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强度吸气肌抗阻训练对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黏液分泌及运动耐力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许巧珍 蔡珍珠 黄惠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4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究高强度吸气肌抗阻训练对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黏液分泌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3月—2023年3月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的10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支气管扩张治疗干预,观察组则... 目的:探究高强度吸气肌抗阻训练对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黏液分泌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3月—2023年3月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的10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支气管扩张治疗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高强度吸气肌抗阻训练。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干预前后的排痰量、气道黏液分泌指标(痰液干/湿重及黏度)、运动耐力[6分钟步行试验(6MWT)及心率(HR)]及生存质量[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问卷)]。结果:观察组的支气管扩张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的排痰量、气道黏液分泌指标、运动耐力指标及SGRQ问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d、1周后观察组的排痰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干预2周后的排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干预1周及2周观察组的气道黏液分泌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MWT均显著长于对照组,HR及SGRQ问卷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强度吸气肌抗阻训练在支气管扩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气道黏液分泌及运动耐力状态,因此在支气管扩张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吸气肌抗训练 支气管扩张 气道黏液分泌 运动耐力
下载PDF
低负荷血流限制和高强度抗阻运动对男性运动青年大腿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彭永 胡江平 朱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401,共9页
背景:微循环作为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交换的唯一场所,与人体运动能力密切相关。抗阻运动是提高微循环功能的有效方式,但也有研究指出血流限制训练也能提高微循环功能,且具有负荷小和安全性高等优点。目的:比较6周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高强... 背景:微循环作为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交换的唯一场所,与人体运动能力密切相关。抗阻运动是提高微循环功能的有效方式,但也有研究指出血流限制训练也能提高微循环功能,且具有负荷小和安全性高等优点。目的:比较6周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高强度抗阻运动对运动型男性青年大腿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并从血管内皮功能角度探讨运动改善微循环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湖北民族大学60名体育专业男性大学生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高强度抗阻运动组和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每组20人。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进行6周(每周3次、每次90 min、运动强度为30%1RM)的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高强度抗阻运动组进行6周(每周3次、每次90 min、运动强度为70%1RM强度)的抗阻训练;对照组该时间段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运动训练。分别在干预开始的前1 d以及6周干预结束后次日的晨起空腹状态下对3组受试者微血管血流灌注量、经皮氧分压、肌氧饱和度、一氧化氮、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大腿围、肌力等指标进行测试。