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山南部西山煤窑地区晚中生代陆内构造变形特征与时限约束
1
作者 韩乐乐 陈宣华 +7 位作者 邵兆刚 丁伟翠 张义平 李冰 徐盛林 王叶 刘奎 杨欣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50-1969,共20页
北山南部西山煤窑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的构造变形记录了中亚地区晚中生代的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对揭示中亚地区的陆内变形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应用遥感影像、野外地质观测、构造解析及磷灰石(U-Th)/He(AHe)年代学方法,对北山南部西山煤窑地... 北山南部西山煤窑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的构造变形记录了中亚地区晚中生代的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对揭示中亚地区的陆内变形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应用遥感影像、野外地质观测、构造解析及磷灰石(U-Th)/He(AHe)年代学方法,对北山南部西山煤窑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及时限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动力学机制。西山煤窑地区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以二叠纪花岗岩和晚石炭世辉长岩NE向逆冲至下—中侏罗统煤系地层之上为特征,上盘岩系经历剥蚀形成飞来峰,下盘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层,逆冲推覆距离约10 km。晚石炭世辉长岩的磷灰石AHe年龄显示160~130 Ma的快速冷却事件,指示该地区经历了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挤压变形,可能是亚洲南缘班公-怒江洋与北缘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的远程效应。变形的侏罗系的AHe年龄(120~100 Ma)揭示了早白垩世晚期的隆升事件。结合区域构造事件,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的伸展断陷,可能与早期地壳增厚的伸展垮塌作用有关。晚白垩世之后,正断层反转为逆冲断层,将变形的侏罗系与上覆岩系共同压覆在下白垩统之上,指示北山南部构造背景由伸展转为挤压,局部地区经历了弱挤压变形,并改造了先存挤压与伸展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南部 晚中生代 陆内构造变形 构造解析 磷灰石U-Th/He定年
下载PDF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 被引量:36
2
作者 刘恩山 李三忠 +3 位作者 金宠 戴黎明 刘博 张国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74,共12页
通过分析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褶皱-断裂的构造特征和时空演化,得出研究区雪峰山西侧构造样式具有明显的块断效应,各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对构造样式具有强烈的控制作用。时序上,燕山期有两期褶皱变形,早期褶皱轴向总体为NE向,晚期... 通过分析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褶皱-断裂的构造特征和时空演化,得出研究区雪峰山西侧构造样式具有明显的块断效应,各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对构造样式具有强烈的控制作用。时序上,燕山期有两期褶皱变形,早期褶皱轴向总体为NE向,晚期褶皱轴向为S—N向或NNE向;动力学上,雪峰陆内构造系统在NW—SE向的缩短作用下,其中的雪峰山隆升带的前寒武纪基底垂向推挤隆升,且不同块体平面上表现为复杂的走滑逃逸:以怀化-新晃断裂为界,以南的块体向SW向挤出。结合古太平洋板块在燕山期的俯冲规律,古太平洋板块NW向和W向的两次俯冲可能控制了燕山期两幕褶皱和逆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 陆内构造 挤出构造 褶皱 华南
下载PDF
关于中新生代环西伯利亚陆内构造体系域问题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国伟 董云鹏 +1 位作者 裴先治 姚安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8-201,共4页
亚洲大陆中、北部环绕西伯利亚地块南侧广泛发育中新生代指向南的弧形构造体系,呈现具有成因联系的有规律的成带分布,显然它们已不属于该区域先期古生代的古亚洲构造,而是与中新生代同期的西太平洋洋陆俯冲构造体系和环青藏及喜马拉雅... 亚洲大陆中、北部环绕西伯利亚地块南侧广泛发育中新生代指向南的弧形构造体系,呈现具有成因联系的有规律的成带分布,显然它们已不属于该区域先期古生代的古亚洲构造,而是与中新生代同期的西太平洋洋陆俯冲构造体系和环青藏及喜马拉雅碰撞隆升构造体系相鼎立的亚洲独立的另一构造体系,可简称为中新生代环西伯利亚陆内构造体系域。无疑,它是在古亚洲构造基础上,经叠加复合而新生的中新生代陆内构造系统。提出并强调将其与古亚洲构造加以区分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中国和亚洲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代 环西伯利亚陆内构造体系域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 亚洲大陆构造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扬子西缘陆内构造转换系统与构造-岩浆-成矿效应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文昌 江小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1-164,共14页
横跨欧亚呈东西延伸的特提斯构造域是全球最重要的有色贵金属成矿带之一,该带向东到达扬子陆块后转向东南,位于转折部位的扬子西缘近年发现系列大型-超大型Cu-Au矿床。以往认为,扬子西缘金沙江-红河大型走滑断裂切穿岩石圈,诱发岩浆上侵... 横跨欧亚呈东西延伸的特提斯构造域是全球最重要的有色贵金属成矿带之一,该带向东到达扬子陆块后转向东南,位于转折部位的扬子西缘近年发现系列大型-超大型Cu-Au矿床。以往认为,扬子西缘金沙江-红河大型走滑断裂切穿岩石圈,诱发岩浆上侵,形成富碱斑岩带。本文通过对扬子西缘剑川老君山、鹤庆北衙、姚安老街子-干沟、大姚吁支拉和永仁直苴等多个富碱岩体进行调查和构造应力分析,表明富碱斑岩在沿金沙江-红河断裂两侧分布的同时,也有大量岩体(脉)进入扬子板块内部,沿EW向断裂展布,其成岩成矿年龄为36.87~30.70Ma,与富碱斑岩带一致,同时岩浆活动表现出由西向东时代变新,碱质增加等自西向东运移的特征;对近EW向岩体(脉)及节理的野外观测和统计分析表明,控岩构造具有东西挤压南北伸展的应力特征,与北西向大型走滑构造配套。由此提出,扬子陆块西缘新生代发育大规模陆内构造转化系统,陆块内部系列富碱岩浆,其形成与深切的NW向大型走滑构造有关,自西而东就位于派生的SN向、EW向次级构造,发育斑岩Cu-Au等成矿作用,成岩成矿与陆内构造转化系统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新生代 陆内构造转换系统 富碱斑岩 成矿效应
