的承诺、既...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史可以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为界,分成前后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这不仅因为“天人感应”在《春秋繁露》中表现出了“系统性”“普遍性”“政治性”等特点,而且构造了既有对原则的持守又有与时应变的承诺、既有同类相感的要求又有一阳至上的命令、既有徳刑并用的主张又有仁教优先的推崇之治政学说体系。这大概是我们对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天人感应”观念的常识性认知。但我想读者肯定期待欣赏后董仲舒时代“天人感应”观念的情状。巧合的是,安庆师范大学的章林教授为读者准备好了这份珍贵的礼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 宋明儒学 学说体系 董仲舒 林教授 相感 思想
下载PDF
天人感应思想与汉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被引量:3
8
作者 范丽敏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4期14-18,共5页
从某种意义上讲,两汉时期的一切文化与制度都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与制约,尤其是在建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社会保障措施的过程中,将天人感应思想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面对“灾异”,社会保障主体的种种表现、社会保障措施的贯彻执行,无... 从某种意义上讲,两汉时期的一切文化与制度都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与制约,尤其是在建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社会保障措施的过程中,将天人感应思想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面对“灾异”,社会保障主体的种种表现、社会保障措施的贯彻执行,无不包蕴着天人感应思想,无不与祥瑞灾异有关联,而此举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在加强政府社会保障职能、重视民本思想、强化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社会四个方面,汉代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感应思想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措施 社会保障主体
下载PDF
评刘向的天人感应思想
9
作者 周茹燕 方志平 《云南学术探索》 1993年第5期48-51,共4页
刘向是西汉末年的政治家,他继承了董仲舒神学化的天人观念,并在政治斗争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刘向撰写的《洪范五行传论》可以说是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汉书·五行志》就是以此书为基础撰成的。但由于刘... 刘向是西汉末年的政治家,他继承了董仲舒神学化的天人观念,并在政治斗争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刘向撰写的《洪范五行传论》可以说是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汉书·五行志》就是以此书为基础撰成的。但由于刘向和董仲舒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形势不一样,虽是同一体系的思想,仍有显著差别。董仲舒的天人观念还不足以反映出天人感应思想的全部内涵及其在政治思想史上的作用与地位,刘向是继董仲舒之后又一位经学大师,他的天人感应思想可以说是董仲舒思想的长江后浪,是在董氏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要系统地考察和分析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就很有必要对刘向的天人感应思想予以研究。 一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汉宗室阳城候刘德之子、皇族楚元王的四世孙,约生于公元前77年(汉昭帝元风四年),卒于公元前6年(汉哀帝建平元年)。 西汉末期,农民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豪强跋扈,官吏贪婪,大肆兼并土地,造成农民丧失土地以至破产,成为豪强的依附农民或流民,有的甚至沦为奴隶。阶级矛盾尖锐,贫富悬殊,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农民起义不断出现,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宗室、宦官、外戚和一部分官僚、士大夫之间的斗争也相当激烈。总之,西汉王朝这时已岌岌可危,如大厦将倾,刘向就是生活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向 天人感应 灾异谴告 《汉书·五行志》 外戚 董仲舒 思想 天人观念 传论 洪范
下载PDF
从荀子的天人感应观看他的天人合一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松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7年第4期34-38,42,共6页
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和人各有自己的职分,把‘天’(自然)与人(社会)的作用区别开,否认‘天’有意志,否认‘天命’”。而“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这句话,就把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最主要的命题树立起来”了... 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和人各有自己的职分,把‘天’(自然)与人(社会)的作用区别开,否认‘天’有意志,否认‘天命’”。而“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这句话,就把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最主要的命题树立起来”了。如果孤立地去看待《荀子》的个别篇章辞句,上述观点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统观荀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发现荀子并不是把天人作用分离开来,相反地则认为天人是合一的。他的天人合一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的天人感应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人感应 天人之分 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 思想体系 意志 人类社会 天命思想 心理状态
下载PDF
天人感应思想与中国古代都邑规画——中国城市规划历史探索之一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士衡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53-59,共7页
城市是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建设成果。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发展某一历史阶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具体反映。它体现了某个时代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科学技术。
关键词 天人感应 历史探索 中国古代 中国城市规划 思想体系 历史阶段 社会发展 董仲舒 思想基础 人副天数
下载PDF
简论康熙天人感应中的民本思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德宣 《云南社会科学》 1986年第6期79-81,共3页
在中国地主阶级的传统哲学思想中有一个突出的观点,即“天人感应”。天人感应这个命题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所谓天人感应,认为和人一样,“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与人同,“天人一也。”天不但有心有情,而且能干预人事,能赏罚善恶... 在中国地主阶级的传统哲学思想中有一个突出的观点,即“天人感应”。天人感应这个命题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所谓天人感应,认为和人一样,“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与人同,“天人一也。”天不但有心有情,而且能干预人事,能赏罚善恶,降灾或降福于人。人的思念和行为亦可以感应上天。从哲学角度看来,董仲舒的这种天人感应论是粗浅的神学天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感应 民本思想 天命 地主阶级 敬天法祖 董仲舒 天道观 立君 帝王 外衣
