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以史附经”到史部确立
1
作者 王丽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9年第3期95-97,共3页
受汉代宗经尊儒思想的深刻影响,班固《汉书.艺文志》直承刘歆《七略》的分类方法,"以《史记》附《春秋》";《隋书.经籍志》借鉴了班固的分类方法,参照魏晋以来各家书目的分类情况,结合魏晋至隋代史学发展的实际,将史类书籍独... 受汉代宗经尊儒思想的深刻影响,班固《汉书.艺文志》直承刘歆《七略》的分类方法,"以《史记》附《春秋》";《隋书.经籍志》借鉴了班固的分类方法,参照魏晋以来各家书目的分类情况,结合魏晋至隋代史学发展的实际,将史类书籍独立列部并设十三小类,明确了"史部"概念,确立了史部在我国传统目录学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下载PDF
经史尊卑论三题 被引量:5
2
作者 汪高鑫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23,共10页
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史关系源远流长,经史尊卑确有纷争。本文以《汉志》“史附于经”现象、宋代“荣经陋史”观和明清“六经皆史”说三个涉及到经史尊卑的重要论题展开讨论,认为《汉志》“史附于经”只是一种目录分类现象,没有反映汉代经... 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史关系源远流长,经史尊卑确有纷争。本文以《汉志》“史附于经”现象、宋代“荣经陋史”观和明清“六经皆史”说三个涉及到经史尊卑的重要论题展开讨论,认为《汉志》“史附于经”只是一种目录分类现象,没有反映汉代经学与史学已经学科分离的客观事实,不能作为汉代史学依附于经学的依据,也不能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先后、尊卑和主从依附的关系。宋代义理之学提倡以经为本、先经后史,有一种普遍重经、荣经的倾向,但就其代表性学派程朱理学的经史观念而言,其荣经是实,陋史则不确;尊经是实,卑史则不尽然。明清学者重视阐发“六经皆史”,普遍主张道器合一、理事合一与经史合一,然而与明代王阳明主张经与史同具于吾心、王世贞以经史区分典籍、李贽以否定儒学权威为目的的学说旨趣不同,清代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主旨思想,是要后世史学效法“六经”切于人事的学术精神、崇尚“六经”“圆而神”、“方以智”的撰述旨趣,以经世致用和史学变革为目的;明儒不以尊卑论经史,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也无贬低经学之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经 荣经陋 六经皆
下载PDF
中国小说理论与批评的哲性因子
3
作者 张开焱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8-25,30,共9页
“依经论文”、“依道论文”在中国古代小说评论中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和原则,这些论述都在强调小说的思想性即哲性因子。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古代文化人对小说就不采取“依史论文”的视角和原则呢?当然不是。余虹先生以及持相同见解... “依经论文”、“依道论文”在中国古代小说评论中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和原则,这些论述都在强调小说的思想性即哲性因子。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古代文化人对小说就不采取“依史论文”的视角和原则呢?当然不是。余虹先生以及持相同见解的先生的观点是有大量史料为基础的,我们之所以特别突出地强调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与批评中的哲性因子,是意在与余虹先生的见解构成互补,以防止偏误和片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小说 叙事批评 附史 依道 哲性因子
下载PDF
略论宋代《诗经》学的诠释方法
4
作者 李冬梅 《儒藏论坛》 2009年第2期255-274,共20页
关于《诗经》的诠释方法,汉末以降,学者大抵以《毛诗序》为据。然'《序》又以‘以诗附史,美刺说诗’为其基本原则和方法,除了对历史典故的发挥,字义的训诂、考证之外,毫无诠释者之主题意趣之呈现,也无独立思想精神之展示。
关键词 诠释者 典故 方法 意趣 诗经 字义 附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