下载PDF
试说中国陆内构造变形和其地球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赵重远 靳久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98-1506,共9页
中国陆内构造变形主要始于晚二叠世中国北方进入后海西地台发展时期。印支期末以至喜马拉雅期,随着特提斯洋的关闭,大陆范围也随即向中国南方和青藏地区增生和扩展。中国的陆内构造变形从后海西地台形成的准平原化阶段即已开始。但规模... 中国陆内构造变形主要始于晚二叠世中国北方进入后海西地台发展时期。印支期末以至喜马拉雅期,随着特提斯洋的关闭,大陆范围也随即向中国南方和青藏地区增生和扩展。中国的陆内构造变形从后海西地台形成的准平原化阶段即已开始。但规模巨大的变形则发生于燕山构造旋回中期和喜马拉雅旋回。陆内构造变形的规模可分两个等级:一是覆盖整个中国大陆的,另一是局部的。前者两次改变了中国构造-地貌的整体面貌;后者则表现为造山、造盆和微陆块纵向或横向的逃逸,以及由此引起的造山或造盆。根据中国陆内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背景演化的关系分析认为,中国陆内构造变形主要是由周边洲级规模板块运动引起的,同时,随着地壳上部构造变形引发的地壳或岩石圈均衡调整,则使地下深处产生相应的构造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内构造变形 陆内造原 陆内造阶 陆内造山 陆内造盆 微陆块纵向和横向逃逸
下载PDF
岩石圈HPE热弱化与陆内构造变形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安林 张国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74-381,共8页
大陆内部变形在很大程度受制于大陆岩石圈流变侧向不均一性,而温度(地热梯度)是影响地壳和地幔岩石流变性质的主导因素。由热引起的地壳/地幔岩石材料的热弱化是弱化的主要途径,为陆内变形准备了物质条件。在构造外力(板块相关的或非相... 大陆内部变形在很大程度受制于大陆岩石圈流变侧向不均一性,而温度(地热梯度)是影响地壳和地幔岩石流变性质的主导因素。由热引起的地壳/地幔岩石材料的热弱化是弱化的主要途径,为陆内变形准备了物质条件。在构造外力(板块相关的或非相关的)的作用下,这些受到热弱化的岩石材料极易发生变形,导致岩石圈内部的造山带和变形带的形成。文章试图在广泛的国内外文献搜集和综合分析基础上,介绍由生热元素(heat-producing elements)聚集产生的地壳/地幔(岩石)热弱化以及随后地幔下降流构造力作用造成的大陆内部应变局部化和陆内构造变形。这些地幔下降流是由大陆岩石圈地幔重力(瑞利-泰勒型)不稳定性发育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热元素(HPE) 热弱化 重力(瑞利-泰勒型)不稳定 地幔下降流 陆内构造变形
下载PDF
胶东地区陆内构造热隆起-拆离构造带热液蚀变成矿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吕古贤 伊丕厚 +1 位作者 宋明春 崔书学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165-1166,共2页
中生代胶辽地台成为构造岩浆活化区或称地洼区,其中的胶东金矿具有独特成矿规律。世界范围内绿岩带中普遍有金矿床产出,但各有其特点。胶东金矿在太古代及早元古代绿岩带内并不多,而多数位于绿岩带经过中生代强烈活化改造带的壳源深熔... 中生代胶辽地台成为构造岩浆活化区或称地洼区,其中的胶东金矿具有独特成矿规律。世界范围内绿岩带中普遍有金矿床产出,但各有其特点。胶东金矿在太古代及早元古代绿岩带内并不多,而多数位于绿岩带经过中生代强烈活化改造带的壳源深熔花岗岩体内。由于我国属于复合性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 拆离构造 滑脱构造 热液蚀变 胶东金矿 陆内构造 成矿
下载PDF
雪峰山陆内复合构造系统印支—燕山期构造穿时递进特征 被引量:72
8
作者 金宠 李三忠 +3 位作者 王岳军 张国伟 刘丽萍 王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8-607,共10页
通过分析雪峰山陆内变形构造区内三叠系—白垩系中不整合面的分布以及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夹角情况,明确了早-中三叠世构造运动波及范围以及高角度不整合和低角度不整合分布的分界线,且变形具有由东向西的逐渐减弱的规律;自晚三叠世以来... 通过分析雪峰山陆内变形构造区内三叠系—白垩系中不整合面的分布以及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夹角情况,明确了早-中三叠世构造运动波及范围以及高角度不整合和低角度不整合分布的分界线,且变形具有由东向西的逐渐减弱的规律;自晚三叠世以来,构造运动仍体现出由东向西的穿时递进扩展变形,继而得出各时期变形时间的分界线。另外,通过计算各时期穿时变形的传递速率,并且通过传递速率作为联系纽带,得出燕山期向西递进变形的直接原因为湘赣及华夏陆块等地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而间接原因是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方式,而滑脱层在燕山期构造传递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穿时递进特征 陆内复合构造系统 印支—燕山期 雪峰山
下载PDF
秦岭商丹带晚中生代同构造花岗岩脉的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9
作者 刘园园 李阳 +5 位作者 刘钊 陶威 刘富乐 晏山 谭富荣 冉亚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906,共18页
秦岭造山带于晚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出露大量晚中生代花岗岩。关于这些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动力学背景还存在争议,限制了我们对秦岭陆内造山作用以及陆内构造变形时间的进一步认识。商丹构造带中同构造花岗岩脉的年龄可... 秦岭造山带于晚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出露大量晚中生代花岗岩。关于这些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动力学背景还存在争议,限制了我们对秦岭陆内造山作用以及陆内构造变形时间的进一步认识。商丹构造带中同构造花岗岩脉的年龄可有效限定陆内构造变形时间。针对该花岗岩脉我们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研究。镜下观察显示花岗岩脉具有明显的糜棱岩化现象,矿物定向明显且具有中-高温固态变形特征,如石英颗粒的颗粒边界迁移或亚颗粒旋转重结晶以及长石边部出现的蠕英结构。CL图像揭示锆石阴极发光强度较弱,内部为海绵状结构。同时,锆石Th/U比值低,集中于0.03~0.07之间,重稀土元素富集。结合(Sm/La)N-La和Ce/Ce^(*)-(Sm/La)_(N)锆石类型判别图解,我们可判断锆石形成于岩浆与热液的过渡阶段,为流体交代改造型锆石。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岩脉热液锆石形成于130~124 Ma,代表一期重要的构造热事件。花岗岩脉ε_(Hf)(t)值变化范围为-9.47~-0.99,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752~1218 Ma,可能为秦岭群和宽坪群岩石部分熔融产物。结合前人已有成果,我们认为秦岭造山带燕山期陆内构造变形至少存在两幕,而沙沟街韧性剪切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年龄对应了第二幕(150~120 Ma)陆内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花岗岩脉 锆石U-PB定年 晚中生代 陆内构造变形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 被引量:91
