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式阿魏酸葡萄糖苷的化学合成
1
作者 冯淼 毛雨 +1 位作者 奚文祥 杜敏 《中国食品工业》 2024年第8期141-143,共3页
本文对提取于附子的天然产物反式阿魏酸葡萄糖苷进行了化学合成,选用羧基保护的底物阿魏酸甲酯,在催化剂路易斯酸三氟化硼乙醚的作用下与五乙酰葡萄糖反应,完成糖苷化反应,成功合成了反式阿魏酸葡萄糖苷。该路线以廉价易得的阿魏酸和葡... 本文对提取于附子的天然产物反式阿魏酸葡萄糖苷进行了化学合成,选用羧基保护的底物阿魏酸甲酯,在催化剂路易斯酸三氟化硼乙醚的作用下与五乙酰葡萄糖反应,完成糖苷化反应,成功合成了反式阿魏酸葡萄糖苷。该路线以廉价易得的阿魏酸和葡萄糖为原料,合成了附子中含量较低的有效成分,避免了提取过程毒性物质不易完全分离的风险,同时降低了该天然产物的生产成本和对原料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阿魏酸葡萄糖 糖苷化反应 附子提取物
下载PDF
有机相脂肪酶催化合成阿魏酸葡萄糖酯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粉霞 聂小伟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9-91,共3页
研究在有机相中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阿魏酸葡萄糖酯的反应条件。以阿魏酸转化率为考察指标,以丁酮为反应溶剂,分别对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酶浓度、酸糖摩尔比、底物浓度、酶p H等条件进行了探索,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32 h、反应温度6... 研究在有机相中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阿魏酸葡萄糖酯的反应条件。以阿魏酸转化率为考察指标,以丁酮为反应溶剂,分别对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酶浓度、酸糖摩尔比、底物浓度、酶p H等条件进行了探索,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32 h、反应温度65℃、酶浓度20 g/L、酸糖摩尔比1∶1、底物浓度0.1 mol/L、p H为7.0,在此条件下阿魏酸转化率为30.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酯化 阿魏 葡萄糖 阿魏酸葡萄糖
下载PDF
反式阿魏酸-4-β-葡萄糖苷的毒性研究
3
作者 谭玉婷 杨雨琦 +4 位作者 李乐 夏童超 兰轲 包旭 杨俊毅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523-526,共4页
目的 初步评价反式阿魏酸-4-β-葡萄糖苷(FAG)的安全性。方法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采用最大耐受量法,观察给予药物后动物的毒性反应。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0.5、1、2 g·kg^(-1)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28 d,停药恢复28... 目的 初步评价反式阿魏酸-4-β-葡萄糖苷(FAG)的安全性。方法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采用最大耐受量法,观察给予药物后动物的毒性反应。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0.5、1、2 g·kg^(-1)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28 d,停药恢复28 d,观察记录大鼠的外观体征、体重、摄食量和各项毒理学指标。结果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小鼠灌胃给予8 g·kg^(-1)FAG可引起雄性小鼠体重增长缓慢,但可恢复;灌胃给予4 g·kg^(-1)FAG对大鼠无明显毒性反应。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组大鼠出现体重增加和体脂升高,血液学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低、中、高剂量组的肝脏器指数均明显升高;高剂量组的肾小管管型病变显著增多,以上异常改变停药后均可恢复。结论 FAG小鼠和大鼠单次给药的最大耐受量分别为8、4 g·kg^(-1),约相当于起效剂量的29.6、20.8倍;重复给药试验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剂量为0.5 g·kg^(-1)。FAG在临床应用时应重点监测体重、血脂、血液学相关指标及肝、肾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反式阿魏-4-β-葡萄糖 单次给药毒性 重复给药毒性 无毒反应剂量 肝脏器指数 肾小管管型病变 安全性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UPLC定量指纹图谱与UPLC-QE-Plus-MS/MS技术的吴茱萸(石虎)标准汤剂量值传递研究
4
作者 甘佳攀 张旗 +6 位作者 陆绍铭 何思思 肖柳君 许妍 谭灵芝 薛倩倩 金红利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41-1552,共12页
目的借助UPLC定量指纹图谱与UPLC-QE-Plus-MS/MS技术,研究吴茱萸Euodiae Fructus[石虎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通过对18批吴茱萸(石虎)样品进行检测,获得吴茱萸(石虎)... 目的借助UPLC定量指纹图谱与UPLC-QE-Plus-MS/MS技术,研究吴茱萸Euodiae Fructus[石虎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通过对18批吴茱萸(石虎)样品进行检测,获得吴茱萸(石虎)饮片和标准汤剂的对照指纹图谱,并采用UPLC-QE-Plus-MS/MS技术,对标定的吴茱萸(石虎)共有峰进行鉴定。