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金山新生代隆升历史:来自塔东南若羌凹陷的沉积记录 被引量:2
1
作者 宋星童 程晓敢 +1 位作者 林秀斌 高石宝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0-344,共15页
阿尔金山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在高原隆升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关于它的新生代隆升历史现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阿尔金山北麓若羌凹陷新生代接受来自山脉的剥蚀物质。因此,凹陷内的沉积特征记录了阿尔金山新生代隆升的... 阿尔金山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在高原隆升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关于它的新生代隆升历史现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阿尔金山北麓若羌凹陷新生代接受来自山脉的剥蚀物质。因此,凹陷内的沉积特征记录了阿尔金山新生代隆升的重要信息。本文利用石油钻井编录资料及地震剖面,通过对盆地区新生代各个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沉积相组合和沉积速率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阿尔金山34Ma以来的隆升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34~20.4Ma,持续低速隆升;第二阶段为16Ma至现今,急剧快速隆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渐新世—早中新世,阿尔金断裂作为一个局限在中、下地壳的韧性剪切带造成阿尔金山一带产生大范围的地表隆起,控制了山脉在第一阶段的持续低速隆升;中中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大规模左行走滑,青藏高原北缘主要通过地壳缩短的形式释放应力,控制了山脉在第二阶段的急剧快速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山 新生界 塔东南 沉积记录 阶段性隆升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中段新生代隆升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益银 郭佩 +1 位作者 徐崇凯 李被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4期99-105,共7页
阿尔金断裂以其典型的左行走滑形迹令世人瞩目,其活动过程分析对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归纳前人在该区的热年代学研究成果,并结合柴达木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对阿尔金断裂中段的隆升过程作了系统的探讨.阿尔金断... 阿尔金断裂以其典型的左行走滑形迹令世人瞩目,其活动过程分析对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归纳前人在该区的热年代学研究成果,并结合柴达木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对阿尔金断裂中段的隆升过程作了系统的探讨.阿尔金断裂在中生代就曾活动过,随后进入较长的休眠期,在新生代期间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阿尔金断裂活化并相继发生了六次阶段性隆升,分别为:53-50 Ma、45-40 Ma、34-30 Ma、20-15 Ma、12-8 Ma、5 Ma至今.这与柴达木盆地内沉积事件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具体表现为岩性变粗、沉积速率加快、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以及同构造生长地层的发育.其新生代的活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构造变形表现为基底韧性剪切,导致柴西北缘基底发生倾斜,形成了阿尔金斜坡;晚期由于应力的不断积累使得该地区应力场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大规模地表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热年代学 盆山耦合 沉积响应 阶段性隆升
下载PDF
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恢复及其意义 被引量:56
3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2 位作者 刘顺 李智武 赵建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75-686,共12页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隆升史模拟能够定量恢复盆地四维动态热隆升剥蚀过程。根据四川盆地93件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定量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发生了广泛的阶段式抬升剥蚀作用,即晚白垩世(65 Ma前)快速隆升剥蚀、古近纪(65-...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隆升史模拟能够定量恢复盆地四维动态热隆升剥蚀过程。根据四川盆地93件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定量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发生了广泛的阶段式抬升剥蚀作用,即晚白垩世(65 Ma前)快速隆升剥蚀、古近纪(65-23 Ma前左右)缓慢隆升剥蚀、新近纪(23 Ma前至今)快速隆升剥蚀。晚白垩世至今盆地范围内隆升剥蚀总厚度普遍大于2.5 km,新近纪快速隆升剥蚀幅度普遍大于1 km。进一步结合31组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校正剥蚀量数据,编绘阶段性(晚白垩世以来和新近纪)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等厚图,综合表明晚白垩世以来四川盆地隆升剥蚀量等值线展布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即早期主要以NE向展布格局为主(具近NE向和E-W向特征),新近纪则主要以近E-W向展布格局、盆地南北分异(北部地区隆升剥蚀量普遍小于2 km,南部地区普遍大于2 km)为主。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空间分布与晚中生代-新生代低剥蚀量具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阶段性隆升 剥蚀量 晚中生代-新生代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若尔盖地区晚白垩世以来隆升作用与流体活动耦合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5 位作者 李巨初,王国芝,刘顺,李智武,李祥辉 李巨初 王国芝 刘顺 李智武 李祥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0-331,共12页
若尔盖地区晚白垩世以来阶段性隆升幅度不少于3400m,晚白垩世和晚中新世至今阶段的快速隆升过程对本区流体应力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合野外详细地质、裂缝系统空间分布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特征研究表明,若尔盖地区浅部地层以发育高... 若尔盖地区晚白垩世以来阶段性隆升幅度不少于3400m,晚白垩世和晚中新世至今阶段的快速隆升过程对本区流体应力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合野外详细地质、裂缝系统空间分布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特征研究表明,若尔盖地区浅部地层以发育高角度(或近垂直)裂缝为主,深部地层以发育低角度(或近平行)裂缝为主;流体早期具有热流体增温特征,中、晚期具有淡水流体混合特征,多期流体混染形成开放性流体动力环境,阶段性快速抬升过程与流体活动的多期性特征具有一定对应性.基于阶段性隆升过程诱发的岩石应力-应变行为特征,讨论了本区多期隆升运动背景下,阶段性隆升释压与流体幕式流动的时空耦合机制及油气地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段性隆升 古流体 释压 幕式流动 若尔盖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