10
作者 张国伟 郭安林 +1 位作者 董云鹏 姚安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2,共12页
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需求与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深化研究,使大陆问题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热点和关键。文中在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20多年后的今天,进行关于大陆研究的新思考,从讨论厘定大陆研究的有关争议... 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需求与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深化研究,使大陆问题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热点和关键。文中在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20多年后的今天,进行关于大陆研究的新思考,从讨论厘定大陆研究的有关争议概念、大陆的基本问题、中国大陆构造的典型实例以及与世界同类范例的简要对比出发,综合概括了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思考课题。提出了在大陆研究中,在进一步精确深化板块构造对大陆的研究的同时,应突出加强大陆构造中有无非板块构造动力及其远程效应的大陆内的、在深部动力学与陆块间差异非均衡背景下由陆内陆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真正陆内构造及其动力学问题的研究,以便为深化发展板块构造、认知大陆、探索大陆动力学、构建包括板块构造在内新的行星地球构造观作出努力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大陆构造 陆内构造 秦岭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 雪峰陆内构造变形作用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带”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董云鹏 赖绍聪 +14 位作者 第五春荣 杨钊 孙圣思 陈丹玲 龙晓平 朱韧之 李玮 何登峰 孙娇鹏 苟龙龙 程斌 史小辉 张菲菲 柳小明 惠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35-950,共16页
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带”,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构造带。中央造山系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早中生代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 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带”,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构造带。中央造山系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早中生代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构造结合带,并遭受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改造;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不同区段继承了前寒武纪板块构造记录,逐步转化为古亚洲洋或古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边缘,尤其是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变形的东部边界,控制了晚中生代—新生代中国大陆东西反转演化。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对“十字构造带”的主要研究进展:①建立了“十字构造带”中央造山系东段秦岭造山带的精细演化过程;②确定了“十字构造带”中央造山系西段昆仑—祁连—阿尔金的构造关系;③厘定了“十字构造带”南北构造带北段贺兰山形成演化过程及其构造属性;④重建了扬子板块西缘汉南—龙门山—川滇构造带新元古代板块俯冲消减过程以及古生代—中生代深部动力学;⑤揭示了“十字构造带”交接区的深部结构-动力学-浅表构造地貌的联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造山系 南北构造 十字构造 东亚大陆 陆内构造
下载PDF
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安林 程顺有 +4 位作者 张朝锋 李广 谷华 葛菲 张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4-489,共6页
目的探讨川西南多重构造(东西、北东和北西褶皱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时序和不同尺度的构造背景。方法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相结合。最后放在全球尺度构造体系的背景上加以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目的探讨川西南多重构造(东西、北东和北西褶皱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时序和不同尺度的构造背景。方法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相结合。最后放在全球尺度构造体系的背景上加以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结果研究区内的东西构造形成在先,北东构造次之,北西褶皱构造属于最晚的一幕构造,它们之间表现为构造叠加关系。这些构造形成在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较短的时间内,多半属于喜山期构造产物。结论较为理想地分析了川西南多重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先后和成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 多重褶皱构造 构造关系 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 陆内构造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170
