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打工文化的兴起与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基于卡茨尼尔森框架的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建洲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8-166,共9页
借鉴卡茨尼尔森等关于阶级形成的比较研究框架,本文对农民工阶级形成在文化层面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考察了三方面的内容:阶级话语的消逝及其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 借鉴卡茨尼尔森等关于阶级形成的比较研究框架,本文对农民工阶级形成在文化层面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考察了三方面的内容:阶级话语的消逝及其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及其悖论;打工文化的兴起与农民工阶级形成中的"发声"。本文的研究发现包括:其一,阶级话语的消逝导致了农民工问题表述中的"去政治化"与"政治化"的并存,造成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历程中"能指"与"所指"的尴尬错位,并引发了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过程中"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的巨大张力;其二,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一方面具有遮蔽现实、充当社会水泥的功效,另一方面这种建构因不得不以乌托邦为参照系而构成了一种对意识形态所建构的现实的迂回批判,反过来为农民工及其后代对自身的处境予以反思性认识,提供了一面镜子;最后,打工文化的兴起,为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阶级形成 阶级话语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打工文化
下载PDF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形成理论 被引量:2
2
作者 糜海波 《理论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19,共4页
相对于静态的基于经济关系的阶级划分,阶级形成是阶级作为政治主体何以由想象变为现实,从自在状态转变为自为状态的动态过程。基于马克思的阶级形成理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阶级意识、阶级斗争和政治文化看成是阶级形成的三个核心要... 相对于静态的基于经济关系的阶级划分,阶级形成是阶级作为政治主体何以由想象变为现实,从自在状态转变为自为状态的动态过程。基于马克思的阶级形成理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阶级意识、阶级斗争和政治文化看成是阶级形成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构成了阶级实践和阶级行动的重要历史动力。其中阶级意识的本质是对阶级利益的自觉,阶级斗争是维护本阶级利益的联合的群众性运动,政治文化是将其成员凝聚团结在一起的"水泥",并表现为对阶级身份的政治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阶级形成 核心要素
下载PDF
卡茨尼尔森对阶级形成理论的空间化重建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志刚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38,共6页
卡茨尼尔森认为阶级形成是涉及城市、国家、政治、文化、资本等众多因素的偶然的、易变的空间化过程,不同的空间环境生成多样性的阶级模式。其贡献在于通过"城市空间"、"日常生活经验层面的阶级"等概念中介重建现... 卡茨尼尔森认为阶级形成是涉及城市、国家、政治、文化、资本等众多因素的偶然的、易变的空间化过程,不同的空间环境生成多样性的阶级模式。其贡献在于通过"城市空间"、"日常生活经验层面的阶级"等概念中介重建现代工人阶级形成史,表明城市社会地理学如何有助于人们说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范畴正丧失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把握能力。尽管卡茨尼尔森努力建构一种空间化的马克思主义解释范式,但这种分析路径缺乏不平等、剥削和支配等经典概念和分析机制,呈现出的是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和布迪厄主义等众多阶级分析路径的混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阶级 阶级形成 剥削
下载PDF
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形成理论看我国私营企业主的阶级属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保国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6-109,共4页
阶级是一个以共同的经济地位为基础的具有共同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社会集团。阶级形成的首要条件是经济关系,重要条件是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经济关系上看,我国的私营企业主具备了形成为一个阶级的经济前提;从政治关系... 阶级是一个以共同的经济地位为基础的具有共同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社会集团。阶级形成的首要条件是经济关系,重要条件是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经济关系上看,我国的私营企业主具备了形成为一个阶级的经济前提;从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上看,我国的私营企业主不会最终形成为一个新的资产阶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形成理论 私营企业主 阶级属性
下载PDF
关系霸权、阶级形成与身份区隔——建筑工研究的社会学视角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郝彩虹 《社科纵横》 2012年第3期91-92,共2页
