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列克谢耶维奇与奥波亚兹
1
作者 张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5-102,共8页
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印证了俄国形式主义即奥波亚兹有关文学史演变规律的一个假说:文学的边缘文体始终在向文学的中心地带发起冲击,这种冲击完全可以称之为一种斗争或角逐。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不仅标志着文学边缘文体的... 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印证了俄国形式主义即奥波亚兹有关文学史演变规律的一个假说:文学的边缘文体始终在向文学的中心地带发起冲击,这种冲击完全可以称之为一种斗争或角逐。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不仅标志着文学边缘文体的一次成功“暴乱”,致使其得以登堂入室,由非正宗摇身一变而为“正室”,从而导致旧的文学观念的被再次刷新。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成功,意味着在整个20世纪命途多舛的俄国形式主义——奥波亚兹有关文学史的观念和假说,非但没有因其代表人物的悲剧性遭遇而销声匿迹,反而得到越来越新的文学现象的印证。实践表明: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的文学史观,具有文学本体论的品质,是对文学内部规律的一种总结和归纳,应该得到文学界应有的关注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 奥波亚兹 诺贝尔文学奖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史观
下载PDF
阿列克谢耶维奇“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
2
作者 焦楚楚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5期24-27,共4页
“非虚构”文学,后缀的“文学”二字,将“非虚构”写作归属为“文学”,而不是“新闻”或其他的非文学体裁,对这种书写进行了初步的文体划分,是对非虚构文学“文学性”的内在基本要求和审美性质的承认。非虚构文学的文学性贯穿文本的整... “非虚构”文学,后缀的“文学”二字,将“非虚构”写作归属为“文学”,而不是“新闻”或其他的非文学体裁,对这种书写进行了初步的文体划分,是对非虚构文学“文学性”的内在基本要求和审美性质的承认。非虚构文学的文学性贯穿文本的整个生成过程,包括作者对主题和写作形式的选择和构思,对人物情感的发掘和表达;文本生成后,读者阅读时直接感受和阅读接受中“再创造”的可能性等,这一系列过程都是文学作品所共有的,但“非虚构”作为一种特别的作家介入写作的文体,其“文学性”带有“非虚构”的独特特点和品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主要体现为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对现实主义的深化、对被采访者声音的复调书写等。其“非虚构”写作挖掘沉默者的声音,以女性身份书写战争中的女性和小孩,不同于以往宏大的战争叙事,向读者展示了战争的另一个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文学 阿列克谢耶维奇 文学性
下载PDF
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的复调艺术研究
3
作者 王铁卫 《黄河之声》 2024年第1期80-83,共4页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复调式书写,使《二手时间》呈现出“对话性”“多声部”“未完成性”等特点。她的复调不仅继承了阿达莫维奇等人的叙事特征,还有自己独到的创新,她将不同时空不同空间的人安排在一起同时进行对同一主题的“合唱”,对文...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复调式书写,使《二手时间》呈现出“对话性”“多声部”“未完成性”等特点。她的复调不仅继承了阿达莫维奇等人的叙事特征,还有自己独到的创新,她将不同时空不同空间的人安排在一起同时进行对同一主题的“合唱”,对文字的精心排兵布阵使各个声部有机统一,其作品深刻的内涵和多元化的叙事模式,不仅消除了独白叙事的一言堂,而且客观上起到了消解单一历史结论的作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处处体现着复调书写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 复调 对话性 多声部性 未完成性
下载PDF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文体危机及其突围——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写作为参照
4
作者 赵晨宇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9-194,共6页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得到了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文学界的非虚构热悄然兴起。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成功将非虚构写作锻造为新媒介语境下的文学焦点,甚至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得到了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文学界的非虚构热悄然兴起。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成功将非虚构写作锻造为新媒介语境下的文学焦点,甚至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如萧相风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梁鸿的“梁庄”系列、乔叶的《拆楼记》、李娟的《冬牧场》等。这些作品促进了非虚构写作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介入中国当代文学现场,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非虚构写作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非虚构文学 阿列克谢耶维奇 《人民文学》 文学作品 非虚构写作 文学创作 冬牧场
下载PDF
当非虚构小说与女性主义叙事相遇——以阿列克谢耶维奇小说为例
5
作者 韩乐菲 杨建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6期6-12,共7页