13
作者 张国伟 董云鹏 姚安平 《陕西地质》 1997年第2X期1-14,共14页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洋盆兼杂并存的基本构造格局,经10—8亿年晋宁期从扩张垂向加积增生构造体制为主向以侧向增生为主的板块构造体制的过渡,于晚元古代中晚期开始进入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在晚古生代早期由于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扬子板块北缘沿秦岭南部扩张打开,形成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及其间的秦岭微板块,沿商丹和勉略二缝合带自南向北俯冲消减碰撞,于中三叠世最后全面陆陆碰撞造山,而后又发生了强烈陆内造山作用,终成今日之秦岭山脉面貌。现今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是一正在调整演化中的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上部地壳呈多层逆冲推覆迭置的不对称扇形几何学模式,岩石圈中部则是成水平状流变层,而深部地幔则是最新调整的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异常状态与结构,形成从下到上构造方向近乎正交的圈层非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垂向加积增生 板块构造 陆内构造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华南鹰扬关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与构造演化过程:基于构造解析的认识 被引量:3
14
作者 夏元 陈家驹 徐先兵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05-2020,共16页
北北东向鹰扬关构造带位于华南板块西南部,其大地构造属性尚存在蛇绿混杂岩、裂谷带与陆内构造变形带之争。笔者等在物质组成与年代学综述的基础之上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厘定了鹰扬关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构造演化过程。鹰扬关构造... 北北东向鹰扬关构造带位于华南板块西南部,其大地构造属性尚存在蛇绿混杂岩、裂谷带与陆内构造变形带之争。笔者等在物质组成与年代学综述的基础之上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厘定了鹰扬关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构造演化过程。鹰扬关构造带主体由新元古代中—晚期岛弧型安山岩和玄武岩、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盖帽碳酸盐岩与泥砂岩等物质组成。不同时代和不同岩性的混杂是新元古代晚期裂谷和伸展构造背景下重力作用的产物。新元古代沉积混杂岩在显生宙经历了广西期、印支晚期与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叠加,导致了不同岩块之间往往呈断层接触。广西期(450~415 Ma)造山作用使新元古代沉积混杂岩发育近E—W向紧闭褶皱和逆断层并被花岗岩侵位。印支晚期(227~220 Ma)造山作用导致NNE向鹰扬关构造带的形成,表现为NNE—SSW向褶皱、逆断层与左旋韧性剪切带。燕山期造山作用使鹰扬关构造带中NNE—SSW向断裂发生构造活化,强烈的正断作用和右行走滑控制了白垩纪上叠盆地的发育。综合物质组成、年代学和构造解析证据,鹰扬关构造带不是新元古代或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而是印支晚期陆内构造变形带,不具有板块缝合带的大地构造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扬关 构造解析 沉积混杂岩 陆内构造变形带 华南板块
下载PDF
西南特提斯川滇黔成矿区富锗铅锌矿床成矿理论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2
15
作者 韩润生 吴鹏 +6 位作者 张艳 黄智龙 王峰 金中国 周高明 石增龙 张长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4-573,共20页
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位于特提斯成矿域与环太平洋成矿域交界地带的扬子陆块西南缘,并广泛分布了全球罕见的碳酸盐岩容矿的后成热液型富锗铅锌多金属矿床,其铅锌品位特高、储量大、富含稀散元素锗和贵金属银,经济价值巨大,备受广泛关... 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位于特提斯成矿域与环太平洋成矿域交界地带的扬子陆块西南缘,并广泛分布了全球罕见的碳酸盐岩容矿的后成热液型富锗铅锌多金属矿床,其铅锌品位特高、储量大、富含稀散元素锗和贵金属银,经济价值巨大,备受广泛关注。针对制约该区深部找矿突破的成矿构造动力学背景及其响应机制、矿源—输运—聚集成矿过程、铅锌锗元素超常富集—巨量聚集成矿机制、矿床类型归属与铅锌多金属成矿系统等重大理论问题,历经20余年,通过区域地球物理剖面探测、矿田构造解析、典型矿床精细解剖及矿床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等系统研究,在成矿理论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1)提出了富锗铅锌矿形成于印支期碰撞造山过程的陆内走滑构造系统,解析并厘定了断褶构造组合样式及成矿构造体系,建立了构造分级成矿-控矿、矿体空间定位模式;(2)系统概括了矿化空间组合结构及矿床成矿规律,查明了"矿源—输运—聚集"成矿过程,揭示了铅锌共生分异机制及铅锌锗超常富集成矿机制;(3)提出了具有一定普适性的会泽型铅锌矿床新类型,建立了矿床成矿系统及流体"贯入"—交代成矿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陆内走滑构造系统控矿—流体"贯入"-交代成矿论(构造控矿—流体"贯入"成矿论)。应用该理论研发出适用于该类矿床深部勘查技术方法系列,取得了近些年来川滇黔地区一系列找矿突破和新进展。该研究进展不仅为川滇黔成矿区矿床勘查技术研发及深部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将在扬子陆块西南缘乃至特提斯成矿域的类似矿床研究和找矿勘查部署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理论研究进展 陆内走滑构造系统 富锗铅锌矿床 川滇黔成矿区 特提斯成矿域
下载PDF