本文是对以建筑工为研究对象的四项社会学研究的综述。周潇(2007)、蔡禾和贾文娟(2009)等从"关系"的角度研究了建筑工地的控制与反抗关系,潘毅、卢晖临、张慧鹏(2010)和亓昕(2011)则分别从"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和&q... 本文是对以建筑工为研究对象的四项社会学研究的综述。周潇(2007)、蔡禾和贾文娟(2009)等从"关系"的角度研究了建筑工地的控制与反抗关系,潘毅、卢晖临、张慧鹏(2010)和亓昕(2011)则分别从"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和"工地政体"的角度探讨了工人阶级形成的可能性。笔者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结合田野材料,提出建筑工研究的身份区隔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工 关系霸权 阶级形成 身份区隔
下载PDF
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形成理论看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6
作者 刘保国 林方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45-50,共6页
阶级是一个以共同的经济地位为基础的具有共同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社会集团。阶级形成的首要条件是经济关系,重要条件是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经济关系上看,知识分子远离了经济上的基础,不具备成为一个阶级的经济前提。... 阶级是一个以共同的经济地位为基础的具有共同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社会集团。阶级形成的首要条件是经济关系,重要条件是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经济关系上看,知识分子远离了经济上的基础,不具备成为一个阶级的经济前提。从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上看,知识分子政治上易变,思想上复杂,没有形成一个政治、思想上统一的阶级,而是分属于不同的阶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形成理论 知识分子 阶级属性
下载PDF
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对阶级形成与分化的多元阐释
7
作者 胡满英 《文教资料》 2018年第15期83-84,63,共3页
马克思恩格斯以"经济一元"作为阶级形成和阶级划分的根本基点和主要依据,当代西方左翼学者根据当今资本主义的现实变化和自身理论建构的需要,对其阶级概念进行了理论延异,提出了社会阶级的形成与差别不单纯是一种经济现象,并从政治维... 马克思恩格斯以"经济一元"作为阶级形成和阶级划分的根本基点和主要依据,当代西方左翼学者根据当今资本主义的现实变化和自身理论建构的需要,对其阶级概念进行了理论延异,提出了社会阶级的形成与差别不单纯是一种经济现象,并从政治维度、意识形态维度、历史文化维度、知识资本维度等方面分析当代社会阶级的形成与分化,由此形成了有关阶级理论的颇具特色的多元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形成与分化 政治维度 意识形态维度 历史文化维度 知识资本维度
下载PDF
浅析约翰·斯梅尔的阶级形成理论
8
作者 胡玲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34-36,共3页
约翰·斯梅尔教授主要研究英国近代史,所著《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以17-18世纪约克郡的哈利法克斯为研究个案,再现了该教区的中等阶层在经历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之后,如何具备中产阶级意识,形成独特的中产阶级文化。在斯梅尔的中... 约翰·斯梅尔教授主要研究英国近代史,所著《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以17-18世纪约克郡的哈利法克斯为研究个案,再现了该教区的中等阶层在经历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之后,如何具备中产阶级意识,形成独特的中产阶级文化。在斯梅尔的中产阶级研究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阶级形成的文化理论",还重视阶级研究的地方性视角、阶级的社会关系本质、性别关系在阶级形成中的重要性等。斯梅尔的研究或将有助于推动我们对阶级形成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斯梅尔 中产阶级 阶级形成的文化理论 E.P汤普森
下载PDF
关于俄罗斯中产阶级形成的几个问题——定义、方法和数量评估 被引量:3
9
作者 叶·米·阿芙拉莫娃 孙嵩霞(译)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2-99,共8页
关键词 俄罗斯 阶级形成 国家与社会 中产阶级 定义 评估 社会群体 学术性期刊
下载PDF
阶级形成研究的三个面向:客观存在、主体建构和话语建构
10
作者 朱旭斌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28,32,共5页
一直以来,阶级形成研究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阶级形成研究与社会主义实践密切结合;二是阶级形成研究不断吸收其他思想资源。这使得百余年来,阶级形成研究相继形成三种主要的理论面向:阶级的客观存在、阶级的主体建构、阶级的话语建构;这... 一直以来,阶级形成研究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阶级形成研究与社会主义实践密切结合;二是阶级形成研究不断吸收其他思想资源。这使得百余年来,阶级形成研究相继形成三种主要的理论面向:阶级的客观存在、阶级的主体建构、阶级的话语建构;这三个面向分别呈现出结构主义(广义)、主体能动性、后结构主义的特征;阶级形成研究这一发展脉络与西方社会思想发展历程也是相契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形成研究 阶级的客观存在 阶级的主体建构 阶级的话语建构
下载PDF
资本、城市与国家:卡茨尼尔森对马克思阶级形成理论的重建
11