女性主义叙事学作为女性主义文评与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相结合的产物,为女性主义文本阐释提供了新视角。在当前非虚构小说浪潮裹挟下,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研究领域必然要走出虚构文本的舒适区,在非虚构文本视域下探索文体更迭带来的影响。... 女性主义叙事学作为女性主义文评与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相结合的产物,为女性主义文本阐释提供了新视角。在当前非虚构小说浪潮裹挟下,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研究领域必然要走出虚构文本的舒适区,在非虚构文本视域下探索文体更迭带来的影响。就“非虚构+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模式而言,非虚构小说中关注弱势群体的特点与女性主义叙事吻合,这使二者的结合研究成为可能。阿列克谢耶维奇小说具有较强典型性,可视为非虚构领域下女性书写的巨大突破。其非虚构文体特点与女性主义叙事互相影响,使得叙述话语突破了传统叙事模式,并使读者在阅读中构建真实的女性化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小说 女性主义叙事学 叙述话语 叙述视角 女性化性别特征 阿列克谢耶维奇
下载PDF
历史与艺术:阿列克谢耶维奇口述小说的两种“真实” 被引量:3
6
作者 侯海荣 杨慧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75-81,共7页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苦难记录中淬炼文学的人学本质,构建的不仅是一座个体记忆库与情感档案库、国情信息库与历史资料库,亦是一座教育资源库与文化遗产库。作品以微弱记忆承载宏大叙事,以他者言说代替全知视角,若干叙事主体在同一部作品语...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苦难记录中淬炼文学的人学本质,构建的不仅是一座个体记忆库与情感档案库、国情信息库与历史资料库,亦是一座教育资源库与文化遗产库。作品以微弱记忆承载宏大叙事,以他者言说代替全知视角,若干叙事主体在同一部作品语境中属于相同或相关的"行动元",众声喧哗形成的"复调和弦"凭借超强的历史代入感,爆发出直面真实的巨大力量。小说所分享的,正是俄罗斯民族历史文化中最幽微、最隐蔽的部分。缘于著作以采访形式辑录而成,文本的叙事策略与文学性之间具有一定的间性特征,同时"非虚构"作为一种创作精神与美学判断,其哲学依据与伦理诉求都是有限的,被采访人不可避免地受到"罗生门效应""回想增长率"等的机制干预。阿列克谢耶维奇透过个体具象的创伤与破碎,引领受众抵达关乎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悲慨与忧思,获得的是政治诗学与文艺美学的双重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 非虚构写作 历史真实 艺术真实
下载PDF
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完美接续——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巨型人道主义叙事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建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5,共12页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一个完美接续俄罗斯文学传统的风格鲜明、成就巨大的作家。她将真实和真理当作写作的重要原则,并自觉地使自己的写作成为进入历史内部的写作。她摆脱了个人化写作和形式主义写作的消极模式,关注重要的题材和主题,直面...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一个完美接续俄罗斯文学传统的风格鲜明、成就巨大的作家。她将真实和真理当作写作的重要原则,并自觉地使自己的写作成为进入历史内部的写作。她摆脱了个人化写作和形式主义写作的消极模式,关注重要的题材和主题,直面巨大灾难,回答迫切问题,表现出一种巨型人道主义的叙事精神。从写作方式来看,她的写作是一种低调的写作,即通过倾听与记录来获取写作资源,而不是通过随意的想像进行胡编乱造。对于我们时代的文学来讲,她的经验显得尤其重要与宝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 巨型人道主义 俄罗斯文学
下载PDF
以情感书写历史——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情感表现艺术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嫚 李志峰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64-68,88,共6页
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与其说纪录的是灾难史,不如说是一部人类的"情感史"。文章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为例,探讨其书写情感的艺术技巧。她将真实的情感隐匿于看似... 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与其说纪录的是灾难史,不如说是一部人类的"情感史"。文章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为例,探讨其书写情感的艺术技巧。她将真实的情感隐匿于看似毫无表情的客观记录背后,造成触目惊心的效果;将个人记忆带入历史的反思,在叙事结构中积蓄情感;最后以复调的手法,让个体经验与集体情感进行多重对话与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 情感 非虚构写作 叙事结构 复调
下载PDF
试论阿列克谢耶夫对聊斋小说标题的俄译 被引量:2
9
作者 岳巍 李绪兰 《蒲松龄研究》 2009年第2期124-136,共13页
瓦·米·阿列克谢耶夫是俄罗斯伟大的汉学家和苏联汉学的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研究,深得中国文化之精髓。因为在汉学研究方面卓有建树,阿列克谢耶夫被誉为"阿翰林"。阿翰林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他翻译... 瓦·米·阿列克谢耶夫是俄罗斯伟大的汉学家和苏联汉学的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研究,深得中国文化之精髓。因为在汉学研究方面卓有建树,阿列克谢耶夫被誉为"阿翰林"。阿翰林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他翻译的聊斋小说译笔准确,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俄译聊斋小说标题既忠于原义,又灵活多样,充分展现了阿翰林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翻译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小说 阿列克谢耶夫 标题翻译