Critical Approach to Methods of Glacier Reconstruction in High Asia and Discussion of the Probability of a Qinghai-Xizang (Tibetan) Inland Ice 被引量:1
16
作者 Matthias Kuhl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7年第2期91-123,共33页
This overview discusses old and new results as to the controversy on the past glacier extension in High Asia, which has been debated for 35 years now. This paper makes an attempt to come closer to a solution. H.v. Wis... This overview discusses old and new results as to the controversy on the past glacier extension in High Asia, which has been debated for 35 years now. This paper makes an attempt to come closer to a solution. H.v. Wissmann's interpretation (1959) of a small-scale glaciation contrasts with M. Kuhle's reconstruction (1974) of a large-scale glaciation with a 2.4 million km2 extended Qinghai-Xizang (Tibetan) inland glaciation and a Himalaya-Karakorum icestream network. Both opinions find support but also contradic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literature (Academia Sinica). The solution of this question is of supraregional importance because of the subtropical position of the concerned areas. In case of large albedo-intensive ice surfaces, a global cooling would be the energetical consequence and, furthermore, a breakdown of the summer monsoon. The current and interglacial heat-low above the very effective heating panel of the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exceeding 4000 m, which gives rise to this monsoon circulation, would be replaced by the cold-high of an inland ice. In addition, the plate-tectonically created Pleistocene history of the uplift of High Asia — should the occasion arise up to beyond the snowline (ELA) —would attain a paleoclimatically great, perhaps global importance. In case of a heavy superimposed ice load, the question would come up as to the glacio-isostatic interruption of this primary uplift. The production of the loesses sedimentated in NE-China and their very probable glacial genesis as well as an eustatic lowering of the sea-level by 5 to 7 m in the maximum case of glaciation are immediately tied up with the question of glaciation we want to discuss. Not the least, the problems of biotopes of the sanctuary-centres of flora and fauna, i.e., interglacial re-settlement, are also dependent on it. On the basis of this Quaternary- geomorphological-glaciological connection, future contributions are requested on the past glaciation, the current and glacial permafrost table and periglacial development, the history of uplif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ce Age lakes and loess, but also on the development of vegetation and fauna in High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roach methods inland ice glacier reconstruction High Asia Qinghai-Xizang (Tibetan)
下载PDF
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Contin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被引量:156
17
作者 ZHANG GuoWei GUO AnLin +7 位作者 WANG YueJun LI SanZhong DONG YunPeng LIU ShaoFeng HE DengFa CHENG ShunYou LU RuKui YAO AnP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1期1804-1828,共25页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 (SCC) and extracting the universal tec- tonic rules from these characteristics,to help enrich the plate tectonic theory and bett...