作者 李明宇 王志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3-38,共6页
卡茨尼尔森致力于对城市做出新的解读,以寻找空间变迁如何影响了19世纪之后阶级形成模式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其核心观点是,阶级形成是偶然和易变的过程,不同的空间环境生成多元的阶级模式。这种阶级分析突破了政治经济学解释路径,从政治... 卡茨尼尔森致力于对城市做出新的解读,以寻找空间变迁如何影响了19世纪之后阶级形成模式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其核心观点是,阶级形成是偶然和易变的过程,不同的空间环境生成多元的阶级模式。这种阶级分析突破了政治经济学解释路径,从政治、文化、资本、国家、历史等多维视角探究阶级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但由于缺乏阐释性的中介概念和机制,其元理论重建工作也面临着其独特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形成 卡茨尼尔森 城市 国家
下载PDF
社会变迁中香港中产阶级形成发展的启示
12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5-305,共1页
王建平撰文《社会变迁中香港中产阶级形成、发展的启示》指出,良好的自我认同与积极的社会认同是中产阶级成长的重要社会环境,这一点是中国中产阶级成长所面对的。中国大陆的中产阶级以前常常被定义为“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受到了... 王建平撰文《社会变迁中香港中产阶级形成、发展的启示》指出,良好的自我认同与积极的社会认同是中产阶级成长的重要社会环境,这一点是中国中产阶级成长所面对的。中国大陆的中产阶级以前常常被定义为“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不公正待遇,如来自精英的挤压与来自社会下层的误读。自然,中产阶级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自我认同本身也较为缺乏,这一点集中表现在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集体意识、缺乏积极的社会参与等。没有受到来自社会上下两方面的挤压,良好的社会关系也是中产阶级顺利成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阶级形成 香港 中产阶级 社会环境 自我认同 中国大陆 小资产阶级
下载PDF
工人阶级:从屈辱与愤恨中新生——具海根(Hagen Koo)著《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之读书笔记
13
《经济管理文摘》 2009年第22期57-58,共2页
1960至1980年代,韩国开始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快速工业化时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裹挟进这场浩浩荡荡的社会变迁之中。其变化之迅速与程度之剧烈,毫不亚于西欧社会历经数个世纪才完成的社会大转型。无疑,韩国政府对工业的积极干预与推... 1960至1980年代,韩国开始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快速工业化时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裹挟进这场浩浩荡荡的社会变迁之中。其变化之迅速与程度之剧烈,毫不亚于西欧社会历经数个世纪才完成的社会大转型。无疑,韩国政府对工业的积极干预与推动为韩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在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工业化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经济 工人阶级 读书笔记 阶级形成 工业化时期 新生 屈辱 政治
下载PDF
从中国工人阶级形成到中国共产党诞生
14
《中国工人》 2020年第7期68-71,共4页
一走上舞台中国工人阶级形成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打破了大清王朝"天朝上国"的闭关锁国梦,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此前闻所未闻的名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的60年中,在列强入侵之下,中国自给自... 一走上舞台中国工人阶级形成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打破了大清王朝"天朝上国"的闭关锁国梦,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此前闻所未闻的名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的60年中,在列强入侵之下,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瓦解,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孕育并缓慢发展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条约》 资本主义萌芽 工人阶级形成 列强入侵 大清王朝 天朝上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闭关锁国
下载PDF
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 被引量:121
15
作者 黄斌欢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0-188,245,共19页
