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间、罪孽及其他——试论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中的“环”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龙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83-86,共4页
在阿兰·罗伯 格里耶小说中,"环"不仅表现为闪烁不定的意象,更包含着时间与罪孽的深层象征以及对世界的描述。时间与罪孽所共有的环形象征揭示出人的行动与时间,进而是人与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罗伯 格里耶在此要求将人与... 在阿兰·罗伯 格里耶小说中,"环"不仅表现为闪烁不定的意象,更包含着时间与罪孽的深层象征以及对世界的描述。时间与罪孽所共有的环形象征揭示出人的行动与时间,进而是人与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罗伯 格里耶在此要求将人与物彼此分离,力图从认识论角度把握真正的现实,但他对世界的理解却最终是不可知的。总体看来,罗伯 格里耶对"环"的写法,从某种程度上也应合了他的小说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兰·罗伯-格里耶 时间 罪孽 认识论
下载PDF
看看吧,这个世界!——纪念阿兰·罗伯-格里耶
2
作者 陈路 《译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8-220,共3页
  2008年2月17日至18日的夜间,八十五岁的阿兰·罗伯一格里耶终于合上了双眼,永远地结束了对这个世界的窥视.这位"新小说的教父"曾在2004年3月当选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但直至逝世都没有去列席过一次该学院的会议,用自己...   2008年2月17日至18日的夜间,八十五岁的阿兰·罗伯一格里耶终于合上了双眼,永远地结束了对这个世界的窥视.这位"新小说的教父"曾在2004年3月当选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但直至逝世都没有去列席过一次该学院的会议,用自己个性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一头衔的终极不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小说派 出版社 《嫉妒》 阿兰·罗伯-格里耶 这个世界
原文传递
陌生的名人——阿兰·罗伯-格里耶访谈录 被引量:3
3
作者 伊莱娜·弗兰 单燕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2-115,共4页
阿兰·罗伯-格里耶,1922年生于布雷斯特,就学于巴黎,于国立农艺学校获得农艺工程师证书,长期在国外工作.他的文学生涯开始于1953年,成名作<橡皮>.从此,他共出版了二十多本书,制作了七部电影,并在美国讲学,被认为是"新小... 阿兰·罗伯-格里耶,1922年生于布雷斯特,就学于巴黎,于国立农艺学校获得农艺工程师证书,长期在国外工作.他的文学生涯开始于1953年,成名作<橡皮>.从此,他共出版了二十多本书,制作了七部电影,并在美国讲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代表.法国<读书>杂志第二百八十七期刊登了伊莱娜·弗兰整理的阿兰·罗伯-格里耶访谈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兰·罗伯-格里耶 人物访谈 文学 法国
原文传递
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中的描写:客观?主观?
4
作者 费昕昕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年第11期96-97,共2页
新小说派的描写,尤其是新小说派代表人物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作品中的描写总会被贴上"客观性"的标签,但作家本人却认为"新小说只追求绝对的主观性"。本文试从罗伯-格里耶理论文集《为了一种新小说》的具体观... 新小说派的描写,尤其是新小说派代表人物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作品中的描写总会被贴上"客观性"的标签,但作家本人却认为"新小说只追求绝对的主观性"。本文试从罗伯-格里耶理论文集《为了一种新小说》的具体观点出发,结合其小说《嫉妒》,《橡皮》中具体章节,探究其小说描写中主观性的问题,证明其上述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小说 阿兰·罗伯-格里耶 客观性 主观性
原文传递
午夜出版社
5
作者 陈侗 《美术之友》 2003年第5期30-33,共4页
关键词 午夜出版社 兰东 阿兰·罗伯-格里耶 巴黎 法国 贝尔纳 罗姆 电子邮箱 电子邮件
下载PDF
《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总目录(总第217—222期)
6
作者 布跃华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08年第6期46-48,共3页
关键词 作家 文学奖 获奖小说 访谈录 阿兰·罗伯-格里耶 瓦尔泽 帕斯捷尔纳克 克莱齐奥 诗歌奖 布克奖 契诃夫 图书奖 回忆录 叙事散文 普利策奖 普利策新闻奖 俄罗斯 巴赫 编译 菲利普·罗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