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6年以来阿根廷电影研究综述
1
作者 周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51-52,共2页
1976年以来,阿根廷电影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1983年为界,分为1976-1983年的独裁统治时期以及1983年以后的后独裁时期。前一个时期,直接批评电影所反映出来的独裁统治,用"治疗"的概念来批判独裁统治的"一言堂"政治。1... 1976年以来,阿根廷电影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1983年为界,分为1976-1983年的独裁统治时期以及1983年以后的后独裁时期。前一个时期,直接批评电影所反映出来的独裁统治,用"治疗"的概念来批判独裁统治的"一言堂"政治。1983年以后的后独裁时期,电影则被破裂为两部分——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电影体现的是官方美学与民族身份,表达的是质疑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6 阿根廷电影 综述
下载PDF
后危机时代的文化表达:理解新阿根廷电影的一种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魏然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3-106,共4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阿根廷电影登临舞台。二十多年之后,以回溯的目光来看,人们难以赞同所谓新阿根廷电影的代表作分享着近似的美学立场,其共性更多地体现在这些作品所共有的低成本、长周期的拍摄模式以及与此前阿根廷民族电影美学的差... 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阿根廷电影登临舞台。二十多年之后,以回溯的目光来看,人们难以赞同所谓新阿根廷电影的代表作分享着近似的美学立场,其共性更多地体现在这些作品所共有的低成本、长周期的拍摄模式以及与此前阿根廷民族电影美学的差异之上。本文以《晕眩的瞬间》《披萨、啤酒、香烟》《西尔维娅·普列托》等影片为例,分析新阿根廷电影给当代阿根廷带来的富于洞见的文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电影 后危机时代 外部性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梅内姆之子:阿根廷新电影中的新自由主义与文化表达
3
作者 汪米拉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总统卡洛斯·梅内姆通过24.377号电影法的出台与新自由主义市场化的国家政策,促成了一场以全球为市场的新电影运动,凭借多样化的制作模式、叙事策略与美学风格,引发了对拉美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性思考。作为阿根廷... 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总统卡洛斯·梅内姆通过24.377号电影法的出台与新自由主义市场化的国家政策,促成了一场以全球为市场的新电影运动,凭借多样化的制作模式、叙事策略与美学风格,引发了对拉美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性思考。作为阿根廷电影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重要转型,本文将对阿根廷新电影在全球化时代突出重围的路径抉择进行分析,并以《比萨,啤酒和香烟》《阿维亚内达之月》等影片为例,阐释新自由主义时期的阿根廷新电影对民族身份与文化表达的再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电影 新自由主义 梅内姆 全球化
原文传递
重构迷宫空间:阿根廷贫民窟电影的叙事 被引量:1
4
作者 汪米拉 《电影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26,共7页
贫民窟空间内嵌于阿根廷电影史,且与贫民窟社群破除刻板印象的斗争相伴生。20世纪30年代,银幕上的贫民窟因阻碍民族整合而遭污名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贫民窟电影转向了现实主义的调研记录;后独裁时期,贫民窟电影以见证影像为特征,让遭... 贫民窟空间内嵌于阿根廷电影史,且与贫民窟社群破除刻板印象的斗争相伴生。20世纪30年代,银幕上的贫民窟因阻碍民族整合而遭污名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贫民窟电影转向了现实主义的调研记录;后独裁时期,贫民窟电影以见证影像为特征,让遭官方抹除的历史暴力显影;21世纪初,贫民窟电影衍生出被叙述者和发声者重合的新话语机制。考辨阿根廷贫民窟电影在不同阶段的差异性表征与话语功能有助于思考边缘群体如何经由电影实现反信息的历史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民窟电影 阿根廷电影 城市空间 见证
原文传递
电影的另一种可能:从阿隆索看极简主义电影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彦涵 《现代视听》 2019年第3期55-58,共4页
