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及周边地区地幔过渡带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肖勇 张瑞青 况春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8-850,共13页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记录到的极远震事件,通过SS前驱波震相研究,获得了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及邻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和起伏形态特征.为...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记录到的极远震事件,通过SS前驱波震相研究,获得了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及邻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和起伏形态特征.为增强对SS前驱波震相的识别,我们采用了时差校正和共反射点叠加分析.叠加结果显示,毗邻阿留申俯冲带的白令海、阿拉斯加半岛、以及阿拉斯加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具有正常的过渡带厚度.这表明在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北太平洋板块还没有俯冲到地幔过渡带深度范围内.其次,在阿拉斯加西部地区下方,660 km间断面出现明显下沉,而上覆的410 km间断面埋深接近于全球平均值,从而导致过渡带明显加厚.据此,我们推测在阿拉斯加西部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底部可能存在库拉残留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 SS前驱波 共反射点叠加 太平洋俯冲板片 地幔过渡
下载PDF
阿留申俯冲带几何学特征及运动学成因模式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仲兰 李江海 +2 位作者 崔鑫 贠晓瑞 范庆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3-550,共8页
阿留申俯冲带位于环太平洋俯冲带最北端,是东太平洋型俯冲和西太平洋俯冲的过渡区域。该俯冲带火山岛弧距离海沟的距离从东向西逐渐增大,而形成地球上独特的岛弧火山链与海沟V字型斜交的现象。这一现象的运动学成因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 阿留申俯冲带位于环太平洋俯冲带最北端,是东太平洋型俯冲和西太平洋俯冲的过渡区域。该俯冲带火山岛弧距离海沟的距离从东向西逐渐增大,而形成地球上独特的岛弧火山链与海沟V字型斜交的现象。这一现象的运动学成因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阿留申俯冲带几何形态数据、运动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尝试运用构造赤道理论探讨该现象形成的运动学背景。阿留申俯冲带的几何学数据表明:从俯冲带东段(175°E)至俯冲带西段(155°W),火山岛弧距俯冲海沟的距离从80 km增加至250 km。与此同时,俯冲板片的倾角由60°减小至30°。板块的运动学分析表明:相对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东段的运动矢量为48 mm/a,向北运动;逐渐转变为西段的78mm/a,向西北方向运动。相对于软流圈,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没有改变,始终向西北方向运动,速率向西逐渐增加。因此,在俯冲带的东段太平洋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存在30°左右的夹角,而这个夹角在西段几乎不存在。太平洋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同,会导致软流圈对俯冲板片的反作用力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俯冲角度和俯冲带宽度。太平洋板块相对北美板块和相对地幔的速度方向夹角的变化被认为是引起阿留申火山弧与海沟"V"字型斜交的运动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留申俯冲 火山岛弧 板块运动 构造赤道 岩石圈板块向西流
下载PDF
断层几何形态对阿拉斯加中南部俯冲带慢滑移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昊天 周仕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1-694,808,共15页
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俯冲带几何模型,在速率-状态依赖型摩擦律和准动态算法的框架下,对阿拉斯加库克湾的慢滑移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探究断层几何形状对慢滑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何因素对慢滑移的时空演化有较大影响;慢滑移区域的... 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俯冲带几何模型,在速率-状态依赖型摩擦律和准动态算法的框架下,对阿拉斯加库克湾的慢滑移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探究断层几何形状对慢滑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何因素对慢滑移的时空演化有较大影响;慢滑移区域的宽度对数值模拟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断层几何形态更平缓的区域将导致更大、更快的事件。这一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慢滑移的成因以及断层几何形态对慢滑移时空演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滑移 阿拉斯加中南部俯冲 断层几何效应 速率-状态依赖型摩擦律
下载PDF
九、俯冲带和弧后盆地
4
作者 刘光夏 《国际地震动态》 1994年第6期20-21,共2页