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 (SCC) and extracting the universal tec- tonic rules from these characteristics,to help enrich the plate tectonic theory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tinental dynamic system. For this purpose, here we conduct a multi-disciplinary investigation and combine it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to reas- sess the tectonics and evolution of SCC and propose that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continent comprises two blocks, three types of tectonic units, four deformation systems, and four evolutionary stages with distinctive mechanism and tectonic characteris- tics since the Neoproterozoic. The four evolutionary stages are: (1) The amalgamation and break-up of the Neoproterozoic plates, typically the intracontinental rifting. (2) The early Paleozoic and Mesozoic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confined by plate tectonics, forming two composite tectonic domains. (3) The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Yangtze cratonization and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and multi-phase reactivation of the Yangtze craton. (4) The associ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evolution of plate tectonics and intraconti- nental tectonics, 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Meso-Cenozoic modem global plate tectonic reg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Continent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medium- and small-sized plate tectonics continental dynamics
原文传递
The provenance of Gansu Group in Longxi reg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s and paleoclimate 被引量:4
18
作者 LIANG MeiYan WANG ZhiXiang +2 位作者 ZHOU Sen ZONG KeQing HU ZhaoC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1221-1228,共8页
The Neogene sediments of Gansu Group from northwestern China contain eolian and fluvial deposits.The origins of these sediment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exploring the onset of Asian inland aridification,the pattern of p... The Neogene sediments of Gansu Group from northwestern China contain eolian and fluvial deposits.The origins of these sediment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exploring the onset of Asian inland aridification,the pattern of paleo-atmospheric circulation,and the regional tectonics and geomorphic evolution during the Miocene.Here we present detrital-zircon age spectra of typical eolian and fluvial deposits from highlands and subsidence basin,and compare them with those of surrounding eroded mountain(such as the West Qinling Mountains and Liupan Mountains)materials and Quaternary loess derived from the Asian inlands.The results reveal that(1)the detrital-zircon age spectrum of the Miocene eolian sample is remarkably different from the eroded materials of the West Qinling Mountains and the Miocene fluvial deposits from Tianshui region,but very similar to the Quaternary loess deposits.This indicates that the provenance of Miocene eolian sediments is similar with the Quaternary loess,and thus further confirms the previous conclusion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Asian arid lands and the pattern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uring the Miocene are broadly similar with the Quaternary.(2)The detrital-zircon age spectrum of the fluvial deposits(with age about 11.5 Ma)from Tianshui reg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eroded materials of West Qinling Mountains,but similar with that of the Liupan Mountains to the east,which may suggest that the Liupan Mountains have already been exhumed by11.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su Group PROVENANCE detrital zircon Longxi reg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