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中的阶级差异——以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江山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4期159-162,共4页
文化消费的意义与一般消费行为研究不同,除了考虑消费者的接纳与理解之外,还必须对生产者的心智结构作做一步的探讨。不仅是个人的自然心理层面,社会阶级结构也会影响个人心智的形成。根据布尔迪厄对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分析脉络,在生... 文化消费的意义与一般消费行为研究不同,除了考虑消费者的接纳与理解之外,还必须对生产者的心智结构作做一步的探讨。不仅是个人的自然心理层面,社会阶级结构也会影响个人心智的形成。根据布尔迪厄对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分析脉络,在生产场域,以自主性为基础,建构文化产品生产场域的二元性结构,探讨不同阶级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在消费场域,则以不同禀性的凝视建构另一个二元性结构,探讨不同阶级消费品味的差别;最后援引布尔迪厄的论点,反思当代大众文化与学术崇拜的种种弊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产 文化消费 阶级差异 布尔迪厄
下载PDF
“为我们的出身雪耻”--读埃里蓬《回归故里》
2
作者 停云 《师道(人文)》 2023年第3期41-44,共4页
2020年7月,法国社会学家、思想史家迪迪埃·埃里蓬《回归故里》的中译本在国内出版,当年即获得豆瓣“年度外国文学(非小说)No.1”的殊荣,其在读者中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这也难怪,此书探讨的问题,如底层出身青年的成长困境,学校... 2020年7月,法国社会学家、思想史家迪迪埃·埃里蓬《回归故里》的中译本在国内出版,当年即获得豆瓣“年度外国文学(非小说)No.1”的殊荣,其在读者中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这也难怪,此书探讨的问题,如底层出身青年的成长困境,学校文化体制对平民阶层孩子隐蔽的压迫,教育是实现阶层跨越的途径却又无时不在强化阶层固化等,在中国同样普遍存在。相信不少读者单看豆瓣关于此书的推荐语--“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和解?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渴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民阶层 成长困境 外国文学 人的塑造 阶层固化 阶级差异 豆瓣 心理创伤
下载PDF
《皮格马利翁》中的殖民话语分析
3
作者 段绍俊 陈燕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52-53,78,共3页
任何词汇、短语、句子,只要它表达的是东方的次等和西方的优越,都可以算是殖民话语的范畴。这种西方压倒东方的态势、西方对东方的殖民话语在《皮格马利翁》中,演变成了上层人士希金斯教授对下层贫苦女伊莉莎的多次出言不逊和殖民话语。
关键词 《皮格马利翁》 殖民话语 阶级差异 性别偏见
下载PDF
音乐审美趣味特点的社会心理观照 被引量:6
4
作者 邹建林 彭晓凤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14-119,共6页
音乐审美趣味具有主观性、自由性、封闭性、保守性 ,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 ;音乐趣味特点的形成不是浅显的感觉和单一的情感因素构成 ,而是由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心理结构系统支配着它 ;不同的时代、民族、阶级和不同的群体 。
关键词 时代性差异 民族性差异 阶级差异 音乐审美趣味 特点 社会心理学 趣味生成结构 社会心理结构
下载PDF
“丑小鸭”的顺从与反抗——安徒生及其童话作品中的自卑情结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宁娴 《昆明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9,共9页
"丑小鸭"可被视为安徒生一生自卑与超越的象征。以个体心理学为视角,结合齐普斯的安徒生研究成果来看安徒生的作品,可以发现安徒生的生平和创作意图中体现出的自卑情结。首先,从安徒生的童年记忆出发,可以看出其自卑情结的形... "丑小鸭"可被视为安徒生一生自卑与超越的象征。以个体心理学为视角,结合齐普斯的安徒生研究成果来看安徒生的作品,可以发现安徒生的生平和创作意图中体现出的自卑情结。首先,从安徒生的童年记忆出发,可以看出其自卑情结的形成原因;其次,自卑情结在安徒生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中不断得到强化;第三,安徒生对权贵阶层暧昧不明的态度,与他人主仆式的不平等关系,以及对欲望的严苛惩戒都是其自卑情结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徒生 丑小鸭 个体心理学 杰克·齐普斯 阶级差异 性格特征 自卑情结
下载PDF
酷儿身份的认同与探索——评《阿黛尔的生活》
6
作者 王若愚 《文教资料》 2019年第14期9-10,共2页
电影《阿黛尔的生活》讲述了两个女生之间从相恋到分手简单的爱情故事。女主阿黛尔经历几段感情,对自己的性取向进行痛苦的探索和认知。本文运用酷儿理论分析阿黛尔身份认同的困惑,从阶级差异入手讨论两人爱情的悲剧。
关键词 性取向 酷儿理论 阶级差异
下载PDF
解读电影《窈窕淑女》
7