下载PDF
哈尔滨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数字化修复 被引量:4
10
作者 谷岩 刘源 臧澄澄 《山西建筑》 2015年第15期1-3,共3页
介绍了哈尔滨市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建筑的概况,分析了该教堂的建筑风格及主体结构,论述了数字化修复对保留历史建筑所具有的意义及其优越性,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该教堂的修复工作,并通过数字化资料修复研究再现真实的哈尔滨古教堂建... 介绍了哈尔滨市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建筑的概况,分析了该教堂的建筑风格及主体结构,论述了数字化修复对保留历史建筑所具有的意义及其优越性,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该教堂的修复工作,并通过数字化资料修复研究再现真实的哈尔滨古教堂建筑,对我国其他古建筑的修复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数字化修复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下载PDF
一部用宽广视野思考历史的力作——В.В.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新著《历史的社会潜力》评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宇春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5年第5期135-136,共2页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夫 历史学家 社会现实 潜力 院士 俄罗斯科学院 力作 著名学者 组成部分
下载PDF
战争·女性·苦难——评阿列克谢耶维奇《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被引量:1
12
作者 金晶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57-59,共3页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长篇回忆录《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一部由女兵们的回忆组成的和声,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女人眼里的战争,写出了战争对女人的毁灭、战火中女性的坚忍与顽强,更是在女人们的哭泣声中触碰...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长篇回忆录《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一部由女兵们的回忆组成的和声,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女人眼里的战争,写出了战争对女人的毁灭、战火中女性的坚忍与顽强,更是在女人们的哭泣声中触碰了生与死、爱与恨、自卫与杀人、人性与兽性、苦难与幸福等永恒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我是女兵 也是女人》战争 女性 苦难
下载PDF
复调叙事诗学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女性书写的创新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成军 石宇博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7年第1期87-88,共2页
"复调叙事诗学"是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中最显著的特色,也是其文学价值所在。其复调式女性书写的特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在作品的人物设置上,各种人物身份各不相同,但他们共同组成了一首"多声部"乐曲;二、反战主题... "复调叙事诗学"是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中最显著的特色,也是其文学价值所在。其复调式女性书写的特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在作品的人物设置上,各种人物身份各不相同,但他们共同组成了一首"多声部"乐曲;二、反战主题是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灵魂核心;三、以"叙事人讲述体"为主要特征的叙述方式是其作品的独特艺术美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 复调叙事诗学 女性书写 创新
下载PDF
现代化、区域主义与苏联解体——阿列克谢耶夫的俄国史观
14
作者 张广翔 高笑 《俄罗斯学刊》 2018年第4期95-111,共17页
维·瓦·阿列克谢耶夫教授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苏联和俄罗斯时期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他本人及其学派立足于乌拉尔、西伯利亚边疆的历史与现实,对俄国—苏联历史进行多方面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在俄国现代化研究方面... 维·瓦·阿列克谢耶夫教授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苏联和俄罗斯时期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他本人及其学派立足于乌拉尔、西伯利亚边疆的历史与现实,对俄国—苏联历史进行多方面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在俄国现代化研究方面,他驳斥了"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以来的历史主题"的观点,提出了"现代化,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才是俄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的观点;在历史研究方面,他指出史学家应重视并推崇"历史经验"的研究,借此解决当代现实问题;在区域主义研究方面,他强调发展"区域主义"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解决民族纷争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苏联社会主义研究方面,他批判了史学界对苏联社会主义的狭隘理解和认知,提出将其置于现代化背景下研究的新思路。阿列克谢耶夫的研究强调俄国历史的独特性和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阿列克谢耶夫 现代化 区域主义