本文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守经历放在嵌入性视角下进行考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同时脱嵌于乡村与城市社会的特点,且"双重脱嵌"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留守经历导致新生代工人脱嵌于乡村社会,而这一主体性伴随其进入城市,导... 本文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守经历放在嵌入性视角下进行考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同时脱嵌于乡村与城市社会的特点,且"双重脱嵌"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留守经历导致新生代工人脱嵌于乡村社会,而这一主体性伴随其进入城市,导致其脱嵌于城市的劳动现场。双重脱嵌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处于持续不断的流动与漂泊状态,从而使得自为意义上的阶级形成面临重重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与"工厂政体"和"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两种工人阶级形成的解释逻辑展开了对话,指出工人阶级的形成还需要考虑具体历史情境下的重新嵌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阶级形成 双重脱嵌 劳动表现
原文传递
西方工人阶级形成理论述评——立足中国转型时期的思考 被引量:32
16
作者 吴清军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203,共22页
本文立足于中国转型期的现实,梳理了20世纪60-90年代西方理论界出现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目的在于通过反思西方理论界对19世纪工人阶级形成的阐释,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当前中国工人阶级的转型。本文开篇就解释了工业化、无产化与工人阶级形... 本文立足于中国转型期的现实,梳理了20世纪60-90年代西方理论界出现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目的在于通过反思西方理论界对19世纪工人阶级形成的阐释,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当前中国工人阶级的转型。本文开篇就解释了工业化、无产化与工人阶级形成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人阶级形成理论是怎样从传统马克思主义中提出问题的。然后,结合评论,详细介绍了代表性人物汤普森、霍布斯鲍姆以及埃拉·卡兹尼尔森与阿里斯蒂德·泽尔博格的理论,梳理了他们在理论脉络上存在的逻辑关系,以及这些理论的贡献、缺陷和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 阶级形成 社会转型
原文传递
近代英国中产阶级形成中的问题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玲 陈祖洲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6-180,共15页
关键词 阶级形成 近代 “中产阶级 国中 历史学家 社会学家 不稳定性 社会地位
原文传递
传统产业工人阶级的“消解”与“再形成”——一个历史社会学的考察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建洲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6-185,共10页
中国的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市场转型的"第二次大转变"过程中,朝着两个方向分化:一是成为劳动力市场中的被雇佣者;二是成为下岗、失业者。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人阶级的身份而言,前者意味着工人阶级的"... 中国的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市场转型的"第二次大转变"过程中,朝着两个方向分化:一是成为劳动力市场中的被雇佣者;二是成为下岗、失业者。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人阶级的身份而言,前者意味着工人阶级的"再形成";后者则指向工人阶级的"消解"。本文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一过程予以了初步的回顾:国有企业的再造引发了传统产业工人位置的结构性变化;新工厂政体的打造(尤其是劳动关系制度)对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再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市场转型使得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在不同维度上,经历了一个阶级再形成的过程。当然,社会主义的市场转型与西方国家从前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套用经典理论来解释当前工人阶级再形成过程;但是,这种全然不同的工人阶级再形成实践,也为推动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问题意识与动力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产业工人 “第二次大转变” 身份 阶级消解 阶级形成
下载PDF
公民权与阶级关系再思考——基于公民权与阶级形成的视角读《危险的阶级》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湛宁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6-242,共7页
关键词 阶级形成 公民权 阶级关系 危险 社会学者 市场问题 贫穷问题 社会福利
原文传递
台湾中产阶级形成及发展趋向浅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蔡秀玲 《台湾研究》 CSSCI 2005年第4期44-48,共5页
中产阶级的形成是世界各地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不同,中产阶级产生的条件和构成也不完全相同。台湾的中产阶级是台湾特有的政经背景的产物,随着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 中产阶级的形成是世界各地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不同,中产阶级产生的条件和构成也不完全相同。台湾的中产阶级是台湾特有的政经背景的产物,随着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它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发展趋向 阶级形成 中产阶级 经济条件 社会政治 现代化进程 政治背景 国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