作者 张美 《艺术评鉴》 2019年第24期169-170,188,共3页
歌舞电影《窈窕淑女》根据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剧作《卖花女》改编,该影片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于1964年,奥黛丽·赫本担任女主角。影片于1964年公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以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主角等二十余... 歌舞电影《窈窕淑女》根据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剧作《卖花女》改编,该影片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于1964年,奥黛丽·赫本担任女主角。影片于1964年公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以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主角等二十余项大奖。影片以语音学家亨瑞·希金斯教授伦敦大街上的卖花女伊莉莎·杜立特标准英语发音为主线,通过幽默诙谐的对白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再现了英国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措辞幽默含义深刻的对白、离奇的故事情节和英语发音的节律与歌舞结合的方式的描述,分析该影片的成功和欠缺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卖花女》 阶级差异 对白 人物形象
下载PDF
论《游园会》中的阶级隔阂
8
作者 李闪闪 《学园》 2013年第9期65-65,共1页
《游园会》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佳作之一,创作于1921年,其中包含多重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文中的阶级隔阂来揭示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别以及作者的价值观。
关键词 《游园会》 中产阶级文化 阶级差异 下层社会
原文传递
《身体》中的意索政治与生命政治
9
作者 张国庆 《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8期59-61,共3页
哈尼夫·库雷西是活跃在英国当代文坛的重要南亚裔小说家之一。不同于之前聚焦英国亚裔移民面临的种族主义、身份认同和阶级差异等话题的现实主义作品,库雷西的中篇小说《身体》融合了生命医学、哲学思辨和科幻元素,代表了作家创作... 哈尼夫·库雷西是活跃在英国当代文坛的重要南亚裔小说家之一。不同于之前聚焦英国亚裔移民面临的种族主义、身份认同和阶级差异等话题的现实主义作品,库雷西的中篇小说《身体》融合了生命医学、哲学思辨和科幻元素,代表了作家创作的“一个新方向”。这部小说是关于21世纪生命科技使用和发展的一部警世寓言。《身体》以年逾花甲的英国剧作家亚当因无法忍受身体衰老而接受更换年轻身体的手术开篇,以亚当的原身体被毁、只能寄居新身体继续逃亡之旅结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作品 阶级差异 哈尼夫·库雷西 种族主义 哲学思辨 身份认同 生命医学 警世寓言
原文传递
移民视野下的法国社会——从《阿黛尔的生活》漫谈柯西胥电影的内容与形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璁 王晓彤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20,共6页
突尼斯裔法国导演阿布戴·柯西胥的《阿黛尔的生活》在2013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金棕榈奖,这部备受关注的女同性恋题材电影虽然赶上了同性婚姻在法国的合法化这一热门社会事件,其表达内涵依然是柯西胥此前一贯关注的种族、阶级差异与... 突尼斯裔法国导演阿布戴·柯西胥的《阿黛尔的生活》在2013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金棕榈奖,这部备受关注的女同性恋题材电影虽然赶上了同性婚姻在法国的合法化这一热门社会事件,其表达内涵依然是柯西胥此前一贯关注的种族、阶级差异与不平等话题。导演在谙熟戏剧结构与表演方式的同时又重新解构,采取自然主义的方式拍摄影片。柯西胥充分利用法国传统文化遗产与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的同时,又试图将本民族文化进行主流化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黛尔的生活》 柯西胥 阶级差异 移民电影 戏剧性
原文传递
身陷矛盾处境的孤独灵魂——吉兰·德塞小说《失落的传承》主题探析
11
作者 王静 石云龙 《作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1-52,共2页
2006年曼布克获奖小说《失落的传承》描述了印度各式人物在形形色色的矛盾压迫下挣扎生存的历程,孤独伴随着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对各色人物的孤独进行深入探讨,不仅可以发现人物精神孤独的深层社会原因和时代原因,而且还可发现作者自... 2006年曼布克获奖小说《失落的传承》描述了印度各式人物在形形色色的矛盾压迫下挣扎生存的历程,孤独伴随着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对各色人物的孤独进行深入探讨,不仅可以发现人物精神孤独的深层社会原因和时代原因,而且还可发现作者自身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 文化挤压 阶级差异 种族冲突 民族斗争
