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远大前程》中皮普的阿妮玛原型及其发展过程 被引量:2
1
作者 郭荣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1-53,共3页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小说以主人公皮普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皮普远大前程破灭的整个过程。以荣格的阿妮玛原型理论来分析皮普的整个人生中的阿妮玛原型及其发展过程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认识主...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小说以主人公皮普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皮普远大前程破灭的整个过程。以荣格的阿妮玛原型理论来分析皮普的整个人生中的阿妮玛原型及其发展过程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认识主人公皮普的个人成长经历及其坎坷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普 阿妮玛原型 乔夫人 毕蒂 埃斯苔娜
下载PDF
桃花意象与阿妮玛原型 被引量:2
2
作者 齐红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3期138-143,共6页
本文通过对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意象背后之文化积淀的三个解读层面的追问,上溯《诗经》源头,下至《桃花扇》一剧,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咏桃名篇进行以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之阿妮玛原型为新的文化视角的解读,从而发现阿妮玛在其统... 本文通过对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意象背后之文化积淀的三个解读层面的追问,上溯《诗经》源头,下至《桃花扇》一剧,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咏桃名篇进行以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之阿妮玛原型为新的文化视角的解读,从而发现阿妮玛在其统一分裂中所形成的两大模式:回家与艳遇,揭示出阿妮玛正是占有并利用了个人来使作品魅力无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妮玛 花意象 集体无意识 桃源 《桃花扇》 解读层 《桃花源诗并记》 两种模式 《诗经》 李香君
下载PDF
IP电视剧中的“阿妮玛”原型——以《倾世皇妃》《醉玲珑》为例
3
作者 吴佳蔚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17-21,共5页
"阿妮玛"原型是荣格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以"阿妮玛"原型理论为切入点,从"阿妮玛"原型的具体投射以及"阿妮玛"原型的双重特征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IP电视剧《倾世皇妃》和《... "阿妮玛"原型是荣格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以"阿妮玛"原型理论为切入点,从"阿妮玛"原型的具体投射以及"阿妮玛"原型的双重特征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IP电视剧《倾世皇妃》和《醉玲珑》中的主人公形象,对"阿妮玛"原型理论也可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妮玛”原型 具体投射 双重特征
下载PDF
狂热与神秘的契合——从荣格的“阿妮玛与阿尼姆斯”看双性共体诗学的文本特质
4
作者 俞晓红 《作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0-92,共3页
双性共体诗学自产生之初就受到了许多争议和误解。本文借助荣格的"阿妮玛与阿尼姆斯"理论,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奥兰多》中主角形象的解读及分析艾米莉.勃朗特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厉夫的塑造,展现双性共体诗学的合... 双性共体诗学自产生之初就受到了许多争议和误解。本文借助荣格的"阿妮玛与阿尼姆斯"理论,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奥兰多》中主角形象的解读及分析艾米莉.勃朗特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厉夫的塑造,展现双性共体诗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妮玛 阿尼姆斯 双性共体诗学 伍尔夫 艾米莉·勃朗特
原文传递
阿妮玛、阿尼姆斯与《呼啸山庄》
5
作者 陈万林 《大众心理学》 2009年第9期21-21,共1页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 Bronte,1818—1848)在其名著《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中,塑造了一个品质恶劣、人性扭曲的男主人公希克厉的形象:“他简直就是一个魔鬼”,阴险恶毒,赤裸裸地形似一个虐待狂。他对于...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 Bronte,1818—1848)在其名著《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中,塑造了一个品质恶劣、人性扭曲的男主人公希克厉的形象:“他简直就是一个魔鬼”,阴险恶毒,赤裸裸地形似一个虐待狂。他对于新婚的妻子,对于他情人的女儿都毫不留情,拳打脚踢、撕扯头发犹如家常便饭。然而这种暴虐的行为似乎并未给他带来多少心理的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啸山庄》 阿妮玛 男主人公 人性扭曲 勃朗特 艾米莉 女作家 虐待狂
原文传递
从原型角度看《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小姐 被引量:8
6
