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笑的劝诫与含泪的谴责——前苏联剧作家阿尔布卓夫和罗佐夫的戏剧艺术特色
1
作者 李大朋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8-12,共5页
谈起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戏剧作家阿尔布卓夫与罗佐夫,我国话剧观众或许不会感到陌生。50年代轰动一时的《塔妮娅》,60年代改编为电影引起世界瞩目的《雁南飞》,话剧原作《祝你成功》,80年代走上中国话剧舞台又获殊荣的《女强人》,这一系... 谈起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戏剧作家阿尔布卓夫与罗佐夫,我国话剧观众或许不会感到陌生。50年代轰动一时的《塔妮娅》,60年代改编为电影引起世界瞩目的《雁南飞》,话剧原作《祝你成功》,80年代走上中国话剧舞台又获殊荣的《女强人》,这一系列熠熠生辉的话剧佳作,就是这两位剧作家奉献给话剧观众的丰厚艺术珍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布卓夫 戏剧艺术 戏剧理论家 话剧舞台 维克多 创作动机 阿尔巴特 戏剧作品 雁南飞
下载PDF
“心灵的戏剧”——论20世纪西方戏剧的内向化趋势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世雄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20-29,38,共11页
(一)英国小说家弗·吴尔夫在谈到契诃夫的小说《古谢夫》时指出,“对于当代作家来说……显然,关心的对象是没有被认识的深层的心理。因此重点立刻有所转移,主要的注意力转移到以前被认为不重要的方面,而另一种我们的前人难以接受、... (一)英国小说家弗·吴尔夫在谈到契诃夫的小说《古谢夫》时指出,“对于当代作家来说……显然,关心的对象是没有被认识的深层的心理。因此重点立刻有所转移,主要的注意力转移到以前被认为不重要的方面,而另一种我们的前人难以接受、不可思议的形式外观立刻变成必要的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 《朱丽小姐》 斯特林堡 万比洛 阿尔布卓夫 契诃论文学 内向化
下载PDF
还有什么比这种苦涩更可笑?——观话剧《银婚前的离婚》
3
作者 赵耀民 《上海戏剧》 1988年第1期43-,共1页
苏联当代喜剧《银婚前的离婚》结构精巧,喜剧力量充沛,并漾溢着苏联文艺作品惯有的人情味和道德感。如果说西方的剧作家们惯于把具体的社会问题上升为形而上学的玄学命题,那么,苏联的许多剧作家却宁肯把具体的社会问题纳入道德评判的范... 苏联当代喜剧《银婚前的离婚》结构精巧,喜剧力量充沛,并漾溢着苏联文艺作品惯有的人情味和道德感。如果说西方的剧作家们惯于把具体的社会问题上升为形而上学的玄学命题,那么,苏联的许多剧作家却宁肯把具体的社会问题纳入道德评判的范围。从托尔斯泰、契诃夫到阿尔布卓夫和万比洛夫,这方面的传统是连贯的。《银》剧显然也没有越出这一传统。当科斯加责问柳芭“为什么”时,后者理直气壮地分辩道:“为什么?……你完全生活在过去,你的父母生活在光明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布卓夫 万比洛 道德评判 伊戈尔 文艺作品 喜剧性 社会问题 西夕 贝克特
下载PDF
我不是强盗,我热爱生活──俄罗斯著名剧作家罗佐夫访谈录
4
作者 苏玲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强盗 热爱生活 剧作家 俄罗斯 万比洛 阿尔布卓夫 莫斯科艺术剧院 谢尔盖耶维奇 剧本
原文传递
雕刻时光 探寻幸福——评北京人艺青春版《我可怜的马拉特》
5
作者 胡薇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5-49,共5页
作为北京人艺2021年排演的第一部小剧场新戏,由青年演员王佳骏、陈红旭、石云鹏主演的青春版《我可怜的马拉特》(编剧:阿尔布卓夫,导演:林丛),于2021年3月12日至4月5日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上演。全剧主创对于演出的舞台处理没有刻意追求... 作为北京人艺2021年排演的第一部小剧场新戏,由青年演员王佳骏、陈红旭、石云鹏主演的青春版《我可怜的马拉特》(编剧:阿尔布卓夫,导演:林丛),于2021年3月12日至4月5日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上演。全剧主创对于演出的舞台处理没有刻意追求对视觉奇观或是造型的营造,而是关注对人物的形象塑造以及建构紧凑的叙事,追求以质朴有效的表达尽力将舞台形式融合、化散于剧作的内容表述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人艺 雕刻时光 视觉奇观 实验剧场 阿尔布卓夫 青春版 小剧场 形式融合
原文传递
可怕的不是战争,而是生活——《我可怜的马拉特》导演阐述
6
作者 林丛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9-41,共3页
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阿尔布卓夫是前苏联家喻户晓的剧作家,他的创作多数以爱情和婚恋题材为主,擅长刻画人物细腻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我可怜的马拉特》是他诸多代表作之一,但并不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剧本,... 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阿尔布卓夫是前苏联家喻户晓的剧作家,他的创作多数以爱情和婚恋题材为主,擅长刻画人物细腻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我可怜的马拉特》是他诸多代表作之一,但并不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剧本,甚至不是读一次两次就能够让人了解和喜爱的剧本,但它是耐读的,可以说,我对这个剧本是"日久生情",且每一次读都有新的感触和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恋题材 尼古拉 导演阐述 刻画人物 阿尔布卓夫 一见钟情 心理活动 剧本
原文传递
无可奈何花落去——80年代苏联戏剧:回顾与思考
7
作者 何云波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69-71,共3页
1991年,苏联文学在走过了它70余年的历程后,降下了帷幕。历史总是给人留下太多的感伤。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70年,对于一代一代浸润着苏联文学的养分成长起来的中国读者、作家、评论家来说,又实在包含了太多的沉重的... 1991年,苏联文学在走过了它70余年的历程后,降下了帷幕。历史总是给人留下太多的感伤。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70年,对于一代一代浸润着苏联文学的养分成长起来的中国读者、作家、评论家来说,又实在包含了太多的沉重的话题。就苏联戏剧来说,当《风暴》(1925)、《柳鲍芙·雅洛娃娅》(1925)、《决裂》(1927)、《带枪的人》(1937)等充满革命英雄主义激情的剧作揭开苏联戏剧的序幕,到80年代在新观念、新思维激励下的政论剧的勃兴,苏联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文学 阿尔布卓夫 阿尔布佐 苏联作家 万比洛 俄罗斯文学 艾特玛托 文学传统 科娃 批判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