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镇墓兽研究——以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与河西地区的墓葬为比较对象
1
作者 王玥 雷茗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7期146-149,共4页
迄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与河西地区的墓葬中已出土一定数量的镇墓兽,前者出土的镇墓兽皆为木制,后者多为陶制。通过对比两地镇墓兽的形制、墓葬中同出的其他器物以及墓葬形制分析得出,魏晋十六国时期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的木制... 迄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与河西地区的墓葬中已出土一定数量的镇墓兽,前者出土的镇墓兽皆为木制,后者多为陶制。通过对比两地镇墓兽的形制、墓葬中同出的其他器物以及墓葬形制分析得出,魏晋十六国时期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的木制镇墓兽及其随葬习俗,可能是从河西一带传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十六国时期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 河西地区
下载PDF
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晋唐时期丝履特色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闫文君 徐红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5-69,共5页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西域吐鲁番地区发掘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各种奇珍异宝。以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晋唐时期的丝履为对象,分析中国西域地区人民的鞋履文化特色。文章比较了6种代表性的丝履:织成履、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蓝色如...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西域吐鲁番地区发掘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各种奇珍异宝。以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晋唐时期的丝履为对象,分析中国西域地区人民的鞋履文化特色。文章比较了6种代表性的丝履:织成履、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蓝色如意鞋、笏头绮鞋、翘头蓝绢履、翘头黄绢履,得出以下结论:造型上,丝履分为平头和高头两种;取材上,主要以丝绸为面料,兼有棉麻成分;织物组织上,采用多色提花的织锦或质地轻薄的平纹组织,结构紧密;色彩上,多采用红、黄、蓝、绿、紫等绚丽的色彩;纹样上,运用多种吉祥纹样,既有中国传统纹样,又引进了西域特色纹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斯塔那墓 丝履 平头履 高头履 吉祥纹样
下载PDF
阿斯塔那出土唐代“绿色狩猎纹印花纱”工艺及图案研究
3
作者 张泓湲 王乐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41-48,共8页
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碱剂印花丝织物中,绝大多数为深色地白色花,唯独一件“绿色狩猎纹印花纱”花色为明艳的草绿、地色为朦胧的灰绿。该文使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以及推理验证的研究方法对“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的工艺及图案进行探讨... 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碱剂印花丝织物中,绝大多数为深色地白色花,唯独一件“绿色狩猎纹印花纱”花色为明艳的草绿、地色为朦胧的灰绿。该文使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以及推理验证的研究方法对“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的工艺及图案进行探讨,重点研究其在显花色彩上的特殊性,之后通过实验法对其制作工艺进行验证。研究推测:“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的图案纹样为八世纪初期至中期流行的散点式狩猎图案。它的组织结构为生丝隔织縠纱,印花版为纸质镂空版,印花时首先进行碱剂脱胶,在此基础上再使用槐花与靛蓝染液染色。“绿色狩猎纹印花纱”独特的印花色彩是印花处局部脱胶后去除了杂质、上染率提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剂印花 传统印染工艺 植物染绿 印花纱 狩猎纹 唐代 阿斯塔那墓
下载PDF
吐鲁番阿斯塔那225号墓出土伏羲女娲图与日本龙谷大学藏伏羲女娲图的缀合
4
作者 郑渤秋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5-97,共3页
关键词 新疆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 伏羲女娲图 日本龙谷大学 72TAM225 绢本 馆藏
下载PDF
唐前期的差科簿与差科流程:以阿斯塔那61号墓所出役制文书为中心
5
作者 王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3,共11页
阿斯塔那61号墓所出役制文书属于杂徭的差科簿,可命名为《唐垂拱元年正月至永昌元年正月(685—689)高昌县武城乡等(?)差科簿》。文书中的“终制”“侍丁”“曲长”等不是直接注记,而是在其它差科簿基础上进行的转录。根据这组差科簿文... 阿斯塔那61号墓所出役制文书属于杂徭的差科簿,可命名为《唐垂拱元年正月至永昌元年正月(685—689)高昌县武城乡等(?)差科簿》。文书中的“终制”“侍丁”“曲长”等不是直接注记,而是在其它差科簿基础上进行的转录。根据这组差科簿文书可以还原唐前期差科的基本步骤,首先根据已经注记了色役的差科簿确定本次差科范围,其次对差科对象进行整理,最后按时间差科。咸亨元年至长寿二年(670—693),西域战事频繁导致丁男减少,在差科人数不够的情况下,丁中于色役之外还需另服杂徭。色役应当被视为一个独立役种。唐前期正役、色役、杂徭是三种平行共存的力役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科簿 差科 流程 阿斯塔那61号