作者 郭荣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57-59,共3页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自性(self)。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挖掘和分析《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她的悲剧有着其...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自性(self)。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挖掘和分析《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她的悲剧有着其自身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和阿妮姆斯、自性等心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格 都维仙 原型 人格面具 阴影 阿妮玛和阿妮姆斯 自性
下载PDF
试析容格评论《太乙金华宗旨》的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景海峰 《中国哲学史》 CSSCI 1999年第3期102-112,共11页
关键词 集体无意识 卫礼贤 道教内丹学 中国文化 无意识层 阿妮玛 理性主义 诺斯替教 弗洛伊德 炼金术
下载PDF
屈原的女性情结 被引量:1
8
作者 金道行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2-17,共6页
QU Yuan′s marriage was never mentioned in history and hard to investigate. From the angle of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deals with such original images as goddesses, beauties and evil women in QuYuan′s works... QU Yuan′s marriage was never mentioned in history and hard to investigate. From the angle of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deals with such original images as goddesses, beauties and evil women in QuYuan′s works, and discovers poet QuYuan′s feminine emotion. It provides us a vivid picture of QU Yuan′s unhappy love and marriage; the demonstration of QU Yuan′s personality ,which includes not only his lofty pursuit and devotion towards an ideal society, but also his deep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human feelings in plenty. QU Yuan, a personage with both characters and personalities, is rest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女性情结 原始意象 阿妮玛 完整人格 心理学分析 诗歌创作 《九歌》 《天问》 《离骚》
下载PDF
解读《伊甸园》的“原型” 被引量:3
9
作者 苏明海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05-108,共4页
本文主要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通过对海明威的小说《伊甸园》[1] 的主人公大卫心理潜意识的分析 ,说明海明威潜意识中有着超出常人的极浓厚的阿妮玛和人格面具原型 。
关键词 原型 阿妮玛 人格面具
下载PDF
三峡民歌的女性情结
10
作者 金道行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11,共7页
研究三峡民歌中的女性情结,特别是情歌的“姐儿中心”现象可以发现,不是三峡民歌占据女性情结,而是女性情结占据三峡民歌。“姐儿”阿妮玛是原始意象,她象征着女神崇拜。与“姐儿”相关的是“幺姑”阿妮玛和“郎”———阿妮姆斯,也都... 研究三峡民歌中的女性情结,特别是情歌的“姐儿中心”现象可以发现,不是三峡民歌占据女性情结,而是女性情结占据三峡民歌。“姐儿”阿妮玛是原始意象,她象征着女神崇拜。与“姐儿”相关的是“幺姑”阿妮玛和“郎”———阿妮姆斯,也都被女性情结所规定。本文对哭嫁歌也进行了独特的心理阐释,认为哭嫁是哭出一个母亲来,象征女性的节日,而哭嫁歌就成了女性———母亲的绝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情结 姐儿中心 阿妮玛 阿妮姆斯 象征
下载PDF
论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心理现象——兼论宋玉和曹植等人笔下的美神形象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富鹏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0-81,共12页
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即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居然立刻做起了白日梦,并且声言这是“神仙似的妹妹”。荣格等心理学认为,这一心理学现象产生于一个人心灵当中的阴性特质。这样的白日梦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并非绝无仅有,《洛神赋》中的洛水之神就是... 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即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居然立刻做起了白日梦,并且声言这是“神仙似的妹妹”。荣格等心理学认为,这一心理学现象产生于一个人心灵当中的阴性特质。这样的白日梦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并非绝无仅有,《洛神赋》中的洛水之神就是曹植对自己白日梦的描写,而宋玉在《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形象的刻画也同样是基于相似的情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 曹植 贾宝玉 林黛玉 阿妮玛 《红楼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