九、俯冲带和弧后盆地关于俯冲带和弧后盆地的研究,在本届IASPEI大会上共交流了52篇研究论文,论述的地区主要是环太平洋带。从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向东包括从北到南的整个美洲大陆;向西则为堪察加、日本、台湾、印度尼西... 九、俯冲带和弧后盆地关于俯冲带和弧后盆地的研究,在本届IASPEI大会上共交流了52篇研究论文,论述的地区主要是环太平洋带。从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向东包括从北到南的整个美洲大陆;向西则为堪察加、日本、台湾、印度尼西亚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 弧后盆地 全球定位系统 新西兰 太平洋板块 地球物理勘探 阿拉斯加 海底地震仪 地震观测 水准测量
全文增补中
2018年12月1日美国阿拉斯加M_W7.0地震震源参数及破裂过程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志国 张怀 +4 位作者 周元泽 梁姗姗 苏哲 史健宇 赵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23-1238,共16页
文中对2018年12月1日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MW7.0地震开展了震源参数以及破裂过程的反演研究,并综合研究结果探讨了此次地震发生的动力学背景。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为拉张型正断地震,矩心相对于初始震中位置向NE偏移约10km... 文中对2018年12月1日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MW7.0地震开展了震源参数以及破裂过程的反演研究,并综合研究结果探讨了此次地震发生的动力学背景。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为拉张型正断地震,矩心相对于初始震中位置向NE偏移约10km。破裂过程反演的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滑动量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发生在长30km、宽20km的区域内,最大滑移量达3.6m。此外,破裂并非简单地以震源为中心对称分布。此次地震的破裂方向和余震分布均呈NE向延伸的趋势,发震断层的西南段则出现地震空区,由此可初步判断该地震是一次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俯冲碰撞带后缘的弧后拉张环境中的典型正断型地震事件。由于太平洋俯冲板块在向N俯冲的过程中受高温高压作用影响,造成太平洋板片的俯冲角度变陡、向后弯曲变形,由此在碰撞带的后缘形成拉张环境,造成此次阿拉斯加MW7.0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斯加地震 震源机制 破裂过程 俯冲碰撞
下载PDF
2021年美国阿拉斯加半岛M_(W)8.2地震震源特征分析
6
作者 邓文泽 孙丽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7-744,共8页
采用远场地震波资料和有限断层反演方法获得2021年7月29日6时15分(UTC)美国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M_(W)8.2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模型,探讨此次地震发生的动力学背景。破裂过程反演的结果显示这次地震的滑动量分布比较集中,破裂长度约为160km... 采用远场地震波资料和有限断层反演方法获得2021年7月29日6时15分(UTC)美国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M_(W)8.2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模型,探讨此次地震发生的动力学背景。破裂过程反演的结果显示这次地震的滑动量分布比较集中,破裂长度约为160km,地震主体破裂发生在20~40km深度范围内,破裂由深部向浅部发展,表明此次地震释放了俯冲带浅部的应变能,破裂持续时间近120s,破裂面上最大滑移量达5m。此外,主震破裂区域中的余震分布较小,大部分余震发生在主震南部,出现这种现象表明震源区的破裂较为彻底并触发了俯冲带浅部位置的地震,本次地震的有限断层反演结果和余震分布均显示破裂向东发展,但未破裂至震中以西的舒马金空区,表明舒马金空区东部的地震危险性仍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斯加地震 破裂过程 俯冲碰撞
下载PDF
桂北宝坛地区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的类型:来自尖晶石的指示
7
作者 张航 王宗起 +3 位作者 覃小锋 宫江华 傅振洋 田伟伦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1-547,共7页
江南造山带西段宝坛地区广泛发育镁铁-超镁铁质岩,由于其构造位置的重要性成为Rodinia相关研究的热点,构造环境争议较大。宝坛下如龙、大坡岭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侵入四堡群,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岩、蛇纹石化橄辉岩和角闪石岩组成,个别... 江南造山带西段宝坛地区广泛发育镁铁-超镁铁质岩,由于其构造位置的重要性成为Rodinia相关研究的热点,构造环境争议较大。宝坛下如龙、大坡岭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侵入四堡群,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岩、蛇纹石化橄辉岩和角闪石岩组成,个别岩体有辉长岩,未见火山熔岩相出现,不同于蛇绿岩、科马提质熔岩。杂岩体富含角闪石,有辉砷镍矿出现,显示出富流体特征。岩体尖晶石相对富Fe、Cr、Ti贫Al,在尖晶石成因化学成分图解中,多数样品落入阿拉斯加型杂岩体区域附近,表明宝坛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与阿拉斯加杂岩体具有相似特征,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 尖晶石 阿拉斯加型杂岩体 俯冲相关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