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遗忘的福音和诅咒——阿莱达·阿斯曼《遗忘的形式》述评
被引量:
1
1
作者
庄玮
《德语人文研究》
2017年第1期71-73,共3页
记忆和遗忘不可分割,相辅相成。文化记忆研究学者阿莱达·阿斯曼的《遗忘的形式》以记忆和遗忘的关系为框架,探讨了遗忘在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中的各类形式、技术,并通过分析了七个社会遗忘案例指出了遗忘可以成为福音或诅咒,对个...
记忆和遗忘不可分割,相辅相成。文化记忆研究学者阿莱达·阿斯曼的《遗忘的形式》以记忆和遗忘的关系为框架,探讨了遗忘在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中的各类形式、技术,并通过分析了七个社会遗忘案例指出了遗忘可以成为福音或诅咒,对个体或者群体拥有建构性或者破坏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莱达·阿斯曼
遗忘
技术
形式
功能
原文传递
从文化记忆理论谈起——试析文论的传播与移植
被引量:
9
2
作者
王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0-134,共5页
理论的产生及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异文化语境中的移植涉及作为背景的时间(历史)因素和空间(地域或文化)因素,提出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学科因素,理论本身的结构特点和传播方式,更涉及理论的应用对象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德...
理论的产生及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异文化语境中的移植涉及作为背景的时间(历史)因素和空间(地域或文化)因素,提出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学科因素,理论本身的结构特点和传播方式,更涉及理论的应用对象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德国学者杨.阿斯曼提出文化记忆理论,考察该理论酝酿、产生、传播和在中国的移植过程,借此反观中国文论走出去,能从中发现一些有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
理论的传播
理论的移植
哈布瓦赫
瓦尔堡
杨·阿斯曼
阿莱达·阿斯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峡记忆中的人与自然
3
作者
武悦
《环境经济》
2023年第3期68-72,共5页
德国社会学家阿莱达·阿斯曼曾将作为记忆媒介而存在的“地点”分成几类,其中第一类是“代际之地”,指的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这种地点往往凝聚着以血缘为纽带代代传承的记忆和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背井离...
德国社会学家阿莱达·阿斯曼曾将作为记忆媒介而存在的“地点”分成几类,其中第一类是“代际之地”,指的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这种地点往往凝聚着以血缘为纽带代代传承的记忆和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背井离乡的人们所怀念的故乡往往指的正是这样背负着家族记忆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方水土
德国社会学家
人与自然
阿莱达·阿斯曼
家族记忆
记忆媒介
原文传递
论当代中国的审美代沟及其形成原因
被引量:
12
4
作者
陶东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5-143,共9页
依据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以及文化学者阿莱达·阿斯曼的相关理论,可以提炼出“代”的基本内涵:特定年龄段的个体处于相同或相似的社会位置,经历了相同的社会重大事件或社会文化潮流,因此具有了共...
依据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以及文化学者阿莱达·阿斯曼的相关理论,可以提炼出“代”的基本内涵:特定年龄段的个体处于相同或相似的社会位置,经历了相同的社会重大事件或社会文化潮流,因此具有了共同或相似的社会经验和群体记忆,并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情感结构、人生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方面表现出共同或相似的倾向。从这个界定出发可以发现,当代中国作为父辈的50/60后与作为子辈的80末—90后一代形成了典型的父子两代,他们之间由于社会经历、文化教育、价值观、媒介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在语言符号、审美倾向、艺术趣味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审美鸿沟。集体记忆的代际传递在建构跨代际的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通过重建集体记忆的传递渠道来缩小两代人之间的鸿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代沟
卡尔·曼海姆
阿莱达·阿斯曼
文化记忆
原文传递
不断挖掘: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沼泽与文化记忆
5
作者
袁广涛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2-99,共8页
沼泽是贯穿谢默斯·希尼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主题,并被赋予个人、家族、民族和历史等不同层面的象征含义。作为家族世居之地的沼泽代表了个人和家族的记忆,是诗人的代际之地;作为考古场域的沼泽代表了对往昔知识的好奇与探究,是思古...