本文从阿根廷独特的电影与文化现象出发,以利桑德罗·阿隆索导演的电影为立脚点,通过《安乐乡》《利物浦》和《再见伊甸园》三部电影,对其电影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其作品往往围绕边缘人的自我救赎展开,以飘乎的故事轨迹、精简的电影... 本文从阿根廷独特的电影与文化现象出发,以利桑德罗·阿隆索导演的电影为立脚点,通过《安乐乡》《利物浦》和《再见伊甸园》三部电影,对其电影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其作品往往围绕边缘人的自我救赎展开,以飘乎的故事轨迹、精简的电影情节、符号化的目的地与淡化的人物信息传达出自我与文化认同上的思考与缺位。大量长镜头、赋予电影空间的更多意义以及独特视听语言的表现手法构成阿隆索特殊的极简主义叙述美学,为当下电影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隆索 极简主义 叙事美学 阿根廷电影
下载PDF
卢奎西亚·马特尔电影的存在主义哲学视角——以《沼泽》的叙事方式为例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胡银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3-85,共3页
卢奎西亚·马特尔(Lucrecia Martel,1966—)是阿根廷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她的作品带着十分强烈的个人风格,被认为是新阿根廷电影的代表导演之一,2001年的电影《沼泽》(La Ciénaga)是她的首部长片。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 卢奎西亚·马特尔(Lucrecia Martel,1966—)是阿根廷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她的作品带着十分强烈的个人风格,被认为是新阿根廷电影的代表导演之一,2001年的电影《沼泽》(La Ciénaga)是她的首部长片。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艺术作品在其完成的过程中就是摆脱艺术家的过程。以电影《沼泽》为例,当这部电影艺术作品完成之际,导演便获得与这件作品的间距,它摆脱了其导演或者说其制作者。Martel将自身的童年呈现在电影《沼泽》中,童年经历内化为她,而她又通过艺术的手段使其外化为《沼泽》,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在Lucrecia Martel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作为存在者的艺术家得以在艺术作品《沼泽》的存在中被澄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recia Martel 阿根廷电影 存在主义 电影美学
下载PDF
潘佩罗小组:探索制作的边界与模式的颠覆
7
作者 杨宾(译)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100,共11页
在阿根廷当代电影的语境下,制片公司潘佩罗小组(El Pampero Cine)因反对体制性公式化的筹资模式,以及决定不申请阿根廷全国电影和视听艺术委员会(INCAA)提供的补贴而闻名。与其他小众制作的阿根廷新电影相比,这种模式另辟蹊径:因为在新... 在阿根廷当代电影的语境下,制片公司潘佩罗小组(El Pampero Cine)因反对体制性公式化的筹资模式,以及决定不申请阿根廷全国电影和视听艺术委员会(INCAA)提供的补贴而闻名。与其他小众制作的阿根廷新电影相比,这种模式另辟蹊径:因为在新电影崛起和巩固的过程中,阿根廷全国电影和视听艺术委员会(INCAA)发挥了特殊作用(有人认为其补贴至关重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那仅是一个传说)。潘佩罗小组(El Pampero)外在于全国艺术委员会的框架开展工作,制定了特定的模式和策略,他们的这种模式在电影创作的不同层面都有所反映:包括筹资模式、电影制作和拍摄方式以及为其项目量身打造的发行和放映程式。他们的影片也受到这种创作过程的影响,并处处渗透出这种特殊的电影制作模式的痕迹。不仅如此,在某些情况下潘佩罗小组关于电影筹资和媒介制度化的立场被明确纳入他们创作的故事当中。总而言之,本文分析了潘佩罗小组的整体宗旨和他们按照“独立电影是什么”或者说“独立电影”应该是什么这一理念所进行的电影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创作 阿根廷电影 替代性融资 制作方式 巡回展览
原文传递
知觉的去驯养化:路克蕾西亚·马特尔的影像美学
8
作者 汪潇灏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5-112,共8页
路克蕾西亚·马特尔是"新阿根廷电影"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代拉丁美洲最重要的女性导演。她以家乡萨尔塔为背景创作的"萨尔塔三部曲"为其奠定了国际影坛的一席之地。近年新作《扎马》则在全球收获众多专业电影媒... 路克蕾西亚·马特尔是"新阿根廷电影"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代拉丁美洲最重要的女性导演。她以家乡萨尔塔为背景创作的"萨尔塔三部曲"为其奠定了国际影坛的一席之地。近年新作《扎马》则在全球收获众多专业电影媒体的好评。本文通过分析马特尔的四部长篇作品,对其基本美学特征进行把握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克蕾西亚·马特尔 阿根廷电影 知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