结果与结论:①运动干预后,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和高强度抗阻运动组的微血管血流灌注量加热值、血细胞移动速度加热值与对照组及运动干预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微血管血流灌注量加热值、血细胞移动速度加热值与高强度抗阻运动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经皮氧分压和肌氧饱和度与干预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运动干预后,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和高强度抗阻运动组一氧化氮、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对照组及运动干预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③运动干预后,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和高强度抗阻运动组大腿围和大腿肌肉力量与运动干预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④上述结果证实,6周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和高强度抗阻运动可能通过调节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血管因子的分泌,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大腿微循环功能,并增加大腿肌肉的收缩力量,且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对微血管血流灌注量、血细胞移动速度的干预效果更佳,因此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较高强度抗阻运动在提高微循环功能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负荷血流限制 强度 微循环功能 肌肉力量 微血管血流灌注量 经皮氧分压 肌氧饱和度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低强度抗阻结合血流限制训练12周青年人体成分、肌肉力量及动脉弹性功能
3
作者 贾月新 田赛赛 +1 位作者 祁晓红 张素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521-2527,共7页
背景:高强度抗阻训练能有效提高肌肉力量,但动脉硬化风险较高;高强度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动脉硬化水平;低强度抗阻结合血流限制训练不需要高负荷力量刺激肌肉,或许是提高肌肉力量、保持动脉弹性的科学训练方法。目的:探讨12... 背景:高强度抗阻训练能有效提高肌肉力量,但动脉硬化风险较高;高强度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动脉硬化水平;低强度抗阻结合血流限制训练不需要高负荷力量刺激肌肉,或许是提高肌肉力量、保持动脉弹性的科学训练方法。目的:探讨12周的低强度抗阻训练结合血流限制训练对青年人体成分、肌肉力量及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为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随机招募55名大学生并通过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高强度抗阻训练组、高强度抗阻结合有氧运动组及低强度抗阻结合血流限制训练组,分别进行为期12周的高强度抗阻训练、高强度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低强度抗阻训练结合血流限制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身体成分、肌肉力量及动脉弹性功能测试。结果与结论:12周的训练干预后,高强度抗阻训练组、低强度抗阻结合血流限制训练组的瘦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3组的最大重复次数(1RM)和膝关节等速肌力均显著增加(P<0.05),高强度抗阻结合有氧运动组、低强度抗阻结合血流限制训练组的动脉弹性功能显著改善(P<0.05)。结果表明:12周的高强度抗阻训练、低强度抗阻训练结合血流限制训练能显著改善身体成分;3种训练方式均能增加肌肉力量;12周的高强度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低强度抗阻训练结合血流限制训练均能改善动脉弹性功能,且低强度抗阻训练结合血流限制训练的效果优于高强度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因此,建议将低强度抗阻训练结合血流限制训练作为首选训练方式,以改善动脉弹性,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训练 有氧运动 血流限制训练 体成分 肌肉力量 动脉弹性功能
下载PDF
北半球不同强度、生命期阻塞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叶培龙 李艳 +2 位作者 王式功 汪栩加 尚可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9-645,651,共8页
分析了1968-2010年北半球阻塞高压频发区不同强度、生命期阻高的变化特征,从阻高强度和阻高生命期两方面分析阻高多发年、少发年与北半球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北半球的3个阻高频发区中,大西洋地区阻高出现总次数最多,太平洋地区次之... 分析了1968-2010年北半球阻塞高压频发区不同强度、生命期阻高的变化特征,从阻高强度和阻高生命期两方面分析阻高多发年、少发年与北半球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北半球的3个阻高频发区中,大西洋地区阻高出现总次数最多,太平洋地区次之,欧亚区最少;从阻高强度来看,3个阻高频发区强阻高次数均有减少趋势,以大西洋区最为显著,弱强度阻高变化趋势不明显;对于阻高生命期,长生命期阻高发生次数在21世纪以前变化不大,但近10年增加明显,短生命期阻高发生次数只有大西洋区在减少.大西洋区强阻高中长生命期阻高占25%,而太平洋区仅为14%,阻高强度越强时,出现长生命期阻高的概率也就越大.不同强度、生命期阻高对温度的影响差异显著.3个阻高频发区的长生命期阻高多发年与少发年温度差值的负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而正异常区主要在高纬度地区;大西洋区、太平洋区长生命期阻高在多发年引起中低纬度地区的降温及高纬度地区的增温比强阻高产生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高强度 生命期 北半球 温度
下载PDF
高强度抗阻振动热身诱导PAP对随后爆发性冲刺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帆 王竹影 +1 位作者 吴志建 宋彦李青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8-105,共8页
