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莫西林纳米粒对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体外PAE 被引量:4
1
作者 杨雪峰 欧阳五庆 +1 位作者 孙江才 李向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阿莫西林纳米粒(AMX-NP)对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25923及其临床分离株、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标准株ATCC25922及其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方法】制备AMX-NP,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乳... 【目的】研究阿莫西林纳米粒(AMX-NP)对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25923及其临床分离株、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标准株ATCC25922及其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方法】制备AMX-NP,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细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于AMX-NP PAE期的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其在0.5×MIC、1×MIC、2×MIC和4×MIC时的体外PAE。【结果】当AMX-NP质量浓度分别为0.5×MIC、1×MIC、2×MIC和4×MIC时,其对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均产生一定的PAE,PAE值与AMX-NP质量浓度(0.5×MIC^4×MIC)呈剂量依赖性,且该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产生的PAE值均较大肠杆菌长。【结论】临床应用AMX-NP防治奶牛乳房炎时,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和无乳链球菌性乳房炎,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对于大肠杆菌性乳房炎,宜缩短给药间隔或持续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莫西林纳米粒 抗菌后效应 金黄色葡萄球菌 无乳链球菌 大肠杆菌 给药间隔
下载PDF
阿莫西林纳米粒对沙门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 被引量:3
2
作者 杨雪峰 宁红梅 +1 位作者 孙红武 欧阳五庆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9-81,共3页
为指导兽医临床中应用阿莫西林纳米粒治疗沙门菌病的给药方案,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测定了阿莫西林纳米粒对沙门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结果表明:阿莫西林纳米粒在(0.5~4)×MIC的药物浓度范围内对沙门菌产生的PAE约在1.6~4 h,... 为指导兽医临床中应用阿莫西林纳米粒治疗沙门菌病的给药方案,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测定了阿莫西林纳米粒对沙门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结果表明:阿莫西林纳米粒在(0.5~4)×MIC的药物浓度范围内对沙门菌产生的PAE约在1.6~4 h,且PAE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4×MIC时的PAE值较长,与1×MIC和0.5×MIC时均差异极显著(P<0.01),与2×MIC时差异显著(P<0.05)。结果说明,临床应用阿莫西林纳米粒治疗沙门菌病时,除了考虑药效学指标和药动学参数外,还应考虑PAE因素,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莫西林纳米粒 抗菌后效应 沙门菌 给药间隔
原文传递
阿莫西林纳米粒对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3
作者 杨雪峰 姜金庆 欧阳五庆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67,共3页
研究了阿莫西林纳米粒对奶牛乳房炎3种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阿莫西林纳米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与复方青链霉素组差异显著(P<0.05),与其余各组均差异极显著(P<0.01);对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 研究了阿莫西林纳米粒对奶牛乳房炎3种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阿莫西林纳米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与复方青链霉素组差异显著(P<0.05),与其余各组均差异极显著(P<0.01);对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与阳性药物对照组和阿莫西林钠注射剂组均差异显著(P<0.05),与其余各组均差异极显著(P<0.01)。阿莫西林纳米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分别为0.031 25μg/mL,0.062 5μg/mL和4μg/mL,对3种主要病原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BC)均为其M IC的2倍。结果提示,阿莫西林纳米粒对乳房炎3种主要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莫西林纳米粒 抗菌活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无乳链球菌 大肠杆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