下载PDF
从日食看东汉时期的灾异思想
13
作者 卢奥 《时代人物》 2024年第1期20-23,共4页
对“天”的思考与解释是两汉时期思想家的首要工作,日食作为最易被观察到的天文现象,得到了较为详尽的记录和讨论。探究以日食为代表的灾异思想在东汉时期的具体表现是两汉思想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关键词 天人感应 日食 灾异思想 阴阳五行
下载PDF
试论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心理思想
14
作者 燕国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131-137,共7页
董仲舒约生于公元前179(汉文帝刘恒前元元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他改头换面地利用和发展阴阳五行说,并继承先秦各派学术思想中最适宜于为地主阶级政权作辩护的理论,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天人... 董仲舒约生于公元前179(汉文帝刘恒前元元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他改头换面地利用和发展阴阳五行说,并继承先秦各派学术思想中最适宜于为地主阶级政权作辩护的理论,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天人感应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感应 心理思想 神学唯心主义 性三品 圣人之性 天意 理论基础 善质 地主阶级
下载PDF
天人感应思想类型浅析
15
作者 白继贵 《青海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80-82,共3页
天人感应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为历代思想家所乐道的基本问题之一。然而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家的体系中,其内容、形式和思想实质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对“天”与“人”的不同理解以及“感应”方式的差异来看,中国历史上的天人感应理... 天人感应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为历代思想家所乐道的基本问题之一。然而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家的体系中,其内容、形式和思想实质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对“天”与“人”的不同理解以及“感应”方式的差异来看,中国历史上的天人感应理论至少有六种基本类型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感应 思想类型 墨翟 韩愈 张载
下载PDF
宋代天人感应学说与祥瑞灾异赋创作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雯霞 刘培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60,共6页
祥瑞灾异赋是建立在天人感应学说基础上,以自然界异常现象为描写对象的赋。宋代的科技、人文水平和政治变革对天人感应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但由于天人感应特殊的政治影响力和宋代天人之学的发达,使该学说得到了宋人的尊重和强化,大致呈... 祥瑞灾异赋是建立在天人感应学说基础上,以自然界异常现象为描写对象的赋。宋代的科技、人文水平和政治变革对天人感应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但由于天人感应特殊的政治影响力和宋代天人之学的发达,使该学说得到了宋人的尊重和强化,大致呈现五种基本形态,即天监说、运气说、德行说、召感说、民意说。宋代祥瑞灾异赋比前人更加深化了学理内涵,现象反映和问题提出也更加尖锐深沉。它理性思考自然界异常现象;突出"为人事"的政治目的;借助天人感应来构筑修平学说;以学理发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等,有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感应 祥瑞 灾异 阴阳五行 自然 修身治国
下载PDF
天人感应论与中国古代宇宙观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志辉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9-103,共5页
天人感应观念在东西方都曾长期存在。在中国,阴阳五行、观物取象、占卜预测、方技术数、典章仪式和谶纬之学中都渗透着天人感应观念,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甚至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西方,这种观念表现为大小宇宙论,它也... 天人感应观念在东西方都曾长期存在。在中国,阴阳五行、观物取象、占卜预测、方技术数、典章仪式和谶纬之学中都渗透着天人感应观念,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甚至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西方,这种观念表现为大小宇宙论,它也同样广泛存在于文艺复兴之前的整个欧洲,并通过星象学、各种巫术、宗教仪式和墓葬形制表现出来。这种现象表明了人类早期有着大体相同的宇宙观念和思维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感应 阴阳五行 大宇宙 小宇宙 整体宇宙观
下载PDF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美学意义——兼与阿恩海姆“异质同构”说的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姚君喜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5期9-13,共5页
关键词 天人感应 异质同构 阿恩海姆 美学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 中国文化 中国哲学
下载PDF
《汉书·律历志》与秦汉天人思想的终极形态--以音乐思想为中心 被引量:2
19
作者 章启群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5,共8页
《汉书·律历志》以音乐为本体,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天人思想体系。它把宇宙、自然世界以及人类整个世界,从社会制度(礼)到精神情感(乐)、从外在世界到内在身体,都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像人的个体生命一样鲜活灵动的整体,而这个整... 《汉书·律历志》以音乐为本体,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天人思想体系。它把宇宙、自然世界以及人类整个世界,从社会制度(礼)到精神情感(乐)、从外在世界到内在身体,都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像人的个体生命一样鲜活灵动的整体,而这个整体中跃动的心脏,则是音乐。这既是一个完全艺术化的形而上学,也是一个可以落实到实用法则的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史记》 秦汉时期 司马迁 班固 天人思想 阴阳五行 占星学
下载PDF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纪传体史书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政惠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3-47,共5页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纪传体史书发展的影响朱政惠纪传体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关于纪传体的产生和发展,史学工作者颇多研究,一般都从历史背景、社会功能、技术手段等方面,剖析其所以产生和所以成为历代史家欢迎的原因。...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纪传体史书发展的影响朱政惠纪传体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关于纪传体的产生和发展,史学工作者颇多研究,一般都从历史背景、社会功能、技术手段等方面,剖析其所以产生和所以成为历代史家欢迎的原因。以《史记》为例,有论者谓:“这与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思想 纪传体 司马迁 “天” “人” 天人感应 西方史学 《史记》 《新五代史》 血缘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