目的:探讨高强度抗阻热身结合振动刺激(WBV)以诱导激活后增强效应(PAP),对于随后爆发性冲刺表现的影响及其差异。方法: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以20名大学男性田径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分别接受3种不同高强度热身模式,包括WBV... 目的:探讨高强度抗阻热身结合振动刺激(WBV)以诱导激活后增强效应(PAP),对于随后爆发性冲刺表现的影响及其差异。方法: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以20名大学男性田径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分别接受3种不同高强度热身模式,包括WBV(振动训练30 s×5组、30 Hz、±1.8 mm)+PAP组(杠铃深蹲1次×5组×90%1 RM)、PAP组(杠铃深蹲1次×5组×90%1 RM)与CON控制组。不同高强度热身模式介入前后,受试者需完成前后测各1趟100 m测试,冲刺前后记录RPE。其中,WBV+PAP和PAP组,进行第1趟100 m冲刺测试,结束后休息4 min,随后分别接受3种不同高强度热身模式测试,随后立即检测运动自觉量值(RPE)并休息5 min,再进行第2趟100 m冲刺测试;CON组则是在第1趟100 m测试后,休息4 min,紧接进行第2趟100 m冲刺。实验过程中使用红外反射计时系统记录每10 m的累计与分段计时。结果:PAP组在10~20、80~90与90~100 m的分段表现明显快于CON组(P<0.05),WBV+PAP组在80~90与90~100 m的分段表现亦明显快于CON组(P<0.05);WBV+PAP组与PAP组在0~90与0~100 m的累计时间显著少于CON组(P<0.05);RPE值在第2趟100 m冲刺前与第2趟100 m冲刺后立即,PAP组显著低于CON组(P<0.05)。结论:无论高强度抗阻热身结合振动刺激还是单独进行高强度抗阻热身,皆能有效提升随后短距离冲刺表现,但高强度抗阻热身可显著改善10~20 m冲刺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强度训练 振动刺激 冲刺 热身
下载PDF
6周低强度加压组合高强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核心区和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车同同 李志远 +2 位作者 杨铁黎 陈子桐 王硕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3-341,共9页
目的:讨论与分析6周下肢低强度加压组合高强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核心区和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方法:招募北京队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24名,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8名运动员,进行为期6周且每周3次的训练实验。其中,加压组每... 目的:讨论与分析6周下肢低强度加压组合高强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核心区和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方法:招募北京队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24名,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8名运动员,进行为期6周且每周3次的训练实验。其中,加压组每周3次均为低强度加压半蹲起训练,常规组每周3次均为高强度半蹲起训练,结合组为每周2次低强度加压半蹲起训练和1次高强度半蹲起训练。分析6周训练前后身体核心区肌群最大力量和静态肌肉耐力、等速肌力、卧推和深蹲最大力量的变化。结果:1)6周干预训练后,结合组身体核心区肌群的腹屈、背伸和向右侧转的最大力量显著增大(p<0.05),加压组身体核心区肌群的腹屈和向右侧屈最大力量显著增大(p<0.05),常规组身体核心区肌群的腹屈最大力量增大显著(p<0.05)。2)6周干预训练后,结合组腰背肌屈、伸静态耐力均显著增强(p<0.05),加压组和常规组腰背肌屈静态耐力均显著增强(p<0.05)。3)6周干预训练后,在角速度为60(°)/s时,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对左膝屈曲的峰值力矩有显著性影响(p<0.05,F=6.00),结合组左膝屈曲、右膝屈曲和左膝伸展的峰值力矩显著增大(p<0.05),加压组左膝伸展峰值力矩显著增大(p<0.05);在角速度为180(°)/s时,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对右膝伸展峰值力矩有显著性影响(p<0.05,F=4.52),结合组右膝伸展和左膝屈曲的峰值力矩显著增大(p<0.05)。4)6周干预训练后,结合组卧推和深蹲最大力量均显著增大(p<0.05),加压组深蹲最大力量显著增大(p<0.05)。结论:6周低强度加压组合高强度抗阻训练在提高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身体核心区肌群的最大力量和静态耐力、膝关节等速肌力、深蹲和卧推最大力量方面的影响效果优于分别单独使用低强度加压训练和高强度抗阻训练。两者组合训练除了能更好地发展受限部位的肌肉以外,还可以使未受限部位的肌肉得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加压训练 强度训练 血流限制 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 最大力量 肌肉静态耐力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采用高强度间歇抗阻训练的效果
7
作者 王桂香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36期146-150,共5页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采用高强度间歇抗阻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12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观察组给...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采用高强度间歇抗阻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12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观察组给予高强度间歇抗阻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功能锻炼。比较两组训练前后心功能指标、血清学指标、生活质量。结果:训练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氨基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观察组体力、工作状况、一般生活功能和社会心理状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开展高强度间歇抗阻训练能有效提升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血清指标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强度间歇抗训练