沼泽是贯穿谢默斯·希尼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主题,并被赋予个人、家族、民族和历史等不同层面的象征含义。作为家族世居之地的沼泽代表了个人和家族的记忆,是诗人的代际之地;作为考古场域的沼泽代表了对往昔知识的好奇与探究,是思古的回忆之地;上演杀戮仪式的沼泽象征了诗人的民族记忆,成为诗人的纪念之地;而当诗人反思自己赋予杀戮以民族政治价值,转而揭示暴力造成的伤口时,沼泽则变成了创伤之地。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赋予沼泽平实的生活感、森然的仪式感、厚重的历史感、精确的抒情性,使诗人能够借助这片风景探索自我和群体、诗歌和社会、记忆和现实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默斯·希尼
沼泽
记忆
阿莱达·阿斯曼
原文传递
题名
遗忘的福音和诅咒——阿莱达·阿斯曼《遗忘的形式》述评
被引量:
1
1
作者
庄玮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德语人文研究》
2017年第1期71-73,共3页
文摘
记忆和遗忘不可分割,相辅相成。文化记忆研究学者阿莱达·阿斯曼的《遗忘的形式》以记忆和遗忘的关系为框架,探讨了遗忘在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中的各类形式、技术,并通过分析了七个社会遗忘案例指出了遗忘可以成为福音或诅咒,对个体或者群体拥有建构性或者破坏性功能。
关键词
阿莱达·阿斯曼
遗忘
技术
形式
功能
分类号
B842.3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文化记忆理论谈起——试析文论的传播与移植
被引量:
9
2
作者
王建
机构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0-134,共5页
文摘
理论的产生及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异文化语境中的移植涉及作为背景的时间(历史)因素和空间(地域或文化)因素,提出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学科因素,理论本身的结构特点和传播方式,更涉及理论的应用对象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德国学者杨.阿斯曼提出文化记忆理论,考察该理论酝酿、产生、传播和在中国的移植过程,借此反观中国文论走出去,能从中发现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
理论的传播
理论的移植
哈布瓦赫
瓦尔堡
杨·阿斯曼
阿莱达·阿斯曼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峡记忆中的人与自然
3
作者
武悦
机构
不详
出处
《环境经济》
2023年第3期68-72,共5页
文摘
德国社会学家阿莱达·阿斯曼曾将作为记忆媒介而存在的“地点”分成几类,其中第一类是“代际之地”,指的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这种地点往往凝聚着以血缘为纽带代代传承的记忆和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背井离乡的人们所怀念的故乡往往指的正是这样背负着家族记忆的地方。
关键词
一方水土
德国社会学家
人与自然
阿莱达·阿斯曼
家族记忆
记忆媒介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当代中国的审美代沟及其形成原因
被引量:
12
4
作者
陶东风
机构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广州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5-143,共9页
文摘
依据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以及文化学者阿莱达·阿斯曼的相关理论,可以提炼出“代”的基本内涵:特定年龄段的个体处于相同或相似的社会位置,经历了相同的社会重大事件或社会文化潮流,因此具有了共同或相似的社会经验和群体记忆,并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情感结构、人生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方面表现出共同或相似的倾向。从这个界定出发可以发现,当代中国作为父辈的50/60后与作为子辈的80末—90后一代形成了典型的父子两代,他们之间由于社会经历、文化教育、价值观、媒介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在语言符号、审美倾向、艺术趣味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审美鸿沟。集体记忆的代际传递在建构跨代际的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通过重建集体记忆的传递渠道来缩小两代人之间的鸿沟。
关键词
审美代沟
卡尔·曼海姆
阿莱达·阿斯曼
文化记忆
分类号
C912.4 [经济管理]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不断挖掘: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沼泽与文化记忆
5
作者
袁广涛
机构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汕头大学外语系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2-99,共8页
文摘
沼泽是贯穿谢默斯·希尼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主题,并被赋予个人、家族、民族和历史等不同层面的象征含义。作为家族世居之地的沼泽代表了个人和家族的记忆,是诗人的代际之地;作为考古场域的沼泽代表了对往昔知识的好奇与探究,是思古的回忆之地;上演杀戮仪式的沼泽象征了诗人的民族记忆,成为诗人的纪念之地;而当诗人反思自己赋予杀戮以民族政治价值,转而揭示暴力造成的伤口时,沼泽则变成了创伤之地。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赋予沼泽平实的生活感、森然的仪式感、厚重的历史感、精确的抒情性,使诗人能够借助这片风景探索自我和群体、诗歌和社会、记忆和现实的关系。
关键词
谢默斯·希尼
沼泽
记忆
阿莱达·阿斯曼
分类号
I562.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遗忘的福音和诅咒——阿莱达·阿斯曼《遗忘的形式》述评
庄玮
《德语人文研究》
2017
1
原文传递
2
从文化记忆理论谈起——试析文论的传播与移植
王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三峡记忆中的人与自然
武悦
《环境经济》
2023
0
原文传递
4
论当代中国的审美代沟及其形成原因
陶东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2
原文传递
5
不断挖掘: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沼泽与文化记忆
袁广涛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