通过峰个数传递、相似度比较、有效成分含量转移率、出膏率测定等,对吴茱萸(石虎)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在饮片与标准汤剂中共标定25个对照指纹图谱共有峰,包括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去氢吴茱萸碱、evodiaxinine、吴茱萸酰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12个有机酸类化合物(咖啡酰葡萄糖酸及其同分异构体、阿魏酰葡萄糖酸及其同分异构体、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阿魏酰奎宁酸等)、7个黄酮类化合物(香树素-7-O-β-D-葡萄糖苷、芦丁、金丝桃苷、柠檬黄素-3-O-芸香糖苷、柯伊利素-7-O-芸香糖苷、水仙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个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柠檬苦素)。经测定饮片中25个共有峰均传递到标准汤剂中,共有峰传递率为100%。以每批次吴茱萸(石虎)饮片的指纹图谱为对照,对应批次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以有效成分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为指标,吴茱萸(石虎)标准汤剂中指标成分的转移率均在其均值±30%范围内。18批标准汤剂的出膏率也在其均值±30%范围内。结论制备过程量值传递情况稳定,制备工艺可行,可为吴茱萸(石虎)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C 定量指纹图谱 UPLC-QE-Plus-MS/MS技术 吴茱萸 石虎 标准汤剂 量值传递 柠檬苦素 吴茱萸碱 吴茱萸次碱 evodiaxinine 吴茱萸酰胺 咖啡酰葡萄糖 阿魏葡萄糖 绿原 新绿原 隐绿原 阿魏酰奎宁 香树素-7-O-β-D-葡萄糖 芦丁 金丝桃苷 柠檬黄素-3-O-芸香糖苷 柯伊利素-7-O-芸香糖苷 水仙苷 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
原文传递
藏族药小檗皮中6种成分的含量测定及不同品种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琪 杜欢 +4 位作者 文焕松 徐僮 王毓杰 赖先荣 范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68-974,共7页
为明确藏族药小檗皮中的特征成分,该文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法对小檗皮水提液中未知成分进行定向分离,利用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蟾毒色胺内盐(Ⅰ)和阿魏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两者均为首次从小... 为明确藏族药小檗皮中的特征成分,该文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法对小檗皮水提液中未知成分进行定向分离,利用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蟾毒色胺内盐(Ⅰ)和阿魏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两者均为首次从小檗皮及小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成功建立了小檗皮中6种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了3个品种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药根碱和蟾毒色胺内盐为主要的种间差异成分,与甘肃小檗及鲜黄小檗相比,匙叶小檗含有明显更多的药根碱(P<0. 01),且匙叶小檗中的蟾毒色胺内盐含量明显比甘肃小檗更高(P<0. 05)。今后应进一步研究蟾毒色胺内盐的药理活性及小檗皮3个品种的药效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为小檗皮药材的质量控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皮 蟾毒色胺内盐 阿魏4-O-β-D-吡喃葡萄糖 甘肃小檗 鲜黄小檗 匙叶小檗
原文传递
兴安升麻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卢青 李海波 +1 位作者 姚新生 于洋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3261-3268,共8页
目的研究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反相半制备型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 目的研究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反相半制备型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兴安升麻根茎大孔吸附树脂30%乙醇水洗脱部位中共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imicifugaside F(1)、(+)-(2S,3R)-2-(4-羟基-3-甲氧基苯基)-3-[(β-D-吡喃葡萄糖氧基)甲基]-7-甲氧基苯并呋喃-5-丙烯酸(2)、5-羟基-2-甲氧基苯甲酸(3)、苯甲酸-4-O-β-D-葡萄糖苷(4)、异阿魏酸(5)、阿魏酸(6)、阿魏酸-4-O-β-D-阿洛糖苷(7)、阿魏酸-4-O-β-D-葡萄糖苷(8)、芥子酸-4-O-β-D-葡萄糖苷(9)、6,6′-二-O-芥子酰基蔗糖(10)、番石榴酸(11)、蜂斗菜酸(12)、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4-O-β-D-阿洛糖苷(13)、N-反式-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4-O-β-D-阿洛糖苷(14)、N-反式-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4-O-β-D-葡萄糖苷(15)、grevilloside G(16)、丁香脂素(17)、丁香脂素-4,4′-O-β-D-双阿洛糖苷(18)、(+)-异落叶松树脂素-3a-O-β-D-葡萄糖苷(19)、(-)-5′-甲氧基异落叶松树脂素-3a-O-β-D-葡萄糖苷(20)。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木脂素苷类化合物,化合物2~4、8~10、15~17、20为首次从升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升麻 5-羟基-2-甲氧基苯甲 苯甲-4-O-β-D-葡萄糖 阿魏-4-O-β-D-葡萄糖 芥子-4-O-β-D-葡萄糖 丁香脂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