下载PDF
高应力极软破碎岩层巷道高强度耦合支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130
8
作者 王卫军 彭刚 黄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3-228,共6页
从控制围岩集中应力转移和缩小围岩破碎区范围出发,分析了牛马司矿业公司水井头煤矿-300 m东大巷的变形破坏特征,得出该巷道围岩失稳机制,指出原支护方式的主动让压、支护强度低是导致巷道剧烈变形的主要原因。通过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 从控制围岩集中应力转移和缩小围岩破碎区范围出发,分析了牛马司矿业公司水井头煤矿-300 m东大巷的变形破坏特征,得出该巷道围岩失稳机制,指出原支护方式的主动让压、支护强度低是导致巷道剧烈变形的主要原因。通过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提出了采用高强度锚杆、强力锚索、注浆加固围岩的高阻让压和高强度支护技术,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和耦合支护原理,确定了合理的各支护环节的支护时间:U型钢支护在锚杆支护32 h后进行;注浆支护在U型钢支护10 d后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 极软岩层 让压、强度支护
下载PDF
不同运动对男青年BMD、肌肉适能和肌骨共调节因子的影响
9
作者 李庆 卜淑敏 +1 位作者 张丽 李龙菡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6-1121,1132,共7页
目的比较8周抗阻联合高强度间歇同期训练、单独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单独抗阻训练对男青年骨密度、肌肉适能以及血清肌骨共调节因子骨钙素和鸢尾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39名男青年,随机分为抗阻训练(RT)、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抗阻联合高... 目的比较8周抗阻联合高强度间歇同期训练、单独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单独抗阻训练对男青年骨密度、肌肉适能以及血清肌骨共调节因子骨钙素和鸢尾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39名男青年,随机分为抗阻训练(RT)、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抗阻联合高强度间歇同期训练(CT)三组后,分别进行为期8周的运动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48 h测试受试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体成分、最大摄氧量、肌肉力量、爆发力以及血清骨钙素和鸢尾素水平。结果三种运动干预均能显著提高男青年的瘦体重,但只有HIIT(P<0.01)和CT干预(P<0.05)能显著降低男青年的体脂率;三种运动干预均能显著提高男青年的股骨BMD,但只有HIIT(P<0.05)和RT(P<0.05)干预能显著提高男青年的腰椎BMD;RT和CT干预能显著提升男青年的卧推、硬拉、划船、深蹲的最大力量(P<0.01)和反向纵跳高度(P<0.01),而HIIT干预只能显著提升深蹲的最大力量(P<0.01);三种运动干预均能显著提高男青年的血清鸢尾素和骨钙素水平。结论三种运动干预均能增加男青年的瘦体重、股骨BMD以及血清肌骨调节因子鸢尾素和骨钙素水平,但CT对腰椎BMD的提升效果小于HIIT和RT,而RT和CT对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提升效果大于HI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训练 联合强度间歇同期训练 骨密度 鸢尾素 骨钙素
下载PDF
“HISRT+LBFRT”综合性训练对我国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爆发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甘荔桔 回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6-122,共7页
为探索HISRT(High-intensity and speed resistance training)、LBFRT(Low-intensity 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以及"HISRT+LBFRT"综合训练对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爆发力的影响效果,将18名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分成HISRT... 为探索HISRT(High-intensity and speed resistance training)、LBFRT(Low-intensity 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以及"HISRT+LBFRT"综合训练对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爆发力的影响效果,将18名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分成HISRT实验组(n=6)、"HISRT+LBFRT"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3个组根据实验的不同阶段内容设计要求,共计进行了为期8周的训练。结果显示:8周的训练使得HISRT组、"HISRT+LBFRT"组的20m加速跑和助跑摸高成绩显著提高。其中HISRT组20m加速跑成绩增长了6. 65%,助跑摸高成绩增长了3. 68%;"HISRT+LBFRT"组20m加速跑成绩增长了7. 14%,助跑摸高成绩增长了3. 96%;而对照组20m加速跑和助跑摸高成绩仅提高了1. 06%和0. 91%。证实"HISRT+LBFRT"综合训练法可以在训练强度下降和损伤风险减少的前提下,达到和高强度HISRT抗阻训练一致,甚至更好的效果。该方法适用于我国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爆发力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快速抗训练 强度血流限制训练 校男子篮球运动员 爆发力