下载PDF
阿列克谢耶夫俄译《聊斋志异》对中国古代服饰的阐释
15
作者 李逸津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83-86,共4页
俄罗斯现代汉学泰斗B·M·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俄译《聊斋志异》,对书中所涉及的中国民间生活习俗、服饰礼仪等作了细致的注释和解说。这就使得他的《聊斋志异》译本不只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还具有民俗学、文化学研究的性质。其注... 俄罗斯现代汉学泰斗B·M·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俄译《聊斋志异》,对书中所涉及的中国民间生活习俗、服饰礼仪等作了细致的注释和解说。这就使得他的《聊斋志异》译本不只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还具有民俗学、文化学研究的性质。其注释中对中国古人鞋帽、头巾、袍带、袜子、腰包、足缠等服饰的介绍和阐释,不仅有助于中国服饰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对中国本国的民俗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夫 俄译 《聊斋志异》 服饰
下载PDF
记忆的责任——论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中的伦理书写
16
作者 朱文哲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91-93,共3页
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自2015年获诺奖以来,褒贬不一。许多批评者认为其创作文学性欠佳,而政治性过浓。然而,阿氏作品的真正魅力与内在价值既非文学修辞,亦非政治批判,而是其更具终极关怀色彩的伦理书写。她至少从三个层面... 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自2015年获诺奖以来,褒贬不一。许多批评者认为其创作文学性欠佳,而政治性过浓。然而,阿氏作品的真正魅力与内在价值既非文学修辞,亦非政治批判,而是其更具终极关怀色彩的伦理书写。她至少从三个层面上表达了她饱含深情的伦理诉求,即如何更为公允地对待历史、个体与他者。可以说,在伦理学意义上,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表现出了超乎于文学性与政治性之争的厚重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 文学性 政治性 伦理书写
下载PDF
俄科学院院士阿列克谢耶夫在我院做学术报告
17
作者 陈秋杰 《西伯利亚研究》 2004年第6期62-62,共1页
关键词 俄罗斯 阿列克谢耶夫 学术报告 中国 苏联解体 意识形态
下载PDF
阿列克谢耶夫俄译《聊斋志异》对中国民间信仰与崇拜的介绍和阐释
18
作者 李逸津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3年第2期30-36,共7页
现代俄罗斯汉学泰斗B·M·阿列克谢耶夫的俄译《聊斋志异》注释,不只是文字、词语的解说,同时还具有民俗学、文化学研究的性质。他的这些注释与其本人在中国搜集到的民间绘画、雕刻等实物资料相配合,比之一般外国汉学家的解说... 现代俄罗斯汉学泰斗B·M·阿列克谢耶夫的俄译《聊斋志异》注释,不只是文字、词语的解说,同时还具有民俗学、文化学研究的性质。他的这些注释与其本人在中国搜集到的民间绘画、雕刻等实物资料相配合,比之一般外国汉学家的解说更为细致、生动和可信。同时,阿列克谢耶夫在注释中还时时将中国人的民间崇拜与西方和俄国相对照,这就使域外读者得以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更深刻地领悟中国文化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夫 《聊斋志异》 俄译注释 中国民间信仰 阐释
下载PDF
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性采写特色——以《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菊琴 宋宁刚 《新闻知识》 2016年第9期75-77,共3页
白俄罗斯著名记者、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性采访、报道和写作卓有特色。她敢于面对和挑战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在写作中,极力尊重事实,强化作品的记录性,尽可能地去除个人好恶,削减个人的倾向性;但同时,她又强调尊重个人、尤... 白俄罗斯著名记者、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性采访、报道和写作卓有特色。她敢于面对和挑战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在写作中,极力尊重事实,强化作品的记录性,尽可能地去除个人好恶,削减个人的倾向性;但同时,她又强调尊重个人、尤其是社会(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的感受性,以极为个人性的细节,敲碎僵硬的事实,把读者带到事件和灾难——根本上说是人性的纵深处。这就使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性采访报道和写作具有了强烈的人道精神。她的关注点,也即她采写的事件本身体现着她的精神关怀,她的记录式写作方面的取存选择方式更是体现着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纪实采访 人道精神
下载PDF
试谈阿列克谢耶夫对《聊斋志异》的解读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琼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第1期193-195,共3页
阿列克谢耶夫是前苏联伟大的汉学家,他对《聊斋志异》的翻译和研究是他平生最为得意的学术成果之一。本文拟通过解读他关于《聊斋志异》的一篇学术论文,提炼出阿列谢耶夫在该论文中力图阐释的问题——中国士大夫阶层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 阿列克谢耶夫是前苏联伟大的汉学家,他对《聊斋志异》的翻译和研究是他平生最为得意的学术成果之一。本文拟通过解读他关于《聊斋志异》的一篇学术论文,提炼出阿列谢耶夫在该论文中力图阐释的问题——中国士大夫阶层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矛盾的悲剧,并分析出阿列谢耶夫对《聊斋志异》这样解读的原因,是基于与蒲松龄对社会问题的共同认识。最后,通过论证也指出阿列克谢耶夫这篇论文的偏颇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夫《聊斋志异》 “《聊斋》中的儒生悲剧和士大夫的意识形态” 知识分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