原文传递
哈代《卡斯特桥市长》中的象征手法解读
12
作者 常丽平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1期119-120,共2页
在《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广泛地使用了寓意性象征的艺术手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本文从象征的寓意方面对这一手法在这部作品中的使用作了解读,使我们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 象征 宗法制度 解体 阶级差异 人类命运
原文传递
《起跑线》:透视印度教育——萨基特·乔杜里访谈 被引量:3
13
作者 萨基特.乔杜里 沙希.高希.古普塔 李卉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9-93,共5页
2018年4月,印度电影《起跑线》在中国上映,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并引发了社会上关于子女教育问题的广泛讨论。导演萨基特·乔杜里接受本刊专访,详细介绍了影片的剧本创作、歌曲运用、选角和人物塑造的经验,并谈论了他对印度的教... 2018年4月,印度电影《起跑线》在中国上映,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并引发了社会上关于子女教育问题的广泛讨论。导演萨基特·乔杜里接受本刊专访,详细介绍了影片的剧本创作、歌曲运用、选角和人物塑造的经验,并谈论了他对印度的教育体系、阶级差异等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跑线》 印度电影 教育体系 阶级差异
原文传递
浅析英国版《人生七年》中的幸福感
14
作者 丁忆宁 《汉字文化》 2020年第S01期118-119,共2页
在记录片《人生七年》中,通过每七年一次的采访跟踪,让我们看完了14个孩子的一生。在这14个孩子的身上,观众们渐渐从关注由于他们的阶级差异而产生的行动差异和思想差异上,不由自主地关心起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和他们的幸福。文章研究了人... 在记录片《人生七年》中,通过每七年一次的采访跟踪,让我们看完了14个孩子的一生。在这14个孩子的身上,观众们渐渐从关注由于他们的阶级差异而产生的行动差异和思想差异上,不由自主地关心起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和他们的幸福。文章研究了人在生活中得到幸福的根本条件,着重分析了生活中幸福感的来源,通过三个方面表述了纪录片中对幸福感的隐藏描述。在长达56年的跟踪拍摄后,一个个受访者在自己年过半百的时候都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幸福 阶级差异 来源 因素
原文传递
“分餐”礼仪,千年国潮
15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林晶晶(执行) 《党员生活(湖北)》 2020年第14期22-29,共8页
欢乐的气氛能使一盘菜变得像一个宴会。——英国哲学家,赫伯特。一直以来,相比西方的分餐制,中国人更习惯聚餐。呼朋唤友围坐一桌,摆上好菜好酒,大家举筷分享美食、举杯畅饮美酒,真是人生一大乐事!但实际上,在有史可查的5000年里,分餐... 欢乐的气氛能使一盘菜变得像一个宴会。——英国哲学家,赫伯特。一直以来,相比西方的分餐制,中国人更习惯聚餐。呼朋唤友围坐一桌,摆上好菜好酒,大家举筷分享美食、举杯畅饮美酒,真是人生一大乐事!但实际上,在有史可查的5000年里,分餐制至少统领了中国3500多年。分餐制是本土文化东、西方在历史上都实行过相当长时间的分餐制,但相同的表象下,文化根基完全不同。西方受基督教影响,强调个体的独立,也出于饮食卫生的需求而设。从文艺复兴末期开始大规模推行分餐制算起,不过几百年的时间。而中国早在3000年前就有分餐的记载了。比起西方人分餐“分盘”,中国古代分餐“分桌”是阶级差异在分餐制中极致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卫生 分餐制 文化根基 阶级差异 文艺复兴 美食 美酒 本土文化
原文传递
同理心胜过同情心--观《触不可及》有感
16
作者 严凤平 《心理与健康》 2022年第9期50-51,共2页
《触不可及》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影片中的两位主角有着种族差异、阶级差异,身体健康也有天壤之别,却能够在灵魂深处产生共鸣。
关键词 《触不可及》 种族差异 同理心 阶级差异 同情心 故事改编 灵魂深处 身体健康
原文传递
从《儿子与情人》浅谈爱情和婚姻
17
作者 乔轶楠 《才智》 2014年第30期255-255,258,共2页
D.H.劳伦斯是英国20世纪英国文学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灵魂深处,并成功地运用了感人的艺术描写。在《儿子与情人》中将这种描写运用到了极致。通过对莫瑞尔夫妇的婚姻生活和儿子们的爱情的... D.H.劳伦斯是英国20世纪英国文学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灵魂深处,并成功地运用了感人的艺术描写。在《儿子与情人》中将这种描写运用到了极致。通过对莫瑞尔夫妇的婚姻生活和儿子们的爱情的描写,作者深刻地揭示了有阶级宗教差异间的爱、残缺的爱、靠金钱维持的爱并不能成为真正长久的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差异的爱 残缺的爱 靠金钱维持的爱 长久的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