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纽芬兰阿巴拉契亚变形前锋构造
1
作者 Glen S.Stoekmal 颜丹平 《地质科学译丛》 1992年第1期27-31,共5页
石油工业部门大量的海底多道地震资料表明:对阿巴拉契亚阿卡德(Acadlian)变形前锋的经典解释并不准确.晚奥陶-志留纪末的Long Point-Clam Bank层系由于褶皱形成倾向北西的同斜层.而基底寒武-奥陶纪的地台型层系倾向南东.我们认为插入其... 石油工业部门大量的海底多道地震资料表明:对阿巴拉契亚阿卡德(Acadlian)变形前锋的经典解释并不准确.晚奥陶-志留纪末的Long Point-Clam Bank层系由于褶皱形成倾向北西的同斜层.而基底寒武-奥陶纪的地台型层系倾向南东.我们认为插入其间的区域为一"三角带"构造,这与其它逆冲带前陆边缘的情况类似.以前将Port au Port半岛上Long Point组与其下伏的Humber Arm异体系统间接触关系定为不整合,实际上是三角带倾向南东的上滑脱面.半岛上的地台型层系可能位于三角带内,为异地系统;阿卡德期(S-D)至少向北西移动30km.三角带向北东延至海岛港湾的滨岸带,证明Long Range地块中的格林维尔(Grenvillian)基底也属异地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巴拉契亚变形前锋构造 海底 地震勘探 纽芬兰 地震资料
下载PDF
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前锋带新生代构造变形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竹新 李本亮 +1 位作者 贾东 雷永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78-1185,共8页
龙门山北段前锋构造的地震剖面解释和前缘盆地内沉积地层的磁组构研究表明前锋构造中发育两期构造挤压作用,即整体强烈的晚三叠世变形和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的弱新生代构造变形。受这两期构造挤压作用的控制,龙门山北段前锋构造中发育上、... 龙门山北段前锋构造的地震剖面解释和前缘盆地内沉积地层的磁组构研究表明前锋构造中发育两期构造挤压作用,即整体强烈的晚三叠世变形和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的弱新生代构造变形。受这两期构造挤压作用的控制,龙门山北段前锋构造中发育上、下两套构造层,地表构造为晚三叠世时期形成,而深部隐伏构造则形成于新生代。北部的矿山梁和天井山构造几何学上表现为一个双重构造,浅层是一个晚三叠世形成的断层转折褶皱;深层是新生代形成的多个逆冲岩片叠置所构成的隐伏堆垛背斜;南部的青林口和中坝构造主体表现为叠瓦状逆冲,前锋构造是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新生代构造冲断位移量以及造成早期构造抬升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反映新生代变形强度由北向南的减弱。磁组构研究表明新生代变形从龙门山冲断带边缘到盆地内部,磁组构从铅笔状磁组构到初始变形磁组构并逐渐过渡到沉积磁组构。由南向北磁组构由初始变形磁组构转变为铅笔状磁组构,说明应变越来越强,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龙门山前锋新生代构造的弱变形作用和变形强度的北强南弱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北段 前锋构造 新生代 构造变形 磁组构
下载PDF
天景山断裂带前锋区第四纪构造变形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柴炽章 张维岐 焦德成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0-156,共7页
通过野外详细填图,发现天景山断裂带南盘走滑运动的前端,存在庙山和红尖山两排第四纪逆(斜)冲断裂、褶皱构造带。重点介绍了庙山断褶带中的贺家口子第四纪背斜,指出:褶皱从中更新世中-晚期首先由中部开始发育,尔后逐渐向端部扩... 通过野外详细填图,发现天景山断裂带南盘走滑运动的前端,存在庙山和红尖山两排第四纪逆(斜)冲断裂、褶皱构造带。重点介绍了庙山断褶带中的贺家口子第四纪背斜,指出:褶皱从中更新世中-晚期首先由中部开始发育,尔后逐渐向端部扩展。根据新生代构造形迹,分析了庙山和红尖山两断褶带的成因及其与天景山断裂带的运动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景山 断裂带 前锋 第四纪 构造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