原文传递
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408、409号墓 被引量:33
6
作者 李肖 张永兵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11,共9页
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 408、409号墓 2004年,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对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两座墓葬进行发掘。墓葬形制均为斜坡墓道攒尖顶墓,随葬品有陶器、木器、串饰、银钗、铜钱、海贝、纺织品、文书等。从墓葬形制结构、随葬... 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 408、409号墓 2004年,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对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两座墓葬进行发掘。墓葬形制均为斜坡墓道攒尖顶墓,随葬品有陶器、木器、串饰、银钗、铜钱、海贝、纺织品、文书等。从墓葬形制结构、随葬品特征来看,这两座墓葬的时代为十六国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斯塔那墓群斜坡道攒尖顶 鸟龙卷草纹刺绣 十六国时期
原文传递
吐鲁番阿斯塔纳38号古墓出土六曲屏风壁画研究
7
作者 王小雄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39-143,共5页
此文以吐鲁番博物馆所藏六十年代初,出土于高昌古城城北阿斯塔那古墓群的第38号墓中六曲“树下人物”屏风壁画为中心,对壁画中人物、树木等图像进行了分析。此六曲屏风壁画内容反映了唐西州时期人们的丧葬习俗和思想信仰,其内容和构图... 此文以吐鲁番博物馆所藏六十年代初,出土于高昌古城城北阿斯塔那古墓群的第38号墓中六曲“树下人物”屏风壁画为中心,对壁画中人物、树木等图像进行了分析。此六曲屏风壁画内容反映了唐西州时期人们的丧葬习俗和思想信仰,其内容和构图及绘画技法体现了与长安墓葬文化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阿斯塔那第38号 树下人物 六曲屏风壁画
原文传递
新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所出织锦联珠对称纹样的文化与宗教因素
8
作者 李晓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38-143,共6页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葬区。其所葬居民以汉族为主又有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长此以来,汉文化从东边传来在此浸染,尤以纺织品中表现祈求福祉、平安喜乐、柔情美好愿望为甚。同样,外域文化也经丝绸之路从西边传来,并与汉文化...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葬区。其所葬居民以汉族为主又有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长此以来,汉文化从东边传来在此浸染,尤以纺织品中表现祈求福祉、平安喜乐、柔情美好愿望为甚。同样,外域文化也经丝绸之路从西边传来,并与汉文化融合、改造,赋予富贵祥和、力量、稳健、长生的寓意。其中织锦上还反映一定的宗教因素,如琐罗亚斯德教。这些特定文化意蕴及宗教内涵皆从墓地所出的织锦联珠对称纹样中反映,下文将进行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 织锦联珠对称纹样 汉文化 外域文化 琐罗亚斯德教
原文传递
从出土文献看高昌国三种信仰的流变
9
作者 杨戬 《丝绸之路》 2012年第22期65-67,共3页
高昌国地处中原与西域交通要冲,成为自汉以降多种文化交流与多个政权争夺的交点,政权的频繁更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嬗变与发展,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动荡不安。统治者利用宗教稳定政权,于是,从四面八方传人... 高昌国地处中原与西域交通要冲,成为自汉以降多种文化交流与多个政权争夺的交点,政权的频繁更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嬗变与发展,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动荡不安。统治者利用宗教稳定政权,于是,从四面八方传人的文化中所包含的宗教观念成为高昌人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出自于他们朴素的实用主义态度。佛教、道教及对天神的信仰兼容并蓄地被他们所接受并呈共存发展状态,从而流变出了高昌国自己的地方特色。本文以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几件衣物疏所载内容为例浅析上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昌国 出土文献 阿斯塔那墓 衣物疏
下载PDF
吐鲁番所见“《孔子庙堂碑》习字”残片考释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红扬 《吐鲁番学研究》 2019年第2期67-73,153,共8页
阿斯塔那157号墓出土有数件习字残片,其中72TAM157∶10/1(b)号文书原定名为“文书残片”。残片虽仅存数字,但通过比对可以确知所抄内容应为虞世南的名篇——《孔子庙堂碑》,因此该残片可定名为“《孔子庙堂碑》习字”。这件习字文书的出... 阿斯塔那157号墓出土有数件习字残片,其中72TAM157∶10/1(b)号文书原定名为“文书残片”。残片虽仅存数字,但通过比对可以确知所抄内容应为虞世南的名篇——《孔子庙堂碑》,因此该残片可定名为“《孔子庙堂碑》习字”。这件习字文书的出现,为理解虞世南书迹的传播以及唐代吐鲁番地区书法风尚提供了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斯塔那157号 《孔子庙堂碑》 习字残片 虞世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