下载PDF
深层肌肉刺激仪预防高强度抗阻训练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莉 黎敏婷 +3 位作者 杨萃 李国辉 李素淑 彭琪媛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41-347,共7页
目的:观察深层肌肉刺激仪(DMS)对缓解健康成年人高强度抗阻训练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至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实习及进修人员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 目的:观察深层肌肉刺激仪(DMS)对缓解健康成年人高强度抗阻训练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至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实习及进修人员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试验过程中治疗组脱落4例。两组均通过肱二头肌高强度向心-离心抗阻训练,诱发延迟性肌肉酸痛。在训练后即刻和训练后24 h,治疗组给予DMS干预,对照组给予DMS假干预治疗。在训练前、训练后、即刻干预后、24 h后、24 h干预后分别采用VAS评分、肌骨超声进行评估,观察训练前后不同时间节点的各项观察指标变化情况,对DMS在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方面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即刻干预后,治疗组的VAS评分、RI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干预后,治疗组的VAS评分却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RI值仍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干预后,两组的PS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24 h干预后,治疗组的PSV值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流分级随着时间延长,其值出现显著性改变(P<0.001),其血流分级值由大到小排序:干预后、训练后、24 h干预后、24 h后、训练前。对照组血流分级随着时间延长,其值出现显著性改变(P<0.001),其血流分级值由大到小排序:训练后、干预后、24 h干预后、24 h后、训练前。结论:DMS能够缓解高强度抗阻训练后即刻出现的局部肌肉酸痛和肌肉僵硬,而对于DMS作用于训练24 h后出现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则无正面影响,反而会加重肌肉酸痛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肌肉刺激仪 强度训练 延迟性肌肉酸痛
原文传递
1998年、201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环流形势对比分析
12
作者 陈婷 丁玄 方韵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9年第1期107-114,共8页
1998年、2017年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性大暴雨天气,造成了流域性的洪涝灾害,损失较大。利用全国降水实况资料及NCEP 2.5? &#215;2.5?全球高度场再分析数据,对比分析两年大尺度环流形势差异,结论如下:1) 1998年... 1998年、2017年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性大暴雨天气,造成了流域性的洪涝灾害,损失较大。利用全国降水实况资料及NCEP 2.5? &#215;2.5?全球高度场再分析数据,对比分析两年大尺度环流形势差异,结论如下:1) 1998年、2017年6月500 hPa亚欧中高纬地区均存在阻塞形势,其中1998年为两脊一槽的双阻型、2017年为两槽一脊的单阻型;2) 1998年暴雨过程出现在乌山阻高强度指数达最大后的减弱前期,2017年暴雨出现在乌山阻高强度指数加强的时段;3) 1998年副高强度属历史罕见,副高位置异常偏西偏南,并且长江中下游出现“二度梅”,2017年副高位置较历年偏西偏南,但异常程度低于1998年;4) 1998年和2017年6月100 hPa南亚高压均呈青藏高压模态,较历年偏南偏强,对应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并西伸,两者相向而行,造成长江流域多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形势 乌山阻高强度指数 西太平洋副热带 南亚
下载PDF
关注老年骨骼肌减少症 被引量:6
13
作者 贾静 刘谦 +2 位作者 刘琦 刘金平 王云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181-183,共3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群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骨骼肌减少症(肌少症)是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及力量降低,以机体活动功能下降引起相关跌倒、残疾等不良事件为特征的疾病。肌少症在老年人群发病率为10%~20%,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群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骨骼肌减少症(肌少症)是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及力量降低,以机体活动功能下降引起相关跌倒、残疾等不良事件为特征的疾病。肌少症在老年人群发病率为10%~20%,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是目前全球老年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肌少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体活动 人群健康 人群发病率 Rosenberg 胰岛素抵抗 强度训练 数量估计 流行病学研究 体力活动 DEX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